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魏隋唐的沉寂与复苏
秦汉立国之初,两朝均实行了强行移徙豪强的政策,将原来六国 ( 楚、齐、燕、韩、赵、魏 ) 的国王裔族、豪杰名家迁往陕西或巴蜀等地,为了躲避移迁和亡国之难,以熊为姓的楚君后人纷纷流落民间。自秦灭楚后,熊姓走向了沉寂时期。从有史可考的熊姓名人的分布情况看,秦汉以后,熊姓后人多聚居在传统的祖居之地,如湖北、江西、湖南一带,也有少数散居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盛行,各郡均有一个或几个地位较高或影响较大的名门望族。居住在江南的熊氏子孙,经长时期繁衍发展,逐渐在湖北、江西南昌一带形成望族,涌现出不少历史名人。自汉代起,散居在其他各地的熊姓人物逐渐在朝中为官。如熊尚,汉代零陵 ( 今属湖南 ) 人,拜绥民校尉和骑都尉。熊乔,东汉春陵 ( 今湖北枣阳 ) 人,初平中任曲江长,雍容莅事,听览如流,后拜骑都尉。南北朝时,长乐阜城 ( 今河北省阜城县,一说山东交河东南 ) 熊氏因著名经学家熊安生的出现而名闻天下。唐代有熊仁瞻,建昌 ( 今属江西 ) 人,性至孝,任宜春 ( 今属江西 ) 县丞。熊望,任漳州司户参军。
总体上讲,从汉魏六朝到隋唐五代是熊姓从沉寂走向复苏时期。
义帝熊心
熊 心 ( ?—前 205) 秦未农民起义军楚王,楚怀王之孙。楚国灭亡后,流落民间,为人牧羊。公元前 208 年,被项梁 ( 秦未农民起义军首领项羽的叔父 ) 拥立为楚王,仍袭楚怀王称号,建都盱眙 ( 今江苏盱眙东北 )。熊心多用楚国故制,职官、爵称仍袭其旧。项梁战死后,他乘机迁都彭城 ( 今江苏徐州 ),夺取项羽兵权,改用一个叫宋义的人任上将军。后项羽杀宋义,夺回兵权。在熊心的号召下,楚国上下旧臣民会同项羽的起义军,一举推翻了暴秦。公元前 206 年,项羽尊熊心为义帝,自立为西楚霸王,并派人把他迁往长沙郴县。次年,熊心被项羽遣人杀死于江南。现在,湖南郴州市仍有义帝陵,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昌熊氏家族
南昌 ( 古名豫章 ) 也是熊姓的发祥地之一。南昌熊氏历经汉魏六朝以至隋唐名士辈出,世代有人出仕为官。南昌熊氏家族名人有三国尚书熊睦与名士熊鸿,东晋西河郡 ( 治今云南二龙县 ) 太守熊默,南朝齐的历史学家熊襄,南朝陈的一代枭雄熊昙郎,唐户部郎中熊执易与诗人熊喧等。其中,德高望重、美名远扬的当属西晋的熊远与唐才子熊孺登。
据《晋书•熊远传》记载,熊远之祖名叫熊翘,曾为西晋大臣、巨富石崇的苍头 ( 奴仆 ),为人正直。熊远,字孝文,曾当过宁远护军、主簿、散骑常侍、御史中丞、侍中、会嵇郡 ( 治今浙江绍兴市 ) 内史等官职,后拜太常卿,加散骑常侍。著有《熊远集》12卷。他为官清正,屡进忠言,是晋元帝司马睿 (317—322 年在位 ) 十分倚重的大臣。熊远之弟熊缙,官至鄱阳郡 ( 治今江西波阳县 )太守。熊缙之子熊鸣鹄笃信佛教,善作文章,官至武昌郡 ( 治今湖北鄂城县 ) 太守,著有《熊鸣鹄集》10 卷。
