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条态度,原则,读懂孔子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
儒家孔门之学,反躬修己之学也。——梁漱溟
1.乐:没有一个“苦”字的《论语》
我们一翻开《论语》看孔子的第一个态度,即是孔子生活的道路,一见便觉得他的意味非常之长,非常之妙。
《论语》的第一章,孔子开腔便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单从这几句话,可见他的态度非常鲜明,可以想见他心里自得的样子。其次如: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他自己说他的生活是如此,这可以见出孔子心里的那种乐趣快畅,生活之乐是很显著的。
2.仁:柔嫩而真挚
仁则为孔子极重要的观念。据有人说:《论语》讲仁有五十八处,而阮元《研经室集》中“论仁篇”说,仁在《论语》里面见一百零五回,于此可证仁是孔子的一个最重要观念。所谓仁就是慈爱之义。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弟何以为仁之本,凡仁之爱亲、敬兄,与夫父母之爱子,都怀着一种柔嫩而真挚之情。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孔子说:“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子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由此段话来看,结果带出一个仁的问题,仿佛说感情很冷硬的样子就是不仁,他心里觉得安,就叫他不仁,他心里觉得不安就叫他仁,可见仁是一种柔嫩笃厚之情,由此看去,所谓仁这个东西——情这个东西,不是我们所固有的生命发出来的吗?
3.讷言敏行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仁者其言也切。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仁。孔子不爱说话,只实地做事,于此可见。
4.看自己
这个态度有好几条可以看得出,而显著的话就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都是看自己不向外找的态度。
5.看当下
这与看自己的态度是相连的。孔子说:“君子思不出其位,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最末这句话,或者含有他义,却也可以有助于表达只看当下的态度。以上两个态度一为对于空间的态度,一为对于时间的态度,一是注意此处,一是集中于现在。
6.反宗教
因为宗教与以上两个态度是相反的,宗教是抱一个极久极远的目的,所以反对他,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他只管当下生活的事情,死后之事他不管的。除此以外都不谈。宗教说的都是过去未来之事,事鬼神之事,恰与孔子“非其鬼而祭之谄”的态度大相反背。他只要人祭祖宗就好了,如“子不语怪力乱神”即与宗教相反。宗教之占顶大势力高位置者,如佛教经论中则很少谈人事及当下的事情。佛家孔家实在是各走一条路。
7.非功利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放于利而行,多怨。”
8.非刑罚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种新鲜的态度,与法家绝不同,盖一讲王道,一讲霸道也。
9.孝弟
我们讲孝弟与讲礼乐有相关系的话可说,礼乐的根本地方是无声之乐,无体之礼,即生命中之优美文雅,孝弟之根本还是这一个柔和的心理,亦即生命身处之优美文雅。孔子一切的话完全是就个人生活说,我们也应该持这个态度,就心情去讲孝弟,自然活泼有兴趣,所谓孝弟这个心,还是我们讲孔子乐的那个心,仁的那个心亦即礼乐的那个心,亦即所谓一团和气的那个心。我们有好的心理,自然发出来好的生活,许多好的生活,亦即许多好的事情,我们最眼前的人,就是父母兄弟的事情,如果对最眼前的人,最当下的事情,不曾弄好,其他的事情也自难说了。故人的生活,即应从孝弟开端。孝弟者也,其为人之本与。
10.命
所谓命这个东西,似乎也让我们注意,孔子是讲他自己的生活,说:“五十而知天命,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所谓知天命者,知只是一个通达,仿佛是通于天命,是与天命不二,与大的流行合一,所谓为己,看当下,通统是与天不二的态度,只有此时是一个绝对,他不离开这里,而一直流行下去,不曾把宇宙打为两段。
11.礼
