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感乡的由来
孝感乡的来历源于孝感市的来历。大家都看过电影《天仙配》,《天仙配》里的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随父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暴病身亡,董永身无半文,无力葬父,便到街上着标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了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七仙女,因你卖身葬父事感动了天帝,我奉命下凡帮你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后来便把槐荫改为孝昌,随后又将孝昌县的一部分改为孝感县,一九九三年改为孝感市。董永卖身葬父的传说成为我国有名的“二十四孝”之一。现在市区建有董永公园,园内有孝子祠、瑶池仙境、月老槐荫、鸳鸯楼台、升天台等景点。孝感乡借助于董永与七仙姑天仙配的故事而命名的。孝感乡于明成化八年(1472)并入仙居乡,历时一百来年,从麻城的版图上永远消失了。所以,你想通过麻城市图的标记上找孝感乡是找不到的。
孝感乡(含合并后的仙居乡)从元末明初至清中期,向四川、重庆等地连续大量移民,为中国著名的八大移民集散地之一。
孝感乡虽然在华夏与麻城市图中消失了五个半世纪,可她至今仍是数以千万计的移民后裔魂牵梦绕,心中神往的地方。年年岁岁,前往孝感乡寻根问祖的川、渝人络绎不绝。来到龟峰、五脑山下,举水河、洗脚河旁,面对先祖的灵墓,深深地鞠了一躬,捧起一把故乡的泥土,久久不忍离去……
洗脚河de来历
在湖北省麻城市龙池桥办事处虎形地村五脑山脚下有条小溪河名叫洗脚河。
麻城五脑山脚下的洗脚盆
传说东晋惠帝时,在今麻城市内有个武吏叫麻秋,麻秋贪得无厌,对长工很刻薄,规定长工们天亮就得起床干活,不到半夜子时鸡鸣不得收工。麻秋的女儿麻姑对受苦受难的长工很同情,对父亲的作法愤愤不平,于是常晚餐后到鸡笼旁佯装鸡叫,引起全城鸡鸣,长工听见鸡鸣就收工。麻秋听说此事后,先用竹板子抽打女儿麻姑,后将麻姑赶出家门,麻姑遂逃入邑北白云峰(今五脑山)石洞以居成仙。传说她常在山巅洗脸,下溪河洗脚,于是这条小溪河便取名洗脚河,现在山巅有洗脸盆,溪边有洗脚盆的遗迹。后人为纪念麻姑,在五脑山顶峰修了座麻姑庙,表达崇敬之情,今常有人到庙里敬香烧纸。
麻城的来历与麻秋有关。麻秋是个武吏,在当地有钱有势,东晋后赵将石虎使其麻秋在城池四周筑墙以防外来侵犯。隋开皇十八年(598)因麻秋筑城以守而命名麻城,距今有1400多年。
麻城地处大别山,与河南、安徽临界。古时,麻城系苗蛮集聚地,尧时对“三苗”部落实行强制性迁移,地处江淮之间的苗蛮与尧舜抗衡,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公元前675年春和公元前649年在麻城进行了两次楚黄之战,公元前506年吴楚的“柏举之战”也在麻城展开。公元前278年春,秦将白起引兵南下攻楚,殃及麻城。公元前226年,秦将李信引兵攻楚,前224年秦将王翦引60万大军伐楚,楚大败,次年楚王负刍被虏而楚亡,麻城人民也同时经受了亡国之痛。公元1927年11月,著名的“黄麻起义”在麻城爆发。麻城是老革命根据地,1913年,红四军在麻城福田河组建,1933年,红二十八军在麻城大畈组建。抗日战争时期,张体学等人在麻城夏家山组建了新四军五大队。新民主义革命时期,麻城有13.7万人死于战乱,6万多人参加红军。在1955年至1965年国家授衔的将帅中,就有麻城籍的大将1人、上将3人、中将5人、少将19人。大将王树声,上将陈再道均是麻城人。
(熊心儒 整理)
麻姑仙洞
洞在仙居山之腹。东晋时,后赵将麻秋女麻姑修真处事详杂志。山水幽邃,林木秀蒨,溪曲峯环,步步入勝。山半为静月寺,由寺左坡陀而升过一亭,更上始至洞,悬石支架,中空如屋。底一池,时有神鱼游泳其中,泉水清洌,灵乳时滴,用以沦茗,不减惠。山洞背有平台,方广十笏,昔仙子趺坐处,东南诸峯,让若屏列西北,则烟云缭绕,弥望无际。洞口为小龛,右侧一亭,可以憩息,凡四方名流及都人士之选勝至无虚日。
摘自《麻城县志》
搁马凼的定居