熊孺登,生卒不详,洪州钟陵 ( 今南昌市 ) 人。进士出身,唐宪宗元和 (806—820) 年间任西川 ( 治今四川省成都市 ) 从事。善于作诗,曾与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相唱和。其诗以七言绝句为多,凡下笔,言语妙天下。如《湘江夜泛》诗云:“江流如箭月如弓,行尽三湘数夜中。无奈子规知向蜀,一声声似怨春风。”把湘江夜色写得如图如画,情真意切。《经古墓》云:“碑折松枯山火烧,夜台曾闭不曾朝。那将逝者比流水,流水东流逢上潮。”类此诗文极多,不一一列举。著有《熊孺登集》。
经学名家熊安生
熊安生 字植之,北朝长乐阜城 ( 今河北省阜城县 ) 人。少年时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初从学者陈达受《三传》,从学者房受《周礼》,后师事徐遵明 ( 学者 )。东魏天平 (534—538) 年间,又师从李宝鼎 ( 学者 )学习《礼》。在多位名师的指导下,熊安生博通五经,尤精三礼 ( 即《周礼》、《仪礼》和《札礼》的合称 ),弟子达千余人,成为一代经学名家。曾任北齐国子博士,与北周使节尹公正辨析《周礼》疑义数十条,并探究其根源。尹公正返回北周后,向朝廷汇报了此事,北周皇帝对熊安生十分钦重。后来,北周灭北齐后,周武帝亲自来到熊安生家里,请他随驾入朝,后官拜露门博士、下大夫。
熊安生既学为儒宗,擅名于后的马莱伯、张黑奴、刘焯、刘炫等,都是他的名生。熊安生勤于笔耕,著有《周礼义疏》20 卷、《礼记义疏》40 卷、《孝经义疏》1 卷,为经学家北学派的代表人物。清人马国瀚的《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礼记熊氏义疏》。
九华山人熊皦
熊 皦 ( 一作皎 ) 九华山人,因系九华山 ( 在今安徽青阳县 ) 人,故号九华山人。后唐清泰二年 (935 年 ) 进士。后晋初,曾为延州刺史刘景岩从事。熊皦为人多智,忠于朝廷。他发现刘景岩跋扈难制、野心勃勃,就劝其离开边地,奏请内调。当刘景岩派他入朝时,他又乘机向朝廷奏言:“景岩不宜在边,可徙之内地。”于是后晋统治者连移将景岩移徙邠州、保义、武胜等地,熊皦入朝拜补厥。后为刘景岩所诬奏,被贬为商州上津 ( 今湖北郧西县西北 ) 令。熊皦惧怕刘景岩报复、杀害自己,在去商州上津的途中逃亡,隐匿于山中。他有《谪居海上》一诗,可能是亡命时所写。诗云:
家临泾水隔秦川,来往关河路八千。
堪恨此身何处老,始皇桥畔又经年。
熊皦工古律,其诗语意皆妙。曾赋《早梅》云:“一夜开欲尽,百花犹不知。”颇为士林传咏。其他诗作如“山前犹见月,陌上未逢人”(《早行》)、“果熟秋先落,禽寒夜未栖”(《山—居》)、“厌听啼鸟梦醒后,慵扫落花春尽时”《闲居》等,均有情致。著有《屠龙集》5 卷、《南金集》两卷,均已佚。全唐诗存熊皦诗 12 首、断句 5 联。
宋元明清 渐入隆盛
唐宋年间,熊姓后人陆续向江苏、浙江地区移居,并有熊姓族人南迁福建、广东等地,但其主支仍聚居在江西、湖北、湖南一带。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载,岳州 ( 治今湖南岳阳市 ) 四大姓中有熊姓,豫章 ( 今南昌 ) 五大姓之首为熊姓,可见在宋代熊姓仍广泛分布于江西南昌及湖南岳阳一带。而唐末宋初移居福建建阳、建安 ( 今建瓯县 )等地的熊姓也逐渐变为望族,后世出了不少名人学子。明代以后,熊姓子孙陆续向广西、云南、四川、海南各处迁徙,并有融入苗族、水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者。到清代,熊姓已散居全国各地。
