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是鬻熊的传人
——为“川渝鄂熊氏宗亲联谊会”献词
我们是炎黄的子孙,
我们是鬻熊的传人,
我们的血肉是祖宗的遗产,
我们的精神是龙的象征!
司马迁曾为我们著述立传,
我们的祖宗雄踞江汉,英气逼人。
他们在那群雄奋起的年代,
大志大勇,延续了四十二代楚君!
屈原流放含恨,写下了“离骚”“九歌”,
成为华夏一代诗风的精灵。
在那“人睡我醒,人浊我清”的年代,
他愤然投江,显尽了熊氏“忧国忧民”的赤诚!
做都尉,大将军,兵部侍郎,
讲师道,著瀚墨,领忠孝廉政,
多少佳话名垂青史,在人世传扬,
多少儿女站在历史舞台,展示了熊氏累朝圣神!
在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今天,
更有志士从井冈山到延安上北京走向世界去搏击风云。
他们虽是星星之火却汇成燎原之势,
释放出“熊”字所蕴含的气势冲天功能!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中央、省市、乡镇、农村,
哪个时代没有闪现鬻熊后代赶弄潮流的人影,
哪个角落没有鬻熊子孙耕耘收获留下的足印!
今天,华蓥起舞,青山含情,
迎来了山南海北的熊氏宗亲。
只因血缘凝聚,我们才走到了一起,
只因亲情呼唤,我们才沟通了心灵!
今天,渠江奔腾,绿水放歌,
带去了熊氏儿女共同的声音:
“前谋燕翼,后起龙骧”是我们的理念,
“重振雄风,再铸辉煌”是我们要奔往的前程!
今天,宗亲联谊开启了通往未来的航道,
明天,航道上将行驶着艘艘“熊字号”的巨轮。
到那时,巨轮停泊的将是和谐欢乐的港湾,
到那时,熊氏子孙定是群星璀璨,满目青山的图景!
易甫公二十六世孙 熊以河
2006年国庆写于邻水中学
故乡
寻根问祖访麻城,处处温暖处处春。
李敏、明武“活字典”,百问不烦解疑云。
忠才、忠彦知识广,探索谱源“数家珍”。
易甫、仁甫显灵气,神州大地有精英。
人才辈出多风流,华夏栋梁出麻城。
肉糕、鱼丸味道美,米酒、香茶振精神。
佳肴盛宴溢情意,万语千言数不尽。
红豆子壮枝叶茂,难舍难分别亲人。
思念故土“麻乡约”,来年重叙家族情。
邻水熊氏文化研讨会特设中共邻水县党史展墙
楚乡
丹阳建楚武王君,熊绎封侯铭汗青。
灿烂阳光照郢邑,春晕明媚映江城。
东临滨海西云贵,北达黄河南洞庭。
五霸列强居榜首,七雄昌盛数精英。
文学艺术惊华夏,“天问”“离骚”爱国情。
千乘之国车挂毂,万民市路肩摩行。
神州大事全御楚,光耀五湖煦子孙。
重庆市长寿区文化馆 熊海泉
四川省邻水县广播电视局 熊心儒
2005年11月2日
近日,身在蜀国之遥的熊海泉、熊心儒两位先生,不远千里来我市寻根,受到我市文联、党史市志办、财政局、电讯局等单位和部分宗氏族人热情接待,二老别离吟诗二首,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此授予以刊发,表其敬仰之情。
摘自湖北省麻城市《百姓生活报》2005年11月6日
思 乡
孝感居阿祖,初明徙蜀东;
血缘通巴楚,拟母望龟峰。
邻水县建设局
熊跃鳞 敬撰
易甫公二十三世孙
二00六年清明
中华熊氏141世孙熊双明全家合影
