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儒佛道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演变发展中,最终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佛道为辅的基本格局。而儒佛道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国家和社会对它们的需求,而它们又正好能够满足这种需求。
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儒佛道
儒家之长
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儒家关注现世现生的人文精神表现得最为突出,“天地之性人为贵”是儒家的一贯精神,总体上看,宗法伦理是儒家理论的主干,而“人”则是其全部理论的出发点与核心,儒家谈人,基本限于现世,儒家谈人的实现,强调的是主体道德上的自觉完善和圣人教化,如何从主体自身来强调为善去恶的必要性。
道家之长
当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无法实现自我的时候,道家有独到的发挥,老子道家理论的核心是本性自然的“道”,道性自然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家的理论框架虽然是“自然”,但其着眼点却并没有离开过“人”,老子道家对人的地位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肯定,只是道家对人性的看法及在人的实现问题上,走的是与儒家不同的道路。
佛教之长
佛教的出发点是“人生皆苦”,它通过“四谛”、“五蕴”、“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教义学说来论证从人生苦海中解脱出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时又通过“自作自受”、“自种自收”的三世轮回“业报说”而将人们引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人生道德实践,其中包含着某种人通过努力实现人生永恒幸福的向往,佛教对“人生”内涵的扩大和对道德行为自作自受的强调,确保了佛教为善去恶道德说教的威慑性及其人生理想的恒久魅力,提供了佛教与中国传统固有的儒、道人生哲学相融互补的契机。
儒佛道分别在经国、修身和治心方面发挥不同的作用。古人说:“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当然,这种区分只是相对的,更多的是三者在历史的演变中往往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性。
目前,中国文化的生命力与现代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改造和创新,以儒佛道为三大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自身也需要不断更新发展,历史上,只有吸收了不同的文化,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充满活力,今天,我们仍需要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从而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儒释(佛)道简介,文化精髓和不同点
春秋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是儒家、释家和道家。这三家的鼻祖:孔子、释迦牟尼和老子也因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长久的受到后人的景仰和崇拜。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天意的安排,孔子、释迦牟尼和老子处于同一时代。老子大约生于公元前570年前后。公元前566年4月初八,释迦牟尼出生在今天的尼泊尔。又过了十五年,即公元前551年8月27日,孔子出生在山东曲埠。
儒释道,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 释是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其实达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道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而长期演变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儒释道三者精髓:
1.儒家注重人格的修养,讲究“中庸之道”,儒家偏于入世,周易文化中的哲学范畴也是儒家的文化精髓,“顺乎天而应乎人”以及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儒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一个“人”字上,儒学就是人学,是偏于人社会属性的人生哲学,“内圣外王”是儒家的最高境界。
