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国治(1927 ~ 2015•5 )89 岁,字世峰,台湾桃园龟山人,祖居广东饶平上饶松柏坑(属福建永定湖雷上北熊梦璋后裔,福建永定二十世),早年负笈东瀛,入庆应大学进修,史学家,曾任日本外语大学讲师。后移居加拿大温哥华,设东方评语文塾,并在当地大专院校兼课。毕生致力熊氏文化研究,著有《江陵熊氏族谱》、《熊族的渊源与建国以至南迁》、《楚族的溯源与建国以至灭亡》,《商鞅变法与明治维新》、《大黄河的水》等著作。
一、熊族楚人的渊源
熊氏子弟幼年时学习的第一个字是“熊”,是我们的姓,我们姓熊,那么熊氏始祖是谁,中华民族第一个姓熊的又是谁,为何姓熊,愿和大家共同讨论之。
大家知道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以今湖北江陵为都,有一个强大的国家,谓“楚”,熊姓。而过去很多人都不太注意,楚国就是吾熊家祖先所建立的国家。假如我们将楚国叫做“熊国”也没什么不对,如果这样,相信可以给中国人,尤其是熊家子弟,对熊家祖先光辉灿烂的历史事略,多增加注意和关心与了解,也可以增加他们的荣誉感。
楚国乃我国古代历时最悠久的故国之一。若从周初公元前 1115 年,周成王封楚,熊绎建立国家算起,至公元前 223 年,秦始皇灭楚止,国祚达 893 年。而楚人在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后期阶段,就已经活动在中原地区的黄河流域,系华夏族的一支,是和夏王朝同时发展起来的,其时,楚人尚处在原始农牧生活,并无文字可考。
吾熊氏祖先,乃出自中国古代三皇五帝的五帝之一顓顼帝高阳氏。而高阳氏又是黄帝的长孙。因之,熊氏始祖亦即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共同祖先“黄帝有熊氏”。尤其难能可贵者,吾熊氏乃是黄帝的嫡传香主。对于这一点就值得我们骄傲。
据《史记》记载,黄帝立四妃,正妃名嫘祖,教民养蚕。生昌意、玄嚣、苗龙三子。昌意生颛顼,颛顼生大称,大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与吴回。重黎任帝喾高辛氏火正,火正的职务是管理火,是火官。其时,火官是诸侯级的大官,对国家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后来共工氏(今龚氏祖先)作乱,重黎奉命讨伐,不力,为帝喾所诛,以其弟吴回继任火正,仍称祝融,遂平共工氏。祝融生当火官之长,死做火官之神。因之,今日凡对“火”都称祝融,由来便于此。
重黎、吴回兄弟,除了掌握取火的技术外,还能观象授时,对日月、五星的运行及位置作系统的观测,设立春、春分、清明……等 24 个节气,来推算气候的变化规律,掌握农业生产的四季播种时间与耕作的管理,对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有着重大的贡献。
祝融吴回的后裔,一直典掌天地,管理耕作,乃我国上古时代拥有先进经济和文化知识的部落。借一句现代话说,其时他们已懂得了“天文学”与“日历法”的高深学问了。
祝融之后,由于不断的繁衍,产生了许多支氏族。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六子:曰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晏安、季连(芈姓)。他们俱分布活动于中原黄河流域一带(今河北省郑州附近),其中芈姓季连乃后来形成楚族的一个部落。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时当夏、商交替之际,中原地区争斗激烈,祝融后裔的这一支芈姓部落被迫逐渐南迁,进入湖北汉水流域荆山、湖山一带和当地土著居民相融合,在南方形成一支强大的民族,史称“楚族”,以楚蛮,荆蛮之称登上历史舞台。但仍一直被迫、臣服商朝,承受奴役和剥削的命运。
