

“移民传说”是由日本学者牧野巽提出的,他认为“在广泛的地方居民之中,其祖先原本是从同一个地方迁移过来的传说”,又称之为“祖先同乡传说”。这个概念中提及的问题,在中国过去的学术传统中,是把它放在移民史范畴中来研究的;而能够和牧野巽所给概念相吻合的中国地名非常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八处,分别是:洪洞大槐树、麻城孝感乡、南雄珠玑巷、宁化石壁村,江西瓦屑坝、山东枣林庄、苏北阊门外和南京杨柳巷。在传统的移民史中它们被称为是中国移民的八大发源地。对于这八大移民发源地的研究并非齐头并进,而以洪洞大槐树、麻城孝感乡、南雄珠玑巷和宁化石壁村为多,本文以这四个地点为例,简单梳理一下当前对这四大移民传说的研究情况。
一、研究的缘起及脉络
在今华北一带,以及江苏、安徽、陕西和东北等地,“祖先来自洪洞大槐树”的说法广为流传;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人们多将南雄珠玑巷视为祖籍地;而在四川、重庆一带,人们又多说自己的祖先来自麻城孝感乡;至于宁化石壁村则被客家人视为其渐次南迁的祖地。以上关于祖先原居地的传说流传范围之广、人数之众早就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而一乡一村一巷甚至一棵树下怎会迁出几百万人口?迁出地的集中和有限,与迁出人口颇巨之间的差距和矛盾被称为“历史之谜”,由此激发了学者们更大的研究热情。
由于这些人口迁移都传说是发生在宋或明清等历史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一直被划在移民史研究的范畴内。传统史学者们从史实考证的角度出发,在一套较为全面、科学的移民史理论的指导下,从移民时间、背景、动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对以上四个地点的移民活动进行了各有侧重的考证和分析,以求掲开历史的真相。在研究中,学者们普遍发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发生在这四个地点的巨大人口迁移活动都罕见于官方正史,资料主要来自于家谱和晚近时期的地方文献,更多的则是口传。因此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很多人有冒籍之嫌疑,也有一些学者试图通过将之视为移民集中地、移民转运站给出解释,还有一些学者从移民心理的角度出发,认为对这些标志性的祖居地的怀念是移民们的一种心理安慰。史实考证暴露出的“但不见于正史、惟详于谱牒”问题,让“历史之谜”更加扑朔迷离,这也推动着学者们寻找新的视角和思路。
20世纪末21世纪初,受新的史学理论和相关社会文化学科的启发,学者们开始突破传统的移民史研究,尝试从人本主义和社会文化结构等方面进行新的探讨。这种范式转变的一个标志就是:这些地点的人口迁移不再被单纯地视为“移民史实”而被作为一种“移民传说”加以研究和解读。下面本文就将分两个部分对此进行简要梳理。
二、作为“移民史实”的研究
作为“移民史实”的研究主要是指在移民史的理论指导下,把这些地方的人口迁移作为“移民事件”进行考证,分析其动因和影响。在这样的研究框架下,洪洞大槐树、南雄珠玑巷、宁化石壁村和麻城孝感乡的研究最早始于清和民国年间,如黄慈博《珠玑巷民族南迁记》,民国《南溪县志》,罗香林《宁化石壁村考》,郭豫才《洪洞移民传说之考实》等。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很多学者撰写了大量的文章甚至专著探讨以上四个地点的移民问题。下面将一些代表性的观点整理如下:
(一)移民发生的时间、背景和动因
1.洪洞大槐树
