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化非常物,含生类不群。天渊无定在,大小忽相分。万甲尽藏雨,浑身通绕云。苍生方待泽,莫只睡无闻。”读罢这首五言律诗,不用点题,大家便已知道,她所歌咏的对象,乃是中国古代居于“四灵”之首的“龙”。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龙”往往具有“降雨”的神性。据考证,早在汉代便已出现向龙“祈雨”的习俗。唐宋以来,帝王加封龙神为“王”,道教则宣称“凡有水之处,无论江河湖海,渊潭塘井,莫不驻有龙王,职司该地水旱丰歉”。于是,“大江南北,龙王庙林立“龙王信仰”风行全国。据记载,唐都长安元宵灯节,开始出现“龙灯”——“龙形的花灯”。这有唐人张说《十五夜御前口号踏歌词》作证:“花萼楼前雨露新, 长安城里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艳,鸡踏莲花万树春”。不过,这时的“龙灯”仅在京师元夜展示,供帝王臣民观赏。直到南宋时,一种可“耍”的“龙灯”,才逐渐兴起于民间,并于明清时期成为盛行全国的春节民俗活动。
《民国三台县志》记载,农历正月初九日,三台百姓“陈火龙、竹马等戏,通宵金鼓喧闹,至望五日夜三鼓方息”。这里记载的“火龙”,就是这种可“耍”的“龙灯”之一。
著名历史学家陈世松先生认为:“耍龙灯并非四川土著的擅长,而是以黄州会馆最为著称”。其说甚是。不仅三台“龙灯”,就是全川的“龙灯”,作为自清代传承至今的一种“民间娱乐文化活动”,都与清初“湖广填川”密切相关。成都龙泉驿区洛带镇宝胜村,以刘氏为第一大姓。《刘氏族谱》记载,其先祖原籍江西定远县,在雍正年间携族迁川的同时,还把祖传的“江西龙灯”搬进了成都。直至今天,该村刘氏族人仍然保存着扎龙、“耍”龙的传统习俗。成都“刘家龙”如此, 西平的“谌家龙”亦然。谌氏家族,先祖原籍湖南安化县,清康熙年间迁川时,也将“龙灯”背到了三台。2003年9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在三台鲁班湖召开“移民与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期间,“谌家龙”应邀作精彩表演,深受与会专家学者欢迎和好评。
三台县文化体育局调查,“耍火龙”作为一项由“民间自发组织”的,以“喜迎新春、祈求平安”为主要目的的春节“表演艺术活动”,至今仍然在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郪江镇及乐加乡等地完整传承。经考证,鄧江镇“帝主宫”乃是清朝道光年间“楚黄众姓弟子”合力捐建的“黄州馆”。
郪江“火龙”很可能正是原籍湖北黄州府地区的移民,在清初“填川”时,搬进三台的一种节日民俗。新生镇也有“黄州馆”。今新生粮站仓库,即该馆旧址。新生第一名门大姓刘氏家族,其迁川始祖原籍也是湖北黄州府麻城县。据说,其“火龙”队的骨干成员古时也多出于刘氏一门。《左传》记载,刘氏先祖刘累,为陶唐氏之后,是夏王孔甲的大臣,因在豢龙氏那里学会了扰龙术,能替夏王喂养天龙,受到夏王嘉奖,并赐封为“御龙氏”。另据《风俗通》记载,刘氏始祖丹珠的侄子刘式,在豢龙氏师门子那里获得了夏王的“启龙符”,因而能够召龙、御龙、屠龙和扰龙。刘累师从刘式,也掌握了御龙和扰龙之法。夏王孔甲因而赐封刘累为“御龙氏”。从此,以“‘刘累御龙’的神秘性为先导”,并以“自诩为‘真龙天子’、‘开创大汉基业’的刘邦”为领袖“龙与帝王”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结下了“不解之缘”。后世“龙灯”中的“刘家龙”,无论成都还是三台,其所展示的文化特质,如果追根溯源,都在很大程度上与刘氏家族的“御龙遗风”密切相关,或者都是对刘氏“御龙精神”的历史传承和艺术展示。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耍龙灯”民俗,起源于刘氏家族一门,而普及于中华百姓之家。到了清代,排序称“一条龙”的袍哥组织(如秋林、中新等镇乡),以及一些在地方具有竞争实力的会馆(如鄧江帝主宫)、宗祠(如谌氏)、佛寺(如灵峰寺)、道观(如玉皇观)等,纷纷成为春节“龙灯”盛会的组织者或筹办者,“龙灯”艺术因而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龙灯可大可小,可精可粗。