2.道家追求人格的超越,道教偏于出世,道学重自然观辩证法,道教偏于出世,以自然宁静、清心寡欲、无为而为,以及修仙修道为追求。
3.佛家彻悟诸法本缘,以慈悲救度一切六道众生为已任。佛法却包含世间法与出世法并以出世法为究竟,以人的心性为究竟,揭示了宇宙人生的实相。
但同时儒释(佛)道三者都让人们明白人生的真谛,不把自己等同于动物。三家犹如三才离不开三光。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儒释道之三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儒释道三者异同点:
儒家思想:儒家的核心是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宗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的是进世,由孔子将道家思想拓展而组成,积极进世型。
道家思想: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道家思想宗旨是自然,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觉得“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准则。
佛家思想:佛家遵循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中庸之道。佛家,唯心主义,夸张自己修养,讲的是超世,释教是教育,是教人要坚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飘逸循环,度己度人,成就佛果。
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的是入世,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佛家,唯心主义,强调自身修养。讲的是超世。但经过一千年的融合,在宋代时,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传承着中华文化,而如今,儒释道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强儒”、“智道”、“慧佛”
国学所提供的精神资源主要是儒释道三家。三家互补,共同培育中华民族
儒释道都重视个人的人生修养,重视理想人格的实现,以不同的方式表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关切。儒家以积极的入世精神,提倡在现实世界中成就最高的道德境界,实现人生的价值。道家则重视人作为个体的存在价值,主张因顺自然,在人与道的合一中发掘人生命价值。佛家则关心人的生老病死,关心愿望与现实之间永远无法消除的反差所带来的痛苦,在克制欲望、追求涅槃境界的过程中体现今生的价值。
儒释道三家从不同的角度提供精神动力,帮助人们追求人生理想境界,也就是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儒家关心天下兴亡,不计个人得失,知其不可而为之,以直面现实、经世致用为人生最高的追求,并把这种追求归结为“天下为公”的“大同之道”。道家不刻意人为,追求自然、完美,主张通过“体道”回归自然境界,无私无欲,把与自然同体、与自然为一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佛家倡导无私无欲,超脱自在,主张通过行善事引导人们追求“真如”佛性。儒释道三家以各自的方式追求真、善、美,促使中华传统文化形成鲜明的特色。
儒释道三家都重视人生与道德的关系,强调心性修养的必要性。儒家用“礼”来约束人的行为举止,用“诚意”、“正心”、“慎独”来规范人的内心世界。道家则以虚寂守静来开发人的自然本性,主张排除杂念的干扰,求得心灵的宁静。佛教则要求人们在心中“念”才起之时,就立即遏制住,不让它生起,从而保持内心的清净。由此可见,重视人生道德,关注心性修养,乃是三家成就理想人格的根本之所在。
通观儒释道,一般就个性而论,强者往往尊崇儒,智者往往笃信道,慧者往往推崇佛。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儒释道三者都可以满足不同的精神需求。就一个社会而言,当其蒸蒸日上之时,往往视儒家学说为典范;当其陷入困境之时,往往也会从道家或佛教那里寻求解救问题的智慧。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培育过程中,儒家的仁、礼、忠恕、中庸等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温和谦恭、彬彬有礼、刚毅进取、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乐观向上的优良品质,造就了许多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仁人志士。道家的自然无为、雌柔不争、功成名遂而身退等思想,赋予了中华民族潇洒飘逸、高风亮节、绝尘而超俗的风骨,造就了许多清新典雅、仙风道骨的“采菊之士”、“竹林饮者”。佛教“慈悲平等”、“自觉觉他”、“去恶从善”等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培养了中华民族善良、宽容、奉献、无畏的性格内涵。儒道佛三家在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方面,殊途而同归。儒、道、佛三家经过约二千年的互动,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各以其自身的文化特质发挥着各自的优势,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成为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文化资源。
