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研究,受到高产作物引种、少数民族地区“改土归流”,以及自康熙至乾隆年间连续发布“开垦山头地角的畸零土地”诏书的推动,乾隆、嘉庆、道光之际出现了一次各省人口涌向巴蜀的浪潮。实际上,这次移民浪潮是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潮流的继续,另文有述。本处拟运用档案、古籍、方志、巴蜀地区族谱资料,对康熙后期至乾隆前期这一时段各省移民迁移巴蜀浪潮作一个分析,试图进一步弄清楚清代前期各省移民迁移巴蜀的时空特征。
一、从地方大员的疏奏解读康熙后期至乾隆初期的移民潮
自顺治至嘉庆道光年间,各省人口迁移巴蜀持续时间长达一两个世纪,但出现移民“浪潮”从而引起地方大员注意,却是出现在康熙后期至乾隆前期,乾隆嘉庆道光之际这两个前后继起的时段。解读魏源《湖广水利论》、《湖贵征苗记》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苗防备览》、和琳《钦定平苗纪略》等资料可以管窥乾隆嘉庆道光之际发生的移民浪潮。分析南方各省地方大员的疏奏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即可以证明,康熙后期至乾隆前期也确实存在过一个各省移民迁移巴蜀的浪潮。
康熙四十七年(1708)湖广提督兪益谟 奏折称:
湖南衡(州府)、永(州府)、宝(庆府)三府百姓,数年来携男挈女,日 不下数百口,纷纷尽赴四川垦荒,盖以本省人稠,无可耕之土也。
康熙五十一年(1712)四川巡抚李先复疏奏 :
巴蜀界连秦楚,地既辽阔,两省失业之民就近入籍垦田实地,方渐增赋税,国计民生包不两有攸赖,乃近有楚省宝庆(府)、武冈(州)、沔阳 (州)等处人民,或以罪逃,或以欠粮,俱比托名开荒,携家入蜀者,不下数十万。
一些移民家谱记述,早在康熙三十三年 (1694)就有专门鼓励湖南百姓迁移巴蜀的“移民诏书”虽然是否真有颁诏之事尚须考证,但在此前后湖南百姓涌入巴蜀之众是毋庸置疑的。康熙四十七年(1708)至康熙五十一年(1712),衡州府、永州府、宝庆府迁移巴蜀百姓日不下数百名口,宝庆府、武冈州、沔阳州携家迁移巴蜀者不下数十万。康熙年间,迁移巴蜀移民以永州府及其所属零陵县籍最多,而衡州府、宝庆府、沅州府、常德府、长沙府籍移民次之。
康熙五十九年(1720),川陕总督年羹尧也奏称:
陕西流民自去冬至今,有携其妻子, 随带驴骡,数十成群,来川就食。
稍晚于湖广人和陕西人,康熙末年至乾隆初年为广东人口迁徙巴蜀的高峰期。广东地方官吏在奏折中也屡屡提及该省人口移居巴蜀的情况,这已引起研究者们注意。
乾隆六年(1741)两广总督马尔泰奏称:
广东惠(州)、潮(州)、嘉(应州),二府一州,所属无业贫民,携眷入川。
事实上,康熙后期至乾隆前期,有大量 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地 人口涌向巴蜀大地,形成了各地移民涌向巴 蜀大地的浪潮。
《全蜀典故》卷三记载:
乾隆十八年,广东省入川民人杨国能等四百零八户,湖南省入川民人蒋玉先等九百九十一户,广西省入川民人胡志章等八户,江西省入川民人肖药荣等三百九十四户,福建省入川民人林理臣等十七户。乾隆十九年,广东省入川民人姚官秀等二百八十一户,湖广省入川民人谢恭敬等一千六百一十二户,江西省入川民人肖天祥等一百四十户,广西省入川民人李子杰等七十三户。乾隆二十年,湖南省入川民人蔡之茂等一千八百六十户,广东省入川民人高三才等五百九十户。乾隆十八年至二十年两湖入川民人计有四千四百六十三户,广东入川民人计有一千二百七十九户,广西省入川民人计有八十一户,还有福建入川民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仍然是“各省流寓民人入川者甚多”。