其制作的基本材料,为竹、木、纸、布、麻。其规格,主要有七节、九节、十一节,而以七节为最常见。如果制作精细,装饰华丽,龙衣用彩缎制作,白天玩耍,供人观赏的叫“彩龙”,包括“金龙”、“青龙”等等。至于制作粗糙,每节内能点灯,龙衣用麻布做成,专供晚上烧花玩的,叫“火龙”。至于“水龙”,除头尾与“火龙”相似外,其龙身则用柳条编成,常在六月天旱季节专门作“祈雨”用,玩耍时,人们争相向其泼水,象征“龙王降雨”。另外,还有一种“板凳龙”用一根高板凳作“龙灯”,可称之为“独龙”,供人提着板凳的前后腿舞弄,以作嬉戏。三台民间还有一种原本流行于福建民间的“板凳龙”则是一种以“求雨”为主的“组合龙”。除特制“龙头”、“龙尾”外,“龙灯”的主体“龙身”,全用纯自然的高板凳若干条充当,每条高板凳为一节,人多则节多,人少则节少,“耍”起来时,非常灵活自由,可基本不受人员数量限制。这种“龙灯”,无“龙筋”、“龙皮”作联结物,舞者全凭意会,而互为呼应。无论升降、摇摆,还是翻滚、卷舒,无不唯“龙首”是瞻。行散而神聚,体分而意合,以神似胜形似,别具情趣。
龙灯队伍大多由二十人组成,七人舞龙,二人耍“宝”,四人打击乐器,一人领队,二人提灯,其余轮流充当舞龙和耍宝的预备人员。
舞龙时,一人手执彩球(或称元宝),引龙起舞,戏龙抢球,无论站姿、跑姿或卧姿、跨姿,都要力求达到“宝舞龙飞”、“龙宝合一”的最佳效果。“火龙”除与彩龙舞法相似外,为了对付烧“花儿”,舞者还必须尽量加快动作,上下盘旋,翻滚飞腾,以挡住烈火喷射到表演者身上。至于观众,无论是烧“过街花儿”,还是“坝坝花儿”,都应对着龙头、龙尾喷射,始终“强迫”神龙在光焰中翻滚飞腾。
民俗学者陈永銮先生考证,绵阳和三台等地常见的龙灯阵式主要有如下三种:
(-)板凳龙
摆法:用九根长板凳摆龙身,再用一个撮箕摆龙头,用一个箩筐摆元宝。
破法:龙灯游阵后,放下龙灯耍板凳。一根板凳三个人,九根板凳二十七个人,一人耍箩筐,一人耍撮箕,舞圆即破阵。
(二)九龙吃水
摆法:九根板凳摆成一条龙形,龙头上 放一只装满水的木桶。
破法:龙灯游阵后,执彩球的登上板凳,引龙起舞,要耍站、坐两种姿势,龙舞毕,耍彩球的艺人口衔水桶进堂屋拜年,此阵破。
(三)盘龙根
摆法:主人紧闭大门。
破法:龙灯入阵后,执彩球者叫主人开门,主人不开,提出问题要耍灯的人回答,回答正确后,主人开门,此阵破。
其最常见的问答内容为:
问:“龙灯龙灯,我要盘你根,哪个耍脑壳,哪个耍龙身?”
答:“师傅耍脑壳,徒弟耍龙身。”
问:“龙灯何朝所兴?何代为盛?”
答:“龙灯唐朝所兴,南宋为盛”
在“耍龙灯”的时候,常常还有“金鼓”即“龙灯锣鼓”演奏助兴。“龙灯锣鼓”与“狮子锣鼓”大致相同,只是锣鼓点子稍有差别。“狮子锣鼓”的点子,多以堂鼓和大钹领头,突出大钹的作用,如:| | :丑丑当丑|冷共丑壮|丑共壮丑共壮|丑共壮壮|壮壮壮壮| 壮壮壮:| |而“龙灯锣鼓”则多用近似于龙灯的“龙”字的马锣“冷”起头,并充分发挥马锣的作用,如:| |:冷冷丑丑|冷冷壮|冷壮冷壮|冷壮丑壮|冷冷冷冷|冷冷壮:| |。
据考证,与“龙灯锣鼓”通用的,还有“耍锣鼓”,又称“闹年锣鼓”。“耍锣鼓”有五人五件的锣鼓乐班组合而成。锣鼓点子由鼓师指挥,也有由四人四件的乐班演奏而由堂鼓指挥。演奏的曲牌比单纯的“狮灯”和“龙灯”锣鼓复杂。有的乐班还偶尔加入唢呐套吹,锣鼓花哨,难度较大。西平镇“火龙”锣鼓班演奏的《狗泮藤》向来脍炙人口。该曲描绘一窝狗在南瓜地上追逐嬉戏的情景。用大锣、大钹代表一对狗夫妻,马锣代表小狗,堂鼓通奏补充衔接。第一、三段以马锣为主,大锣大钹为辅,表现狗父母对小狗分别爱抚的情景。第二、四段以大锣、大钹为主,马锣为辅,表现狗夫妻一家的嬉戏。第五、六段表现狗夫妻的情爱。整个曲子形象风趣。
“龙灯”表演还有很多讲究。三台“火龙”一般于正月初九日出灯,出灯时,要杀鸡祭龙,举行开光典礼(如乐加、鄧江)。“祭龙”典礼结束后,便开始巡演。由此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日止,耍龙者每晚都只能陪伴龙灯睡在当地的龙王庙里(如“谌家龙”。正月十五日或十六日春节庆典谢幕后,龙灯队员还要齐集河边,举行收灯仪式,烧纸钱燎龙皮,送龙归海(前者如三台县城,后者如鲁班乡、花园)。然后将龙头及其相关物品收藏于龙王庙中,以备来年春节继续使用。
来源:麻城孝感乡文化公园网
若资料中有纰漏,请留言或电邮9365362@QQ.com,以便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