邻水长滩大湾前面,田冲水流至河边处,滩口上有个搁马凼。传说田氏太婆携四子来到长滩,在凼中舀水煮饭。饭后洗碗,一碗竞失手沉落水中。视为吉兆,母子遂决定落根此地。留清荣、清华居长滩之后坝、前坝。后另寻一业于倒灌丘之上坝、下坝,由清富、清贵居之。
另有一说,饭后,母子五人继续前行至丰禾倒灌丘懒板凳处歇气,始发现一碗遗失于搁马凼。留清富、清贵在倒灌丘守候,太婆带清荣、清华返回取碗,却见碗在水下闪闪发光,惊喜得此吉兆,于是,将四子分别落根长滩和丰禾倒灌丘两处。
又传说科举时代,熊氏人才辈出。每当枯水季节,滩沟来水能把搁马凼冲起箩筐大的水泡子,那年考试熊家必定高中一人。某年,有人见搁马凼起泡沫特大,十分忌恨。用扁担将泡沫打成两半,要熊家落榜不中。结果,当年却考取二人。传说表明族中历来重视培养人才,打破泡沫非能破也。
(熊心儒 搜集整理)
三峡历史文化遗产的新发现
去年秋,一个偶然的机会,在重庆市万州区后山镇居民熊锡斌家中发现一本很古老的“熊氏族谱”,为探明这本“谱书”的记载内容,我在一位历史教授的协助下,翻阅了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中的“楚世家”,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中的“中国历史记年表”,郭沫若编写的《中国史稿》第一、二册,以及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等大量历史书籍进行了详细考证,其结果这本谱书充分证明:万州区后山、三正、高升镇等地熊氏家族是中国“商”末直至春秋时代楚王的后裔。
据记载:楚之先祖系传说中“三皇五帝”之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颛顼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获罪被诛,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其长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羊叫声)姓,楚其后也。“商”末,即公元前十一世纪初,周族领袖周文王之时,季连苗裔曰鬻熊,从此,芈姓改封熊姓,这就是熊姓的来历。
从改封姓熊的第五世熊绎,妣:姜氏生子艾。绎为周代楚国的始祖,受周康王的分封,西周时立国荆州一带,建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由于封建王朝世袭制度所致,至公元前223年,即春秋战国时期末年,因七国争霸,秦、魏王翦、蒙武伐楚,破楚国,虏楚王熊负刍,灭楚时,其三十八代传人为楚国国王,之后经历了秦、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共十八朝,直至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承其年代“根”至如今3000余年,已出现142世(代)传人,历历有据,派衍如珠之串,如蝉之联。3000余年中其居住地址不断变化,始祖原籍为湖北丹阳、枝江、江西南昌、京口、武汉武昌和广东直隶嘉应州罗衣堡,后移湖南长沙善花县。又于清朝乾隆八年(癸亥岁),即公元一七四三年,当朝官府统一组织移民入川,其中熊氏亦有一批在内,分别在万县黄柏、白羊、熊家镇,云阳佘家嘴等地落户,其中熊城锦之妣:何老孺人携子熊柏富在万县三正落户,终身务农度日,繁衍许多后代至今。此发现不惟震惊一时,实足赫耀千古矣!真是世上罕见之“谱书”。又为考究三峡古代文化提供了文字依据。
(截自《重庆日报》1999年5月10日第11版)
熊锡国供稿
1999年3月1日
长江三峡大峡谷
广安庄子湾熊氏敬宗祠木刻记
二00九年十一月十日,广安熊大国,熊昌军与邻水熊心儒,熊以河一行四人,前往广安区龙台镇水井村七组庄子湾敬宗祠实地考察木刻碑文,碑文系光绪十五年(1893年)岁次己亥五月中旬,由正锟、正容等族人撰刻,其内容是有关熊氏渊源、字派、家训家规、奖学条例等。字派是“世代兴宗本,荣从广大昌(章),祥开吉庆……”。
值得考证说明的是:(1)、世代兴宗本,荣从广大昌(章),与邻水丰禾、长滩寅士支族字派大同小异。(2)、邻水丰禾、长滩“昌”字和绿水洞“章”同属百字派142代序,故木刻中的“荣从广大昌(章)”。应属百字派142代,与邻水丰禾、长滩“昌”字和绿水洞“章”同辈。
