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忠·孝·修·身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族有族风。人民安居乐为业而不逆,社会和谐安宁而不乱,全仗综合国力,巩固国防和坚持以法治国,以德治国与提倡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相辅弼也。我熊氏族人思想之善恶,行为之正邪,品质之优劣,性格之乖僻,除其个人之慎笃修身养性外,有赖于家族之束约,良者,为国之栋梁,乃社稷之福祉;坏者,成国之败类,有辱先祖之德泽。
为发扬我熊氏上下五千年文明之优良传统,在编辑印刷《熊氏族谱》之际,邻水熊氏寅士文化研讨会特决定编列族风、族规、族诫、族训、家训、“孝”字歌、敬老“三字经”等,以启迪后人,激励嗣孙,互信互行,相互警省,以规范族众言行,弘扬民族之精神,促熊氏家声正道,人才辈出,兴旺发达,利国利民。为我熊氏祖宗显荣,族人幸甚!
族 风
志存高远,慎思明辩;
心无旁骛,勇往直前。
博学审问,力行持恒;
海纳百川,与时俱进。
尊老敬贤,克勤克俭;
各务为良,乐于奉献。
爱国守法,胸怀天下;
明礼诚信,光明正大。
仗义执言,不畏权奸;
坚持真理,抑恶扬善。
奋发向上,敬业图强;
振兴中华,地久天长。
族 规
族规是族权的条文,具有宗法制度的强制性。族规即家训,是治家的条文,这与王者治下天的纲纪一样,具有封建法律的强制性。族规家训是封建法律的辅弼与补充:皇帝以法律治天下,君子以家训齐家。
族规以儒家伦理道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教育规范后代,大体含以下几个方面:忠孝为先,即尽忠报国,崇敬祖先,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友爱手足、邻里;提倡读书,扶持有志儿孙;节义勤俭。旧时,妇女要严守“三从四德”,男儿要力戒烟、毒、嫖,更不能沦为匪盗,以辱祖先,败坏阖族族风。轻则按族规打板子,重则送官府惩治,或“生不列名、死不入祠、谱中除名”。族规经刻碑列于祠党内,或载于《族谱》中。
由于族规家训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特别是对妇女的压迫、歧视,新中国建立后,对宗法制度、宗法思想加以批判。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特别是坚持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略,根据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在建立新的公共道德观念,吸收传统道德中应予继承发扬的部分,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有关法规与条例之中。据此,特拟订熊氏寅士太公家族新族规:
(一)敦孝悌以重人伦;
(二)笃宗族以昭雍睦;
(三)和乡邻以息讼;
(四)重农经以足衣食;
(五)主工商以奔小康;
(六)尚节俭以惜财用;
(七)隆学校以端士习;
(八)黜异端以崇正学;
(九)讲法纪以儆愚顽。
族 诫
至公无私的中华熊氏寅士文化研讨会,赏善罚恶,家法族规与国法相同族不立诫,人繁事挠,难于约束,故列族诫十条:
(一)诫族内不孝父母长辈,戕兄姐残弟妹。
(二)诫族内贪奸犯伦。
(三)诫偷生灭人,剜墙割壁,窃人财物。
(四)诫不耕不读,不工不商,日嫖夜赌,打牌掷骰,吸毒贩毒。
(五)诫酗酒乱性,不认卑尊。
(六)诫以强欺弱,持尊霸公,吃拿卡要,贪赃枉法。
(七)诫欺孤凌寡,明瞒暗骗,借公报私,安赃害人。
(八)诫内外女流,不守妇道。
(九)诫不论大小,咒骂尊长。
(十)诫不敬祖先,践踏坟墓。
族 训
后生原本尚年轻,总要相亲籍老成;
道理讲来曾见识,低头听受领余情。
少年先要学称呼,喜色欢声不可无;
你肯敬人人爱你,须知此是好规律。
劝世之书读有功,引人求吉不求凶;
好将报你真消息,记在心头益不穷。
庙堂寺院僧道长,亦有藏奸作不良;
尔若闲游深入去,恐防谋害受灾殃。
红粉佳人共一群,多因调戏犯淫心;
风流终究难了尽,折在儿孙祸自身。
月貌花容过眼空,笑他狂蝶逐西东;
贞心贮在冰壶里,透出祥光日映红。
最怕荒唐一夜游,出街无事两头走;
顺防局外人知晓,把你横行后脚抽。
细观嫖子是何因,有票来勾浪子魂;
钱两用完身染毒,买欢场上种病根。
野鬼迷人不可当,谁知生鬼更猖狂;
招摇撞骗行偏路,失足翻身落千丈。
一提赌字泪交流,祸患牵连遍九州;
坑害世间贤子弟,痴迷至死不回头。
被人拦阻被人欺,途中相逢自防之;
被作盲牛颖恶狗,尔当回避远行离。
两虎相争有一伤,此中和解要从旁;
肯赔不是亏多句,免结冤仇惹祸殃。
说得天花乱坠人,金钱一试现原形;
若将货物勤打理,明年必定有佳音。
想挣好处方间手,勿作儿戏混一秋;
此业未完寻彼业,荒业费时再难求。
勿贪时髦着新装,简朴人称是大方;
试看至诚珍重辈,出门沉稳不轻狂。
古云积少可成多,长大将来源用多;
若是零星花去了,成家之时抠脑壳。
结伴经营免打工,荷包切勿手头松;
多年积蓄成资本,今日居然做老东。
重利甜言切忽贪,借时容易取回难;
顺情误无须谨记,非比财翁有宝山。
犬儿卖去便无亲,犹复依依认主人;
多少得新忘却旧,人情不及义犬真。
恩情不念目无天,只以钱包作枕眠;
薄待爹娘疏骨肉,福根削去枉徒然。
出门不宜太排场,身带钱财要隐藏;
免被小人设计害,莫叫失望泪汪汪。
有事疑难没主张,向人请教细商量;
愚家最怕偏多恃,自作聪明入梦乡。
神仙不作自了汉,何况同堂骨肉连;
得所安身家有庆,免他沦落坏事干。
星星之火可燎原,勿以为小作等闲;
早晚务宜知检点,发家致富笑开颜。
