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麻城特别是孝感乡 移民后裔在四川总人口中所占的高比例充满 着争议,认为一个小县不可能迁出那么多的人口到四川。其实,考虑到明清两朝长达543 年的历史,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结合麻城移民史实,麻城并不需要每年迁出很大规模的人口就可以达到现在的人口比例。本文试从数学模型的角度加以推算就可以得出上述结论。
一、元末及明朝时期麻城移民四川人口数量
根据对麻城中驿镇,(地属古孝感乡)100 个姓氏谱牒的统计,其中有为官改籍、外贸未归、从军寄籍他乡,徙居外省内容的有60 个姓氏。以这60个姓氏的谱牒为依据,以姓氏宗支为单位,分省统计。迁往外省的统计结果为:60个姓氏共迁出2381人(按每人带两名家属统计,就是7143人)。其中,迁往的省份有四川、陕西、河南、云南、贵州等省以及湖北周边县市。迁往四川的最多,达到1356人,占迁往外地总人口数的56.95%。其次是陕西省,有374人,占迁往外地总人数的15.71%。第三是河南省,有293人,占迁往外地总人数的12.31%。四川成为麻城移民的主要集中地。四川沃野千里,气候适宜,被称为“天府之国”。高山环绕,行路艰难,成为天然屏障。经济自给自足,自成体系。四川独特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宜人口的滋生繁衍,成为战乱时避乱的首选地。从地理位置看,湖北离四川最近,又有长江通往四川盆地, 所以麻城在历次移民中移往四川的最多。黄尚军先生曾对四川100部家谱作过统计:明确记为祖籍湖广的有59族。其中,麻城24族, 占湖广移民的40.7%。麻城移民中,来自孝感乡的15族,占麻城移民的62.5%。无疑就是对此很好的证明。
(一)元末夏政权时期四川麻城籍移民及 后裔繁衍数量估算
历史上麻城大规模移民到四川,始于元 末明初。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徐寿辉部 将明玉珍率兵20万西征入川,建立夏政权, 大量麻城人随迁入蜀,首开麻城大规模移民 到四川之先河。《明史》载:
徐寿辉起,明玉珍与里中父老团 结千余人,屯青山。及寿辉称帝,使人 招玉珍曰:‘来则共富贵,不来举兵屠 之。’玉珍引众降,以元帅守沔阳。
青山就在麻城孝感乡。四川仁寿《李氏 族谱》说:“元末吾祖世居麻城孝感青山,陈 逆之乱,乡人明玉珍据成都,招抚乡里,吾 祖兄弟七人迁蜀,因与祖一公籍寿焉。’由此可见,麻城是当时明玉珍起兵的根据地,也是征集兵源、粮草的基地。当时跟随明玉珍入川的麻城移民人数众多。明玉珍两次下令广招湖广百姓入川垦殖,派专差到麻城、英山等地招民。于是,正处于战火中的湖北难民,包括不少麻城人奉旨入蜀。
谭红先生对方志家谱所载各时期湖广籍 入川移民家族作过统计:
我们按照该书实际统计情况,对各个时期的两项数据进行调整,一是对同期迁入四川移民家庭总数进行调整,剔除原籍不详的家族;二是剔除可能为孝感县的家族。调整后的数据列表如下:
通过上述数据,求得麻城移民家族占 同期迁入四川的移民家族总数的比例的加 权平均数为(94×39.4°%+119×65.5°%+193 ×60.6%+411×37%+108× 13.9%)/(94+ 119+193+411 + 108)≈43.1%。
洪武四年(1371年),汤和、傅友德等灭 大夏政权。洪武五年(1372年)统计四川约 40万人,其中不包括明氏军人及家属。明氏 入川后军队约20万,以一个军人带一个家属 计算,明氏的移民人口应在40万人以上。元末明初,四川总人口为70万-80万人。假设麻城移民家族所占四川全部移民家族比例与麻城移民人口占四川全部移民人口比例相当,那么洪武五年,(1372年),四川麻城籍移民就有40×65.6%=26.24万人,占四川总人口 26.24/80× 100%=32.8%。明代四川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7%,到明崇祯三年(1630 年),这258年的自然繁衍,麻城籍移民后裔数量为 26.24×(1 十 7% )257 均 157.59 万人。
