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历史时期的麻城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来解开麻城孝感乡何以是明清两代移民发源地之谜。
一、八大移民发源地之最
在我国的古代移民潮中,一般公认有八大移民发源地,按照年代的先后,南宋时珠江三角洲的南雄珠玑巷,是最早的移民发源地,在以后的数百年间,岭南众多移民后裔 仍以南雄珠玑巷为故里。
在明代的移民发源地达五个之多:湖广麻城孝感乡(历明、清两朝),是当今为数众多的巴蜀湖广移民后裔心中的故乡;江西瓦屑坝(江西饶州波阳县莲湖乡)是安徽安庆一 带移民心中的故里;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是许 多华北人心中的家园;苏州阊门为苏北人的祖先来源地;山东兖州枣林庄是安徽凤阳人 心中的祖籍记忆。此外还有河北小兴州。连同闽西宁化县石壁民是客家人(汉民族中影 响颇大的一个民系)的发祥地。总计有七大移民发源地。
笔者之所见,影响最大的是山西洪洞县 大槐树、湖广麻城孝感乡和福建宁化县石壁三大移民发源地。这其中,又以湖广麻城孝感乡最为特别,是经历明清两朝的移民发源 地,其余的皆为一朝移民发源地。
二、历史时期的麻城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
(一)麻城的疆域版图
麻城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地处长江中 游北岸、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中段南麓,今面积3604.68平方公里,人口近120 万人。麻城历史悠久。春秋时为楚地,名柏举,因吴楚在此大战,孙膑以少胜多而名垂 千古。秦属南郡,汉为西陵,三国时曹操在 此屯兵,后赵麻秋筑城以守,因其姓始有麻 城之名。隋开皇十八年(598年)设县,正式 命名为麻城县。隋代,麻城境域面积达4500 平方公里属黄州府,唐宋以后历代相袭至今。1986年撤县设市(仍属黄冈市辖)。麻城 4500平方公里的版图,从1563年至1953年 的近四个世纪中历经四次析出:首次是在明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新建的黄安县(今红 安县),其一部分土地是从麻城西部(太平乡、 仙居乡所属的姜家畈等20里甲)划出;民 国时期,1930年划出木子店分归东北部邻县立煌(今属安徽省金寨县);1932年划出县北 部的仁美、择里二区的各三分之二和丰义区的三分之一归新建的经扶县(今河南新县);新中国建立后,于1952年因10月成立胜利县, 又将麻城的梅庄区划出(今属湖北罗田县)。从上述境域的变迁可见,麻城市现今的面积, 比隋代至明嘉靖中叶减少了五分之一(900平 方公里)。首次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 析出的面积大体有300多平方公里。
(二)麻城的地貌与水路交通优势
麻城的东部和东北部为高山,西部和西 北部为丘陵,中南部是平原,而且其平原与境外的长江中部平原相接,整个地势呈现东 北部高,西南部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敞开, 是从高山、高丘、低丘到平原的阶梯式地形。
河流是古代交通的快车道,麻城县境内 溪流密布,其中举水水系贯流全境,直通长江,举水可谓是麻城的母亲河。又加之该县位居 江西省的赣江——举水直通长江进入川东三 峡的通道上,这个长江中游走廊的水路通道 特点,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凸现其优势,可谓是赣、豫岭南诸省地域到长江的通道。无 论是和平时期的商贸、仕宦和人民往返,还 是战乱时期的军队调遣,难民逃遁,朝代更 替初的开国移民发送,取道鄂北举水到长江皆是直通道。
(三)古麻城孝感乡的建制、区位和变迁
古老的麻城因举水等河流而繁荣,其农 村的乡坊历史悠久,到了在宋明之际,人文鼎盛,科甲连绵。明代中叶以前的乡区建制 的记载于文献的,至今只有见诸清康熙九年 (1670年)的《麻城县志•首卷》记载有麻城孝感乡在内的四个乡及“里”甲、“图”户籍 建制的变迁:
