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对于我们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崇德尚义
儒家文化重视人的德性品格,重视德性的培养和人格的提升。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把对真理和道德的追求看得比生死还重要。孔子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都是认为对道德信念的坚持不受物质条件影响。儒家的这种思想在社会上造成了崇德尚义的气氛。这种精神追求,通过古代的文明规范体系“礼”,形成了中华“礼义之邦”的社会风尚。
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鼓舞人们追求坚定独立的人格尊严,不被任何财富所腐化,不受任何外力所威胁,为那些捍卫正义和美好生活的人们提供了精神激励和支持。在这样的精神影响下,儒家一贯强调明辨义利,主张明理节欲,在价值评价上对坚持道德理想追求的人进行褒扬,对追求个人私欲的人加以贬斥,人的“美德”和修养始终受到重视。在中华文化的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以重视礼义廉耻、奉行仁孝忠公诚信为核心的传统美德体系。
群体优先
在中国传统的人文文化中,重视人但不是强调个人,而是重视人伦。中国传统文化总是把人作为一定的伦理关系中的人、在一定的伦理关系中负有伦理责任的人,从而使个人的德性和价值实现紧密地与他和他人的关系相联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所代表的政治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和忠孝仁爱信义的德性品格相互配合与对应。人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人伦关系的美满。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处理群己关系,强调群体的利益高于个体的利益。群体的利益是公,个人的利益是私,于是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天下事就成为中国人发自内心的责任,成为一种不可遏止的忧国忧民情怀。
文化自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连续传承,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儒家的文化自觉。首先,2500年前孔子整理三代以来的文化,确立了中国最早的经典文本,建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意识,并形成了文化传承的使命感。而后,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学派努力传承六经、代代传经释经,后又形成一种道统的意识,历代的儒家学者始终以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和维护华夏文化的生命为神圣使命。其次,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个注重历史的传统,很早以来历史的记述不断,而且受到珍视。历史的记述起着承载民族历史记忆、建构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儒家在这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最后,很重要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士大夫在政治实践、地方教化和文化活动中始终自觉传播、提供、强调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使得这些价值观念渗透在一切文化形式之中,从而影响到全体民众的文化心理。
传统儒家文化的基本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儒学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流派。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但是,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儒家的学说基本上,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一:礼的约束
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荀子在其《礼论》篇中极为精彩地描述了礼文化的发展历程:凡礼,始于棁,成乎文,终乎悦校。故至备,情文俱尽;其次,情文代胜;其下,复情以归大一也。意思是说,礼,开始时简单,逐渐比较完备,最后达到满意。 礼是人的生命的外化,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生命形态,它的内在结构与人的文化生命结构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基于此,儒家还赋予了礼文化以生命的形式,使之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贯穿于生命的始终: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二:德的教化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人伦价值,强调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美德。 中国传统道德历来十分重视人伦关系的道德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应有的道德义务。在中国,孝顺、赡养父母向来被放在一个很高的地位,这一点毫无疑问。孝道观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最高道德准则,对父母的供养、对祖先的祭祀,维护家族的昌盛和荣誉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另外,中华传统文化中还对我们提出“诚信”,“仁爱”,“互助”等等道德上的要求和希望......这种注重对人的道德教化,和“以德治国”的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今天构建精神文明所继承和发扬的。
三:人文关怀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追求和谐。“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关系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和谐放在了首位。
