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川应界坑村村史
鉴川村位于温州永嘉县小南溪之北山峦之中。从永嘉上塘乘车,沿楠溪江西行,经沙头“渐入佳境”巨型石刻,过九丈桥至碧莲,过山坑,可直抵应界坑村。沿途峡谷深幽,山岭逶迤,林木葱郁,宛如仙境。应界坑村有大泊山横亘于北,屏蔽严寒,故能冬暖夏凉,适于生息,加之物产丰腴,故衣食无忧。蒙祖德荫庇,数百年来,吾村人丁兴旺,当今已有八百余户,丁口三千有余。
先祖钟公字闻远远,生于宋天禧已未(1019年),谱载系杭州麻鲁公派下嫡裔(待考)。其五世孙麻城公,字存固,生于宋政和乙未年,以迪功郞知福清县事。长子锹公字克聚,以贡士殿试,恩授国子学録。公与父同葬章岙双坟,世称“天官坟”,史碑完好。九世孙耿公,字子绍,生于高宗绍兴已未年(1139年),耿公才学过人,现存解元坟。后裔至廿九世化简公,字玉书,举贡生。卅世循配公,字思睿,贡生,子三。长子志环,字周璨,登太学;次子志璞,邑武庠生;三子志瑛,字周赉,登邑庠生。三代五生员,乡党美传,是为佳话。村中存古屋一座,乃山区稀见之四合院宅,内有正屋十一间,东西两轩八间,道坦、门台各五,保存完好。另建有崇德堂一座亦完好。
古屋现有麻氏大宗祠,惜僅存后中堂及四禧(四柱),欲将其整修为村文化中心及大舞台之用。麻氏小宗祠或称香堂,计九座,保存完好,拟待保护利用,造福宗亲。庙宇五座,曰平水圣王(水口殿)、娘娘宫、三宫殿、朱九元帅殿等。朱九元帅殿重建于寨尖山,齐天大圣殿重建于濩正山,巨石铺垒,气势磅礴,云萦雾绕,为一方胜迹。盛暑时节,此又为清凉世界,更有六月十五庙会,搬演大戏三日夜,可谓人神共误矣!
鉴川村物阜民丰,人杰地灵。遵“耕读为本,诗礼传家”之祖训,人才代有,薪传不绝。昔麻纯臣、麻勉二公,以柳、颜体誉为民国时浙南书法大家。又如麻国仁、麻中达、麻伯升、麻志文、麻玉候、麻伯章、麻伯和、麻云学诸君,均为造福一方之俊杰。又有麻公天约,聪慧绝伦,以米食造型八仙、寿星等,无不栩栩如生,而享誉一方。麻天英工笔山水人物,被书画界视为珍品。更因家学深厚,麻氏子孙已有博士四人,硕士十三人,大学生过百!
先公志钏自乾嘉年间创立“乱弹”戏班,代代相传,有志钏公五世孙麻福地君,九岁习艺,迄今已花甲之年仍膺传习重任,复创立“永嘉温州乱弹传习所”,整理剧目,力行传播,使永嘉温州乱弹得以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实赖福地君之功也!