江汉流域乃我国古代文明发源地之一。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反映了当地土著居民原始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面貌。楚人进入江汉流域后,以其自身的华夏文化,再吸收当地的古老文化,促进自身的发展,逐步形成璀璨夺目的楚文化。拥有这样文化的楚人,掌握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与天文科学文化的楚人,至商朝中后期,不甘屈服于商朝的奴役和剥削,积极地起来进行反抗,虽告失败,但已拥有一支可观的武装力量,足以与商王朝和周围方国部落相匹敌。终商时代,楚族经过艰苦斗争和开发,为以后的建国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迨至公元前十一世纪殷商末期,祝融后裔的楚族,出了一位很有德行和学问的部落领袖,名“鬻熊”(吾先第 36 世祖)。乃季连后裔,芈姓。他自幼学兼文武,精通韬略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具有治国安邦之才。年高九十,犹雄心勃勃,投效西周。周文王看到他皓首银鬓,便惋惜地说“噫,老矣”,鬻熊很自信地说“使臣捕兽逐鹿确实老矣,若使坐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臣年尚少”。于是两人谈起家事、国事、以及天下大事与治国之道来。周文王对鬻熊之雄才大略,大加赞赏,用为谋臣,遂以为师,参加灭纣的斗争,协助西周定天下,成为周朝开国元勋。鬻熊逝世后,其子孙为纪念父祖德业,遂以鬻熊之“熊”字为姓,称熊丽、熊狂、熊绎……代代相传,演绎至今,此乃吾熊姓之由来也。
二、楚国的建立与扩展
鬻熊曾孙熊绎(吾先第 39 世祖),博学多才,有祖风,又是开国元勋之后,因之,当公元前 1115 年周成王即位后,大封天下,将熊绎列为诸侯,封之于楚。建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成为楚国的开国始祖。乃“楚”国号之始,并兼族名正式见诸正史熊绎初封于楚,国贫民穷,兵微将寡,又非周室同宗,颇受西周王室与天下诸侯所欺凌。像周王室召开诸侯大会,把他冷落一边,命与鲜卑守燎看火,故不与盟。为求生存,不受欺侮,楚人乃以丹阳为立足点,“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开拓江南。经过艰苦奋斗半世纪,楚国疆域日扩,财富日增,成为雄踞南方之一大强国。丹阳就发展成楚国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至公元前 1020 年,楚国第三代国君熊?(吾先第 41 世祖)时,不仅渐不尊敬西周王室且迭次忤犯,对像这样的诸侯国,西周王室绝不放过。因之,周昭王屡统军伐楚。初失利而返,继则大败,丧六师。迨至末次南狩,败的更惨,周昭王坠汉水,连尸体都没有找到。西周从此日衰,楚则日强。
公元前 828 年,周宣王即位,大力重振朝纲,国力一度强盛,出兵伐楚,没有成功。仅江汉流域得了小胜。为遏止楚国势力之向北发展,就在这一带继续分封以姬姓为主之国家八个,以藩屏周室,史称“汉阳诸姬”。后随西周之衰亡与楚国之崛起,这些“汉阳诸姬”就先后被楚国所征服,成为楚国之附庸。在西周晚年,楚人之立国与扩展,乃臣服西周又与西周做长期相争的矛盾之下实现的。西周时期楚国政治、经济、军事之发展,为春秋后的楚国之崛起与强大,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三、楚国的北进与逐鹿中原