熊大国 熊昌军
熊心儒 熊以河
二00九年十一月十日
【证实材料】
我叫熊利珍,女,原名熊翼珍,现年64岁,在邻水县鼎屏镇康乐理发店理发,原籍是广安观塘乡。解放前,我家祖父生活贫寒,父亲熊华庭,原名熊燕华,十几岁就从观塘乡独自一人到邻水拜周学银为师,干木活,后来与邻水李素琼结婚,生下我和二妹熊桂珍,幺妹熊翼芳和弟弟熊翼成兄妹四人。早年听父亲讲,观塘乡还有一名熊姓女子结婚到邻水禄水洞,与父亲同辈,邻水禄水洞熊德银与我家常来往,父母根据过去广安观塘与邻水禄水洞熊姓品辈,叫我喊他哥哥,认成兄妹,这就是说,广安观塘熊姓“翼”字品邻水禄水洞“德”字。
口述人:熊利珍
记录人:熊心儒
2008年3月9日
【口述材料】
时 间:2010年1月16日,星期6
地 点:观草坝,熊吉毅地坝
在场人:大国、吉毅、代先、吉龙
熊代先讲:我今年68岁,小学文化,在这里土生土长,61年任生产队会计,到82年超生二胎,才停职。根据熊吉龙等“吉”字辈,多年与唐家山的(在璇渡街道住)熊运棋等“运”字辈是哥弟相称,这是续订约成,而熊运棋在中华熊氏百字派是143代,所以,熊吉龙、熊吉毅等该地的“吉”字辈,也是中华熊氏百字派中的143代。同时石盘滩的“育”字辈同观草坝的“吉”字辈为同辈,所以,石盘滩的“育”字辈也应该是中华熊氏的143代。
口述人:熊代先、熊吉龙
2010年1月16日
金花寨简述
金花寨,坐落在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恒升镇古城村九组,寨子东西走向,长120米,宽平均22米,分内寨和外寨,中间用一木桥联接,内外寨上均有水井,有六口井是人工凿成,靠天下雨而蓄水。有两口井是自然形成,而且,石头缝中出水,内外寨各一口,可供10人余人饮用。
外寨有一寨门,门外是绝壁,距地10米,门上有一小洞,既能隐蔽,又能攻击,地下面是陡坡,云梯无法架稳。寨子每年又8个月在雾中,真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寨下面丫字形的深沟,沟底距两面的金花寨、古城寨有120米深,沟底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丫的两方各(南、西方向)有一条上坡小路与外界相通,而且,路都是大石头中弯延,中间有不少洞穴,完全可以袭击来历不明的人。三面的寨坡,乱石林立,荆棘重生,洞穴四通八达,躲藏100余人,外来的人是无法找到。两丫的上面,也就是通往古城寨和金花寨的路出口处,有两股甘泉,是从石缝中流出,水量每小时六立方米,水质很好。
沟中土地肥沃,种什么,收什么,而且,日直接照射比同一地带少2小时,水量充沛,天旱年照样能种水稻。
丫的另一方,出去是一条由西向东的河,河面宽八米,河水深一米,水流湍急,河岸与古城寨和金花寨成70度的坡度。荆棘重生,无路通行。所以,我们的祖先选择这样一个地方生存,官兵来了可以躲,土匪来了可以守,只要有一人放哨,大家可以安全生产。外人进此沟,无10天或半月,是不熟悉道路,无法生存。
相距一千米,有一寨,以熊氏的长房熊德胜命名,叫“德胜寨”,地势险要,土地肥沃,人杰地灵,可谓宝地。
我们的祖先选择该地生存,繁衍,由此,我们就知道祖先高深的文化,聪明的才智,同时也负有哲理的军事思想。所以祖先在此地生存了10代。约220年。川东其它支族可能在这10代中分支出去的。由于无文字记载,加之四川战乱和瘟疫,生存下来的人太少,无人所知。经过续谱小组多方考证和有关方面族谱记载,说明我“熊”氏在四川的发源地是“金花寨”无疑。
(熊大国 供稿)
庄子湾祠堂简述
熊氏庄子湾祠堂,坐落在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龙台镇水井村七组,相距花桥7公里,相距龙台6公里,相距恒升6.5公里。浅丘陵地势,离金花寨2公里。
祠堂咸丰7年(1857年丁巳)开工,咸丰10年(1860年)完工,历时4年,由熊氏小河边支族励智公主事,德胜,德承为副主事。资金来源,由熊氏各支祠或熊氏大良户捐资,有捐资九、八、七、六、五、四、三千文,八,六,四百文不等,捐资人次124,共集资1416千文。发起收宗合祠后,又集资1000余石田(约13平方丈,能产100斤干谷的田为一石),租给佃户,每石收租谷六成,为祠堂开支,每年约有60000斤租谷,折合现在款约4.2万元。用于每年的清明节和冬至会的开支。.
