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上古时期开始,就有熊姓人物活动。据《世本》、《路史》等书记载,季连生附沮 ( 一作附叙 ),“始封于熊,故其子为穴熊”。穴熊居熊山,为有熊氏之墟,在今河南新郑县境。《山海经•中山经》载:“玉山东一百五十里有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恒出入神人,夏启而冬闭。”何光岳所著《楚源流史》认为,这个住熊穴的神人,正是穴熊。夏居此穴而冬则转徙,因其为黄帝之裔,故自穴熊以下诸王都冠以熊字,以示勇武,不忘旧地。这是说,穴熊的后代均以熊为氏。
在夏代,羿贤臣有熊髡,当是黄帝有熊氏之后。谢钧祥主编的《中原寻根》中讲,夏商初年,穴熊后裔有一支曾在今湖北宜城县西 20 里罗川城建熊姓罗子国,后被楚武王所灭,遗民迁居今湖南汨罗西北 8 里之古城,其后分为罗姓和熊姓,二姓同出一族。总之,夏商时期,已有熊姓子孙居住在今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与黄帝有熊氏之后、罗国熊姓相比较,史书记载最多的、令熊姓族人颇为骄傲的是源于季连的芈姓熊氏。这一熊氏建立了雄居我国南方、境土广大的楚国,曾长期称霸中原,对长江流域的开发做出了贡献。
楚国存在之时,正值天下战乱纷争的先秦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占领土地、控制人口和掠夺财富,彼此间进行了激烈的兼并战争。它们之间时而戏剧般的结盟,时而兵戎相见。军事实力强盛的楚国自然被卷入这些战争的旋涡。
据《左传》记载,熊绎被封为楚子以后,曾:“筚路蓝缕,以处草莽”。也就是说,为了楚地的繁荣,他经常驾着柴车,穿着破衣,带领楚人开垦荆棘丛生的荆山 ( 今湖北武当山东南、汉水西岸 )。而“筚路蓝缕”这一成语,也被后人用来形容创业的艰辛。他还与齐国太公之子吕伋、卫国康叔之子伯禽事奉周成王,并向周王室贡奉桃弧、棘矢 ( 用以消灾 )、苞茅 ( 用以制酒 ),以求与周王室的和睦相处,但熊绎始终受到周王室的歧视。周成王晚年,曾一再征伐楚国。熊绎虽率楚人顽强抵抗,但最终还是被周人掠去了一些铜器等财物。
熊绎之后,经熊艾、熊?、熊胜、熊杨 ( 一作炀,又作锡 ) 传至熊渠,历时约一个半世纪,境况大为改善,显示了转弱为强的势头。熊渠以胆量和勇气著称。关于他,有一则类似汉代李广射石饮羽的故事流传后世。有一天晚上,熊渠走在路上,朦胧中看见一只老虎伏在路旁,便用尽全身力气,弯弓一箭射去,老虎一动不动。他走近一看,果然射中了,连箭尾的羽毛都射进去了,原来是一块大石头。他感到奇怪,自己怎么能把石头射穿?便退回原处再射一箭。结果箭被折射到了一边,石头上连个痕迹都没有。
熊渠在治国方面,继承先君遗规,在小心睦邻的同时,下大力量整军经武,大胆地开拓疆域。到周夷王时,熊渠乘王室衰微、诸侯自相攻伐之机,先后征伐了荆山以西的庸国 ( 今湖北竹山一带 )、长江中游的扬越( 百越族之一 ),随后又沿长江东进至江南的鄂国 ( 今湖北鄂州市一带 ),使楚国的疆域得到扩展。他因为国力强盛而开始藐视西周王朝,自立为王,又封长子康为句亶王,次子熊红为鄂王,少子执疵 ( 即后来即位的熊延 ) 为越章王,占据了江汉间广阔的土地。西周暴君周厉王继周夷王即位以后,他审时度势,为避免周王朝征讨,又自动去掉了楚王的称号,同时派人向周王室进贡龟贝,表示臣服周王。从而使楚国在大肆扩张国土之后,得到了一个休养生息的时期。
熊渠之后,经熊红、熊延、熊勇、熊严、熊霜、熊徇、熊咢、若敖 ( 号 ) 熊仪、霄敖( 号 ) 熊坎、熊眴传至了楚武王熊通。熊通是个很有作为的国君。公元前 741 年即位,在位 50 年。武王的功绩,不仅在于他北伐东征,将楚国的势力推进到了汉水以东以北,还在于他攻灭了近在肘腋的权 ( 今湖北当阳东南 )、罗 ( 今湖北宜城西山中 )、卢 ( 今湖北南漳东北 ) 等国,以及较远的州国 ( 今湖北洪湖东北 ) 和蓼国 ( 今河南唐河南 ),降服了绞国 ( 今湖北武当山东 ),击败了濮人,基本肃清了江汉平原地区的敌对势力,将江汉平原辟为自己的庭院,给楚民族开辟出了一块广阔而稳定的生存发展空间。
武王在位 50 年,自觉老境已至、病势渐重,但壮心不减。公元前 690 年,周天子召见随侯 ( 春秋初国君 ),指责他以王礼对待楚君。由此,随国 ( 今湖北随州市 ) 对楚国的态度不免有些冷淡。武王以此为借口,第三次大举伐随。他像往常打大仗一样,仍然躬临战阵。即将为出征而斋戒、祭祀之时,武王感到身体不适,进宫对夫人邓曼说:“我心跳得厉害。”邓曼叹息道:“大王的福寿怕是要到头了。任何事物,满盈之后就会动荡不安,这是自然规律。楚国先王大概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在战争前夕大王将要发布重大命令时,让大王心跳不安。这次军事行动,只要将士没有损失,即使大王不幸在途中与世长辞,国家还是有福的。”为了社稷,武王抱病率军出征了。武王到汉水东岸不久,因心疾猝发,死于一颗樠树下。今湖北钟祥县东有樠木山,就是武王病故之处。