进入春秋不久之公元前 740 年,楚第十八代国君熊通(吾先第 50 世祖)即王位。熊通乃一位很有作为的国君。即王位后,致力于经济之发展,充分利用江汉之间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苦心经营卅余年,财富日增,国力日强。至公元前八世纪末,楚在江汉流域众多诸侯国中,已经是“鹤立鸡群”。随国家势力之强盛,熊通开始向外扩张,占有邻国领土之欲望,逾来逾强烈。经过慎重考虑,于公元前 706 年,首先将进攻目标指向随国。随国姬姓,与周王室同宗,乃“汉阳诸姬”首领,一旦战而胜之,可以起“敲山震虎”之作用,当楚国大军抵随楚交界处,随问:“我无罪,何以兵戎相见?”,熊通说:“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对熊通这一要求,随虽在周天子面前尽力周旋,不料被拒绝,还大骂“小小楚子,凭什么封王,不许!”。熊通得知此消息,大怒,说“吾先祖鬻熊,文王师也,成王举我先公熊绎封楚,蛮夷皆率服,周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楚武王在位五十一年,功绩卓著,三次率兵伐随,威震东周王室,多次出兵征战,慑服汉东诸国,开拓江南,扩大楚国疆域,为楚国之崛起立下不朽功劳。
公元前 690 年楚武王熊通病逝,长子熊赀(吾先第 51 世祖)继位,是楚文王。文王亦是一位具有远大抱负之国君。为奠定楚国根基,继位第二年即公元前 689 年,由丹阳迁都郢(今湖北荆州江陵西北 5km),建纪南城。纪南城规模宏大,东西长 4.5km,南北宽 3.5km,总面积约 16k ㎡,城墙、护城河今犹存,为国务院列入一级古迹保护。江陵地居汉中要津,江湖之会,兼有水陆之便,战略地位重要,乃成为楚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楚文王迁都江陵至公元前 278年止,历 411 年,楚计传廿位君王,皆都江陵,统大小附庸五十余国。熊氏郡号“江陵”,肈源于此。
楚文王迁都江陵第二年,以投石问路,向北进兵,前后消灭六个国家,使江汉间中小国家皆畏之。公元前 677 年,当楚文王雄心勃勃向北推进时,不幸病逝军次。在位仅十三年,在继武王开拓的基础上,全力北进,打开了通向中原之门户,为楚国争霸中原,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 656 年,齐桓公任用史上有名之大政治家管仲为相,大力发展生产,整顿军队,创四维为治国四纲,国力迅速强大,一跃成为春秋时代第一个霸主。齐桓公始霸,楚亦始大,楚国与齐国几乎同时步入春秋大国争霸的历史舞台。
齐国面对气势汹汹,急速发展之楚国,决定出兵制服,因之,于公元前 656 年,齐桓公亲率齐、鲁、宋、陈、卫、郑、许、曹八国联军南下,驻兵召陵。面对齐国强大的军事压力,楚成王熊恽(吾先第 52 世祖),毫不示弱,扎营汉水南岸,指挥若定,派胆大心细、能言善辩之大夫屈完前往谈判,把齐桓公说得无话可答。齐桓公见楚国强盛,人才济济,便马马虎虎订立盟约而还。此乃史上有名的“召陵之盟”。
召陵之盟后,楚成王暂将北进方针转向进攻东方,先后征服弦、许、黄、英四个国家。公元前 638 年 11 月宋攻郑,郑乃楚同盟国,成王立即出兵救郑,宋、楚两军会师于泓水,射伤宋襄公,宋大败而退。泓水之战,乃楚首次参与逐鹿中原之争,且大胜宋国。战后中原一时无与楚国抗衡者,使楚国得以更向中原挺进。卅五年晋公子重耳过楚,成王以诸侯客礼饷,厚送之于秦,乃有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之约。
楚成王在位四十六年,充分展现他的雄才大略。霸业虽未及身而成,惟为身后不久的楚庄王称霸,创造了非常有利之条件。楚成王不愧为楚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与军事家。
四、楚庄王的智慧与霸业