祠堂坐南朝北(偏北),顺着山式。像椅子型。一条大沟由北向南向祠堂走去。大沟到祠堂大门前。90度转向正东。只要下中雨。坐在祠堂正中。只见水田缺口的水。向祠堂流来,不见水走。所以,熊氏家族的后人,很能攒钱。祠堂右边是小山,祠堂的左边是一坐中山,远比右边高,与祠堂的后山相连,而且,环抱祠堂,后面正殿上面,有三棵黄棱树,成一字形排列,每棵直径1.2米,喜鹊在上面捉窝的干树枝,都有百来公斤,另有七分之一,落在祠堂的房屋上。山上郁郁葱葱。左青龙,右北虎,青龙高于北虎。所以,长江后浪推前浪,熊氏的后代,一代更比一带强。
祠堂的正大门前,有二十一级石梯,宽四米,象征“发”。梯的两边,两棵柏树,直径1.1米,高25米,碧直,象两个端庄卫士,守卫在此。上面的站台,成半圆形,直径30余米,桂花树,芭蕉各两株,有规律地排在两边,先辈留有诗词歌赋。
站台上有十一级石梯,宽6米,进入祠堂四合院大门,即戏楼的楼底,楼底可供轿夫休息和我熊氏贵人下轿。再有五级石梯,宽18米,到祠堂青石板大地坝,足有600平方米,可摆30余桌饭菜。
再上七级石梯,宽四米,两边有石缘,听说违反家规或族规,就扒在石缘上打屁股。中有石屏,雕刻精美。正殿,它由三间,每间宽五米,深15米,共有225平方米组成。正殿高18米,由大柏木(直径0.4米)72根和小柏木(直径0.3米)144根组成。正堂的正中和两边,有1.8米高的板壁。由黑漆黑,雕刻着熊氏的捐资,碑文,排行,条例,建祠章程等,共57.6平方米。雕刻精美。两边的椽方,刻画建祠的时间,建祠的主事和工匠,正面前1.2米高石围栏,地面由青石板辅成,正中吊作宝鼎,中可装50斤菜油,十余根灯芯,照得正殿灯火辉煌。0.3米高主事台,能坐6人,每年,主事人在此发号施令。
两边的相房各八间,建有板楼和走楼,就是下雨天,从正殿到戏楼,不用下楼,所以,人们把它叫走马转角楼。戏楼的设计就别具一格,化装室,乐队室,休息室,卸装室,前台。柱头、椽方、柃子、屋檐等,都雕刻各类鸟、花、兽,板壁上画着历史名人,涂漆防腐,其它壁子,用白石灰灰过,房上瓦是一寸一瓦,青色,脊上做作各种禽兽,要有尽有,每逢青明节,前后10天,共唱20天戏,中间10天唱大戏。冬至节唱15天,中间7天唱大戏,都是锣鼓喧天,周围10公里的人们都羡慕,慕名来的文人墨客,纷纷提笔挥豪(见族谱),大加赞赏。
每年清明节(即4月5日),凡姓熊的家庭,老人带小孩(指男孩),到庄子湾祠堂吃清明会,远者4月2日动身,身带干粮或钱,无车船,有钱人坐轿,共足有万余人。
3月25日,主事人等,就从自己家坐滑杆,来到嗣堂,建立班子,收租谷,购物质和添设施,清明节这天,开走马席,三挂笼,三班人马,每一炷香完(约一小时),开30桌。从早晨6时到晚上12时。后勤工作各付其责,圈中买40头猪,专人宰杀,磨米的专磨米。而且,保证席的质量。
上午10:00时,由主事班子的主事人,宣布祭奠开始,大家向列祖列宗,进香和跪拜后,听主事人训话。该年内有违反家或族规定的,当堂由执法者按在梯缘上打屁股。礼毕后,与民同乐,晚上看戏,主事人,无事吃鸦片,到4月8日,再做当年的帐。10日回家,将祠堂的看管交于专人,负责灯中加油,清洁卫生打扫。冬至节规模要小一些。
(熊大国 供稿)
麻城的得名和设县
麻城的得名和设置麻城县并非发生在同一时期。麻城得名于后赵(或东晋)时期,约公元340年;麻城设立县治,习惯上认为是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先得名而后设县,两者相距两百多年。
秦统一全国后,置36郡,以郢(楚都)为南部,麻城属于南郡辖地,后置衡山郡,麻城转属衡山郡。两汉时,麻城为“西陵辖地”,隶属江夏郡。三国时先属魏国的弋阳郡,后属吴国的蕲春郡。
西晋时期,麻城先属弋阳郡,永嘉三年(公元306年)因恢复西阳王爵位,划归西阳国(设都今河南光山)。西晋末年,朝政极端腐败,终于导致“八王之乱”和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相继入主中原,黄河流域陷入极大的混乱之中,先后出现了十六国的局面。而此时,长江流域相对平静,中原一部分士族和民众开始渡江避乱。
公元316年,西晋愍帝被俘,西晋灭亡。公元317年,司马睿被推戴为皇帝,建立起东晋朝。麻城为东晋所辖。公元329年,西阳王依附叛乱被杀,西阳国被废,于邾城设西阳郡,麻城改属西阳郡所辖。
公元四世纪,北方的后赵(十六国之一)不断南侵东晋。约340年(东晋太元年间)后赵部将麻秋(?——公元350年,山西太原人,羯族)南下麻城戍边,在今麻城县城东北15里的古城畈筑城以守,人称“麻城”,自此始有麻城之名。但此时的“麻城”只作为一座军事城池,并非县名。