宋元以后,熊氏子孙发扬不断进取的精神,逐渐迎来了熊姓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隆盛时期。如宋代名臣、江西鄱阳人熊本为庆历六年 (1046 年 ) 进士,累官吏部侍郎。建安 ( 今福建建鸥 ) 人熊兆受业于朱熹,隐居求志,自号半逸子。金陵 ( 今南京 ) 人熊应周习小米 ( 友仁 )山水,兼工花鸟。熊彦昭于淳熙 (1174—1190) 年间佐郡事,岁歉,发仓赈饥,民治为江东之最。江西吉水县令熊彦明率五乡民兵与犯境邻贼作战而死,百姓立祠祭祀。江西安仁 ( 今余江县 ) 人熊彦诗以文名于世,学者称为“曲肱先生”,累官银青光禄大夫。江西新建人熊兴和博通经史家之书,工草书,能诗,杜本《谷音集》中选有其诗。广东东莞人熊飞有武略,善骑射,曾大败元将黄世熊之师,收复广州,终战死疆场。江西岑锡人熊天赐博学多才,宋末因奸人当国不应试,元初登第。江西临川人熊本著有《吴山录》、《仁寿录》及《旧雨集》50 卷。
入明以后,熊姓表现得更加出色,可谓人才辈出,灿若星河。江西临川人熊鼎历官中书考功博士、起居注、浙江佥事、山东佥事、刑部主事等,以强直著称。道州 ( 治今河南郾城西南 ) 人熊绣历官右都御史、兵部左右侍郎等,正德 (1506—1522) 年间总督两广军务兼巡抚事,因为官清廉洁获赠刑部主事。泾阳 ( 今安徽泾县 ) 人熊玻事亲至孝,弘治 (1488—1506) 年间被官府旌表。江西瑞州人熊茂松官至员外郎,工画山水、佛像。江西新建人熊登之博学,从游者数百人,人称贞孝先生,著有《性理解》、《圣学正宗》。四川富顺人熊过官至礼部郎中,是“嘉靖八大才子”之一,著有《熊南沙文集》、《周易象旨决录》和《春秋明志录》。其同乡熊愚官至祠祭郎中,学通经术、文亦简古。河南光山人熊荣历官行人、学禄、御史、参政,曾巡按山东、云南。江西建昌人熊德阳官至御史。蕲州 ( 治今湖北蕲春南 ) 人熊翼官至御史、右副都御史,曾巡抚甘肃,严军纪,抚边陲,后移籍河南光州。湖北麻城人熊经任无锡知县,有惠政。畿辅 ( 国都附近的地方 ) 人熊伟官至通政使参议、右佥都御史,曾经理居庸关、紫荆关。河南新蔡人熊应周在父亲被贼寇所擒时请求以身代父,孝心感贼,父子得以保全。湖北黄梅人熊伟授河南光州刺史,因功绩卓著奉特诏进阶朝议大夫,朝野称贤。湖北蒲圻人熊万仞天资聪颖,读书一览即记,授知乐安,有惠政,为江西人长久思之。其同乡熊兆祥初任四川峨眉知县,后因军功升重庆府司务、刑部主事。山东博兴人熊佑任四川左布政使,封奉政大夫。湖北安陆县的熊姓名人较多,仅《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收录的就有:熊梦桢,号正岳,因事继母至孝敬淳笃渊博,为一郡师表;熊应元,历官黄冈谕、太学助教、南礼部员外、凤翔知府;熊士弘,号仁寰,能文,以循谨闻,任荔浦知县。
明末清初,云南昆明人熊才有隽才,为文援笔立就,研精诸子百家书,工书画,晚年诗文益邃。江西新建人熊文举崇祯(1628—1644) 年间官至吏部郎中,清初累官兵部侍郎。湖南永绥人熊天喜官至寿春镇总兵。广西永康 ( 今同正 ) 人熊方受为乾隆进士,喜为诗文,有《偶园草》,书法在董其昌、笪重光之间。其女熊妤亦工书画,因无兄弟,侍亲不嫁,以贞孝称。上海青浦人熊其英有《耻不逮齐集》遗世。湖南湘乡人熊建益机勇善战,积军功官至统兵。广东南海人熊景星善画山水花竹,尤工古诗文词。江西新建人熊为霖博学善属文,尤工金石篆刻,著有《筮策洞虚录》、《左氏纪事本末》。湖南人熊登武积军功官至提督,因善谋被称为军师。湖南善化人熊超不羡权贵,研精程朱语录,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四川崇宁人熊德谦官至古州镇总兵。江西新建人熊立品著《治疫全书》6 卷。湖南长沙人熊少牧对诗词和骈文创作有较高造诣,影响及于国外,著有《读书延年堂诗集》等,是道光、咸丰年间在洞庭湖以南较有名的诗人之一。