楚庄王熊侣(吾先第 54 世祖),公元前 613 年即王位,乃楚国第廿二代国君。亦是春秋时期大名鼎鼎的“五霸”之一。斯时南以楚为尊,北则晋为霸。楚庄王即位三年,日夜饮酒游乐,不理国政,亦不出号令,且令国中诸侯曰“有敢谏者,死无赦”。因之,三年内无人敢冒死从谏。庄王乃乐得日夜嬉游。三年过,有大夫伍举冒死进谏曰“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楚庄王沉吟片刻曰“三年不蜚,蜚则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居数月,不仅未闻庄王一蜚冲天,一鸣惊人,而且变本加厉,更荒唐。大夫苏从看不过去,乃入冒死直谏。楚庄王曰“若不闻令乎”,对曰“杀身以明君,臣之愿也”。庄王动容,随罢逸乐,听政,首重人事革新,免冗员数百,另录新人干才数百入替,国政悉委之伍举、苏从、楚国大治,政和邦宁,民大悦。
三年来,楚庄王从外表看,似沉迷于酒色,实则想找个机会,潜视默察,辩忠佞,俟机振衰起敝,大刀阔斧,刷新人事,重振朝纲,君臣上下合力经营。三年灭庸,六年伐宋,八年进军至洛水,观兵于周疆,周定王惶恐,使王孙满劳楚师。庄王问鼎轻重大小,隐有图周之志,此乃“问鼎中原”,历史成语之来由。
正当楚庄王施展抱负,开始向中原扩展时,楚国贵族出身之前首相若敖氏,于公元前 605 年发动政变,好在很快就把他镇压,诛三族,有惊无险。楚庄王平定若敖氏政变,不仅进一步巩固自己政治地位,且解除北上图霸的后顾之忧。对争霸中原与楚国政治、经济之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楚庄王在进行内外斗争同时,求贤若渴,罗致人才,起用孙叔敖为相,畀于大权。孙叔敖日夜不息,勤理朝政,政绩卓越。他首先注重农业,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使楚国经济突飞猛进。其次,整顿军队,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提高战斗力量,成为春秋时期一大强国。
公元前 597 年,楚庄王率兵伐郑,其时,郑系晋同盟国,晋派兵救郑,两国战于邲,晋大败,楚庄王从此声威大振,名列春秋五霸。
楚庄王雄才大略,知人善用,一生戎马倥偬,南征北讨,并国廿六,开地三千里,领域奄有今:鄂、湘、皖、苏、赣、豫各省全部及蜀东隅,浙西隅,陕东南隅,鲁西南域。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扩及今:桂、滇、黔、粤、闽等地,成为名副其实之泱泱大国。号令诸侯达六年之久,使楚国霸业进入鼎盛时期。“天下大事尽在楚”,五十余国大小附庸,争先朝见纳贡,平均一周一个,将本已热闹的楚都纪南城,挤得车水龙马,水泄不通。当时有一句话说“朝衣新而暮衣敝”,说明了它的繁华与热闹程度。楚庄王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与军事家。三年不蜚不鸣,一蜚冲天,一鸣惊人,问鼎中原等轶事,为后人传下不少佳话。楚庄王在位廿三年死,卜葬江陵西北八岭山,陪葬者达十塚之多,墓群今犹存。历代熊氏裔孙来此祭扫陵墓十分频繁,祭祀仪式盛大隆重,此足以证明吾楚族慎终追远之孝风。
五、楚晋相持至楚吴抗衡
公元前 591 年楚庄王病逝,长子熊审(吾先第 55 世祖)继位,是为楚共王。楚庄王既死,霸业未衰,楚、晋两国在中原相争,仍非常剧烈,形成楚晋南北并霸,两强相持之局面。这种局面,继续了一百多年,势均力敌,旗鼓相当,谁也吃不了谁。公元前 517 年 5 月,晋忽攻郑,此时,郑乃楚同盟国,因之,楚共王亲率大军救郑,两国军队战于鄢陵,结果楚战败。鄢陵之战后,楚国元气未衰,仍有实力与晋军争霸。无论晋或楚,皆因长期之争,消弱国力,国内社会矛盾箘集,压力逾来逾大,对外争霸,已力不从心。此时,处于江东之吴,突犯楚,于是楚晋相争转向为楚吴争衡之局面。虽经过几次交战,皆无决定性之胜负。公元前 514年吴王阖闾即位,积极向外发动侵略战争。公元前 511 年至前 507 年止,在五年当中,吴楚交战三次,楚皆战败,暴露了楚国国力之急速走下坡路。