随后的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先后出现魏、齐、周,南方出现宋、齐、梁、陈,麻城地处南北对峙的中心地带,双方军队经常在此进行拉锯战,麻城的行政归属及名称变化频繁。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北周攻下长江以北的大片地区,在麻城境内设立“蔴城县”——“本汉之西陵县”(《太平环宇记》卷一百三十),但仅仅过两年,581年,北周被隋所灭。
隋初,罢诸郡为州,麻城为信安县,属黄州;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隋统一全国,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当年定黄州境内麻城、黄冈、黄梅县名。麻城县自此作为一个县级机构,其名称经历1400余年,沿用至今,虽然这其中偶有短暂的变化,但总体上保持了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在麻城仅存的三部清代《麻城县志》中,均以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为麻城建县之始,麻城各界至今沿用这种说法。2005年,市志办到湖北省图书馆查阅到,由北宋乐史所著的《太平环宇记》中,有如下记载:“蔴城县,东北一百七十里,旧四乡,今六乡,本汉西陵县,周大象元年置蔴城县,唐元和三年三月并入黄冈县,后复置……”显然,在北周大象元年麻城地区设立过“蔴城县”,且这个“蔴城县”的建置历史和所辖地域,和后来的麻城县几乎一致。但“蔴城县”后来不知为何变为“麻城县”?且这种说法到后来为何又不被志书和其他资料所用?是麻城最早修志时资料缺乏,还是邑人嫌北周为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个短暂的小王朝弃而不用?不得而知。如果以麻城建县于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算,那么麻城的设县时间就应该提早十九年。
(麻城市地方志办公室 汤虹)
麻城熊麻两姓源流
古孝感乡沈家庄区(kuí)民国七年(1918年)清源堂《熊氏宗谱》卷首有熊尚儒撰写的《楚熊麻源流序》一文,原文如下:
熊麻者,本源根之昭穆也,皆楚之苗裔矣。麻氏授姓於族大夫讳婴者。昔尤难,楚族遂散,公欲复其宗庙,故奔隐而更其姓,乃情耳。俗传宋元之前,麻邑亦存土著熊麻二族,两姓聚居,互不婚嫁,亲犹弟兄,合拜於一堂。麻氏性情豪迈,前奉外迁,户开吴越。麻之高曾,取其田宅之券契,及先世坟茔之绘稿,俱附吾祖。虽兵焚而板存。图旁有字,楷笔亲书,云:“荡析离居洞口,久处散地,实非所属,乞其宗亲,传而避废。”昔不知考辨而疑之,今观其遗卷,惟吾两氏源於一根也,有休戚相关之情。尚叹而独信乎!其人、其孝、其事,无奈年延世远,文献无证,所以略考之,则登以宗谱,乃存矣。吾族先君继麻氏之功禄,万世甚赖焉。时印之於谱者,其祖而宗同族合,人人易晓,黄口孩童亦皆知之,将见渊源一线,脉络分明,其通之说,可也!何则二姓各为一树者乎!子孙有志相合……亦谨述其实事,以俟后人之阅而继其传焉。
麻志华艺塑作品
这篇文章的意思是:
熊姓和麻姓,本来是同一个祖宗的,都是楚国王室的后裔。麻氏受姓于楚国的一个叫熊婴的族大夫,他为什么要改姓麻呢?相传很久以前,社会动荡不止,楚国风雨飘摇,族大夫四处躲避。婴公很想使自己的国家恢复到过去的强盛,于是奔逃到了别的国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更换了自己的姓氏。他这样做,是情理之中的事。民间俗传,大约在宋朝或元朝之前,麻城就有熊麻两族。我们两姓聚居生活在麻城洞口这个山青水秀的地方,儿女互不通婚,两姓人亲得象兄弟,因为共一个祖先,还跪拜于一个祠堂呢。老人传说麻姓人性情豪爽,遇事礼让三分。适逢朝廷来迁诏令,要他们奉诏外迁到江浙一带去立业。临走前,麻氏的曾祖,取来本姓的田地契约和先世祖坟墓图,交给我们的鼻祖熊胜可。这些宝贵的东西,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虽然经历了多次兵火,但祖坟图绘还得以保存下来。墓图边还有蝇头小字,并是楷书写的。我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我们奉令离开自己的家乡,但那个居之地不是一个久居的地方,就是再好,也不是属于我们的,我们可能还是要回来的。