吾麻氏英才俊杰,代不乏人!无奈我辈寡见陋闻,难免挂一漏万,谨以万一之人文史事书之,是为记。
浙江温州永嘉鉴川麻氏三十六世裔孙
麻光练 麻世才 拜撰
湖北省麻城市政协主席凌礼朝先生
对麻氏族谱的考证资料
凌先生于2008年3月3日寄来对麻氏族谱考证的宝贵资料。现将主要内容摘录如下:
(一)考麻姓源流有三:
一、为春秋时齐大夫麻婴。据汉应劭《风俗通》:“麻氏,齐大夫麻婴之后。”郑樵《通志》称之为“以名为氏”(卷28氏族略)。
二、为楚国大夫食采于麻城,以邑为姓。清陈迁炜《姓氏考略》注到《姓考》云:“楚大夫食采于麻,即今麻城,因氏。望出上谷。”
三、为少数民族姓氏。其源有四:1、壮族之麻姓,方音为mà,壮语意为“狗”,可能是以狗为图腾的民族标志,遂以为姓。2、傈傈族之麻姓,与梓姓同族,出自“梓扒”。傈傈语“梓扒”,即“麻氏族”之意,因其善种麻而得名,后或取其汉意“麻氏族”而以“麻”为姓。3、回族之麻姓,与伊斯兰教有关,真主默罕莫德,或译为“马哈麻”者,信徒以“马哈麻”为名,入中国者或取“马哈麻”之末字谐以汉字“麻”而为姓。4、土族语称姓为“麻锡江一孔”,意为拥有一匹马的人。传说麻锡江人擅长养马。后或取“麻锡江”之首音谐汉字“麻”,“马”而为单姓。
(二)凌礼朝先生考证了浙江省缙云县、永嘉县鉴川、佳川的“麻氏宗谱”,据史料考查后,对“宗谱序”、《麻氏源流支图》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
一、《麻氏源流支图》起自“麻昌圉”,终于“麻尊”,计一百四十二世。其中史籍有载名者为:第六十世麻婴、第七十三世熊绎、第七十五世麻达、第九十世麻秋、第九十三世麻嗣宗……知此源流图实为将“缙云麻氏”世系与“鉴川麻氏”世系合并而成,但这个源流图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自唐末黄巢起义,门阀摧颓;即五代战乱频仍,征战不已,历代谱牒大都荡然无存。而麻氏传一百四十二代,历时四千余年,其世系独能代代有征,历历不爽者,实在难以让人相信。
第二,麻氏第七十三世熊绎是楚国的祖先,周成玉(-1042—-1021)时,被封为子爵。熊绎生活年代比第六十世麻婴至少要早四百五十年。
第三,源流图“麻秋” 是第九十世(据麻城市地方志办公室查证,卒于350年,山西太原人,羯族),是十六国后赵石勒之将部。将不同源流之麻秋搜罗进来,而将同源流可能性更大的汉御史大夫麻光,唐左司郎中麻察遗漏。
鉴川麻氏大宗牌房
第四,第九十三世麻嗣宗,《新唐书》《旧唐书》均可见其人事迹。岑仲勉先生所校唐林宝《元和姓纂》卷5“九麻”:“唐功臣左金吾大将军、凉国公麻嗣宗赐姓李,改名延昌,字藏珍。”知麻嗣宗之子为麻藏珍,但源流图中第九十四世却名“麻益寿”。
总之,根据曲籍的记载,麻姓之起源,最早不过春秋初期。因为此时才有楚国,也才有“楚国封大夫食采于麻”的可能。至于《永嘉鉴川麻氏宗谱序》所云:在轩辕氏时,有一位金天氏之孙名昌圉,分封湖北省麻城,他就以地为姓,改名麻昌圉。”因轩辕氏时,还没有楚国。如果将这些内容写进族谱,传给后代子孙,其后果就不仅仅是贻笑大方了。
古人云:“无而书者污其祖,有而不书弃其祖……”他们这一族的始祖是从麻学鲁开始的。何不就以学鲁公为始祖呢。宋代欧阳修、苏洵创修族谱时使用的“小宗之法”,就是只上溯到始迁祖或五世祖,成为后世纂修家谱的典范。从麻氏世上看,麻学鲁为中唐后期人,距今亦有一千多年,传承约四十余代,比起欧、苏体来,渊源也够长远了。