与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
生活在社会中,我们就离不开人与各种人或者事物的相处,中国传统文化里儒家主要谈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德性的智慧,礼乐教化,内圣外王;道家谈的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空灵的智慧,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佛家主要谈的是人与超自然的关系,是解脱的智慧,缘起性空,转识成智。
儒:忠恕之道
在《论语》中,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就是尽己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用今天的俗话来说,意思就是“想人家好,才能自己好”。
“恕”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所不想要的东西,决不强加给别人,用今天的俗话来说就是“要想被人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
“恕”道可以说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可以推衍开来,比如说我们不希望别人羞辱自己,那我们决不要羞辱别人,这里强调的是一种宽容精神,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这两者综合起来就是忠恕之道。其实,忠恕之道是“仁”的一体两面,“忠”中有“恕”,“恕”中有“忠”,“尽己”与“推己”很难分割开来,这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道:至乐之道
道家智慧的精神追求是“至乐”,即达到快乐,至高无上的快乐。这才是道家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精神。
“至乐”之道建立在对自然、对生命的敬重之上。道家最关注自然、关注生命,并且把整个自然生命看成是一体,不仅仅是人的生命,还包括动物的生命,地球的生命,整个自然界的生命,宇宙的生命。
出于对生命的敬重才要“至乐”,“至乐”不仅要使自己快乐,还要让其他的存在也快乐,人类社会快乐,自然界也快乐。
道家认为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与外部的大宇宙存在对应关系,因此人与自然完全融合,融于自然,连自我也不存在,跟大自然完全一体,就可以获得“至乐”。
所以“至乐无乐”,这里的“无乐”指的是没有常人所有的感官欲望快乐,从而真正达到快乐,也就是成为道家所说的“真人”。《道德经》说“修之以身,其得乃真”,懂得修身,有了“真德”就可以延年益寿。
道家的修真就是达到“至乐”,从而延年益寿,甚至长生不死。“真”在甲骨文里是一个倒立的尸体,可见在古人的思维中死亡才是“真”,而道家并不认为死亡就是终结。
释:平常心是道
禅宗提出“平常心是道”,把修行拉到人间的日常生活中,吃饭睡觉、劈柴担水都是妙道。看似容易,其实修行到心无挂碍,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首诗表达了“平常心是道”的境界。
平常心是道,人生的最高境界并不在于功成名就,而在于悠然地品味流逝的或正在流逝的,看似寻常而实不寻常的生活片段。比起对是非成败的热衷来,日常生活细节中的趣味和品味更能提高人的尊严和生命意识。
春来草自青,秋到叶自落。只有保持平常心,静心做日常事,不染不著,“山高不碍云飞,竹密不妨水过”,这样,你才能理解生命自在的真味。
一些人在生活中千般计较,陷在利害得失的算计中不能自拔,其实不如多一点平常心,少一点胜负心。春来,奉一树绿叶;春去,还一身自在。不去妄求,也就没有了忧伤和苦恼。
儒家,智者乐水;道家,上善若水;佛家,善念如水
智者乐水,水有儒风
“水”是个象形文字。按照甲骨文字形,“水”字中间是水脉,两边像流水。“水”字的构成正好符合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中间水脉为主体,两边流水为附庸,流水对称地伴在水脉两侧,从而构成平衡的态势。
孔子说:“智者乐水。”又说:“智者乐。”水给人智慧和愉悦,有智慧的人喜欢水。智者反应敏捷,思想活跃,像水一样不停地流动,所以很快乐。
清凉柔美的“水”告诉我们处世的大智慧:
1.水盈科而进,遇到阻碍物就会转个弯,但是流向并没有改变,这种不硬碰硬,不采取两败俱伤的处世态度是智者的风范。