这些东西交给熊姓兄弟保管,是为避免遗失而让它们保存或流传下去的好办法。我年少时听说过这个故事,总是感到疑惑不已。今天亲眼观看了遗文,确证熊麻二姓都源于鬻熊氏,有手足相连之情,不禁连声叹道:“真的!是真的啊!”关于麻氏先辈的孝行和轶事,无奈世远年久,又无文献记载,所以我把这些事简略地记述下来,让后人登入家谱中使其保存下去!这样做,也是对麻氏兄弟的一种怀念。再说我们先祖沾了麻氏的贵气,继承了他们遗留下来的功业,千世万世才在这里立足生了根,使子孙的生活有了保障,至今还仰赖他们呢。如果把这篇文章印入宗谱,尽管他们是麻姓,可我们祖同宗合,为什么不能呢?我们要大力宣扬,让人人都知道这件事,还要让三、五岁的黄口幼儿也知道这个亲如弟兄的渊源。因为熊姓和麻姓既是同祖,往下的脉络又非常分明,我想还可以和麻氏合族,如有一天,也可以与他们一起合修祠堂。古时的先辈们这样做过,我们也应该这样做。无论是修谱,还是合祠,两姓相通,总是说得过去的。如果不合族,不修祠,让熊麻二姓各往各的方向发展,这是为什么呢?子孙如有志相合,那就应该合!我把这些事郑重地记述下来,就是要让后人知道,好让他们代代地继承和相传下去。
熊尚儒:明代中期的一个书生,他写这篇文章就是想把“熊麻同源”这件事记入家谱,让后世人知道熊氏与麻氏的历史及迁移脉络。四百年过去了,这篇文章大兴安岭有现实意义。而这些都得源于麻氏高曾祖传下的几幅图,不是这些图和文字,这段历史恐怕早被埋湮了。
关于麻姓源自楚大夫婴的说法,现住温州的麻光练先生也提供了宗谱方面的印证,温州麻氏修于咸丰十年的《麻氏续修宗谱序》里说:“盖麻氏……系出熊姓,楚公族熊婴奔齐,更姓麻。”婴本姓熊,为“楚公族”。毛传 :“公族,公属。”郑玄注解为:“公族,主君同姓昭穆也。”既然熊婴是楚公族,当然与楚王同姓,姓熊是不容置疑的。至于他逃到了齐国,做上了大夫,为何要更姓麻呢?我想与麻衣有关。这要从当时楚国特定的历史风俗说起。当时的楚国诸侯、大夫,平时穿的好衣裳,便是麻衣。这种麻衣,相当于现代的高级时装。郑玄用雌黄笔批点《诗经》时,在“麻衣如雪”这句旁写道,麻衣是楚国诸侯朝圣时所穿的朝服。这便把麻衣的品味,提升到至高的境界,与平民所穿的葛布衣区分开来,麻衣成为楚国贵族血统的正脉。联想到《楚熊麻源流序》里所说的“欲复其宗庙”,我们就不难理解熊婴改姓麻的真正意图。
楚人朝圣时穿麻衣的习俗,在秦汉时演变为一年四季皆穿麻衣,到了唐代,才在平民中流行。杜甫谓之奇观,他在《前苦寒行》诗中吟唱道:“楚人四时皆麻衣,楚天万里无晶辉。”
麻压压一大片,凡是穿麻衣的,都是楚国的后裔,谁不惊叹?
附录一:与麻光练先生的两封书信
麻光练先生被市政府作为特邀嘉宾,四月二十日前来麻城参加杜鹃文化旅游节。二十三日他和我陪同四川社会科学院领导浏览了称民圣地沈家庄。二十五日下行与他于东方红酒店分别后,我就着手搜集麻氏家史资料,下面是写给他的两封信:
(一)
麻先生:
您好!麻城一别,一晃就是半个多月,尽管彼此在千里之外,几天一次电话,几乎没有那种人在天涯的感觉,想必您也如此吧!
您上次来到熊麻二氏发祥地——沈家庄,给当地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家喻户晓,老年人也知道麻氏从这里走出。自古有“熊麻不开亲”的说法。沈家庄这几天在扩街,市里、办事处在这里搞文化和移民开发,我时常去,和您交谈的那几位老头,一见面就问:温州的麻先生还来么?我说他肯定会来!我为什么这样肯定,因沈家庄老谱上的内容我看过,今细读,发现熊麻还是一家哩!任何因素都阻碍不了乡情和血缘之情,您一定会来!沈家庄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也会逐渐出现很多有关熊麻二氏相关连的东西。
沈家庄前几年修家谱时,年轻的村干部参加了理事会,他们不懂这段历史,把有关麻氏的东西删掉了,一位老户长觉得可惜,偷偷将《婴公奔隐更姓图》等内容复印了一些,现随信寄来的《楚熊麻源流序》,就是老谱上的内容,并在当地有很多传说,整理后再寄来,以解您思乡之苦。就此撂笔,礼略!
刘明西(草)
二00八年五月五日夜
(二)
麻先生:
下午好!前天省厅朱厅长来,昨天又是欧阳教授来游沈家庄,早就想写这封信,无奈事多。今天恰恰是我的生日,客人刚走,我就拿起了笔,以解你心中缕缕的思乡敬祖的情结。