屈原之髯
在《中华熊氏通谱》里
我找到了你
在《九歌》中
我认识了你
逐浪而来
一位形锁傲骨的诗人
历经伶仃漂泊之后
那捋着的长髯
撩起风 撩起雨
撩出独醒的傲世华章
撩出雄楚凛然的正气
迎空劈来的浪
奔走在先生的韵律里
那汩罗江啊
找不到回家的路
却找了自己的魂
捋着一曲思念的嗟叹
先生捧一掬桔黄色的阳光
撒进我的心谷
带着苦艾的清香 粽子的守望
我对酒当歌
却不能沉醉在酒里
捋着一把骨气的火焰
火 腾空而起
煮沸漫长的黑夜
沸腾着我的生命
五月的龙舟
我力的双臂
从江上浩过
白色的风啊
那是奋进的帆
在湍流中涌动
我又看见一个不屈的精魂
啊
《离骚》还骚着
《天问》还问着
长髯还髯着
路漫漫其修远兮
先生
捋着黑色的瀑布
终成为
气节的碑
竖起来的河……
在《熊氏宗源》里
我朝拜你
在古麻城孝感乡的高坎河边
我呼唤你
(熊明修 麻城市委宣传部)
龟山颂
族人带回我入川始祖寅士公之父易甫太公殁葬于湖北麻城境内的龟山照片,其山形状如龟,气势雄伟,横卧大地,仰首长空,不禁催人思潮涌动,赋诗二首:
一
雄踞江汉沐楚风,
赤地冰天更从容。
鬼斧神刀彰绝笔,
阅尽兴衰屹苍穹。
二
发越千秋春潮涌,
德传万代遍地红。
老人长眠鼾声激,
此地无声胜有声。
邻水县袁市镇中心学校
易甫公二十六世孙 熊以河
2006年仲夏时节写于邻水中学
故乡月圆迎亲人
(回赠重庆四川亲人)
千里迢迢寻故根,
不辞辛苦奔麻城。
亲人相适真情诉,
相见恨晚喜泪盈。
宗谱记载地有证,
同宗同祖是一根。
故乡亲人朝夕盼,
望穿秋水叶归根。
麻城市烟草专卖局
熊忠才
仁甫公二十一世孙
二00五年十月三十一日
神往六纪故里游
儿时常听父叹息,叙说麻城孝感乡。
抚今思昔暗落泪,凝神久立望东方。
寻根问祖返故里,面对山壑精神爽。
冲出夔门赴荆楚,置身江汉涌热浪。
洗脚河畔觅祖迹,熊姓儿女诉衷肠。
本是易甫同根生,亲情催泪话更长。
川鄂形易神不散,拜宗祭祖聚端阳。
骚风徐来山河绿,乐有子孙续华章。
邻水县袁市镇中学
熊以河
易甫公二十六世孙
二00五年十一月十八日
洗脚河啊,我的故乡
阳春三月,麻城亲人抵邻探访,渴望了六百年的亲情竟在握手一瞬,如强电流透过全身,禁不住直抒胸臆,表达迎送情怀。
洗脚河啊,我的故乡。
游子对
你深深向往!
你养育了庞大的易甫家族,
你蕴含着神奇和善良。
六百年的别离,
六百年的沧桑,
燃烧起游子心中的渴望:
哪年哪月能捧起故土,
闻到它的芳香,
何日何时能月圆月明,
亲人共话衷肠!
故土啊,生在异乡的游子,
有烦恼,有惘怅,
有伤痛,有炎凉。
但易甫公的血总是在沸腾,
涌动起披荆斩棘的力量。
今天,生息繁衍邻水的儿女,
也像祖宗那样执着追求,气宇轩昂;
勤劳俭朴,家兴财旺;
耕读为本,志在四方,
在为民族复兴铸造着辉煌!
故乡啊,我们怀念你,
永远不会淡忘。
睡梦中也常看见圆月当空。
儿女们在月下谈古论今,
个个抒心畅想,心花怒放!
思念故乡,思念亲人,
在春回大地的时光。
故乡的亲人真的来了,
我激动的泪水,止不住已夺出眼眶;
按捺不住的心跳啊,快要迸出胸膛!
看见亲人,我仿佛飞到了洗脚河畔,
在龟山上空展翅翱翔;
看见亲人,我真想像百灵鸟那样唱歌,
“故乡啊,我的故乡,
游子终于和亲人牵手,回到了你的身旁!
相见难呀别亦难!
