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 璧
2006年出自熊家冢墓地。璧是中间有穿孔的环状器物,是权力、地位和财富的标志。《周礼》中记载古人“以苍璧礼天”,这件器形如此之大的玉璧就是用来祭天的礼器,其上还刻有战国时期最为流行的纹饰——谷纹。谷纹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器形稍小的玉璧一般是作为佩饰来使用的,也可作为馈赠的礼品或是葬玉使用。
玉 覆 面
1997年出自秦家山二号墓。这件玉覆面是用一整块青玉雕琢而成。其制作方法是,先将一块玉石锯截成薄片,经过切割和打磨,做成人面的轮廓,然后进行钻孔、雕刻。眼睛、鼻孔、嘴巴处皆为镂空,头发、眉毛、胡须则为阴刻,刀法细腻,线条流畅。在玉覆面的四周钻有8个小圆孔,以供缝缀之用。出土时,这件玉覆面仍覆盖在墓主人的脸上。这件用整玉雕琢的玉覆面具有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观赏价值,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精品。
组 玉 佩
2006年熊家冢墓地出土。又称玉杂佩,即有多件不同种类的佩饰穿缀在一起的玉器组合。《诗.郑风.女曰鸡鸣》所记:“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文中的“杂佩”就是指的组玉佩。由玉璧、玉环、玉璜、玉珩等多种玉器组合而成,用于佩挂。组佩中玉饰的多少、长短以及玉质量的好坏都会因其身份高低不等而有所不同。组佩越长,玉饰越多,制作越精美则墓主人身份就越高。当时的人们就是用丝线串连起来,从肩一直至膝盖以下,走起路来有条不紊叮当作响。
神人操龙形玉佩
2007年出自院墙湾1号墓。整体由一人、两龙、两凤组成。中间为一个神人,直立身着长袍,头顶为一个圆环,双臂张开向下,双手各执一条龙,龙背上各栖一只凤鸟。这件玉佩制作精美,而此种器物的造型在东周时期则极为流行。从神人所穿着的服饰来看,与楚人的服饰大有不同,应属于河北中山国的服饰样式,考古专家推测这件玉佩可能是出自于中山国的玉匠之手,但由于某种原因流入楚地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了。
龙凤形玉佩
2006年熊家冢墓地出土。造型精美,将龙和凤两种动物完美结合,龙昂首卷曲,凤鸟卷尾落于龙尾之上,形象生动,寓意龙凤呈祥。远远看去又好似繁写体的“龍”字,是龙形玉佩中的一件精品。
玉 璜
出土于荆州秦家山2号墓,年代为春秋晚期。浅绿色青玉。形制为片状弧形,但弧度较小,体型较宽。璜两端各有一个小孔,两面均以硬直方折的线条阴刻两条龙纹。据古玉学者研究,此类风格的纹饰为秦人玉文化所特有,属秦式玉雕,可能是秦人移居楚国时携带而来,是先秦文化交流的见证。
玉 玦
玦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玉饰,其特点是外围实体部分有一缺口,最早出现于距今约8000年前的辽河流域,战国时期仍然非常流行。最初一般作为耳饰,也可作为挂饰。玉玦还被赋予诸多特殊的寓意。“玦”通“决”,后世常用以赠人表示决断、决绝。《荀子·大略》中有记载:“聘人以圭,问士以壁,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意思是:招聘雇人用圭、请教高士用壁、召唤使人前来用瑗、拒绝推辞别人用玦、和好恢复关系用环。
玉 珩
荆州熊家冢4号殉葬墓出土,时代为战国中期。玉料为青白玉,圆润有光泽。长弧形,弓背正中有一圆形穿孔。珩的两端均雕琢呈写实的龙首。龙口微张,龙目为长椭圆形,龙角作长三角形并伏于龙额之后。珩身饰减地浅浮雕谷纹和少数蝌蚪纹、卷云纹。龙首憨态可掬,如同卧龙一般。
刻划纹陶器
发现于天门肖家屋脊、邓家湾等石家河文化早期遗存。出土时有些缸形器以及陶尊、陶罐上刻有多种神秘的符号。其中一件小陶罐上的符号——圆圈里面一个“井”字,有专家认为是荆州的“荆”字最早的雏形。
蛋壳薄胎杯
屈家岭文化的彩陶酒杯,因杯壁薄如蛋壳得名。表面涂晕彩,犹如云霞,极具文化特色。其制作经过两道工序,先用手工捏制成粗坯,然后使用慢轮旋转制作成细坯,再烧制成形。
彩绘筒形瓶
出土于荆州市松滋市桂花树新石器时代遗址,属大溪文化时期的典型器物,距今约6300—5000年。筒形瓶,圆唇平底,形如竹筒,呈空心圆筒状,外卷沿,腹壁稍向内弧。这件筒形瓶为泥质红陶材质,手制,制作方法为泥条盘筑。瓶身通体涂红衣,上绘黑彩,彩分三层,上下两层为水波纹、水涡纹,每层五组。中层为变体回纹,共四组。
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