2.孔子曾经对着河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如流水,我们要珍惜时间。
3.“饮水思源”要求我们要孝顺父母,懂得感恩,知恩图报,切莫忘本。“水至清则无鱼”启示我们做人的辩证法,严己宽人,处事圆融。
4.“君子之交淡如水”告诉我们如何交友。“高山流水”让我们相信人总可以遇到知己或知音,你永远不会孤独,只是知音难觅而已。
5.“滴水穿石”启示了我们事业成功的秘诀:只要有恒心,任何难关都可以攻破。
上善若水,水有道意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舍高趋下而不受阻碍,流淌于世间各处、滋养万物;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平静,实则深不可测。水“善利万物”正如“道”无所不在,在老子看来,“水”具备了得道之人应遵循的至高美德,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像水那样深沉,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像水那样看似无为而无所不为。
老子又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水是柔弱的,柔弱得似乎有些逆来顺受。它遇石则绕、遇堤则停、入渠而顺,好像不懂表现、不懂逆反。然而,它并非无能,更非甘愿受人摆布。水只是在沉默中积蓄力量,一旦汇成洪流,瞬息之间冲坝毁堤,将山川夷为平地,纵是任何坚强的东西都无法阻挡它力量的爆发。
《庄子》书中有一位游泳高手说自己的“蹈水”之道:“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他的游泳方法就是顺从水的流动方向而不自作主张,水自有水流之道,只要顺此道而游,并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做事也是这样,一切顺其自然。
善念如水,水有禅味
“一石激起千层水波”。水波在静水中缓缓向远处四周辐射散去,越远圈越大,激起水波的地方却又恢复平静,但是水波碰到远处的石壁,又产生了回波,一圈一圈地过来。善念也如这水波一样,一个人有了善念,做了善事,别人就会受到影响,也产生善念,也做善事,最终大家都会有好的回报,就像散开的水波又产生回波,所以说:“心怀善念,佛在心中。”
佛家又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劝诫一切迷途的人,脱离苦海,回到生的彼岸。有人问:“一滴水如何能不枯干呢?”佛祖回答:“将它放回大海里。”个人的力量有限,集体的力量可以排山倒海;个体生命短暂,事业的生命能够让人永垂不朽。
因缘如水,风烟空净。世间因缘不可思议,不必刻意寻,不必刻意求,不要刻意避,不要刻意离,生命中的一切,源于自然地流淌与交汇,那一点点暗来的风生水起,缘来缘去缘如水。人生没有苦乐,一切皆随缘与适意。
人有善行,众必敬之
德很多人以为是修养,其实是智慧。善,很多人认为是品格,其实是高明。积德无需人见,冥冥自有天定;行善自有天知,天地间因果循环不爽。
《周易》云: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民谚也说: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耗之有余。行善合于大道,积德去祸得福,对此儒释道莫不认同之。
道家:人存善念,天必佑之
《老子》第七十九章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无亲,是因为天道无所不容,对万物一视同仁;常与善人,是因为只有“善”合于宽容世间、利益众生的天道。
既然天道对我们一视同仁,做不做得成一个大写的人,就全靠我们自己,你的选择决定着你内心质地的高下,你人生格局的宽窄。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善之一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始于累土,行不行善、积不积德,最终将造成人的天壤之别,有人众星捧月,有人万劫不复。很多人都知道行善积德是人道、伦理、儒家,其实更是天道、规则、道家。
儒家:人有善行,众必敬之
《孟子·公孙丑下》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儒家的道,就是德,就是善,就是仁义。合道之人,内心大度,气质平和,举止得体。他的为人,让人如沐春风;他的行事,让人信赖有加。这样的人不受欢迎什么人受欢迎?这样的人不能一呼百应什么样的人能一呼百应?这样的人不能成人成事,什么人还能成人成事?
春秋名相管仲也说:善人者,人亦善之。人心是一个感应器,你善待他人,别人自然会感受到。人也都有回报的本能,所以又怎会不同样善待于你?如此,则人人一心暖意,人间处处和谐。
《周易》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明代大儒方孝孺也说: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为善事者子孙兴。行善事积德性,不仅关乎自己,更关乎家庭子孙,你的德性影响着家风和子孙,在别人眼里你与你的家人也一体不分,所以你行善,自然就是为家庭子孙积德。反之,你作恶,也是在为家庭子孙积累罪孽。
有修养的善人,人们称之为君子。对此孟子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与人为善,就是君子。大道至简。