此外,这期间还出现了一些著名的熊氏家族,具体介绍如下:
长盛不衰的南昌熊氏
入宋以来,南昌熊氏表现出了长盛不衰的发展势头,名人济济,异彩纷呈。
熊朋来 (1246—1323) 元代著名的理学家和音乐家。据史载,熊朋来,字与可,号天慵子,南宋咸淳十年 (1274 年 ) 进士。授宝庆 ( 今湖南邵阳县 ) 佥判,未赴任而宋亡。元初不愿苟进,隐居州里教授学生,学者家传其书,几遍天下。后在朝廷多位名公卿的推荐下,历官福州与庐陵 ( 治今江西吉安市 )府学教授、建安 ( 今福建建鸥县 ) 主簿 ( 未赴任 )、福清州 ( 今福建福清县 ) 判官。熊朋来通诸经,精礼乐,潜心乐律,补孔庙释奠升歌乐章,得遍行诸郡。著有《小学标注》、《五经说》、《瑟谱》、《天慵文集》等。熊朋来之子熊太古及进士,官至江西西行省郎中。至元末,天下大乱,太古力陈守御良策,当局者不从,遂弃官而去。著有《翼越集记》二卷,杂记见闻,颇称赅博。
明代熊浃 历官两朝,官至兵部尚书。明正德 (1506—1522) 年间,任礼科给事中。世宗即位后,熊浃以议礼得到了皇帝的重视,与修《明伦大典》,历官礼科给事中、河南参议、佥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左及右都御史、南京吏部尚书、兵部参赞机务、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后因论皇宫挟乩的错误,冒犯圣上被削职。隆庆 (1567—1572) 初被复官,谥恭肃。
熊汲,嘉靖丙戊 (1526 年 ) 进士,历官刑部郎中、台州推官、湖州知府、广东布政司参赞等,为人慈悲诚谨,为官公正清介,深受百姓爱戴。
熊纬 崇祯十六年 (1643 年 ) 进士,授行人司行人。
清代的熊一潇家族因一家三人在朝为官而声名显赫。
熊一潇,字蔚怀 ( 又字汉若 ),康熙三年 (1664 年 ) 进士,历官浙江道御史、太仆寺少卿、右通政、顺天府府尹、刑部右侍郎、兵部督捕侍郎、吏部右侍郎、工部尚书、太常寺卿、大理寺卿、左副都御史、工部右侍郎、工部尚书。从政 40 年,以清廉谨慎为人称道。著有《训忠堂奏议》、《浦云堂诗文集》等。熊一潇之弟熊一湘,任江苏宜兴县丞,以发官栗赈济灾民、善断冤狱著称,著有《花闲诗集》。熊一潇之孙熊学鹏为雍正八年 (1730年 ) 进士,历官兵部主事、山西道监察御史、太常寺少卿、光禄寺卿、太常寺卿、顺天 ( 治今北京市 ) 府尹、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兵部右侍郎、殿试读卷官、刑部右侍郎等,著有《廉邨讲义》、《廉邨诗集》等。
宋元明清时期南昌熊氏杰出历史名人简表如下:
名留青史的建阳熊氏