武王去世后,文王熊赀 ( 前 690—前675 年在位 ) 即位。他继承武王遗志,连续征战,吞并了邓 ( 邓都在今湖北襄樊市西北邓城 )、申 ( 今河南南阳市北 )、息 ( 今河南息县西南 ) 诸国,使楚国的势力延伸到了南阳盆地和淮河流域。文王两传至成王熊恽( 前 672—前 626 年在位 ) 时,成王进一步征战拓展领地,使疆土东近汝水,西抵巫山,达到“楚地千里”之势,并一度称霸中原。
成王去世后,经两传至楚庄王熊旅 ( 前614—前 591 年在位 )。据史书记载,楚庄王即位时,尚不满 20 岁,国内的威信还没有建立起来,统治地位还不牢固,大权旁落。为了保存自己,他避开盘根错节的矛盾,采取了韬光以远祸、敛翼以待时的计策,有意耽于享乐,淫逸无度。即位三年以来,他整天喝酒、打猎,不问政事,还下令国内“有敢进谏的诛杀不赦”!
有一天,大夫伍举入宫求见。此时庄王左手抱着郑姬,右手抱着越女,正坐在钟鼓乐器中间。伍举说了个谜语请庄王帮忙猜:“楚国京城,有只大鸟,五彩缤纷,美好多娇;整整三年,不飞不叫,满朝文武,莫名其妙。请您猜猜看,这究竟是只什么鸟?”庄王听后意味深长地说:“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退下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又过了几个月,庄王这只大鸟依然如故,既不“飞”也不“鸣”。大夫苏从忍耐不住了,便又进宫进谏。庄王怒斥道:“你没有听到我的禁令吗?”苏从答道:“牺牲个人的生命而让君王感悟,正是我的愿望。”庄王听后站起来,激动地说:“大夫的话全是忠言,我一定照你说的办。”随后,他抽出随身佩带的宝刀,将悬挂钟鼓乐器的绳索一一割断,表示再不寻欢作乐、耽误国事了。
庄王理政后,对那些曾劝他罢酒色忠于社稷的有识之士纷纷委以重任;对那些阿谀奉承之徒,逐个予以废黜、诛杀。他积极改革吏治,消灭了企图谋反的贵族集团若敖氏。此举大大加强了王权,也缓和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庄王任人唯贤,挑选了在各方面都有才华的孙叔敖为令尹 ( 相当于相国,掌军政大权 )。孙叔敖注重农业,兴修水利,使楚国的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同时又改革军制,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公元前 611 年,庄王举兵攻灭庸国 ( 今湖北竹山西南 );公元前 608 年又打败宋国,获战车 500 乘,从此国势大盛。
公元前 606 年,庄王借机伐陆浑之戎( 今河南嵩县东北 ) 之机,把楚国大军开至东周的首府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王孙满委婉地说:“一个国家的兴亡在于德义的有无,不在乎鼎的轻重。”庄王见王孙满拿话挡他,就直接地说道:“你不要自恃有九鼎,楚国折下戟钩的锋刃,足以铸成九鼎。”善辩的王孙满先绕开庄王的话锋,大谈九鼎的制作的年代和传承的经过,最后才说:“周室虽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宝鼎的轻重,还不能过问啊。”庄王不再强求,挥师伐郑,以问郑背叛楚国投靠晋国之罪。“问鼎周室”这个典故,就是这样得来的。公元前 597 年,楚与晋在邲 ( 今河南荥阳东北 ) 打了一个大仗,楚获全胜,把称霸中原 90 年的霸主晋推翻了,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 591 年,楚庄王去世。庄王在位 20 多年,先后征服了 20 多个国家,扩充土地 3000 里。此时楚国势力所及,东达吴越、齐鲁之境;北至陈卫、郑宋等中原腹地;西至秦邦;南达湖南,横跨江淮,威服华夏。
庄王之后,共王熊审 ( 公元前 591—前 560 年在位 ) 维持了 16 年的霸业。公元前 575 年,与晋在鄢陵 ( 今河南鄢陵西北 )交战,结果以楚失败而告终。自此,晋、楚在中原角逐的结果是谁也不能独霸。公元前 546 年,晋、楚、齐、秦等国召开了弭兵之盟,中原争霸暂时告一段落。但东方的吴国又兴起来了,楚吴之间矛盾又激化了,战争日益加剧。春秋后期,从楚灵王到楚平王和楚昭王,楚国都是苦于与吴国的战争。公元前 506 年,吴军曾五战五胜,一举攻破楚国的郢都 ( 今湖北省江陵县北纪南城 ),楚昭王熊轸 ( 公元前 516—前 489 年在位 ) 被迫弃都避难。后来楚国从秦国借来援兵,加之吴国发生内乱,才把吴军赶走。以后,楚国与越国联合,吴国被越国所灭。