家 训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宜未雨绸缪,勿临渴掘井。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保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会使不在家富,居身务期俭朴。晏客切勿留连,风流不在衣衫。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钦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儿女虽愚,诗书不可不读。自奉必经俭约,教子要有良方。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结交须胜已,似我不如无。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必遭失败。
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谗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赀财,薄父母,不成人子。人不通古今,牛马如裙襟。嫁女择佳婿,勿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家财万贯,日食三餐;广夏千间,一床夜眠。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儿孙个个贤。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随意吃喝。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乖僻自是,悔悟必多,颓隳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龙归晚洞去犹湿,麝过春山草木春,平生只会量人短,何不回头把自量。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有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忌妒之心;人有祸患,不可生侥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起淫心,种下祸根;匿怨而用暗剑,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飨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无余即囊,自得其乐。读书志求真理,为官心存国家。不畏强权,勇往直前,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说 “孝”
苏州寒山寺前的枫桥,朝东桥洞旁石刻的对联云:“孝为百善先,淫为万恶首。”可见,中国传统道德第一是“孝”。
《说文解字•译述全本》注:“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译文:孝,指孝顺,尽心奉养且绝对服从父母。孝,是“老”与“子”字的合体会意字,以老省,子示意,儿子要承奉老子的意旨行事。按:金文“孝”字,上部象戴发的佝偻老人,下部为子,像父子依倚形。“孝”字,象形子女搀扶父母状,表现尊敬老人,从中可见“孝”字多么富有人情味啊!
老有所依,这是古人造“孝”字的本意。实际生活中,无论是为家族所做的贡献,还是一生的阅世智慧,老者在家族中都有足够的资本获得尊敬和照顾。同时,当今中国,老人在这中的地位,更有国家法制和社会舆论做保障。
孝,孝道,家族中的孝道,是中国古代伦理纲常的起点,也是发展和睦有序的社会秩序的基础。孝道是家族教育的核心,家庭成员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被培育成具备“忠、孝、仁、义”思想的正人君子,并全力维护家族和社会的秩序。
“孝”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文明;“孝”是一种亲情,更是一种和谐;“孝”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基石。重提孝顺,就是要让人们懂得恩爱,学会感动,为公德染上温馨的色彩,为文明注入流淌的暖意。
“孝”字歌
民生最重孝为先,经典千万颂孝感。
孝顺父母是本份,家有孝子合家欢。
孝顺不分男和女,夫妻同孝福无限。
孝顺不分贫和富,孝子贤孙代代传。
清贫孝子人尊敬,孝顺不分贵和贱。
忤逆不孝世上有,年迈父母丢一边。
父母在世不赡养,父母辞世假悲酸。
丧事操办很体面,披麻戴孝跪灵前。
哭哭哀哀挤眼泪,表面文章世人谴。
屋檐水滴旧窝窝,儿女学你并不难。
奉劝儿孙守孝道,孝顺父母心甘甜。
孝子做事秉公办,孝子为官为清廉。
孝子治国民安泰,忠诚孝悌保平安。
孝子德重八方颂,孝子高风民称赞。
忠孝千秋人敬仰,社会和谐尽开颜。
敬老“三字经”
岁悠悠,路漫漫;大中华,五千年。
尊炎黄,敬祖先;讲和谐,孝为天。
人发展,必繁衍;育儿女,代代传。
养儿苦,育女难;夏防暑,冬御寒。
儿女病,请医看;病未愈,夜难眠。
上学校,把书念;盼儿女,成才干。
儿女大,婚事办;儿成家,女有伴。
继家业,接好班;父母亲,心方安。
父和子,有血缘;母与女,骨肉连。
父母亲,一重天;情似海,恩如山。
人要老,属自然;是规律,无法变。
体衰弱,疾病缠;心有余,出力难。
好儿女,承重担;尽孝顺,奉吃穿。
父母病,送医院;倒便盆,守床前。
不怕脏,不嫌烦;养育恩,孝心献。
活赡养,死厚葬;义务尽,人称赞。
学历史,效前贤;孝父母,获老年。
人人夸,称孝廉;美名留,千古传。
邻水县经贸委
熊惟明 搜集整理
易甫公二十五世孙
甬台麻氏家规
(一)敦孝悌:孝敬父母,尊敬长上,乃百行之首,万善之源,人能尽得此道,天地鬼神相之,官府亲戚重之,凡为子弟者,不可不及时勤勉。
(二)隆学校: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学不綦重哉,为父兄者,切不可因已无成而不教其子弟,亦不可以家事匮乏而不使其子弟以师,务宜殷勤励,中养不中俾,礼义风化科甲鹊起,是族之所后望也。