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和谐有序,追求实现“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社会。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篇》)“和”与“同”的差异居然是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和”是不同成分的合理搭配,“同”是相同成分的重复迭加。实行“和而不同”,要坚持三项原则:一是独立思考,独立自主;二是平等待人;三是善于与别人合作共事,做好有益于社会的事情。
总结:儒家思想作为一种观念体系在如今的思想领域中起到的支撑和贯穿作用。文化是一个国家存在的基础,如果丢弃了传统文化,我们将推动的是我们自己的根和灵魂。当然,另一方面说,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积淀,也存在一些腐朽的“毒素”,不利于社会的进步,是必须要剔除的,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清醒地来了解认识我们的儒学与传统文化,取精华,去糟粕,同时吸收外来的好的文化,以此来更新我们的文化,创造一种真正适合中国传统文化,而只有在学习中,我们才能既做到继承,又能尝试创新。
儒家孝德文化的基本内涵
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核心是“孝”,“孝”可以说是儒学的灵魂。“孝”文化作为“仁”的起点和根本思想,不仅传承了中华文明的传统,更深入到“仁”学的理论体系中,从自然血缘的概念提升到了社会道德的高度,形成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从《尚书》到《论语》,从《礼记》到《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再到《孝经》,这些儒家经典描述了“孝”文化的发展脉络,发扬了儒家思想中的无违、养亲、敬亲、谏亲等内涵。
“无违”是儒家孝德文化的基本标准。古代对于“孝”的标准之一就是“无违”,也就是说不违背父母的意愿。《论语》这本书中说道:“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思就是说,判断一人“孝”或“不孝”,就看他的父母在世的时候,此人的志向如何;其父母辞世之后,此人的行为如何,如果其父母去世三年之后,此人仍然不改其志向与行为,那么就可以说他是个孝子。儒家以礼义立教,故礼义是每个人的行为准则,当然也是父母的意愿。对“无违”归纳为一句话,就是不违背儒家思想中真正意义上根植于人的内心之处的父母的善心与善行。
“养亲”是儒家孝德文化的基本要求。儒家特别强调,要在物质生活上照顾好老人,让他们吃得好、穿得好、过得好,在物质享受方面,年长者应具有优先权利。当父母年迈体衰,失去劳动能力时,子女应当自觉自愿地承担起照顾和赡养老人的义务。这是一项基本的道德要求。在哲学上将“孝”文化体系化、思辨化的人物--曾子说:“父母在,应不择官而仕”。《韩诗外传》第七卷中写道:“故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若夫信其志、约其亲者,非孝也。”意思就是说,官位虽低,俸禄虽薄,但能奉养双亲,人生价值已得到实现,如果一定要等到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之时才想起奉养双亲,那是一种不孝行为。我国《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都从法律上对赡养老人提出了要求,这即符合儒家“孝”文化的基本内容,也符合人的个性和人类群体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敬亲”是儒家孝德文化的基本构成。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在于人类有道德观念。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也就是说,供养双亲仅仅是人伦之孝的初始要求,只有建立在忠心敬爱血缘情感之上的养亲,才是真正合乎孝道的,否则与禽兽生理本能并无性质之别。在当前社会中,有不少人在处理人的关系问题上奉行功利原则,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相互猜疑,相互疏远,即使对自己的父母,亲情淡漠,缺乏发自内心的关爱、尊敬和理解。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条件普遍提高,对老年人的赡养水平也在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需要的已经不是一般物质生活的满足与享受,而是心理、感情方面的需要,希望子女给予更多的关心、体贴和温暖,这也就是常说的“精神赡养”,这种精神赡养包括了子女与老人的和睦相处、子女对老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情上的慰藉等。大力弘扬儒学“孝”文化精神,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和孝顺思想,对于子女改变对待父母和老人问题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谏亲”是儒家孝德文化的基本准则。儒家“孝”文化中,除了强调要给予长者物质和精神生活外,也强调当长者有错时,为人子女更要劝谏。《孝经》第十五卷中写道:“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由此得知,有谏诤之臣在侧,即使逢遇乱世,天子能保天下,诸侯能保国,由此推衍,父母有讽谏、劝谏的子女,可以协助双亲避免蒙受不仁不义的恶名。因此,父母若有过失,子女向其讽谏或者劝谏,不但不违反孝道,而且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基于此,曾子提炼出了以议辅亲、以正致谏、微谏不倦的谏亲原则。
在古人的伦理观念中,孝是一个人高尚品质的根本内容,是安身立命于这个世界上最基本的道德。孝的观念对于一个人而言,由外是一种约束,由内是一种自觉。然而,时代的发展并没有让传统的“孝”美德发扬光大。在物质崇拜、人情淡薄的当今社会,传统孝德文化的回归,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期盼。只有人人亲其亲,长其长,才能对家庭美德的建设与社会的和谐作出应有的贡献。
儒家:孔、孟之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文化历史中儒家思想(孔孟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但是二者却有着较大的区别。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嫉俗。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崇尚"周礼"。
孟子,指儒家学说,在政治上主张"仁政"。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说明:
本资料仅供学习之用,不可商业用途;
转载于中华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委员会,若有不妥,敬请联系QQ9365362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