亲人啊!要说的话太多太多,
只恨时间太短太短,
都记住我们的约定,
仲夏五月,
我们要探亲回访,拜祖焚香。
血缘之情像汉江汇入长江,
亲情之花在川鄂两地永远开放。
深信今后山会更青,
水会更绿,天会更蓝。
因为年年都有春暖花开,
年年都有春风送暖。
亲人啊!再见……
易甫公二十六世孙 熊以河
二00六年三月六日
诗二首
入川始祖寅士公宗籍地(原大明洪武年间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高坎堰)洗脚河熊氏族人忠才、明武经涪陵、长寿,千里迢迢来邻探亲访故,感慨良多,口占两绝,不揣冒昧,特录之示念。
麻城来亲人
巴蜀熊氏荆楚源,
鬻熊宗亲血脉连;
千里麻城来亲人,
联宗续谱意深远。
苑中诉衷情
迎春花开溢幽香,
欣喜麻乡亲人访。
熊经苑中诉衷情,
胞波情义日月长。
邻水县经贸委
熊惟明
易甫公二十五世孙
二00六年三月六日
诗二首
感︱谢
熊氏族人情意浓,
招待周到胜亲兄。
问长问短真情诉,
一见如故一脉通。
盼︱望
六百年前把家分,
各奔东西与世存。
今朝相见当起点,
盼望族人年年亲。
仁甫公二十一世孙 熊忠才
二00六年四月二十日
赞川渝熊氏文化研讨会成立
(七律•新韵)
轩辕嫡嗣鬻熊翁,创建周朝立伟功。
煤炭科研惊宇宙,嫦娥慕世下天宫。
红旗招展迎风舞,祺子功勋后辈崇。
研讨江陵文化史,不忘先祖好遗风。
赞熊氏文化研讨会
(七律•新韵)
深秋枫叶映邻江,合谱联宗意志强。
废寝忘餐勤奉献,呕心沥血竞龙骧。
诗词字画垂青史,亭榭楼台满苑芳。
会馆奇葩开异彩,红霞晚景照榆桑。
赞川渝熊氏年会
(七律•新韵)
改革开放卅周年,荆楚寻根恋族源。
认祖归宗连血统,孝子贤孙动地天。
江陵文化千秋颂,熊氏家牒万古传。
继往开来传久远,瓜得延续谱华篇。
墓 台
(七绝七律•新韵)
翠柏苍松绕墓台,清明悼念忆情怀。
悲伤唤醒良知欲,莫忘生身父母衰。
浪淘沙•赞熊氏宗亲联谊会
族会乐融融,骨肉情浓。川渝鄂郢①喜相逢。正本清源怀列祖,崇敬公孙熊②。
集散苦匆匆,依恋无穷。今天相见泪朦朦。转瞬告别联谊会,何日再重逢!
注:①郢:楚国的都城。
②公孙熊:轩辕黄帝姓公孙,建都于有熊,故称有熊氏,其后代以熊为姓。
(熊海泉)
楚 熊 颂
绵绵瓜瓞数千年,
荆楚雄风代代传。
孝悌仁和递古训,
开来继往续新篇。
熊亚兰
2010年清明
熊麻是一家
熊麻本是一脉承,分居异地也同根。
期盼族人早相聚,今朝相逢格外亲。
熊静纯
2010年初夏
楚熊赋
受主编重托,校对《千年心祭》,历时旬日,阅毕诗文。族人嫩群策群力,正本清源,彰显楚熊麻氏宗光祖耀,英才辈出,掁兴中华,功勋卓著。愚拙有感于此,特作八句顺口溜。
天赐轩辕神州隆,楚熊麻氏本同宗。
始祖鬻熊姬昌佐,子爵熊绎楚姓熊。
春秋五霸数熊侣,疆域四扩气恢弘。
钟灵毓秀江陵古,《离骚》绝唱显雄风。
湖北麻城一中留影
左:中华熊氏141世孙熊忠才
中:中华熊氏140世孙熊世鹄
右:熊世鹄之夫人:李盛明
人如果没有敬畏
——从柏子菴熊家“风水树”被毁所想到的
我到过许多风景区,每每看到那些参天古树,我就想起自己的老家。以前,老家柏子菴熊家,古木参天,风景优美。特别是那棵几个合抱的大枫树,凸出的大树根,似巨蟒盘旋,成了人们歇荫时的坐凳。柏子菴前的大柏树,几里外也能看见,威严且多姿。
我经常怀想,如果这些古树没有被砍掉,那么,老家就完全可以搞乡村旅游。还有,前面举水河滩数百亩成片黑松林,下塆大片青翠的桂竹,红家塘的荷叶莲花,老屋塘的清澈泉水,面前畈金黄的油菜花……那是何等的美景啊。
我一直在追问,生长了数百年的古树,为什遭到了毁灭性的砍伐?我曾记得长辈对我说过,那生长了几百年的古树,以前垸里人是不敢砍伐,因为有族训:垸内垸外所有的古树,都是“风水树”,谁要砍了它,就会遭到报应。老祖宗交待的话,就一代一代传了下来,人们不敢越雷池一步。