(三)展祠基:祠乃祖宗神灵所依,墓乃祖宗魂魄所藏,子孙思祖宗不可见其所藏,依处如见祖宗焉,凡祠祭墓祭,务尽诚敬,毌得跛踦,以临之于祠宇,则时加修治,勿至漏料歪斜,坟墓则常相修理,勿至崩塌,蓁芜阴木,则勿剪勿伐,勿让土馒暴露,此事死如生之道,族人则宜急讲者。
(四)重谱牒:谱牒所载,皆宗祖父名,孝子顺孙,且可得而观,而口不可得而言,收藏贵宝,保守责严,倘有鼠侵、油污,磨灭字迹者,族长同族众同攻罚,再立一小篇,命名出表,再当另选贤良子孙撑之,日后生子生孙勿致重犯负罪之匿。
(五)重本业:士工农商,所业虽异,要悉,荒于嬉,精于勤,故士勤诗书,农勤耕耘,工勤绳墨,商勤贸迁。则职业修而仰,事俯育有资矣,既为妇女者,亦需勤勉心同,夜寐勤劳,同心执麻,枲治蚕茧,主中馈供衣服,若往来乡邻,扇惑是非,名为长舌,舌于利刃维家之索,为害匪轻。
(六)肃闺门:男正位于外,女正位于内,圣训也。故女子出门必擁蔽其面,嫁而返,兄弟勿与同席而坐,同器而食,而叔嫂不得通奸。
(七)和宗族:书曰,以亲九族,诗曰,本支百世。圣王尚重睦族,况众人也。观于万石君家,子孙醇谨,过里必式下车,而其道犹在族,恤孤寡,周贫困,关夫子西铭出,其疲癃残疾,茕独鳏孤,皆吾兄弟,连而无靠者,此虽異姓,且然同一祖呼,吾显族长幼,咸体此意。
(八)尚节俭:昔尧安士堦,禹戒峻宇,而其兴也,悖然桀作璇室,纣造鹿台,而其亡也,焉有国者,且然有家者,手巧日用饮食,必须量入为出,以适其源,慎勿骄奢侈靡,以速其败宜。
宁西古族廿一世孙希贤 撰
卅五世孙水京 转抄
左:熊忠才
中:《湖北日报》记者、摄影师熊海泉
右:熊宏友
中国“二十四孝”的由来
孝 感 动 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亲 尝 汤 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后。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后,闻名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啮 指 痛 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客人了,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百里负米
仲田,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付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祷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进尽力,死后思念哪!”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诉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戏彩妮亲
老菜子,春秋时期楚国陷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妻。
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锻,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见面,从不懈怠。
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行 佣 供 母
江革,东汉时期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
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怀 橘 遗 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
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埋 儿 奉 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稍豁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
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
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
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饮食,身体依然健康。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要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躯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咬父亲。
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叨走。
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
少顷,他忽然听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尝粪忧心
庚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好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
涤亲溺器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资料仅供学习之用途,未经楚熊麻氏文化源流编辑委员会同意,请忽转载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