(二)明朝麻城移民四川人口及繁衍数量估算
明代初年,鉴于巴蜀地区人少地多,亟 待垦殖,所以朱元璋有意安排邻近巴蜀的湖 广移民入蜀,这是整个元末明初“湖广填四川” 中的主要部分,所以在现存的很多家谱族谱 中,都记载着先世在明初洪武年间是如何“奉 旨入蜀”的经历。湖广地区的移民继续大量 入川,到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四川 人口就上升到146万。外地移民,特别是湖 广移民占了这一时期所增加人口的主要部分。 民国《荣县志》载:明太祖二年,楚人入蜀者,动称是年由麻城孝感乡入川,人人言然。”宣统《广安州新志》引《大竹志》载:“洪武四年,廖永忠平蜀,大肆杀戮。复徙楚之黄麻人来实兹土。”咸丰《云阳县志》卷2称“邑分南北两岸,南岸民皆明洪武时由湖广麻城、孝感奉敕徙来者,北岸民则皆康熙、雍正间外来寄籍者,亦惟湖南、北人较多。”
从洪武五年(1372年)到明崇祯三年(1630 年),四川无大的战事和自然灾害,社会基本稳定,对人民的休养生息总体有利,因此,做相当保守的估算:假定从洪武五年(1372年) 开始,麻城每年移民500人到四川并繁衍生息,人口自然增长率以7%计算,到明崇祯三年(1630年)这258年间,四川麻城籍移民后裔数量为:
根据等比数列公式 Sn=[Ai (l-qn)]/(l-q) Al=500 q=l+7%% =1.007 n=l630-l372=258 Sn=500×[l — l.007258]/(l — l.007)≈36.06 万人。
即从1372年到1630年麻城移往四 川的人口繁衍生息达到36.06万人。力口 上明玉珍时期麻城迁往四川繁衍人口数 量,到1630年,四川麻城籍移民后裔总 数为157.59+36.06=193.65万人。明崇祯 三年(1630年),四川人口总数为735万 人。麻城籍移民后裔就占四川总人口的 195.06/735 × 100%=26.35%。
二、明末及清朝时期四川麻城籍移民后裔数量
(一)明末及清朝时期四川麻城籍移民及后裔繁衍数量
计六奇《明季北略》记载:
(癸未四月)献忠遂入麻城。城中降者五万七千人,献忠别立一军,号为“新营”选勇士将之,势复大振。已而献忠去,众悉从之。
这支新营随张献忠入川作战,后大部军 籍改民籍。兵败后,其将士也隐姓埋名,定 居四川繁衍后代。民国《中江县志》载一新营老兵事:“杨可举,字香吾。顺治三年脱献贼之祸。六年投效总督李国英标下……时邑境人稀地广,朝夕与居者惟投诚数百人。”
明末长期的战乱,再加上瘟疫、旱灾、 虎患等盛行,四川人口大量减少。到康熙二十 年(1681年),四川残存的居民仅50万左右。 麻城籍移民后裔大约有50×26.35% ≈ 13.18 万人。
曹树基先生曾对1653-1953年四川人口 的变动有过以下统计:
按照上述四川人口数量及年均增长率, 可以推算清朝时期四川麻城籍后裔人口数量:
(1)从康熙二十年(1681年)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的41年中,四川人口数量从50万增加到232万,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8%%。四川麻城籍后裔数量为 13.18×(l + 38%% )40=58.59 万人,占四川总人口的 25.25%。
(2)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至乾隆四十一年(1777年)的55年中,四川总人口增加到1000万人,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7.9%。。四川麻城籍后裔数量为 58.59×(1+27.9%。)54=258.92 万人,占四川总人口的 25.89%。