公元前 506 年吴王阖闾联唐、蔡,派伍子胥,伯嚭,以孙武为帅,率大军攻楚,楚大败,吴军势如破竹,直捣郢都,纪南城陷,楚昭王慌忙奔随,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伍子胥这样做,似太过分。何况,他父祖代代为楚国大臣,有恩于楚,祖父亦即史上进谏庄王“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之伍举,不管有任何深仇大恨,伍子胥此举,实有违伦理道德之大原则。结果还不是被他所效力的吴王夫差所杀。落得没好下场。
楚大夫申包胥目睹楚国将亡,赶秦求救,哭于秦庭七昼夜,秦哀公动容,想昭王乃秦外甥,派五百乘救楚,昭王收散兵,联秦军败吴于稷,并灭唐荣归。
自公元前 584 年吴攻楚起至公元前 506年止,楚吴相争八十余年,楚虽仍不失为南方强国,惟霸王地位已失。而吴在与楚相争之中,逐渐壮大,它不仅败楚,甚至一度北上争霸,惟以长期与楚争战,消弱自己力量,无力再向前推进。此时,南边之越国亦迅速强大起来,遂于公元前 496 年大败吴于今浙江嘉兴附近,吴王阖闾受伤而死。从此,楚吴争衡,即让位给吴越争霸之局面。
楚昭王廿七年春(公元前 489 年),吴出兵伐陈,昭王统兵救于城父,十月昭王病笃军次,临终前欲将王位让与乃弟子闾(吾先第 57 世祖,亦即长汀安福公族、永定湖雷熊族自楚王室分支之始祖)。子闾时任兵马大元帅,忙督战,拒不受,五让,乃后佯许为王,将战,以广王意、定军心。至昭王病逝,力排众议,拥越女之子熊章继王位,是为楚惠王。吾先祖子闾公之伟大人格与今吾熊氏裔孙之淡泊名利,实深赖先祖伟大人格之遗传所赐焉。
吴越相争廿三年,于公元前 473 年越王勾践遂杀吴王夫差,吴亡,国祚 661 年。达三百余年之春秋,终焉。
六、吴起变法之失败与教训
楚惠王熊章三传于楚悼王熊疑(吾先第61 世叔祖)十二年(公元前 390 年),卫人名政治家与军事家吴起,于魏受佞诬陷,奔楚。楚悼王如鱼得水,重用之。任太守一年,升宰相,主持变法。楚自公元前 506 年,伍子胥辱平王墓迄已百余年,无复昔日威势。悼王将欲重振声威,尽托吴起,授全权。吴起先整理法律,次罢冗员,除贪腐与夫纨绔贵族,另擢干才代替,以所撙节,坚甲利兵。吴起虽身兼主帅,惟常与士兵起居,不数年,国势骤强,影响力南拓至粤、桂、闽,北阻魏、韩之南侵,西攻秦至汉水上游,若复窥中原霸业者。当军事上取得光辉胜利之时,讵料楚悼王病死,吴起失恃,昔日贵族与佞人,迫不及待,群起围攻,吴起奔悼王停尸间,伏在遗体大哭,结果死于乱箭,吴起对楚之贡献,乃一奇迹,惟时仅六载,尚未能作更大发挥。基础亦未稳固。吴起一死,光芒又失,而吴起之理想与计划,却于廿年后之秦,由商鞅来实现。倘若吴起不死,楚国上下合力推行吴起变法,今之中国历史,势必重写。此乃楚之不幸,熊家之不幸也。直至二千年后之十九世纪,日本完成“明治维新”,跻身世界五强之一,盖师商鞅变法者。
吴起变法之失败,留下深刻之历史教训,原因之一:吴起变法虽切中时弊,在国内“打击旧贵族”,对外“坚甲利兵”,振兴国家势力,继续发展。惟其根本之弱点乃是“未能深入进行经济改革”。第二:对旧贵族虽集中打击,切中时弊,但它只能单刀直入,一旦靠山之最高统治者楚悼王病逝,昔日旧贵族,群起围攻,终归于失败。这一点与往后之商鞅变法相比,即大为逊色。商鞅变法乃吸收吴起变法之历史教训,着眼于巩固经济发展之基础上。因之,变法结果,既发展生产,巩固经济基础,又消弱旧贵族势力,提高军队战斗力,巩固以王为主之“中央封建集权统治”。后来商鞅虽死,惟“变法无失败”,使秦始皇得以并吞六国,一统天下。
吴起变法是楚国历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变法顺利,楚国国势复盛。变法失败,楚国国势日衰。楚不用吴起变法而消弱,秦行商鞅变法而富强。强秦胜弱楚亡,便是历史的必然了。吴起变法之失败,不仅是吴起本人之悲剧,亦是楚国之时代悲剧耳。
七、楚怀王内政外交之全面失措