“初分四乡: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 曰孝感,统一百二十里,里各有图。成化八年以户口消耗并为九十四里,复并孝感一乡 人仙居为三乡,嘉靖四十二年建置黄安县,复析太平仙居二十里入黄安,止七十四里。’笔者认为读懂康熙版的《麻城县志》中上述这段记载非常重要,好在家中珍藏有麻城市志办赠送的这套文献,经反复研读,果真有新的进展。现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麻城原有四个乡的建制,分别是 太平乡、仙居乡、亭川乡和孝感乡。孝感乡的建制在内的四个乡载入明代开国以来的108 年的史册中,而“明袭元制”,元代麻城是四个乡无疑。
第二,“统一百三十里,里各有图”,是记载麻城四个乡共计统领的里甲数和户籍“图”管理。明代州县统治的基层单位是里甲,以邻近的一百一十户为一里;一百户分十甲, 有甲首十人,管理一里中之事;一甲有十户。 里甲人户都载入“黄册”。管理“黄册”户籍的谓之“图”、“都”。大体上里甲的户籍十年 统计调整扩编一次,所以一般而言,里甲的 实际户丁人口要多于在册数。关于这方面, 麻城著名学者凌礼潮先生有研究专文。包括笔者在内的一些学者原把“一百三十里”误 解为疆域面积,实际上直至明代前期麻城县 是一个拥有4500平方公里的鄂北大县,并非如有的学者认为是“弹丸之地”。麻城四个乡 共统领了一百三十里,每个“里”(一百一十 户),“里”各有“图”,“图”造有里甲的“黄册”。所以笔者计算共计有14.3万户,每户按5人 计数,麻城县的在册人口时为71.5万人,在太平年代,实际应有80多万近90万人。
第三,在明成化八年(1472年)时,麻城 内部作了一次调整,其原因是其中的一个乡 即孝感乡因为“户口消耗”,并入仙居乡。
第四,孝感乡的“户口消耗”正是反映了该乡的人口流动大,“户口”迁出消耗正是移民外迁的一个佐证。
第五,到了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 因外县新建黄安县,朝中将麻城县的两个乡 的一部分划出。这两个乡即太平乡和仙居乡 (含原仙居乡和并人的原孝感乡的部分),计被划出20里给黄安县(今红安县)。20里计 有2200户,200甲。笔者得悉,当时新建的黄安县是分别从麻城、黄冈和黄陂二县划出组合而成的,所以孝感乡被析出的为数比例不大。这十分重要,在此特加以指出。
三、麻城孝感乡为明代移民发源地的成因
(一)明前期孝感乡在四乡中的区位优势
(1)麻城县四个乡的位置呈“X”字状,其中心都有平原连接县城:太平乡位于县境 北部多山和丘陵;仙居乡主要位于县境西部,多高丘和浅丘;亭川乡位于县境东部偏南,有高山、高丘、浅丘和平原;唯有孝感乡位于县境阶梯式下降的敞开的平原和浅丘地带,境内举水通向长江的地段多,是县内自然条 件最好的地区之一。
孝感乡地域在汉代就有坊集,相传其地名的由来,是坊集中有“至孝”者事迹突出,上奏朝中因此以其“孝感”而得名。
(2)孝感乡的水道黄金口岸。如开篇所述,举水是麻城县最大的河流,共有三个大码头:一是高岸河码头。距县城最近,位于城南10里(5公里)十里铺村沿河一线,今属南 湖办事处。二是江家堰码头(即移民后裔传承的著名的高杆堰、高坎堰等名称)。位于县北 7里,在虎形地洗脚盆(今国家森林地公园) 附近,今属龙池桥办事处。三是位于县境西部的歧亭码头,是即将出县境(向新镇县方向 进入长江)的码头。
在全县的三个大码头中,孝感乡拥有前 两个大码头,可谓是黄金口岸。在古孝感乡内,又以江家堰码头移民出发人数为最多。江家堰的“江”字、“家”字,在古麻城话中口音重, “江”字读作“钢”字“家”字读作“嘎”字, 声母音相近,在数百年的传承中,现今四川、重庆的移民后裔,“江家堰”演变成“高杆堰”或“高干堰”或“高坎堰”或“高阶堰”等名称, 这是上川祖的始发地,载入移民的族谱中。
(二)元末红巾军起义等战乱,人口流徙到四川
战乱产生大批生存型移民。麻城及其孝 感乡自古至明代都是“丁旺”之患,麻城又是农民起义策源地或屯兵地。元至正十一年 (1355年)8月,麻城铁匠邹普胜和邻县罗田布贩徐寿辉共谋,以白莲教发动起义,麻城、罗田及附近各县数十万人掲竿起义,史称“南红巾”。百姓在战乱中逃往四川。徐寿辉称帝后,邹普胜任太师。在徐寿辉称帝前,其部将明玉珍(湖北随州人)率军西进重庆,在徐寿辉称帝后,明玉珍在重庆建立了“大夏国”的政权十余年。在这时期有不少鄂北人随军 入川或逃往“大夏”。