关于洪洞大槐树迁民的缘起有《胡大海复仇》、《燕王扫碑》和《三洗怀庆府》等传说。《胡大海复仇》说的是元朝末年胡大海在河南要饭,遇到当地人的侮辱,立誓报仇。后他投朱元璋军中,屡建奇功。朱元璋即位后重赏大臣,他不受赏赐只求回河南报仇。朱元璋踌躇再三,最终答应他杀一箭之地。哪知胡大海飞箭离弦,射中一只大雁后尾,大雁带箭前飞,结果胡大海杀得河南、山东尸积如山。于是朱元璋下令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往河南、山东迁民。《燕王扫碑》是说朱棣起兵靖难,造成中原、江北地区“千里无人烟”。朱棣迁都北京后下令从洪洞大槐树向山东、河北、河南、浙江一带移民,发展农业生产。《三洗怀庆府》说的是朱元璋与元军在此地区展开拉锯战,当地百姓挂双面门牌应付战乱,被常遇春识破并上报朱元璋,于是朱元璋下令将怀庆府(今河南修武、武陟以西,黄河以北地区)百姓斩尽杀绝。朱元璋即位后下令由洪洞向怀庆府移民。与此相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另外一类故事主要讲的是移民不愿迁离洪洞,结果被官兵砍了小脚趾做记号,用绳子反绑迁走。直到现在人们的脚趾甲还是复形,还有背手走路,把厕所叫解手的习惯。
针对传说中的那段历史,学者们在明史料中找到了比较丰富的山西人口外迁记录。葛剑雄将山西的大规模人口外迁总结为三次:第一次大规模外迁,始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前,朱元璋迁俘获、归降的蒙古兵民和蒙古所控制的汉民和山西北部边缘地带的百姓前往京师(今江苏南京)、中立府(今安徽凤阳一带)和南方其他地区。洪武二十一年(1388 年)朱元璋又接受户部郎中刘九皋建议,移山西民迁往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此后移民一直在进行。第二次重大外迁是洪武年间从山西征丁至北部大同一带和相邻的内蒙古南部建立卫所,实行军事屯垦。第三次发生在洪武末年至永乐年间,主要从山西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沁、汾五州迁往北京、河北等地。虽然这些记录中没有提到洪洞大槐树,但学者普遍相信洪洞大槐树的移民肯定是包括在内的。
2.南雄珠玑巷
相传南宋末年(有说为咸淳九年),宫中有一苏姓(有作胡姓)妃子在为皇帝演奏雅乐时失误,被打入冷宫。此妃子伺机逃出,后嫁给南雄府进京贸易粮食的商人,随他回到南雄牛田坊。后皇帝忆起苏妃,下令召见,得知她已逃跑便下令缉拿,未果便止。后商人家仆与主人纷争出走,泄露了苏妃之事。兵部官员恐皇帝追究,会同文武官员拟毁平牛田坊消灭苏妃踪迹。不久,兵部公文下达,强迫百姓迁走。于是,牛田坊的五十八村居民在珠玑巷九十七人带领下申领了合法迁移公文,相继南迁。
关于该传说涉及的历史,陈乐素做过全面的研究。他认为珠玑巷移民的传说和谱牒中提到的时间是有历史背景的。北宋末期,金军南下,占领中原,攻陷汴京,宋高宗南渡。中原土民一部分随高宗流寓于太湖流域一带,一部分随隆祐太后至赣南。在这次动乱中,很多士民南渡大庾岭,寄寓南雄,经过一段时间,又从南雄南迁,流寓于珠江流域一带。到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入侵,攻陷南雄、韶州,南雄居民再次南迁。陈乐素分析认为族谱的记载是把这两次事件合二为一了。
3.宁化石壁村
至于客家人何时认石壁迁出,已有的研究对此并未太多涉及,只是说唐末黄巢之乱的地区正是客家先民从中原避乱逃出后的主要居地,为求生存只好再次迁徙,当时全国皆乱,唯宁化及周围地区未受巢害,于是客家先民便迁居至石壁,此后渐次迁出。
4.麻城孝感乡
对于自称由麻城孝感乡迁到四川的移民来说,张献忠剿四川的故事流传最为广泛。据说张献忠儿时曾随父贩枣至四川内江,把驴子拴在一绅士的坊侧,粪尿污于石柱,绅士命仆人鞭打张献忠的父亲,张献忠怒目不敢争抗,临走时发誓说:“将来我再来时,要把尔等杀尽,方泄我恨。”又说,张献忠起义后,带兵从湖北进入四川时,在川、鄂边交界处的碚石扎营,第二天他在两省交界的地方大便,先在四川境内扯草揩擦,正好抓着藿麻(即荨麻草——带毒刺的蝎子草,又名蛤蟆草),手背、臀部都被刺痛。他又伸手到湖北境内扯草,但草并不刺手。张献忠就问湖北人,为什么四川的草刺人?回答说,这草叫藿麻。张献忠顿时火冒三丈,怒气冲冲地说: “四川人真厉害,连草都这么凶!我就从这里杀起。”还谣传张献忠是“天煞星”下凡,并编出童谣唱道:“流流贼,贼流流,上界差他斩人头,若有一人斩不尽,行使瘟疫在后头。于是清朝皇帝便下令从麻城孝感往四川迁民。孝感乡民不愿西迁,结果被官兵捆绑上路,四川人也就有了和洪洞移民一样的习惯:把上厕所叫解手。
