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漆木钺柄
钺柄出土于阴湘城大溪文化晚期的壕沟内,距今约5000-4800年,是江汉平原至今发现的最早的漆木器。柄为木质,握手和尾端原来配有饰品。柄上髹褐、黑、红三色漆。此器装饰精美,原来可能是酋长之类人物的用品。
刻划人物形象的陶罐
天门肖家屋脊石家河文化早期地层中发现一件腰鼓形罐,陶罐腹部刻划一人物形像,作站立状,冠上插羽毛,两臂平伸,右手似执一钺,脚上着靴。有人认为,画中的人物可能是当时的一位酋长。
陶纺轮
屈家岭文化时期,纺织业有了巨大发展,纺织大量出现,纺轮形体以中小型为主,并流行彩陶纺轮,这种纺轮适用于捻纺较细的纤维,说明此时人们已掌握了麻类纤维的脱胶技术。是典型屈家岭文化时期比较有特点的陶器。纺轮上的纹饰多以漩涡纹、麻点纹、同心圆纹、太极图纹为主。纹饰一般绘于一面,少数周边也有彩绘,厚重一点的年代较早,轻薄一点的年代晚些。
陶塑小动物
有鸡、犬、大象、人物抱鱼等陶塑形象。目前已发现了大量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陶塑,除了石家河文化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种原始文化留下过如此众多的艺术品。它们形体小巧,造型古拙。出土时大量集中在一起,与宗教性遗迹有联系,应该是用于某种宗教活动的重要物品。
虎 尊
国家一级文物,西周时期具有南方风格的青铜器。虎尊形象栩栩如生,虎首微昂,利齿,双目圆睁,翘鼻粗颈,整个虎身比例适当,颇具兽中之王的态势。虎尊是一种造型比较奇特的盛酒器。酒水从背部的开盖中注入,下架柴火加温,再由嘴部的孔中倒出,设计十分巧妙。
弩 机
被称为天下第一枪,具有远射功能,杀伤力较强。虽是木制却不亚于青铜,他的构造分矢匣、机体、箭簇三部分。机件为铜质,矢匣用桐木雕制,呈长方形,前端下缘有两个并列的半圆形发射孔,矢匣可装20箭,一次发2箭,可连发10次,射程在20至25米,这件战国时期的弩机,设计巧妙,机关复杂,属首次发现。比文献记载中的“诸葛连弩”早了300多年。
升 鼎
2000年出土于战国天星观二号墓。鼎是烹煮肉食的器皿,升鼎则是最主要的青铜礼器。升鼎器形较大,通常用来装肉食,鼎中的匕是用来割肉的工具。整器器形规整,胎壁厚重,平底细腰,鼎身有爬兽。所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它的意思就是楚灵王喜欢臣子和美女的纤纤细腰,因此宫中的男女内侍都流行节食并勒紧腰带使腰身显得更加纤细,以博得楚王的欢心。工匠们也投其所好,将这些鼎做成了细腰状。可以说这是具有浓厚楚国特色的文物。
“兵辟太岁”戈
形体扁平,缘前端尖锐,两面各铸一浅浮雕太岁神像。栏侧及內中部有3个穿孔,用于绑缚铜戈与木柄。內后端两面阴刻异兽和铭文,一面为“兵、闢”,另一面为“太、岁”。太岁是中国古代占星术中对木星的称谓,“兵闢太岁”意为作战时不要冒犯太岁神,反映了古人朴素的军事思想。
越王剑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征战频繁,楚人又以尚武著称,所以兵器在楚国青铜器中占有很大比重。其中,有“兵器之王”之称的剑更是屡见不鲜。荆州共出土了五柄越王剑,而且都是相互关联的,分别是越王勾践剑、越王鹿郢剑、越王盲姑剑、越王州勾剑和越王不光剑。
越王勾践剑
1965年出土于荆州望山一号楚国贵族墓中,现在这把剑陈列在湖北省博物馆。勾践剑长55.6厘米,剑首内外翻卷作圆箍形,内铸有十一道圆圈。剑格宽5厘米,正面用蓝色琉璃、背面用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花纹,满饰黑色的菱形几何纹饰,刃薄而锋利。经批准初试其锋芒,一次可划开20层普通白纸。有文学专家形容它可“吹毫断发,削铁如泥”。
越王鹿郢剑
鹿郢是越王勾践的儿子,越王鹿郢剑的剑格两面均有错金铭文四字。正面为“越王越王”,反面为“者旨于赐”,于赐就是鹿郢。它出土于荆州官坪村,保存完好,工艺精湛。
越王盲姑剑
“不寿”号“盲姑”,是越王鹿郢的儿子,勾践的孙子。盲姑剑是勾践下来的第三代越国国王之剑。
越王州勾剑
州勾是不寿的儿子,勾践的重孙,州勾剑是越王勾践下来第四代越王所用的宝剑,出土于荆州腾店一号楚墓。越王州勾剑长56.2厘米,剑茎上满缠丝绳,有两道带纹饰的箍,剑首作圆形,剑身近格处有“越王州勾,自作用剑”八个错金鸟纂体金铭文,自行规整奇妙,金光闪烁,极其令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
越王不光剑
不光是州勾的儿子,不光剑是勾践下来第五代越国国王所用之剑。越王不光剑在剑格、剑首上均饰有错金铭文,剑格正面为“越王越王”,反面是“嗣旨不光,自作用剑”。
为什么这么多的越王剑在楚墓出土呢?专家们认为可能是楚国灭越国之后,有大批越国兵器作为战利品流入楚国,但也不排除楚越友好交往时,两国互馈赠礼品的可能。这些越王剑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它们有几个共同特点:都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都能保存如此完好,并且铸造精良,纹饰美观,光彩照人。它们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