(三)明初洪武“移窄乡填宽乡”江西“窄乡”迁麻城
明初朱元璋“移窄乡填宽乡”的洪武大移民,江西人口较多谓之“窄乡”,湖广人口较少是“宽乡”加之麻城一带税率较低,又 是水路走廊通道,麻城成为了江西移民的首 选地。大批江西籍移民构成明初以来麻城的 主要人口来源。从今麻城市志办珍藏和收集到的两百多部家谱中有不少记载了“江西填 湖广麻城”的事例,而在几乎同时,又有许多人从孝感乡出发上四川。
综而言之,元末的战乱和明初朝廷的强 制性移民,构成了难民、移民源源不断汇聚到麻城县,又从孝感乡前往四川。迁到麻城的移民有几种类型,一是元末战乱的避乱型;二是应诏型,明太祖的强制移民;三是过籍型,以明代大文学家杨升庵家族为例,先祖世贤 居江西庐陵,元末因欧阳乱避迁麻城,不久,又遇红巾军战乱再迁四川,定居新都。杨氏 老祖宗在原籍的庐陵与川西新都之间的湖北地域麻城,居住时间不久(两三年),该杨氏 在麻城就成为了“过籍”。过籍麻城的移民主 要来自江西,还有来自河南、江苏、浙江、山西、山东等地域。
四、不复存在的麻城孝感乡何以是清初 移民发源地
(一)四川“地旷人稀”与清廷移民垦荒 举措确定了移民上川的流向
在明清交替之际,四川省境内数十年兵 燹不断。首先明末农民战争时,张献忠在鄂北攻下麻城,并搞“计丁授田”,麻城有5.7万农民参军,张献忠计率30万人打进四川。之后在川建立了大西政权,接着是清军、地 主武装的围剿和张献忠反围剿的拉锯战;继 而是南明抗清与清军的战争,以及南明将领 内部之间的争夺厮杀;还有吴三桂反清后,其叛军与清军的拉锯战,史称“三藩之乱”。 三十多年中,巴蜀大地生灵涂炭,人口大量 死亡和流徙,“地旷人稀”,社会经济遭到严 重破坏。清王朝建立初期,在全国推行“移民垦荒”,特别是对西蜀给予诸多优惠政策。 加上四川原本是“天府之国”,自然条件好, 在清廷的倡导下,以湖广省为最多的十余个 省的移民争相上四川,持续时间近百年®,民 间称之为“湖广填四川”。
明末清初,在四川境内的长期战乱所造 成的空前浩劫,人口大量死亡和流失,清廷在开国定鼎之际对四川的政策倾斜,邻近的 湖广省捷足先登,移民上川早、移民来川人 数最多。从湖广到四川的这个移民流向,是 沿袭了明代初期的流向。四川是个适于农 业种植的好地方,是生聚繁衍的新家园。对千千万万迫于饥寒交迫,即寻求新的居住地 以求得生存手段的草民——生存型移民(其中 有的在川创业,成功者成为发展型移民)来 说,四川颇具吸引力。四川这个迁入地,有很强的拉力。四川适于生聚的信息,在古代 交通不发达、蜀道难的情况下,移民信息的 传递是通过对返乡接眷、返乡祭扫祖墓或迎 祖骸、或返乡续族谱、或“麻乡约”寄钱捎物、或商家小贩运货等渠道进行的。如果说初来 的移民是迫于战乱、迫于生计,那么得悉“西 蜀沃野千里”,“米粮贸易之隆”的信息反馈, 成千上万的百姓争相上四川。
(二)孝感乡主体仍在麻城,水道上川仍 是移民汇集出发地
麻城县孝感乡的建制,虽然在明中叶就 不复存在了,但作为古代社会的清王朝初期,交通仍然以水路为迅捷,举水仍然是鄂北通 长江的直通道,麻城仍然拥有长江中游的走 廊区位优势,其境内的原有三个大码头中, 原属孝感乡的江家堰码头、歧亭码头仍然是邻近的赣、豫和岭南民人到长江的通道。在 清初移民上川大潮中,古孝感乡的水码头仍 然可供公事人设点摆案办公,仍然是移民的 聚集中转地。草根民人仍然沿习老地名——“孝感乡”,从这里出发到四川,仍然自称之是来自麻城孝感乡。
(三)祖先来自麻城孝感乡是“历史定格”
笔者在此借用影视画面处理的术语—— “定格”,来描述移民文化中的一些特殊人文地理现象,笔者称之为“历史定格”。提出这 样一个历史的定格论点来解释移民文化中的 诸多事例。以方言为例,四川境内有三大汉 语方言:第一大汉语方言是通行全川的四川官话,第二大汉语方言是四川客家话(成都 人称之“土广东话”),第三大汉语方言是四川湘方言。几年前,笔者到成都东山的客家人聚居地调研,客家人称自己讲的是“广东 话”。他们(无论男女老少)称现今通行的四川话为“湖广话”。他们一语道出现今四川话 形成的历史过程:是以湖广省的湖北话为基 础,与原四川的方言融合历经三四百年而形 成的。笔者现在回想起来成都客家人称四川官话为“湖广话”很有道理,用“历史的定格” 来解释成都客家人对四川官话的演变的理解, 是最为生动的移民文化现象。