月初传递的那份资料,主要解释的是你上次在沈家庄新谱上看到的“楚熊麻源”四个字。其实这是民国七年古孝感乡沈家庄区《熊氏宗谱》上的一篇明代中期的文章,因涉及到麻姓,新修的第三修谱牒上,再也看不到这些东西了。伴随删掉的还有《婴公奔隐更姓图》《渠公射石没羽图》《汉赐合明公上方剑图》及《熊麻氏通族祖祠图》等等。非常难得的是一幅《赘应炬烨琳诸公合墓图》的墓图志稿。我认为图稿上透示出了一种古老的丧葬文化,同时也记录了你们麻氏赘、应、炬、烨四公的名讳及大概生活的年代,不知你们的这一支族谱上是否有这四位高祖?为什么说这四位高祖是你们麻氏的先祖呢?据图绘确认,两座大古墓的前面,有“与麻姓共坟”五个字。四望山是麻城四大名山之一,上面古冢犹存,古墓旁边还遗存有熊氏的石刻共五块,这是不容置疑的。我也翻过熊家的谱,谱里没有这四个祖老的名字,只有“琳公”一人。而琳公又是宋代人,做过知县,当过兵部仆射,还带过兵,《麻城军事志》上有他的事迹,亦说死后葬在四望山。依据这些资料,赘、应、炬、烨四公生活的年代,起码在琳公之前,亦是宋代或宋代早期的人物,必是你们麻氏无疑,不然何为“与麻姓共坟”呢?正如《楚熊麻源流序》里所说的,天下的麻姓与熊姓是同根源的,如果修谱,可修通谱,不管怎么说,是说得通的。从遗存下来的删页来看,宋代的熊麻二氏不仅修过通谱,共一个坟墓,还建过祠堂。熊氏墨谱上有许多“熊麻二氏”的字句,到民国七年时去掉了“二”字,印谱时直接板刻为“熊麻氏”,熊姓与麻姓本是一姓,为什么老是“熊麻二氏”呢?明代就有了“何则二姓各为一树者乎”的感慨,而把熊麻两姓当作一个姓的提法,是在民国初年,这些东西又保存在《熊麻氏通族祖祠图》里,还有一些乐器、舞器、礼器等资料,这些都印证了麻氏发源于麻城,并与熊氏是连根连理的,不然熊氏人也不会老说我“先君继麻氏之功禄,万世甚赖焉。”
说了这么多,我也不知你们家谱修好了没有,是否把这些东西补进去呢?如需要,还有一些,或是你们组织一个寻根团,来麻城谒祭先祖,寻找先辈生活的足迹!另外我正在收集你们麻氏生活在麻城的一些轶事和传说,这些东西都是历史的影子,现在不去捕捉还待何时?就此撂笔,隆礼草就!
刘明西(字)
二00八年五月十八日
附录二:流传于麻城的民间故事
麻氏献画
相传唐朝时,唐太宗爱好游山玩水。他在麻城修柏子塔时,指着塔东南方向的那座大山叫什么,僧侣们抢着回答说是四望山,并说上面很好玩。他一听这话,便来了雅兴,圣旨还未传出,庞大的游玩队就出发了。
洞口是通往四望山的必经之路。洞口下住着百来户麻姓人。因洞里有一条金街和一条银街,他们世代居住在这里,主要是负责守看这个宝洞。唐太宗刚到麻家大垸,阵阵乌云席卷而来,跑在前面的小太监急忙转身,向唐太宗禀告,山上已在下暴雨了,不如赶快回到麻姓家中一歇,并向太宗进言,说麻氏户长家镇守宝洞的宝贝不亚于皇宫呢。
唐太宗走进麻氏户长家,大雨倾盆而下。麻氏族人看到当朝皇帝亲临寒舍,纷纷拿出自家的珍宝,如镇守古洞的四大宝:金盅、金筷、金碗和启动洞门足有二尺长的金钥匙。唐太宗一下傻眼了,嘴里啧啧赞个不停,有意安排膳事官,就把午宴安排在麻氏户长家,他要用这金盅和麻家的族人喝上几盅美酒呢。
老天爷象知道皇上的心思,大雨一直不停。唐太宗喝了一盅又一盅,他握着金盅就是不松手,麻氏户长知道皇上的心思,把金盅献给皇上嘛,四大宝缺一不可,如果缺了,他们马上会在瞬间消失……没有启动洞门的金钥匙,还提怎样守洞呢?
这事可难住了持桃木拐杖的麻家户长,皇上怎么可得罪呢?但这也不能怪皇上呀,皇宫里可能没有这些宝贝,如果有,他不会看上眼的。啊啊,有点子了,祖上不是传下来一幅古画吗?把这幅画送给皇上,他一定会喜欢,到时等他松开了握金盅的手,趁机马上就把宝贝送到古洞去。
麻户长向皇上敬上一杯酒,说:“皇上,小民有一件宝物,要献给你。”皇上急不可待地说:“是这只酒盅吗?”“不!但比这杯子神多了。”“快快讲来,是什么宝物?”“是先人自画的一幅古画。画上画的是一条牛:白天看牛在栏外吃草,夜晚则归卧在栏中。”唐太宗一听,惊讶道,“巧东西,世上还有这样的宝物!”麻户长从袖里抽出一卷画,递了过去,唐太宗松开了酒杯,把那幅古画展开,挂在墙上一看,呀,画上真的是一头牛正在栏外吃草哩。看着看着,看了好半天,迫不及待地对老户长说“既然是宝物,你能不能让这头牛,趁天未黑回到栏中卧息呢?”麻户长说:“小事一桩!但要关上门。”唐太宗不解,这时一团乌云飘来,他还是命令兵士把大门关上,只见屋里漆黑一团,那幅古画却发出夺目的光芒,画中的牛真的回到栏中。唐太宗横看竖看,就是不明其中的道理。麻氏户长揍近皇上的耳朵,细声细气地解释说:“此是幻药所制。实质上,画上画了二头牛,吃草的那头牛,是用四望山上布谷鸟的眼泪和身上颜料画的,夜隐昼见;卧在栏中的那头牛,则用山上的狗石金磨成灰,再涂上色,则昼隐夜见,就这么简单。”唐太宗感叹道:“不到麻城来,就不知麻城的奇僻异趣啊!”