(三)作为麻氏发源地的麻城市,查阅了麻城市人口普查资料,发现姓麻者只有两人。90年代初,辽宁电视台来麻城寻觅过麻氏源头,也是无功而返。考其原因,与移民有关。从元末至清朝后期的“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运动,使麻城基本上无土著可言。查麻城各家族谱,80%以上来自江西;查川、渝两地族谱,又60%以上迁自麻城。不知川、渝两地是否有麻氏族谱遗存。
(四)上海图书馆有《浑源麻氏族谱》一册,为民国20年(1931年)石印本,不分卷。撰谱者麻席珍,记明朝正德年间,麻氏兄弟麻英、麻雄、麻端、麻镇由洪洞迁浑源(今大同)。雄传四世而无嗣。此谱为浑源麻氏之合谱。谱载世系表、世次表、坟墓、家庙碑记、诗文。明嘉靖、万历年间的麻禄、麻锦、麻贵、麻承恩、麻承诏,均为大同(右玉县)名将,不知是否即此支后裔。
麻氏裔孙荣新、光练摘录
2008年4月19 日
浙江永嘉县应界坑文化中心筹建委员会
致麻氏族嫡裔孙的公开信
亲爱的麻氏族嫡裔孙、孙女们:
永嘉县应界坑(即宗谱志鉴川)麻氏始祖模、字仲范,自北宋元佑(1087年)赘居鉴川,至今已九百二十多年,繁衍三十五代,裔孙遍播国内外。应界坑麻氏三千多人,是全国麻氏人口聚居最多的村落。九百年祖德邈远,三十五世瓜瓞绵长。应界坑地处小楠溪上游,海拔八百米以上的括苍崇山峻岭中。如此穷乡僻壤的村落却蕴藏着优厚的历史文化:不仅有明清的古建筑,它还是南宋福清县事迪功郎麻氏五世麻诚英勇抗敌“尽忠为国”的故乡,是清代乾嘉年间“温州乱弹”的发源地,是我党土地革命战争以来浙南红十三军活动的根据地。许多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献出宝贵的生命,有烈士五人,享受老红军补贴二十一人,离休干部六人,其中地市副专员级二人。“中国浙南红十三军游击队”印鉴由老红军家属从三十年代保藏至五十年代,上交浙江省博物馆永久收藏;苦苦挣扎二百多年、代代传承的“温州乱弹”剧种于二OO八年登上大雅剧院,“唱响北京”获得中国文化部金奖、省特别奖,受到省、市、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被列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应界坑被授予省文化建设示范点。
应界坑麻氏大宗是清代嘉庆年间“温州乱弹”老寿昌戏馆的旧址,也是当年老红军革命活动场所。为了保护“温州乱弹”剧种,保护老红军活动旧址,保护祖宗遗产,麻氏裔孙经多次商议,组建永嘉县应界坑文化中心筹建委员会,决定拆建麻氏大宗,作为文化建设示范点的活动基地,引领新农村高歌猛进。
麻氏大宗由鉴川四世麻燧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二年十月(1142年),名为“孝节亭”;十一世麻钱于元代至元五甲申(1284年)改建为“裕德亭”;迨大清嘉庆癸亥(1803年)由廿九世化简为首捐重资率众重建,既作祭祖场所又作“温州乱弹”老寿昌戏馆教习所,改称麻氏大宗;至清光绪庚辰(1880年)十一月廿六日由三十一世志週(银山)为首“就田扩址”重建落成,“文革”期间遭受洗劫。这次重建仿照清代风貌建造。筹建委员会殷切期望麻氏族嫡裔孙、孙女们,继承先祖的优良传统,乘共和盛世千载难逢的良机,有力出力,有钱出钱,集思广益,鸠资合力,积砂成塔,集腋成裘,重建大宗,振兴鉴川文化,传承“温州乱弹”,弘扬革命传统,为创建温州文化大市助一臂之力,以答谢各级政府的关怀和扶持,以报答先祖艰苦创业之恩德,以流芳子孙后代之楷模。
此致
敬礼
浙江省永嘉县应界坑文化中心筹建委员会
二OO九年三月二十日
麻荣表 撰写
【资料仅供学习之用途,未经楚熊麻氏文化源流编辑委员会同意,请忽转载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