有关湖北麻城孝感乡的移民迁徙时间,民间多口传是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学者们的考证结果认为相关史实是:元末徐寿辉率红巾军起义,起义军与元兵的战争导致今湖北百姓逃往四川;后起义军内部纷争,徐寿辉被杀,其部下陈友谅据湖北、明玉珍据四川,朱元璋灭陈友谅的战乱又导致大量湖北人逃往四川,最后朱元璋灭明玉珍,命诸将就地驻守,后洪武年间再次移民四川。明末清初的战乱让四川又遭受严重破坏,于是从明初开始有诸省(包括湖北麻城孝感)移民又迁入四川,这次移民潮一直持续到清朝中叶。同珠玑巷一样,移民后裔在回忆他们迁徙的时间时也是把这些历史事件合而为一了。
(二)其他问题
1.地名考
对于这些移民活动,需要考证的史实除了上述的时间、背景和动因外,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这些地名本身的考证:
大槐树始见清中叶的族谱墓志中”,远晚于谱牒和传说中山西洪洞移民外迁的明。
珠玑巷始见于明人的诗句,谱牒、传说的珠玑巷移民外迁发生在宋。
石壁村始于清康熙《宁化县志》,谱牒和传说的移民迁徙发生在宋。
孝感乡于明成化八年撤销建置,今川人的谱牒、传说记为先祖清初由孝感乡迁川。
2.对迁出地之狭与迁出人口之巨的解释
对于迁出地之狭与迁出人口之巨的解释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种情况:
迁出之民确实世居当地;当地是移民迁徙的中转站或集合出发之地;移民后裔不清楚来历而误籍;出于多种原因而冒籍;从众附会。
从以上传说与史实的对照中我们看到,移民口传或族谱的记载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切实的历史背景的,但是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异。当然,这些基础性的研究决定着“移民史实”的真伪,如果这些基础不能明确、扎实,那么其后对移民路线和影响的探讨明显是先天不足的,因此乔新华认为这样的研究是不认真、不科学的。所以关于移民路线、影响的研究本处不再予以总结。
三、作为”移民传说”的研究
突破“史实考证”的思路,而将广泛流传的“移民传说”作为研究的重点,为破解“历史之谜”带来了新的可能。在这种范式转变中,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下面一些主要观点总结如下:
科大卫认为,珠玑巷民南迁的传说,本质上是一个关于宗族肇基的传说,它强调的是祖先定居的历史,这个故事的结构显示了定居的历史与户籍登记的关系。
刘志伟进一步认为,明初严格推行户籍登记制,“编户齐民”和“无籍之徒”作为重要的社会分类直接与正统性、合法性的认同联系起来。编户齐民在合法占有土地和参加科举考试这两条传统中国社会流动机制中最为重要的上升途径上与无籍之徒的差别是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人自称来自珠玑巷之原因的一个重要方面。
井上彻从族谱编撰的历史出发,认为珠玑巷传说和族谱制作风潮中的伪造系谱有着密切关系。井上彻引梁启超的观点,珠玑巷传说与广东汉族和非汉族的融合有关。他进一步分析认为,非汉族在接受汉族传统文化,并最终通过登录国家户籍和承担赋役而汉化的过程中,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统汉族而采用了珠玑巷传说,且这个过程应发生在明中期以后。同时井上彻还推论认为珠玑巷传说可能是珠江三角洲地区被儒教化的象征。
赵世瑜认为大槐树的传说反映了北方族群关系变化的历史:卫所制等国家制度对基层社会影响的历史,也反映了晚清民国时期地方士绅追求现代性的努力。他认为在明初的军户安置中,洪洞所在卫所军户被分遣四方,特别是在北方边防地区实行屯垦的过程中洪洞扮演过重要角色。这可能是洪洞移民分布广泛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大槐树传说是明清族群关系紧张状态下,族群认同的一种重要工具,同时也是清末民初亡国灭种威胁下,地方知识精英建构的一个国族象征。整个洪洞大槐树的传说反映了华北社会从金元到民国一种重塑汉族正统性的民间的做法,体现了一种把地域社会历史纳入整个国家现代化浪潮的努力。