建阳熊氏是南昌熊氏的分支。唐代末年,南昌熊氏家族中出了一个名叫熊秘的人,乾符 (874—880) 年间官至右散骑常侍、兵部尚书,后来为避黄巢起义军,携带家人迁居福建建阳,从此枝发建阳。熊秘之侄熊博有才勇,尚气节,曾任建州刺史,寓治建阳。熊秘之子熊衮在唐昭宗 (888—904 年在位 )时官至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性至孝。《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记载了一个有关熊衮的传说:“时当乱后,例无俸给。父丧,贫不能葬,昼夜号泣。天忽雨钱三日,始毕葬事。后人称之曰:忠孝雨钱公。”
建阳熊氏人才相继,名流辈出,逐渐衍为望族。宋代有熊蕃,善著文,工吟咏,宗王安石之学,号独善先生,著有《宣和北苑贡茶录》。熊知之,熊衮四世孙,博学能文,著有《鳌峰隐人集》。熊节,庆元 (1195—1201) 年间曾廷对条陈三得,累官通直郎,著有《性理群书》、《中庸解》、《智仁堂稿》等书。熊庆胄,潜心问学,不求闻达,师从学者蔡渊、蔡元定、刘后,著有《三礼通议》。熊刚大,问学精专,操行笃实,嘉定七年 (1214 年 ) 及进士,授建安儒学教授,学者称古溪先生,著有《诗经注解》、《性理小学集解》。熊以宁,师从朱熹,举进士,有《大学集解》、《中庸续说》行世。熊安上,唐熊衮之裔孙,大观已丑 (1109 年 ) 年间中武科第一,累官信德府兵马钤辖权通判州事,去世后追赠武义郎。
熊大木,1512—1566 年间编印《全汉志传》、《唐书志传》、《宋传》、《宋传续集》、《大宋中兴通俗演义》( 叙岳飞事,后来的《说岳全传》从所出 ) 等通俗小说。
熊宗立 (1409—1482) 号道轩,又号勿听子,编刻有《新编名方类证医书大全》24卷、《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6 卷、《类编活人书括掌方》10 卷、《王叔和脉诀图要俗解》6 卷、《原医药性赋》8 卷等,据今考见者约有 30 余种,其子孙多刻书家,室名“种德堂”、“中和堂”。
在各吐芬芳的才俊之中,还有宋代名臣熊克、理学家熊禾。
熊克 ( 约 1111—1189) 字子复。他好学能文,博闻强记,尤熟宋朝典故。绍兴中( 约 1145 年 ) 及进士,知绍兴府诸暨县,有惠政,被荐直学士院,累迁起居郎,兼直学士,后出知台州 ( 今属浙江 )。熊克以其过人的才藻,给后人留下了《中兴小记》( 记载南宋高宗朝 36 年史事 )、《九朝通略》、《诸子精华》、《四大类稿》、《北苑别录》等著作。
熊禾 (1253—1312) 字去非、退斋,世称勿轩先生。咸淳十年 (1274 年 ) 进士,官至汀州司户参军。宋亡之后,心伤国变,先后在福建崇安筑洪源书堂与武夷书堂、在建阳重修祖产鳌峰书院 ( 熊秘亲建 ),从事讲学,历时 30 余年。作为朱熹的三传弟子,熊禾在朱子学、经学上都有成就,著有《易学图传》、《春秋通义》、《四书标题》、《文公要语》、《三礼考略》等。
江夏熊氏
江夏县,隋置,清时为湖北武昌府治,湖北省亦治此,民国时改为武昌县。令江夏熊氏名闻天下的是明代将领熊桴、辽东名将熊廷弼。
熊 桴,字元乘,嘉靖元年 (1522 年 )进士。任太仓州知州期间,熊桴革除杂役,减民负担,兴建学宫,劝民垦殖。嘉靖三十二年 (1553 年 ),倭寇入侵,御史蔡克廉畏敌逃走,他守城甚力,倭寇不敢近。次年,倭寇再犯,他以水师迎敌,大败倭寇。后调任苏州府同知、河南佥事,升为苏松兵备道。当时倭寇骚扰日益严重,他出奇兵袭击,先后取得两次大捷。