大跃进时期,有人看中了垸里的古树,想砍去炼钢铁,遭到垸里人的抵制。据说当年“积极分子”接砍树的命令后,也不敢动手,怕遭报应。大跃进结束后,垸里垸外的树保存完好,从远处看柏子菴,被古树林掩映,冬暖夏凉。
古树是在六七十年代时命运变得悲惨。大“四清”时,垸里老书记下了台,垸外另一个造反派当了权。他以做大队加工厂为名,把熊氏宗祠和柏子菴庙堂全拆了,把古树砍了。据说,当年砍树时,不少人仍视古树为神灵,还要烧香纸奠祭,然后才敢动手。这样,垸里所有的古树都惨遭毒手。接着,河滩百亩的大片黑松林,也大部分被偷砍盗伐完了,下垸的竹林也毁得个精光。
我并不相信“风水树”之说,但祖先是那么的智慧,他知道必须有个保护古树的“大魔咒”,久面久之,这就成了一种公众道德。这种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道德,虽然有迷信的烙印 ,但你不得不承认,这种道德对人还是有好处的。
后来我回老家,又发现门口的草塘(塘的周围长满了菖蓬而得名)又被填埋了。一般农村都有“太平塘”,为保证“太平塘”不被占用,农村都以“风水塘”不可动来约束后人。其实,“太平塘”就是古时候的消防用水之塘。古人在建村时,害怕着火时无处取水而挖建的,那是垸里人救急之塘啊。
到了九十年代末,井边塆、熊家垅的家门,来我垸串连续谱,垸里人热心参加。在修谱过程中,熊氏宗族文化的精神力量,才把人心唤醒和凝聚起来。修谱之后,垸里人把熊家老祖坟进行了迁葬,重新立碑,开始了祭祖。特别是近年来,垸里人派人参加熊氏宗族的一些联谊、祭祀活动,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变化。比如,原来河滩毁林开荒的大片土地,都退耕还林了,在柏子菴原址搞了个祭祀场所,垸周边已开始造林绿化。这只是个开端,但要恢复到往日风水秀美的柏子菴,还是很难。
现在,农民已知道建设和谐社会,知道科学发展观,他们用上了手机、电脑,他们知道这个世界没有鬼神。但是,对天“与自然和谐相处”,他们不能丢了祖先的文明。
我们垸里近几年建起了不少小洋楼,但我一想起过去的柏子菴,非常难过和不安。
麻城市人大常委会退休干部 熊飞
二OO八年十二月十八日
中华熊氏141世孙熊飞全家合影
族人不可妄自尊大
——浅谈修谱中的几个具体问题
感谢族人的抬爱,敝人有幸参加了几次关于修编族谱的聚会。与会之际,来自各地的绝大多数家门虽素昧平生,但只要相逢,便总有那么一种亲切感。即使叫不出尊姓大名,也会情不自禁微笑示意,表示或远或近我们的祖宗曾经生活在同一洞穴,或同一棚舍,或同一殿堂……那种起源于千百年甚或数千年血浓于水的天然情感,就在目光接触的刹那,融为一体。事后咀嚼实在令人回味,着实令人感叹不已!
然而,交流之中,敝人隐隐然有这么一种感觉:即有的家门冥冥之中仿佛有种攀“高”结“贵”、妄自尊大的想法,有的甚至付诸实施——写入了已经付梓的家谱。笔者与一些族谱编撰者交流,此感觉不仅得到证实,而且也令他们头痛不已。编经修人员反映,有的人在编家谱中,将一些八百辈子也打不着的达官显贵、圣哲先贤生拉活扯入谱,要求编纂人将其融入其中;还有人不问自己从何而来,一味争“先”恐“后”地要编纂人将其“书”为“老辈子”,或尽力往“长”字号、“老”字号、“大”字号上挂靠。这种情况不仅在我们熊氏族谱的编撰中存在,其它姓氏的族谱编修也同样存在。
此种情倘若当真,敝人在此吆喝:要不得!要不得!一千个要不得,一万个要不得呀——
先说盲目攀“高”攀“贵”要不得。——这里的“高”,指的是历史上地位很高的人,亦或皇帝,亦或诸侯,亦或近现代中央和国家领导;这里说的“贵”,是指历史和现今钞票很多的人,或富甲一方,或声名显赫,或金融大亨,或老板总裁等等,不胜枚举。
有此做法者,窃以为轻则遭人耻笑,重则羞辱祖宗。众所周知,凡事总要讲究个来龙去脉。倘若交待不清楚,别人看了之后,轻则嗤之以鼻,重则声明“我与某谱的关系不是那么回事”!岂不令人事与愿违颜面无光,画虎不成反类狗了么?