由这则民间故事而滋生的谚语、俗话、俚言链接
(1)守洞:就是守宝洞、守财洞。麻城风俗,大年三十,一般要呆在家里,谓之守洞。如某人邀某人去玩,那人不去,就说:“那你在家守洞吧!”
(2)麻家的画、巧东西。既好又使人叫绝的东西,一般统称为“麻家的画”。
(3)麻家的拐杖,自做自用。俗传麻姓人善于做拐杖,喻自力更生。
(4)麻家的金钥匙。言贵重珍奇,够吓人的好东西。
(5)太宗看麻家的画,冒得话说。此句俚语专用在给男女说亲的媒婆嘴里,如男女相称,就用这句话。
(6)麻家的田,专送最亲的人。此语用面窄,如兄弟、亲家赠送贵重物品时常用此语,有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
特注:因麻氏生活在沈家庄的历史悠久,这些俚语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随着移民活动,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四川、重庆、陕西等地也衍用麻家的田,麻家的画等口语,这一现象其实是文史领域的一个研究课题。
附录一则新闻:
古沈家庄区(kuí),在明际时是孝感乡都所在地,在古代主要起移民集约和输出的作用,时至今天,还起着情感联络沟通、物资传递方面的作用,现留存一条2008年6月12日《麻城新闻》的播出稿以证之:
从古孝感乡迁居到浙江温州的移民后裔麻光练先生,原本姓熊。六月五日,他邮寄500元钱给沈家庄熊氏宗亲联谊会,委托老家人捐献给汶川大地震受灾的熊姓宗亲,并代表麻氏向他们问一声平安,希望他们自强不息,战胜一切困难,重建美好的家园,争取早日来到移民圣地沈家庄,再叙乡情。
(供稿 刘明西)
麻城是麻姓的发源地
楚大夫食采于麻,即今麻城,因氏。望出上谷。(见《姓考》)。他的一个后人叫熊婴,做了齐国的大夫,他以祖先食邑为姓,改姓麻,史称麻婴,其后世子孙都从了麻姓。
麻城现在还有麻姑仙洞等有关麻姓的历史遗迹,以及有关麻姓和麻城的关系等传说。
麻城市的麻姓地名:
麻城市白果镇麻溪河村
麻城市夫子河镇黄麻坳村
麻城市歧亭镇姚李寨村城麻塘
麻城市夫子河镇黄麻坳村黄麻坳垸
麻城市盐田河镇郑家坳村麻咕望
麻城市盐田河镇南冲庙村麻园
麻城市张家畈镇夏家坳村麻栗垸
麻城市三河口镇阳家冲村麻园
麻城市木子店镇杨梅河村麻地垸
麻城市乘马岗镇院子村麻凹
麻城水上公园
浅谈麻氏源流
清代咸丰年间,进士出身的历任翰林院编修与广西提督学政的孙锵鸣先生,于咸丰十年庚申季夏,即在公元一八六零年六月,受麻毓芝委托,为永嘉佳川续修宗谱写了一篇序言。他在《麻氏续修宗谱序》中说:“盖麻氏为帝颛顼高阳氏之后,系出熊姓楚公族。熊婴奔齐,更姓为麻。按,麻为楚邑……盖自昌圉受封以后,麻之姓遂遍于天下矣。”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麻氏是上古颛顼帝的后裔,出自熊姓楚公属,即与楚王同姓。周代时楚国熊姓大夫昌圉受封,采邑于麻(即今之湖北麻城),其后代子孙以封邑命姓,称麻姓。熊婴是楚大夫昌圉的后裔,春秋时,因时局多变,熊婴自楚国跑到齐国,于是改为麻姓,叫麻婴,任齐国大夫,他的后代子孙以他名字中的麻字命姓,称麻姓。
据历代文献资料记载,麻氏英才辈出。汉代博士麻达曾注解“五经”;元代素有“神童”之称的麻九畴,官至太常博士,后升至吏部;明代天启年间有跟奸臣魏忠贤斗争的名臣麻僖;还有在明代官至大都督、战功彪炳的名将麻贵……
由此观之,熊姓和麻姓既是同祖,当然还可以合族,同修祠堂,共修族谱。
湖北麻城熊世鹄
2010年5月25日草于麻城一中
安徽地志办有关麻姓资料
麻氏的姓氏来源
春秋时齐国有大夫叫麻婴,他的后代子孙以他名字中的麻字命姓,称麻姓。
周代时,楚国有熊姓大夫采邑于麻(今湖北麻城),其后子孙以封邑命姓,称麻姓。据《风俗通》记载,麻婴为楚大夫之后。
堂号
金紫堂,宋朝时有麻希孟,年90岁,当时太宗召见天下年老的人,所以麻希孟就到了金殿之上。他向皇帝提出了许多建议,多被采纳。后来太守赐给他金紫堂(当官的印),紫(印上的带子),命他以工部侍郎的身份退休。
【资料仅供学习之用途,未经楚熊麻氏文化源流编辑委员会同意,请忽转载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