在以功升副使后,熊桴主持修建崇明福山、沙州、拓林、吴淞五城并开凿杨林、瓦浦、虹江、白茆四渠,吴地农业得以发展,太仓、珊海等地田赋得以增加。任山东参政时,河水淹没徐、沛 ( 今江苏徐州、沛县 ) 一带,他与工部尚书朱衡共议凿渠、筑堤以治水患。后因闽广沿海遭海寇曾一本侵掠骚扰,他被任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广东。海寇曾一本闻他至广东,随即遁去。
巡抚广东期间,熊桴曾上书陈平寇四策:在闽广实行乡约保甲团练法;造战舰160 艘;免除历年鱼盐欠税;还相机出兵击败曾一本。曾一本勾结日本稗王兵古所入犯惠城,他亲入惠城守御,斩寇 1500名并擒获古所;重建长宁、永安二县。后又出兵击曾一本,三战皆捷,生擒曾一本。以平寇有功,进副都御史,赠兵部侍郎。熊桴文武双全,戎马倥偬之中,还著有《镜湖集》、《水陆事宜》、《抚粤疏议》、《乡约》等书。
熊廷弼 (1569—1625),字飞百 ( 一作白 ),号芝冈,江夏修贤里 ( 今湖北武昌金水乡 ) 人。从小聪颖好学,触类旁通,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 (1597 年 ) 参加乡考,夺取第一名,次年又考中进士,初任保定推官。当时官场贪污成风,熊廷弼却清廉正直,曾卖袍赈饥。衙门草菅人命成风,熊廷弼却能亲躬下问,明断冤错案 150 余起,被誉为天下理官第一。不久,提升为工部主事,后升御史。万历中叶,朝廷党争迭起,熊廷弼性刚负气,十分厌恶,曾写《夜深听蛙鸣》一诗,表示独立不党的衷怀。诗云:
不缘官债与私钱,尔何哓哓向我言;
正是清明好时节,劝君井底且忘喧。
1608 年,熊廷弼奉命巡按辽东时,弹劾辽东巡抚赵楫及总兵官李成梁弃地驱民之罪。建议在边境屯田及修缮城垣、建筑堡垒等,均准予施行。在镇数年,杜绝馈赠,核查军实,按劾贪将污吏,振奋了军风民气。后被劾罢职。1611 年,他调往南京任文职官员学政,在职以严明著称。
1619 年,后金 ( 清 ) 大败明军,辽事日急,明廷震动,朝廷忆起熊先前的功绩,复提升他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辽东经略。熊廷弼临危受命,慷慨赴辽。他兼程赴任,招集流亡,整肃军纪。调兵谴将,扼守要隘。造战车,治火器,浚濠缮城。要求各要塞小敌自为堵击,大敌互相应援。经过此番整顿,辽东军队号令严肃,部伍整齐,守备大固,防御力量大为增强,使后金不敢贸然进犯,辽东人民也安居乐业。然尔,正当辽东形势有了好转的时候,明朝最高统治集团却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一些邪恶派的攻击下,“威慑夷虏,力保危城”的熊廷弼被排挤去职。熊廷弼第二次经略辽东为时仅一年零三个月。
1621 年,后金 ( 清 ) 兵攻陷辽沈,京师大震,九门昼闭,实行戒严。在又一次的惨败面前,朝廷急命已罢官回籍的熊廷弼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令其第三次经略辽东,但实权却掌握在宦官魏忠贤的党羽广宁巡抚王化贞手中。王化贞不懂军事,大言轻敌,不受调度,仅分兵 5000 与熊廷弼守山海关,王自拥兵 14万守广宁 ( 今辽宁北镇 )。1622 年,广宁失守,王化贞仓皇奔逃。熊廷弼被迫率 5000 兵殿后,护卫数十万辽西难民退入关内。朝廷追查责任时,魏忠贤袒护王化贞,委罪于熊廷弼,又诬他侵吞军资 17 万。1625 年 8 月,熊廷弼含冤被斩。熊廷弼就义前,曾赋绝命诗一首:
他日傥拊髀,安得起死魄;
绝笔叹可惜,一叹天地白。
熊兆圭,熊廷弼的长子,有文化,身材魁伟颇似其父。熊廷弼性刚急噪,不能下人,熊兆圭曾对此进谏。熊廷弼被害后,熊兆圭拾骸骨步至家,两足俱穿。不久,魏忠贤又下令严加追“赃”,熊廷弼的家人均受株连,熊兆圭被逼自杀。熊廷弼为官清廉,为人刚直不阿,才识胆略过人;知兵善战,视国如家,曾以汉将卫青、霍去病自许。经略辽东三起三落,力保危城,守辽有功,然而最终却遭冤杀,这是历史上的一大悲剧。熊廷弼的若干奏折、信函及政令被编为《辽东书牍》、《熊襄悯公集》传世。
孝感熊氏家族
熊赐履先世籍南昌。《碑传集》载,明洪武 (1368—1398) 初年,南昌熊氏家族中的熊邦显“以熊为楚姓,江汉郧鄂间,祖宗故坏也,遂占籍湖北德安之孝昌邑,则迁楚之始祖也”。
熊邦显生熊斐章,熊斐章生有二子,长子熊正邦,次子熊正道。熊正邦生三子,长子熊乾,次子为熊赐履的曾祖,三子名熊朝。曾祖祖榦,字中台,一生隐居不仕。祖熊启运,字应享,以赀仕皇清,并赠光禄大夫、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父亲熊祚延,字祈公性格严毅不阿,以孝友闻名于世,著有《宏毅祭集》,死后乡贤建祠祭祀,诰赠征士郎、翰林院检讨,世萌一子为博士弟子员,奉祀事,晋赠光禄大夫、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熊祚延娶妻李氏,育有二子,长子熊赐履,次子熊赐瓒。
熊赐履 (1635—1709), 字 敬 修, 一字青岳,号素九,别号愚斋,清湖北孝感人。顺治十五年 (1658 年 ) 中进士,选庶吉士,任职检讨,迁任国子监司业,进弘文院侍读,以直言论事著称于世。
清康熙初年,辅政大臣鳌拜专权,当时言官结舌,佞臣趋奉,朝政大事都在他府第处置。1667 年,康熙皇帝年满 14岁,开始亲政,诏臣极言得失。熊赐履当时作为宏院侍读,应昭上书奏陈官吏腐化,特别指出汉族官员遇事不应过于迁就满族官员。为了治贪倡廉,他要求皇帝“慎选左右,辅导圣躬,熏陶德性……又妙选天下英俊,使之陪侍法从,朝夕献纳……佞幸不置于前,声色不御于侧,非圣之书不读,无益之事不为……举立政、传教、知人、安民、无非天德所流行,天则所昭著”,将矛头直指鳌拜。此疏一上,鳌拜大怒,要治熊赐履一妄言之罪。康熙皇帝却说:“他在陈说国家大事,关你们什么事呢?”
1669 年,鳌拜被革职禁锢。第二年,熊赐履被擢为国史院学士。又一年二月在保和殿举办经筵 ( 帝王为讲解经史而特设的御前将席 ) 大典,以熊赐履为讲官,知经筵事。从此,康熙日益究心于尧舜孔孟之道以及程朱之学。
1673 年,朝议撤藩事。熊赐履以为,割据云南大将军吴三桂 ( 明末将领,后引清军入关 ) 年纪已老,可等他死后再撤藩。而兵部尚书明珠、户部尚书米思翰等说:“吴三桂惟一的儿子已留在北京做了人质,他不敢造反;其他人更不必说。”但是,事情却完全按照熊赐履所料而发展着。不久,吴三桂与耿精忠、尚之信发动了反清叛乱,史称“三藩之乱”。熊赐履被授予武英殿大学士 ( 备皇帝顾问 ) 兼刑部尚书。对征三藩事,他积极参与赞画军机并筹集诸道粮饷,显示出以大局为重的风度。同时,他还负责编修《大宗圣修》、《大宗实录》、《孝经衍义》。次年,他在草拟皇帝批谕时出了差错,被革职,迁居南京达 12 年之久。康熙念其早年身旁侍读之情,两次巡幸江南途经南京时均召见垂顾。