所谓礼者即是人情的自然要求,并不是人情外面假的形式,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可见礼之根本即是人情,人有情便顶好,不在许多繁文缛节,孔子所认为不好的,就是情不动。他说:“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12.不迁怒,不贰过
他极夸奖的弟子为颜子,而称赞颜子极好的话则为“不迁怒,不贰过”与“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此虽为颜子的生活,但足见在孔子生活中亦甚重要,此虽是一条而为两个态度。我们知道怒是气质中最硬固的东西,要不堕入气质、习惯中,则顶好能不迁怒。其余更不能为害矣。
不贰过有两层意思:一即是知过,我们平常做了许多错事,我们往往不知道,若有错即知,这个知道也就是不懈;一是改过,知过后便不再有过,就是所谓一息不懈,所以说过而能改不为过矣。
13.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个态度杨慈湖常提及,他心目中讲孔家生活时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是“不起意”。他说孔子时常有此表示,如孔子说我们异于是,无可无不可,都可证知。我最初用“不认定”三字来表示,但觉不好。我们还是用“不起意”好了。
孔子说交三种朋友
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友直”是结交正直的朋友,“友谅”是认识诚信的朋友,而“友多闻”要把见识广博的人拉进你的朋友圈。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与消沉的人厮混,你不可能进取;经常与虚夸的人为伴,你不会踏实;而如果你的朋友是积极向上的人,你就可能成为积极向上的人。
1、“友直”,能修身
正直的朋友是一面镜子,即唐太宗所谓“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朋友作为旁观者会看到你的失误,但只有正直的朋友会不避繁琐,不讳非议的给你指出来。
汉武帝时,有个叫何武的人,为人正直,当他发现官员戴圣常不按法律办事时,便向朝廷举报了戴圣为官的过失和不法行为,戴圣因此怀恨在心,一有机会就和别人说何武的坏话,一天,戴圣的儿子犯了罪,被抓获后押至何武处听候处理,戴圣认定何武定会将他儿子置于死地,结果何武公正判决,戴圣的儿子没有被判死刑,戴圣对比自己以前的所为,觉得很惭愧,并深深敬佩何武的为人,二人从此成了好朋友,或许直言会令你觉得不快,但有了这样的朋友,做事可以少犯错,少了面子会留下里子,所以说为君要有诤臣,为人要有直友,他们能将你打磨的更完美。
2、“友谅”,是原则
“友谅”指结交诚实的朋友,很多古人对此推崇备至,比如元末和朱元璋争天下的陈友谅,他的名字即来源于此,可惜他名不副实,诡诈性格甚至超过曹操和朱温,手下的谋臣猛将都忌惮他,所以落得离心离德,兵败鄱阳湖……
很多人并不在乎身边朋友的信用,只在乎意气相投,即使好友有不诚信的行为,总会自我安慰“他又没有骗过我”、“他肯定不会骗我”……殊不知他今天可以失信于人,明天也可以骗你,他不骗你只是他衡量后的利益抉择,而以诚信为本的人,菜单里根本没有失信这个选项,选择朋友,诚信是一条基本红线。
3、“友多闻”,是眼界
在资讯爆炸的信息时代,各种信息充斥我们的电视、电脑和手机,有人认为再也不需要见识广博的朋友了,恰恰相反,现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最需要一位见多识广的益友来帮你去粗取精,剔除糟粕。
习主席曾引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友多闻,不仅带来的是咨询,更是别开生面的思维,他有清晰的逻辑和良好的决断力,因为对你熟悉,所以他能为你的工作和生活提出良好建议,三言两语,切中要害,你也乐于与他分享自己的欢乐与疑虑,与其说他是益友更不如说他是良师,但前提条件是,他也要正直和诚信,如果没有这种品质,一个博学又了解你的人,反而对你有害,如果一个朋友同时具有正直、诚信、多闻这些美德,那真是可遇而不可求,从古至今,恐怕也只有诸葛亮之于刘备,才配得上“三益”的标准。
反过来说,如何成为别人心目中的“益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自我检视,你又是哪一种?
说明:
本资料仅供学习之用,不可商业用途;
转载于中华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委员会,若有不妥,敬请联系QQ9365362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