公元前 329 年,楚国第三十六代国君楚怀王熊槐(吾先第 64 世叔祖)继位。其时,楚国力仍足以与齐、秦分庭抗礼,乃至一统中国。当时楚国对外政策,大夫屈原主张合纵联齐抗秦。战国末期,中国复趋统一,日益明显。惟确具统一条件者,厥惟楚、齐、秦三国,尤以楚为最。屈原亟望统一中国之大业,由自己国家来完成。惟以怀王,内惑于夫人郑袖之干政,外欺于张仪之离间,不辩忠奸,不纳嘉言于屈原、陈轸、昭睢诸忠臣,疏忠宠佞,刚愎自用,导致内政、外交一连失误,国势更衰,使统一中国之希望,化为泡影。与楚国政治腐败相反,秦国崛起,实行商鞅变法,国力大增,积极向外扩张。乘顷襄王新立,以白起为将,领军攻楚,取去十六城。十九年秦复伐楚,楚败,取去汉北及上庸地,楚通向西方门户,终被打开。廿一年(公元前 278 年)再遣白起领大军伐楚,占安陆后,如入无人之境,直捣郢都,纪南城陷,毁先王墓,烧宗庙,给楚人带来了极大灾难,使先进之楚文化,遭受空前之浩劫。顷襄王迁都陈(今河南淮阳)。国益衰弱,无力争战。大夫屈原,痛感两代国君昏庸无能,爱国志士欲报国无门,行见国亡无日,以愤懑之心情,写下“哀郢”“惜往日”两篇后,于顷襄王廿一年(公元前 278 年)五月初五日凌晨,自投汩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乃一位伟大之爱国诗人与政治革新者。他生于楚国之衰败时期,不幸又遇最高统治者苟且偷安,昏庸无能之时,尽管屈原有美好之政治改革新方案与切实可行的外交政策,却一再受诬陷与打击,终于愤懑自杀。屈原之结局,不仅是他个人之悲局,亦乃时代之悲局,正好与吴起之被杀、变法失败,前后相映。它深刻的反映楚国之衰败过程,预示楚国灭亡之命运,已经无法挽回。屈原的忠与受冤,立志报国而无报国之门,乃楚怀王、顷襄王两代腐败政治的深刻写照。
史称楚怀王熊槐昏庸无能,敲楚灭亡之丧钟。惟当秦诈怀王盟于武关,秦兵断其后,押解秦都迫签卖国字,怀王死不从,遂客死于秦,国人皆怜之。楚怀王之至死不肯签卖国字,维护楚国尊严与利益,他的爱国乃值得肯定的。
八、楚的灭亡
公元前 262 年秦王赢政初立,纳宰相李斯建议,着手一统天下。自公元前 236 年起至前 225 年止,先后灭韩、魏,破燕、赵后,将倾全力伐楚。其时,楚虽仍拥有今豫之东南隅,鲁南隅,鄂襄河与洞庭湖以东长江下游之苏、皖、赣、浙省全部土地,不失为南方泱泱大国,惟自楚怀王以来,贵族把持中枢,善政不展,积弊日甚,渐已自保无力,领土任凭宰割。到此地步,楚国还在争王位,公元前 227 年负刍杀乃弟哀王熊犹,篡位自立。至公元前 224 年秦始皇派王翦、蒙武,率六十万大军列阵于淮河北岸,相持年余,楚军斗志渐懈,出击,大败楚,斩楚将项燕,陷郢城,掳末代楚王负刍凯归。楚亡。化楚地为三郡。时公元前 223 年(秦始皇廿四年),战国终焉。
楚立国于周初,亡于公元前 223 年,国祚 893 年,计传四十一代国君。如上溯公元前廿六世纪楚先祖颛顼帝高阳,楚族与楚国历史共历二千余年,乃我国古代历史最悠久之民族与政权之一。
九、楚人亡秦
楚虽亡,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以一历史悠久之强楚,人众地广,政治影响力大,既爱国复具有进取精神之楚族尚在,人心不死,潜力巨大。楚南公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历史印证不爽。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后十二年,病逝。翌岁(公元前 209 年),楚人陈胜起于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首揭抗秦义竿,自立为楚王。楚国贵族出身项梁、项伯、项羽(今江苏宿迁人)等,率众响应,渡江西进。道闻陈胜死,纳范增谋,于公元前 209 年,拥立故战国楚怀王熊槐孙熊心为王,仍号楚怀王,从民所望,建都盱眙(今安徽盱眙东北)。项梁战死后,项羽联沛公刘邦,于公元前 206 年灭秦,自立为楚霸王,仍尊怀王熊心为义帝,翌岁,杀于徙长沙途中。失民心,楚汉相争五载,项羽败于垓下,自刎乌江。