佛家:人怀善意,心必宽之
佛经中有句话:凡夫畏果,菩萨畏因。凡夫之所以是凡夫,是因为只知道惧怕后果,于是只知道拜佛;菩萨之所以是菩萨,是因为知道一切的果必有其相应的因,消除恶因自然就消除了恶果,于是最终能够成佛。
除此之外,真正的智者,还能更进一步知道,如果积累的是善因,所得的还会是善果。所以行善,总是和积德联系在一起。
这就是智慧的差别。正是因为智慧深远,所以佛家才讲慈悲。
凡夫自私故眼光窄小,于是路越走越窄,人生很容易就进入恶性循环;智者悲悯故眼界大,于是路越走越宽,一心内大天大地,身外路天高海阔。是大是小,只在一念善恶;何去何从,只看如何抉择。
曾子说: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你行善、积德,就算福还不到,祸却已经远去了。而福气,早晚也会来的,来得越晚,福气就越大。
儒释道三家“异处”与“通处”
一、说“气”;
孔子讲的是要树“正气”;老子说的是修炼“清气”;佛家悟的是心平“和气”。正、清、和,这三气,显示了三家的异同归途。
二、谈“心”;
儒家讲的是要有“正”心;道家道的是自然“炼”心;佛家求的是修行“明”心。正、炼、明,这三心,反映了三家的异途同归。
三、讲学说;
儒家,注重修己治人,重在“治世”。几千年来一直被历代封建君王捧之为治国之道,被百姓视为精神和道德的粮食。仿佛似“粮食店”,一日没粮会感到腹中饥饿,水米不进,恐怕就会饿死。“五四运动”中提出打倒孔家这个粮食店,该吃外国的洋面包,可是中国人的胃口就是不适应,到头来还是喜欢自己的馒头、大米饭。
道家,讲究宁静阴柔,重在“治身”。如同中药草,当人们面对生死、得失、烦忧、喜怒、哀乐,想要消除心中的愤怒、抑郁时,道家的学说便是最快的解决方法。那里不但有医治你身体疾病的中药,而且有着医治你精神创伤的良方。
佛家,讲求慈悲入定,求“治心”。侧重与人生出世观,虽然是“泊来品”,但几千年来,传入中国以后,经中国人的改造,早已融进了种种中国元素。他向一家“百货店”,各种商品应有尽有,你不妨进去看看,也许能得到不少有用的东西,也许你还能发现,人世间找不到的东西或情感,在那里都能找到,当你精神空虚的时候,也许会在那里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
四、论修养;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道家,言“养生、遁世,穷万物”
佛家,悟“见性、救世,通万有”
五、觅智慧;
佛家讲的智慧是德行智慧。通过仁、礼、乐的教化,修身实践,尽心知性而知天。
道家言的智慧是心灵智慧。在自然无为中寻求和谐的处事之道。
佛家悟的智慧是解脱智慧。是无漏的大智慧,无执无欲,破茧出脱,直悟生命的本质。
六、殊途同归;
嵩山少林寺有一处供着佛陀、老子、孔子,三位教主的大殿。
殿中有一对联:
百家争理,万法统一。
三教一体,九流同源。
在点边的小室山上还有一副对联:
才分天地人,总属一理。
教有儒释道,终归一途.
《周易》中的“洗心”——儒释道共有的智慧
《周易》:“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洗心”的意思是涤除心中杂念,《周易》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因之澄清内心疑虑烦忧,继而深藏不露。
儒家“凭易洗心”
“以此洗心”,用什么来清洗呢?
陆游《自咏》:“晨兴聊取经遮眼,夜坐时凭易洗心。”就是用易道来“洗心”!再准确一点来说,就是通过乾坤二卦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来清洗我们的精神、我们的灵魂,乾卦的精神就是“天行健”,就是自强不息。当我们做事情有点想偷懒,意志比较消沉的时候,就应该想到乾卦天行健、自强不息的精神来,自己就应该毫不懈怠、生生不息地去努力,当我们做事情时,内心里面乱七八糟的私心杂念冒出来的时候,就要想到坤卦的精神,其核心就是直方正大,就是厚德载物,要让自己的德蕴深厚起来,心量广大起来,要有能够承载天下、胸藏万物的的精神。
道家“浴神”“心斋”
《周易》所说的“洗心”,《道德经》称为“浴神”,《庄子》则称之为“心斋”,《庄子•人间世》有寓言说,颜回向孔子请教游说专横独断的卫国国君的方法,孔子叫他先做到“心斋”,并指出这不是祭祀之斋。庄子解释“心斋”是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而明大道,意思就是打扫屋子里的杂物才可以放更多的东西,放下只是为了更好地拿起,后世道教有“洗心换骨”修炼方法,洗去尘心,换掉凡骨,即可超离凡尘而成仙。
佛教禅宗“渐修”
《周易》所说的“洗心”,和禅宗的“渐修”是很相似的,北宗禅创始人神秀大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我们的心就如同镜子一样,因为会惹上灰尘,所以要经常擦洗拂拭,让我们的心光不会被灰尘遮掩。“时时勤拂拭”就是我们修炼功夫的要点,就是要随时随地扫除这些灰尘杂滓,用禅宗话语来解释《周易》中那句话:“洗心”就是“渐修”,“退藏于密”就是顿悟。
说明:
本资料仅供学习之用,不可商业用途;
转载于中华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委员会,若有不妥,敬请联系QQ9365362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