依据上述资料分析,自康熙四十七年 (1708)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有一个各地人口迁移巴蜀的浪潮,这个浪潮由湖南衡州府、永州府、宝庆府人口肇其端,武冈州、沔阳州、沅州府、常德府、长沙府的人口续其后,随之,长乐(今五华)、兴宁、镇平(今蕉岭)、平远、龙川、河源、连平、永安、和平、大埔、揭阳等惠州府、潮州府、嘉应州、韶州府百姓蜂拥而来。“其自陕西、湖北往者,更不知凡几”。江西省、福建省百姓也在这个时间涌向巴蜀地区。
“康熙五十一年(1712)至雍正五年(1727) 的十五年,虽湖广人迁移巴蜀者仍年年不息,但终因有禁有限,获政府安插者甚少”。各省百姓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迁往巴蜀。从雍正十一年(1733)广东龙川县客家人《赴川告帖》可知,各地人口迁徙巴蜀的热情仍然很高。为了到达巴蜀,不惜“伴命走小路,山高水深,万一不测,跌死下山,淹死下水,亦是我等之命。我等实有不能转回”。各地人口迁徙 巴蜀决心之大可以想见。
二、康熙后期至乾隆前期客家大量迁入
巴蜀从客家人大量移入巴蜀的时间,也可以分析客家移民迁移巴蜀的高潮所在。《四川客家》收集了大量客家家族迁移巴蜀的时间,本文将之整理入表。表中共有160个对象,其中,康熙四十五年(1706)至乾隆二十年 (1755)之外的共有51个对象,其余109个对象都在此区间。这表明,在康熙后期至乾隆前期的半个世纪,有一个客家人迁移巴蜀的浪潮。
三、族谱对移民祖乡及迁移巴蜀时间的记忆
据上表统计,客家人迁徙巴蜀的时间主 要集中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至乾隆二十年 (1755)之间,但这一统计不足以说明移民祖乡,以及各省移民迁移巴蜀时间的基本面。下面根据移民家族族谱整理出187个统计对象,将各个统计对象的来源地、迁蜀时间、迁入地进行统计(其中有的对象出自通谱,因此会出现一个族谱统计有多个对象的情况)。
依据该表统计的187个对象(其他各省 迁入巴蜀的17个对象不在此叙述,单就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五省而言),湖北迁入巴蜀的“统计对象”共44个,其中,明初来自以麻城为主的湖北移民有32个,清初来自以麻城为主的湖北的移民只有12个。湖南迁入巴蜀的“统计对象”共56个,迁入巴蜀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康熙三十年(1696)至康熙五十年(1711)间。其中,23个有确切的迁入时间,占56个统计对象的41% ;还有康熙年间迁入巴蜀的统计对象15个;其他情况 18个,因记载时间不确切,难作判断。因此,就“湖广填四川”移民迁出地而言,明初主要是湖北人“填四川”,清初主要是湖南人“填四川”。
该表187个对象中,来自江西的只有11个统计对象,故对江西移民迁入巴蜀的时间难以发现其规律。
福建迁入巴蜀的16个统计对象中,迁移巴蜀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 至乾隆十八年(1753)。据该表,康熙五十年 (1711)至乾隆十八年(1753)迁入巴蜀的统计对象共有9个,占迁入巴蜀的福建移民统计总数的56%此外,对迁入巴蜀的时间记录不明者有7个对象。
广东迁入巴蜀的统计对象共有43个,迁入时间主要集中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至乾隆十五年(1750),其间迁入对象共有25个,占统计总数的58%。乾隆十五年(1750)的统计对象有6个,康熙五十七年(1718)前迁入统计对象5个,其他记载不明者7个。
在该表统计的187个对象中,康熙后期至乾隆前期迁入巴蜀的移民家族所占的 高比例,反映出这一时间段确实存在着一个各地人口大量迁入巴蜀的浪潮。据研究,“各省移民入川的时间,湖北、湖南移民在前,康熙十年(1671) ‘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的闸门刚刚开启,与四川邻近的湖北移民,利用元末明初以来就曾经有人大批迁川的特殊历史关系,与陕南移民一道,成了最先在四川落户的外省移民。接着,湖南南部便成为当时移民迁川的主要区域。到雍乾之际,才是广东、福建两省人民入川的高潮所在”。