楚本来就有几次机会可得天下而未得,原因何在,兹特分析之:
1、楚未能实行吴起变法,使该变法廿年后,由秦商鞅来实行,而一统天下,建立大秦皇朝,且留下了今日于国际上所使用的中国国号英文名“CHINA”的礼物。
2、楚怀王熊槐不纳屈原提出的“合纵连齐抗秦”办法,以及政治改革主张,内惑于夫人郑袖干政,外欺于张仪连秦抗齐之离间计。疏忠宠佞,刚愎自用,导致楚国内政、外交之一连失败,种下楚灭亡之因。
3、末代楚王负刍被掳时,楚仍拥有大于秦数倍之领土,人众地广,财富雄厚,楚若能上下合力,奋发图强,采取长期抗衡之策,周旋到底,天下为谁,尚未可知耳。
4、楚霸王项羽,未能把握机会,刚愎自用,杀义帝熊心,失民心。复不纳军师范增谋,未能起用张良、韩信等大军事家,使彼投效刘邦。楚汉相争五年,败于垓下,自刎乌江,将既到手之天下,平白送给刘邦。
十、熊族楚人南迁以至渡台
楚立国于公元前 111 年,国号“楚”,国祚 893 年,于丹阳创业开基,于江陵发展壮大,开拓江南,雄霸南方,进而逐鹿中原,完成霸业,此乃楚光辉灿烂之历史,亦即吾熊家家史。今楚都“纪南城”,已变为农舍田园,然当年城墙与护城河,二千六百余年后之今日犹存。纪南城内外,楚国遗迹甚多,地上地下,文物遍布,被海内外学者称为“地下文物宝库”,近几十年来,出土文物达四万多件,荆州博物馆内,专案设有“楚文物陈列室”,其中五百多件,乃属中国一级国宝文物,对研究中国古代史,尤其是研究楚国历史具有重要之价值。江陵乃楚之文化摇篮,是吾熊族发祥之地。
吾福建永定湖雷熊氏先祖熊子闾(第五七世祖),乃分支自楚第廿七代国王楚平王熊弃疾之子。公累迁兵马大元帅,副首相。子宜僚、孙熊贵亦累迁副首相,三代为相,传为美谈。
或曰:吾熊氏不属大姓。其实不然,由熊姓分出而成为别姓,信而有徵者五十余姓,计有:庄、严、能、龙、孙、沈、屈、上官……等,为何分出而成为别姓,兹加说明之:
1、古时姓与官位有关,嫡长子继父官位,诸弟封邑,每以邑为姓,故熊姓仅限继承楚国王位或宰辅重臣之子孙所传下者。
2、嫔妃所出之庶子,除非在朝宰辅重臣,否则不得姓熊,皆封邑赐姓,分出。
3、为争权位,骨肉相残,动辄灭门,隐姓埋名亡奔者众。
4、公元前 223 年秦灭楚,为避秦薙,更名换姓,亡奔他乡。
自古有句老话:“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凡吾族今仍得姓熊,颇感骄傲与有荣焉。
据公元 1982 年中国人口普查统计,按人数排列,四千余姓中,熊姓高居六八位。总人数 350 多万人,仅一熊姓,就有 350 万人,倘若包括分出之五十余姓,究竟凡几,最低估计,亦达亿万之谱。
吾祖先治楚期间,随政治势力之扩张,族人繁衍遍全国,因皆为地方小诸侯,拥有一大片土地,不到真正非走不可,乃不轻易放弃土地迁离。因之,吾熊族南迁为较晚,约始于东汉初。厥后历经三国之争,晋永嘉、唐安史、黄巢、五代契丹,北宋靖康,南宋元兵之南侵等变乱。于此约八百年间,为避战祸,熊族人始纷纷南迁,或流徙于赣、湘、黔、川一带,或入闽、粤边界,聚族而居,建祠堂、修族谱、定辈序,重宗始祖称第一世,演绎迄今。
古汀州所辖宁化、长汀、永定、上杭、武平等县,乃吾熊氏后裔聚居重镇。惟因入闽时间参差,落脚地点各异,随分成数支,兹考其源流:
1、我先第 82 世祖鸣鹄公,东汉进士,授豫章太守(今江西南昌),致仕,遂居豫章沟上。乃入赣始祖也,后裔子孙厥后分迁西山、南丰、石城定居。
2、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 826 年),大理寺卿熊岑率乃弟吴郡太守熊兰,自赣入闽诏安、建宁、大田定居,为当地熊氏始祖。
3、唐僖宗乾符年间(公元 874 年—879 年),兵部尚书熊秘公,追剿黄巢残部,自赣入闽,遂定居建阳崇泰里,成为闽北望族。
4、我先第 97 世祖熊颡公,曾随驾统兵追剿安史残部入赣,致仕,随居豫章,嗣迁回赣州南丰石城外柏中里鉴寮,累世簪缨。