又说妄目尊“大”尊“长”要不得。——这里指的是,有人总想趁修谱之时主观地拔高自己的辈份,说自己比现实氛围里同一字号者辈份要高一些,以此赢得族人的尊重。我说有此想法、作法者,不仅大错特错,欺世盗“辈”,而且还逃脱不了犯上作乱作奸犯科之干系。
俗话说,树有根,水有源。凡事总是有个来龙去脉,族谱的编修就更是如此。如果牵强附会或捕风捉影的硬往“上”靠,靠得恰到好处倒不碍事,靠得不好的话,不是把自己弄得与老辈子称兄道弟,甚或把老辈子踩在脚下当猴耍!倘若一代一代这么传下去,只能是误了老子误儿子,误了儿子误孙子,就这么子子孙孙地误导下去,你误我也误,这谱书还有什么作用和价值呢?
只要对祖国传统文化稍有常识者都知道,我们的先人特别重视家谱的编修,早有“国有历史,地有方志,家有族谱”之说。换言之,今天的家谱既是昨天的历史,也是明天的历史。国家是由若干家庭组成的,家史不仅记述自家的血脉流向,也佐证他人和人类社会的源渊发展。因此,谱书所记载的,只能忠实而不能杜撰。也只有实事求是,我们的著述才能经得实践和时间的检验,也才可能同国家和他人的各种记录相吻合。
人类社会了必须长幼有序,这亦是人类进步使然。尽管原始社会结绳记事缺乏文字可考,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越来越遵守规则,讲究秩序了。族谱先辈之尊贵卑贱或今人辈份之高低上下,无论如何都应真实准确。有成就的先辈固然值得骄傲,编修家谱当然应当载入其间,但没有成就的先辈同样令人尊敬。他们虽然没有载入史册,但我们族群乃至民族的构成,也正是由绝大多数无名之辈组成并延续,历史也是由众多无名先人和极少数有名先人共同创造的;血脉的延续,种族的传承,家业的拓展,他们同样功不可没。如果我们在编修谱书中嫌其无名,觉得其可有可无、可大可小时,不妨扪心自问:我们对得起一脉相承的祖先吗?假如我们也不是什么达官显贵或有名之仕,后人在编修族谱时也如法炮制,倘若你地下有知有灵,你又该作何感想……
总之,编修谱书是一项极其严肃的事情,也是一件利国利家的好事,它可以弥补正史之诸多不足,具有正史不可替代之作用。但好事要办好,要认认真真地办,确确切切地办。决不能随随便便肆意妄为,从而干出歪曲历史有辱老祖宗的事来。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检验我们编修谱书的标准,愿有志于族谱编修者毫无愧色地接受此标准检验。
重庆市万州区 熊继云
2008年12月11日
屈原姓氏溯源及其代表作《离骚》
屈原,姓熊,名平,字原,“屈”为熊姓的一个“氏”,即熊姓全族中的一个支派称号。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记述:“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楚国在鬻熊之后以熊为姓,春秋初期,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熊瑕,受封于屈地而为卿,因此他就把“屈”为氏。屈原在《离骚》的开篇自称为“帝高阳的苗裔”。楚国的祖先据说是出自古帝颛顼氏,高阳就是颛顼兴起的地名。相传颛顼高阳氏有一支六代孙,一个名季连的,楚国就是他的后代,到周文王执政时,季连的后裔有名鬻熊的,他的曾孙熊绎,因祖上有功,在周成王在位时,受封于楚,居丹阳,在今湖北秭归县境。所以屈原原本姓熊,而又以屈为氏,屈原的家乡即今湖北秭归县。
熊平是战国末期楚国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也是中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是“骚体”诗的创始人,其代表作《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记述,屈原痛心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故内心非常痛苦、忧郁,写了《离骚》。离,通“罹”,遭遇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
熊平对内主张举贤授能、修明法度;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反对媚敌苟安。但这一正确主张却遭到政敌上官大夫靳尚、令尹子兰、王妻郑袖的排斥,进而被楚怀王疏远。熊平在《离骚》一诗中,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恒公,中古叙述了商汤王和周武王姬发,借以讽刺当时没有贤明的君主。同时还阐明了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其文辞简约,语意含蓄,抒发了自己高洁的志趣,端正的品行。诗人多用芳草自况,表现自己似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人格。“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体现诗人为追求真、善、美而奋斗不懈的精神。
《离骚》是一篇宏伟壮丽的抒情诗,但也交织着叙事的成分,积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诗人借助比兴、夸张与丰富的想像,使《离骚》成为后世浪漫主义诗风的典范,现代人称《离骚》与《诗经》是中国古文学史上的双璧。熊平的爱国精神和文学才华,使之成为世界文化名人。这既是熊氏家族的骄傲,也是炎黄子孙的荣耀。
湖北麻城 熊世鹄
2009年3月7日草于麻一中
中华熊氏140世孙熊世鹄(右)与家人
【资料仅供学习之用途,未经楚熊麻氏文化源流编辑委员会同意,请忽转载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