四、自然灾害与移民浪潮
自康熙四十年(1701)至乾隆前期出现 各地人口涌入巴蜀的浪潮,可以通过在此期 间湖广与广东的自然灾害得以说明。据研究, 康熙四十一年(1702)、康熙四十二年(1703)、 康熙四十三年(1704)、康熙四十四年(1705)、 康熙四十五年(1706)、康熙四十六年(1707)、 康熙五十四年(1715)、康熙五十五年(1716)、 康熙五十七年(1718)等年份,湖北、湖南都 发生过大面积水灾、旱灾、蝗灾和瘟疫,引起过普遍性的饥荒,“死者甚众”。在严重的自然灾害打击和繁重赋役的压力下,湖广人口大批向外逃荒。前清逃荒到巴蜀的湖广移民络绎不绝。湖广人口大量迁入巴蜀与康熙四十一年 (1702)至康熙五十七年(1718)湖广地区频繁发生灾荒在时间上吻合,这表明灾荒是导致湖广人口迁徙巴蜀的重要推动力。
无疑,灾荒亦是造成广东人口迁入巴蜀的重要原因。资料显示,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雍正四年(1726)、乾隆十五年(1750),潮州、梅州地区发生过大范围的自然灾害。前文已经指出,康熙后期至乾隆前期,特别乾隆初年,梅州、潮州有大批人口迁入巴蜀,这与这一时期潮州、梅州地区严重的自然灾害有直接的关系。连年的自然灾害使受灾地区粮价腾贵,而此时巴蜀米价相对平抑,各地人口纷纷迁徙巴蜀就食。这就解释了前述各省大员相关奏折出现的原因。雍正四至五年间(1726—1727),潮州、梅州地区的大灾荒造成当地人口向四方逃难,雍正年间道员杨锡绂奏折、雍正六年 (1728) —月广州将军署理巡抚石礼哈奏折、雍正十一年(1733)十月广东总督鄂弥达奏折正是出现在此背景下。
这表明,雍正年间嘉应州、惠州、潮州人口大量外迁不是偶然的,它与当地发生的灾荒密不可分。而许多来自潮州府、梅州的巴蜀移民对这次大灾荒也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绵阳《李氏宗谱》记述:
李福长(1716—1806),原籍广东省嘉应州(梅州)长乐县。雍正五年随 八叔李泳成迁徙来蜀,居遂宁,与人佣工度日。历数年,八叔仙逝,叔母易志,
福长时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德阳罗江《范氏族谱》记述:
雍正初,粤大饥。范养源闻蜀丰稔,且人稀土沃,乃鬻宅与族人,得金十余两,于雍正五年丁未春携家妇子,由嘉应州兴宁县迁徙巴蜀。……当是时,饥寒交迫,客路增悲。自春徂夏,始抵川东荣昌县。艰佃十六载,积金五百余两,乃相地于德阳。
成都《叶氏族谱》记述:
国康熙六十年辛丑岁饥荒,叶必浪(字荣山)夫妇遂携二子一女间关入蜀。
成都《陈氏族谱》记述:
因乾隆元年丙辰广东嘉应州(梅州)等处旱魃为虐,饥荒急迫,谋生艰难,陈华英始于乾隆二年丁巳正月,一家六人由嘉应州长乐县迁徙巴蜀。一路上,风尘辛苦,艰难万状,痛不忍言。及到成都时,仅剩钱七文。
雍正年间,不仅有广东灾民大量迁徙巴蜀,因灾迁徙巴蜀的湖广人口也为数甚巨。
据《夔州府志》记载:雍正五年(1727), 湖广饥民沿长江水路人蜀觅食者“日以千计”。云贵总督张允随给朝廷的奏疏称,从乾隆八年(1743)到乾隆十二年(1747)的五年中,广东、湖南两省由贵州转赴巴蜀就食的流民达二十四万余口。“因逃荒而至者益众,谕令巴蜀各州县将人户逐一稽查姓名籍贯,果系无力穷民,即量人力多寡,给荒地五六十亩或三四十亩,令其开垦。’
综合各方面资料,可以说,虽然各省人 民迁入巴蜀肇端于顺治末年,基本上结束于嘉 庆道光之际,但在长达两百年的移民过程中, 确实存在两次突发性移民迁蜀浪潮。自康熙后 期至乾隆前期,移民迁蜀浪潮规模之大,牵涉 省份之多,曾引起了皇帝和地方大员的不安。 突发性的移民浪潮与巴蜀地区本身的人口骤增 以及严重的社会分化相遭遇,给巴蜀社会带来 了巨大的移民安置与社会控制的难题,进而引发的社会问题亦是相当严重的。
来源:麻城孝感乡文化公园网
若资料中有纰漏,请留言或电邮9365362@QQ.com,以便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