李留文在分析了宗族在明清时期华北地区的发展脉络之后认为,大槐树传说产生于乡村社会宗族化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宗族大众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有放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能解释为什么那么多人自称始祖来自洪洞。
谢重光认为石壁传说曲折反映了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移民与土著之间的矛盾、斗争和融合、同化。一元论的民族起源说和中原正统观念在汉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石壁传说是一个有利于团结的文化符号。
陈世松认为现代四川人把麻城孝感乡视为自己的祖籍地更多只是一种象征意义,其所表达的是对一方地域文化的心理认同。
综合来看,突破了“史实考证”的“移民传说”研究更多借鉴了后现代史学、历史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考察移民传说的形成地域、形成背景、形成时间、形成过程及其传承,将移民传说与历史的社会结构、文化背景结合起来,对“传说”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其解释的角度主要涉及族群关系及认同、社会分层与国家体制、边缘与主流和正统的互动等方面。
四、四大“移民传说”之比较
综合上文的梳理可以发现四大“移民传说”存在着诸多异同点。首先,这四个传说地点位列中国移民发源地之首,都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其次,移民发生的缘起都是躲避灾祸,所以迁徙的时间多在战乱中或战乱后;再次,几乎都有相对完整的移民故事。且也有不同:
其一,传说和迁徙的主体不同,有北方汉人,有南方广府人,有西部四川人,也有客家人。
其二,传说的流传范围不同,洪洞传说流传于十余个省,面积最广,珠玑巷仅限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石壁被全世界的客家人视为祖地;孝感乡广传于川、渝两省市。
其三,流传的故事不同,关于洪洞移民的故事最多;珠玑巷和孝感乡的故事版本最少。
其四,对这四大移民传说的研究进展各不相同,无论是传统史学考证还是新范式的研究,对洪洞和珠玑巷的研究相对要丰富,文章、著作成果颇多,而对麻城孝感乡的研究最为缺乏。
五、结语
以上,以对洪洞大槐树、南雄珠玑巷、宁化石壁村和麻城孝感乡四大移民发源地的“历史之谜”的研究为线索,简要梳理了四个地点的移民研究,大体上划分了两个阶段:
一是作为“移民史实”的研究,主要梳理了传统史学对四个移民地点人口迁移的时间、背景和动因的考证,总结了史学者的分析和结论。
二是作为“移民传说”的研究,提炼了研究范式转变后,一些学者的一些代表性成果和观点,对学者们的研究视角进行了总结。
本文认为,突破传统史学“史实考证”的思路,把传说虚构历史的过程视为真实历史的组成部分,将传说放回历史社会中去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历史有一种更接近真实的理解。将传说放回其形成的历史阶段中的考察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特别是族群关系及认同、社会分层与国家体制、边缘与主流和正统的互动等视角可以成为后继研究的重要借鉴。同时,如何将移民传说的研究继续下去,仍是今后亟待解决的课题。
来源:麻城孝感乡文化公园网
若资料中有纰漏,请留言或电邮9365362@QQ.com,以便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