1688 年,熊赐履被召回京任礼部尚书。1691 年,复充经筵讲官,并典武会试。次年,又被派往江南鞠 ( 审讯之意 ) 狱,冬调任吏部尚书。不久,河督靳辅上疏请求豁免近河所占民田额赋,康熙命他会同督抚勘察。回京后,他疏奏豁免高邮 ( 今属江苏 )、山阳 ( 今属江苏淮安 ) 等州县额赋 3728 顷多。
1699 年,熊赐履任东阁大学士,主修《平定朔漠方略》( 征讨厄鲁特部的官方记 载 ) 和《明史》。1703 年春, 熊赐履以年老乞休。康熙下诏许解机务,但令其仍留京,以备顾问。两年后,回南京。1709 年卒,终年 75 岁。赠太子太保,谥“文端”。雍正朝,入祀贤良祠。熊赐履平时潜心性理,自著有《学统》、《闲道录》、《下学堂札记》、《经义斋集》、《澡修堂集》、《学辨》、《学余》、《学规》。
熊赐履有三子:熊志伊 ( 生于 1676年 ),患有精神乱症;熊志契 ( 生于 1708年 ),1744 年授翰林院孔目;熊志夔 ( 生于其父逝世之年 )。
汉阳熊氏
汉阳熊氏最为有名的人物当为清代杰出的无神论者熊伯龙。
熊伯龙 (1617—1669),字次侯,号塞斋,别号钟陵,汉阳 ( 今属湖北 ) 人。清顺治五年 (1648) 年进士,入国史馆编修,继任国子监祭酒、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尚书。参与草拟诏书、文告等政务,曾执掌浙江乡试及督管顺天学政。在学术上,他精通言韵学,熟悉天文、历法,又通佛学、魏晋玄学与宋明理学,还以善作八股文著称,是当时博学多才之士。与清代开科状元、黄州 ( 今湖北黄冈 ) 人刘子壮齐名,时称“熊刘”。著文编为《熊次侯先生传稿全集》。其古文诗词传世的有《熊学士诗文集》( 又称《谷诒堂全集》)。最著名的行世之作是他主编的《无何集》。
《无何集》,原名《论衡精选》。在书中,熊伯龙把王充《论衡》的无神论加以重新编排,并辑录从春秋战国以来经、史、子、集中的无神论资料,从儒学立场出发,全面系统地批判了宗教学和世俗迷信的各种表现。全书分为天地、古今、鬼神、祸福、灾祥、感格、宜忌、人事、儒术、道教、杂家、百物十二类,另附《续貂集》专为反佛,是一部充满战斗精神的无神论著作。
熊氏名门望族与历史名人除上面提及的之外,还有以下几个。丰城熊氏,江西丰城为熊氏族人的重要聚居地,宋元以来名士迭出。为节约篇幅,列表如下:
新昌熊氏 , 新昌即现在的江西宜丰。南宋有迪功郎、监潭州 ( 治今长沙市 ) 粮科院熊襄 ,明有云南按察司副使、广东按察司副使熊子臣 , 清有大理寺卿熊晖吉、翰林院编修熊亦奇、文史学家熊璟崇。
永宁卫熊氏 , 永宁卫 ( 今四川叙永县 ) 熊氏有明兵部尚书熊文灿。
江陵熊氏 , 江陵熊氏有元末农民起义将领熊天瑞。
余姚熊氏 , 余姚 ( 属浙江 ) 熊氏有明代大学士、兵部尚书熊汝霖。
进贤熊氏 , 进贤 ( 属江西 ) 熊氏有元代江西儒学副提举熊钊与明兵部尚书熊明遇。
嘉鱼熊氏 , 嘉鱼 ( 今湖北东南部 ) 熊氏有明给事中、东阁大学士熊开元。
铅山熊氏 , 铅山 ( 今属江西 ) 熊氏有清代刑部和兵部尚书熊枚、广东布政使熊常錞。
注:资料来源于中华文化促进会楚熊文化研究会创刊《楚熊文化研究》,版权属中华文化促进会楚熊文化研究会所有,未经中华文化促进会楚熊文化研究会同意,不得私自出版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