⑶从乾隆四十一年(1777年)至嘉 庆十七年(1812年)的35年中,四川总 人口增加到2071万人,人口年平均增 长率达到21%。。四川麻城籍后裔数量为 258.92×(1+21%。)34=524.86 万人,占四川总人口的 25.34%。
⑷从嘉庆十七年(1812年)到宣统 二年(1910年)的98年中,四川总人口增加到4800万人,人口的年平均增 长率达到8.7 %。。麻城移民人口数量为 524.86×(1+8.7%。)97=1216.07 万人,占四川总人口的25.33%。
⑸从宣统二年(1910年)到1953年的 43年中,四川总人口增加到6568.5万人,人 口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7.3%%。麻城移民人口 数量为 1216.07×(1+7.3%。)42=1654.24 万人, 占四川总人口的25.18%。
(二)清代麻城移民及后裔自然繁衍数量
清前期的大规模移民填川,据人口研究 专门部门的科学推算,直接入川的移民有100 多万人,这在四川历史上是一次空前规模的移民运动。这100多万人中,有一半来自湖北、湖南。其中湖北约有30万人。其中,麻城占据相当大的比例。民国《丰都乡土志》第三章《食货》记载:“清初流贼张献忠由陕入川……我邑城乡数百里,迄无居人,户口全空矣……先民田宅,悉外省人移补,而湖广麻城人尤多。”据光绪《广安州新志》提供的数据,湖北黄、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 26.64%,湖北、湖南合计约占60%。
按照曹树基先生1653-1953年四川人口 变动情况表数据,假设每年麻城移民800人 到四川繁衍生息,自康熙八年(1668年)四川 巡抚张德地上书要求湖广填川开始,到乾隆 六十年(1795年)这127年间,人口自然增长 率按7%%计算,根据等比数列公式 Sn=[A1(1-qn)] /(1-q) A1=800 q=l+7%% =1.007 n=1795-1668=127 Sn=[800×(1-1.007127)]/(1-1.007)≈ 16.29万人即从1668年到1795年,四川麻城籍 移民后裔达到16.29万人。再加上明末清初 时期麻城移民已在四川的繁衍数量1654.24 万人,到1953年四川麻城籍移民后裔就为 16.29+1654.24=1670.53 万人,占四川总人 口数量的 25.43%。
三、结论
结论一:麻城籍后裔占四川总人口的 比例要达到25%以上,只需要明朝每年移 民500人以上,清朝每年移民800人以上即 可。《麻城县志》载麻城历代人口 : “明代 洪武二十四年15809户,105112人;永乐七年15810户,104180人;弘治五年13423 户,137936人;正德七年13550户,145095 人;嘉靖三十年19380户,140240人;万历 四十七年10605户,116234人。崇祯时册定 亦如前数。清顺治二年10704户,110287人; 乾隆二十四年无户数记载,283888人;光绪 二年无户数记载,人口为316812人。”由此 可见,对于一个10多万人的县来说,每年移 民500至800人到四川,是完全可行的。
结论二:依据谭红先生提供的统计数据,算出麻城移民家族占四川总移民家族的比例的加权平均数为43.1%,本文算出的比例为 25.43%。比例之间存在差距,主要是误籍与冒籍原因。一是孝感县误籍为孝感乡称为麻城人;二是外地移民冒籍为麻城人。
清人邹知新在其《都碑记》里面记载:
当洪武初,大祖定迁民之策,迁 诏至公署,县堂徙治磨子场。十年, 遂升其都为散州,统属七县。未几罢之。 永乐中复旧治。弘治时都崩基坍,故 今不知有其乡云。
洪武初年,麻城管辖七县。若这个时期 政府组织百姓迁往四川,在政府所发“凭照” 上他们的原籍自然是“麻城县孝感乡”。有六 县在迁往四川时,都托名从麻城迁来。由于 存在着误籍与冒籍的原因,从而形成了比例 的较大误差。
来源:麻城孝感乡文化公园网
若资料中有纰漏,请留言或电邮9365362@QQ.com,以便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