“吴师入郢”事件发生后,楚昭王熊轸及其儿子楚惠王熊章 ( 前 489—前 432年在位 ) 认真总结了楚国失败的教训,迅速整顿内部,使楚国又渐渐中兴起来,攻灭了胡 ( 今安徽阜阳 )、陈 ( 今河南淮阳 )、蔡 ( 今安徽凤台 )、杞 ( 今山东安丘东北 ),并在越国灭亡吴国后,又乘势扩境至泗上 ( 今江苏北部、山东东部泗水流域 )。此时熊姓掌握政权的楚国仍是一个强国。
经过春秋时期诸侯之间长期的兼并战争,进入战国时期,只剩下楚、齐、燕、秦和由晋分裂出来的韩、赵、魏七个大国 ( 史称战国七雄 ) 以及鲁、宋等十几个小国,后来这些国家也先后被战国七雄吞并战国时期,楚国领土虽然最大,但楚惠王之后,楚简王熊仲 ( 前 432—前 408 年在位 )、楚声王熊当 ( 前 408—前 402 年在位 ) 都没有大的作为。政治上落后,经济上萎靡,北遭三晋 ( 韩、赵、魏 ) 侵伐,西北受秦威胁。公元前 402 年,楚悼王熊疑 ( 前 402—前 381年在位 ) 继位,决心改变这一现状。他任用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吴起为令尹,实行变法,革除一些世袭封君的特权,精简机构,任用贤能,充实军力。变法之后,楚国再次强盛。在南线,扩境苍梧 ( 今湖南、广东、广西间 );在北线,楚军救赵伐魏,一直打到黄河边。然而,吴起的变法仅实行了一年,全力支持吴起的楚悼王死后,楚国旧贵族群起攻击吴起,最后,吴起伏于楚悼王尸体上被乱箭射死。
吴起变法虽然被迫中断,但旧贵族的势力还是被削弱不少,射吴起而射及楚悼王尸体的 70 多家贵族被灭族。凭军功而新兴起来的源于楚王族的屈、昭姓等新贵族取代了旧贵族的势力。他们辅佐楚君,使楚国出现了历史上最鼎盛、最富裕的时期,即宣王熊良夫 ( 前 370—前 340 年在位 ) 和威王熊商( 前 340—前 329 年在位 ) 时期,也就是历史上的“宣威盛世”。这一时期的楚国发生了许多变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繁荣。就疆域来说,楚国势力所及达半个多中国,当时的游士苏秦曾这样描述道:“楚,天下之强国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
然而,此时楚国的劲敌秦国在西北也迅速强大起来。秦对邻国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不断取得胜利,向东逼近,从而引起了东方六国的惊恐。公元前 317 年,楚、齐、韩、赵、燕、魏联合攻秦,结果被秦击败。此后,韩、魏倒向了秦国,楚国便联合齐国以对付秦、韩、魏。公元前 313 年,秦派著名的纵横家张仪来到楚国,游说楚怀王熊槐 ( 前 329—前 299 年在位 ),表示如果楚国与齐国绝交,秦国愿意把商于之地 600 里给楚国。楚怀王信以为真,与齐国断交。然而,当楚国派人去秦国索地时,张仪却对楚国使者说,答应给楚国的土地是 6 里。楚怀王为之大怒,发兵攻秦,被秦国打得大败,这次战争大伤了楚国的元气。公元前 299 年,楚怀王再次被骗入秦。秦昭王强迫楚怀王割让黔中 ( 今湖南西部及贵州东北部 )、巫郡 ( 今湖北清江中下游和四川东部 )。怀王不答应,秦国就将怀王扣留,楚国只得立怀王之子熊横为王,是为楚顷襄王 ( 前 299—264 年在位 )。这年,楚怀王逃出秦境,不久被追捕押往秦国。公元前 296 年,楚怀王死于秦,秦昭王同意归怀王之丧于楚国。
怀王之后,又经顷襄王、考烈王、幽王、哀王、负刍,公元前 223 年,楚国终被秦国灭亡。楚立国 800 余载,计传君王 41 位。
熊姓的楚国虽灭亡了,但熊姓楚君的后裔却留在了楚地。他们以楚地为中心,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足迹逐渐遍及今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福建等地。( 录于百家姓熊氏篇 )
注:资料来源于中华文化促进会楚熊文化研究会创刊《楚熊文化研究》,版权属中华文化促进会楚熊文化研究会所有,未经中华文化促进会楚熊文化研究会同意,不得私自出版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