以“麻城孝感乡”的历史定格而论,大 体有以下三种情况:
(1)“定格”在一些移民后裔的族谱家乘中。笔者从一些移民的家谱中得知,祖籍在 麻城孝感乡或祖先来自孝感乡的小地名,有 二三十个之多。族谱家乘是家族源流播迁、人口繁衍的历史记载,是世代传承续修的家 族档案。有的学者把祖籍地、始迁祖名讳及出发地和家族的字派排列三大元素,称之为 “家谱密码”,无论走到山南海北,有了“家 谱密码”,就能对接上血缘链,从而寻找族亲和亲人的成功概率大。无疑,祖籍地、始迁 祖名讳及出发地是老名字老地名。如四川高 县庆符李氏家族后裔与麻城北郊松鹤村李氏的家族对接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老地名、 关键人物的李朝翰、老名字字派排列,这一 些“家谱密码”,就是“历史定格”。
(2)“定格”在移民的地缘迁徙纽带中。明清移民迁川的同宗同乡连续迁徙的血缘地 缘纽带,始迁祖到达蜀中定居后,同宗、同 乡的人相继迁来。以同宗——血缘同乡一一 地缘的纽带关系,迁徙到四川新乡聚居组合 (社区),时间跨度数十年甚至一两百年,这 样连锁移住就把原籍地的语言、风俗、老地 名、老码头等传播到四川新乡,并在四川新乡的聚族聚籍之地建立了一个原乡的人文社 区。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自然经济条件 下,长久传承下来。无疑作为著名的祖籍圣地, 麻城孝感乡之名长久传扬,这是人文地理的一种传承,构成移民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3)“定格”在世代口传(从小听长辈讲述) 上川祖、仓IJ业祖的故事中。
(四)明代上川的移民后裔寻根与清初战 乱转移再次上川后裔寻根强化了麻城孝感乡的频度率
改革开放以来,“爱我中华”、“爱我家乡” 的各种活动的开展,不少川渝的移民后裔到麻城孝感乡寻根问祖,麻城孝感乡不仅是大 量的清代迁川移民后裔的祖籍地,还是明代 迁川移民先祖的家乡或出发地。明代迁川的 移民后裔由于年代久远,或由于战乱避祸转移等原因,家谱丢失、亲人离散,重要的线 索中断。至今寻根多次,呼声很高,强化了 麻城孝感乡的频度率。
(五)来自麻城孝感乡的移民何其多 有的学者认为,麻城孝感乡不可能有这样多的移民迁出,概以“冒籍”来解释。笔者认为,这其中有多种情况:一是家族中有谱详细记载,自己年少外出数十年不知,而 认为是上川祖家在麻城孝感乡(可见麻城孝感乡影响之大),名人老作家艾芜、老省长邓垦 皆属此例。二是统计管理部门的误记,以大文蒙杨升庵家族为例,本文在前已述及杨氏 籍江西,过籍麻城,再上四川,杨升庵家族 被记载为来自麻城。诸多赣、豫、粵等省的 人过籍麻城,其中有的被管理部门误登记为麻城孝感乡。还有些来自孝感县(今孝感市) 的移民,管理统计部门也有误记为麻城孝感 乡。三是有的移民避难上川,不能说出原籍。 有的移民到川举目无亲或势单力薄,只有依靠地缘关系以壮乡威,来自麻城及孝感乡人 甚多,故然之。四是当年明清的麻城是经济 繁荣、科甲连绵的好地方,冒籍者有之,也 是当然的。
五、结束语
元末明初的湖广为主的移民,首次由长 江中游移民到长江上游的四川,这是南方移民首次进入四川,据史家统计约80万人。清 前期以湖广为多的十余个省的移民自长江中 游大规模向四川移民,仍然保持了上次的移民流向,移民时间近百年,移民约170万人, 俗称“湖广填四川”,对四川影响深远。
在明清两朝的大移民中,湖广省是移民 的轴心;麻城孝感乡是明清两朝移民实川的移民发源地、中转地,是现今川渝两地千万 移民后裔的精神家园,在社会、经济和文化 方面有双倍的历史效应。
吸收多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 果,以深入研究四川古代移民。著名的谭其骧教授创立以历史时期的中国自然和人文地理现 象为研究对象的中国历史地理学,是解读众多 移民地理文化现象的新兴学科,是我们掲开麻 城孝感乡之谜的有力武器。笔者在本文中解读不复存在的麻城孝感乡何以是清朝的“湖广填 四川”的移民发源地,特提出了 “历史定格” 的论点,敬请学界同仁共同探讨。
来源:麻城孝感乡文化园网站
若资料中有纰漏,请留言或电邮9365362@QQ.com,以便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