5、我先第 104 世祖熊庆公之孙熊宣公,于宋太宗初年,出知武平,带子六郎,迁武平高梧乡,成为当地望族,熊宣公为武平熊氏始祖。
6、我先第 107 世祖四十郎公,因北方战乱,于南宋宝庆二年(公元 1226 年),率乃弟廿二郎、四一郎、四二郎,从豫章进贤门外熊家塘入闽,驻汀州宁化石壁村熊东坑,乃南迁入闽始祖,凡今闽北,闽西及粤境熊姓世族,率皆熊岑、熊兰兄弟、熊秘、熊颡及四十郎、公兄弟之后裔子孙。
7、我先第 109 世祖安福公,自宁化石壁村熊东坑分迁长汀左厢金花坊龙湖(今长汀大同镇东街村)开基,成为当地望族,安福公为长汀熊氏始祖。
8、我先第 114 世祖梦璋公,事闽陈王陈友定。元末至正年间(1367 年),朱元璋大军入闽,公知不敌,自长汀左厢金花坊龙湖迁入永定湖雷上坝隐居,重宗始祖称第一世,乃永定湖雷熊氏开基始祖。迄今六百多年,子孙繁衍一万多,分布海内外。
9、我先永定第 9 世祖少堂公,乃一位杰出堪舆名师,于明末崇祯初,为兴建枫林头祠堂,缘族人矛盾,未邀公参与,仅责成主建外大门,而改聘其师弟詹霞桂主持。詹某妒公之能,竟籍机报复,暗中施法,欲致公于三代绝嗣(他迁者可免)。公探出阴谋,俟外大门建竣(此门主放生),命长子林洲公继祖业守猪妈楼祖宅后,率次子念三、三子确守暨家眷远走广东大埔苏姑坪觅地开基。凑巧明崇祯癸未(公元 1643 年),侄孙兴麟中式三甲进士,授南京宜兴知县(累升至礼部主事、河南道御史、湖广巡按御史),公闻悉,欣然以衰年返里赴贺,讵料竟微恙而逝,临终前切嘱子孙:“七代以内不得回乡祭祖,否则犯冲云”。旋于清顺治五年(公元 1648 年),家乡猪妈楼抗清事败,祖宅首当其冲,阖门百余人被清兵焚杀殆尽,壮烈殉难,在湖雷所传三代讵应验亡故而绝。祖孙三代七具合葬于湖雷上北村大郎坑枫林山,坐东向西。嗣既绝,迁大埔百侯苏姑坪后裔同鉴于上情,力避返里祭祖,祖坟悉赖爱湖公后裔子孙代为管理,依时祭扫。迨至公元 1995 年乙亥,经移居台湾桃园岭顶裔孙返里重修枫林头宗祠外大门及大郎坑枫林山少堂公墓,期后世子孙慎终追远。
10、我先永定第 10 世祖念三公,早随少堂公迁广东大埔百侯苏姑坪,务农耕读,勤俭治家,家境入小康。公机智过人,领导力强,家遭祸变,处逆境,指挥若定,遇家乡猪妈楼抗清事故,为避清薙,急遣三弟催眷分迁高陂澄坑、大埔葵坑。命长、次子守苏姑坪祖业后,率三、四、五子暨继妣张氏迁饶平饶洋岗下乌鸦落洋地,另谋发展,乃饶平开基祖也,今吾族之得以绵绵繁衍,相继不衰,累世兴昌,实深赖之。
11、我先永定第 12 世祖大三公,乃念三公三子廿七公长子,及长娶妻詹氏,为另谋发展偕弟大十公分迁上饶深坑里松柏坑赤芽田建祠立业。公有祖风,努力经营,家业赖以扩充,厚殖田产。奈天有不测风云,因长子石公过失误伤母舅詹氏致死,清吏缉捕紧,苦主追凶急,迫而于清雍正初率石公东渡,立誓戒子孙:“永世不与詹姓联婚,违者非吾熊氏子孙云”。公渡台后入垦今台北新庄山脚,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拓水田新庄山脚 120 石,观音山南完 100 石,桃园龟顶岭山林三甲余,建祠于今桃园县龟山乡岭顶村新朝岭十三号,乃台湾开基始祖也。父老传言,公躯体魁梧,四脚特长,行走如飞,由于父子努力经营,勤俭治家,家境渐入小康,遂成地方望族。溯自我祖南迁福建永定湖雷上坝,重宗始祖称第一世迄已凡六百余载,第 12 世祖大三公率子渡台亦将二百七十余年,子孙繁衍上万,分布海内外,军工教商企业专家、学者,大有人在。
考吾熊族楚人南迁,仍保有讲道德,重义气,守礼节,性刚毅之楚人作风,并多具有强烈之国家民族观念与冒险患难之奋斗精神,载诸青史,誉满宇内,吾族子孙与有荣焉。
公元 1998 年孟春第 20 世裔孙熊国治
谨著于加拿大温哥华寓所
注:资料来源于中华文化促进会楚熊文化研究会创刊《楚熊文化研究》,版权属中华文化促进会楚熊文化研究会所有,未经中华文化促进会楚熊文化研究会同意,不得私自出版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