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 铜 鼎
是烹煮肉食的器皿。自西周中期以后,鼎的使用渐渐制度化,通常它是以奇数组合,按使用者的等级地位规定使用的数量。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只用三鼎或一鼎。
“问鼎中原”的故事
楚庄王领兵打败在陆浑一带的戎族以后,来到周王朝都城洛阳近郊,显示楚国势力的强大。周定王立即派大臣王孙满去慰劳他。庄王一见王孙满就问:“我听说大禹铸有九鼎,从夏传到商,又从商传到周,成为世界上的宝贝,现放在洛阳。这鼎有多大?有多重?”王孙满听后吓呆了。因为鼎标志着天子的尊严,象征着王位的神圣,从来都是奉若神明,不容许任何人过问的。王孙满说:“周德虽衰,王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便用轻蔑的口气说:“那九鼎有什么了不起呀?楚国折下戈的尖锋就足可铸成九鼎!”“问鼎中原”的故事说明了当时楚国的强大和楚庄王的勃勃雄心。
编 钟
2000年出土于天星观二号墓中,钟是用途最广泛的青铜打击乐器,使用时至少要3个以上方能组成音阶,故又称编钟。编钟是古代八音中最重要的乐器,与鼓结合称为“钟鼓齐鸣”;与磬结合称“金声玉振”;与鼎结合形成“钟鸣鼎食”的古代礼乐制度。
铜人推磨
荆州高台出土的东汉时期一件珍贵文物,铜人推磨。由人、磨、桶、磨担、木支架五部分组成。做工精细,表现铜器制作技术高超。尤为有趣的是,磨子前有铜罐,显然用来盛放磨好的粮食。这是难得一见的劳动场景。铜人推磨流程表现完整,推磨状态栩栩如生,推磨赤脚,神情严肃,显示出专注的样子,很好体现东汉时期地主豪强庄园经济的生活模式。
折足鼎
这件文物是目前全国独一无二的,三只实心足外撇,足上部浮雕兽面纹,中部有活栓,可折叠至鼎底部。当时兼并战争接连不断,行军打仗是家常便饭,此鼎既实用,又便于携带。
骆驼撑灯
灯中的骆驼形象在青铜器中却极为罕见,这灯造型别致,一只双峰的骆驼,昂首垂危,骆驼四脚立于座上,骆峰上坐一人,人的上身挺直,眼,鼻,嘴和两耳清晰,头昂视前方,似将远行,手举带节的圆形灯盘,是用来盛油的,通高19.2厘米,灯盘径8.9厘米,深1.7厘米,制作十分精巧,人与骆驼的形象十分逼真,它是迄今发现的楚国青铜灯的珍品。
汉简《算数书》
共有190枚竹简,简长29.6-30.2厘米。书名写于前部一简的背面。《算数书》是一部数学问题集,共有69个章题。大多数算数题由题文、答案、术(解法)构成。算题包括分数的性质和四则运算、各种比例问题、盈不足问题、体积问题和面积问题。很多算题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水平、生产技术。它们与《九章算术》前七章的主要内容十分接近,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奏谳书》
共有228枚竹简,简长28.6~30.1厘米。书题写于末简背面。“谳”是议罪的意思,《奏谳书》是议罪案例的汇编,包含了春秋至西汉时期的22个案例。不少案例是完整的司法文书,是当时的司法诉讼程序和文书格式的具体记录。这里展示的是其中两个案例。
《秦始皇三十四年质日》
此篇记载了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4年冬~前213年秋)这一年中十三个月,共384天的日干支。在部分日期下还有简要的记事,类似于现在的日历和备忘录。
《卜筮祭祷记录》
1978年江陵天星观1号楚墓出土自商、周以来,卜筮、祷告等原始宗教活动是当时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战国时期楚国的上层贵族热衷于占卜、祷告等迷信活动,封邑领主邸阳君是其中的代表。他延请一些巫觋为自己占卜,贞问仕途和健康状况,请教祭祀神明的方法。当他身患重病时,更是频繁地让巫觋预测病情,按巫觋获得的神意进行虔诚的祭祀,直到他不治而亡的那一刻。甚至死后还把这些卜筮的记录带入墓穴中。
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