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族自修家谱至今,已满一年。在文谱会梓之前,我将自己多年潜心搜集到的有关家乡古时的建置和变化,知详则详,知略则略地写下,供后人了解这段乡土历史,借谱牒一角,取得一个文化传承。因我对逝去的历史最感兴趣,对古代的乡、里、牌、甲这些东西印象最深。要谈古时的乡长、里长、保长,还得先从远古的黄帝说起。
古时黄帝建国,使八家为一井,十六家叫邻,四十八家为朋,朋三为里,七百二十家叫邑,扩大十倍七千二百户叫都,再扩大十倍也就是七万二千户叫师,七个师才叫州。为什么这么分?一则同风俗,二则齐巧拙,三则通财货,四则存亡更守,五则出入相司,六则嫁娶相媒,七则借贷相助,八则病疾相救。这一制度延续到夏商两朝,不过到了周朝,在这之上有些变动,简单说六乡之法。法令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有比长、闾胥、族长、党正、州长之职,各掌其征令、刑禁、政事、教治等之治,而这些大小的官都要受治于一个叫“大司徒”官职的人,有些史书又把这一制度,叫大司徒六乡之法。后来在西周的末期,也就是春秋之际,在这一行政单位基础上演变为六遂之法。尽管更换了一些小的行政名称和官名,但各地官长,各职其事。因此,周代的一系列地方行政单位制度,统称为乡遂制度。春秋末期,出现乡的建制,一般三个乡为一个县,一直到秦汉,几乎是定论。
汉继暴秦之后,置三老,就是在每个乡中,选出年龄在五十岁以上,有德行,又善良,还能统帅众人的三个人,谓之乡三老;再在各乡三老中又选出一个送到县里,谓之县三老。乡下设里,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又有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收赋税,听讼诉,游徼巡夜禁盗。沈家庄北里的花刘家岗鼻祖刘邦,就是做亭长起家的。东汉又分百家为一里,什主十家,伍主五家,里有里魁,民有什伍,相互检察,善恶以告。晋代制度,凡县户超过五百置一乡,三千以上置二乡,五千以上置三乡,万代以上置四乡。唐令诸户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三家为保,每里设里正一人,在邑居者为坊,设坊正一人;在田野者为村,别置村正一人,村正掌管户口,亲督农桑,催驱赋役,检察奸匪,权职很大,还负责三年造一次户籍,共三本:一留县,一送州,一送户部。五代后周显德年间,周太祖郭威下诏将乡村并为团,大概一百户为一团。宋淳化间,太宗赵光义废团置里。据《宋书•百官志下》记载,太宗在体制上几乎恢复了东汉的模式,如十什为里,有里正,里魁之职。明代基本上延续了宋制,令天下州县每一百户为一里,十户为甲,每甲有长。在城谓之坊长,或谓之厢长,厢外谓之里长,或谓之社长、保长,十年造一次黄册,按册籍点派劳役和摊派赋税。又于每里推一个年老有德的老人,大凡里中有户婚、田土地、斗殴、争吵一切小事,都付之听诀,并在整个麻城全境置四个乡,北曰太平,西曰仙居,东曰亭川,南曰孝感。沈家庄属高坎堰一个里,正处在孝感乡“南六区”的中心地带,计北面一里处磨子场(今花刘家岗垸,磨子遗迹尚存),乃孝感乡都故址,这里的老人流传,当年的里长又叫粮长,每年要举行一次乡饮酒礼。何为乡饮酒礼?每家每户都有一本朝廷发下来的法律书《大诰》,要求人人都要背诵。象这样教化,还怕有人不加强学习,本族再岭(号彦虎)任本乡里长,发明了一只铜壳子木舌头的铃,叫一个记忆好的瞎子,走村逐户摇振,用清脆的音声大声颂唱《大诰》,这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后来被全国各地所效仿。
沈家庄东北一里处的枣林,有座古时的义渡,俗称船屋,从石碑内容上看,它叫洞口义渡,由当地土著熊、李、刘等姓氏合建。残破不堪的碑石上,清楚地记载着河这边到河那边的区域,在元至元五年,属蕲黄宣慰司,直隶行省,详细地名为:大元湖个行省蕲黄宣慰司麻城县孝感乡廿都洞口下熊山(下熊山,因是江西熊姓迁麻鼻祖熊胜可,字胜父,居住于此而得名,死后也葬在这里,民国时遗有残碑一块)。刻于明代建文年间的《麻邑孝感洞口义渡碑》,碑文是:“□□洞口义渡辐□□□花□□□万□□□□□□□□□□枣林□□凹□□□□家□□□□□□明建文□年□□□□□”。由于碑文脱落,碑石下半身严重残缺,故无法弄清碑文的完整内容,但从碑文一开始的一系列阙文中,我们可能认定明代初期孝感乡传承了元制,洞口可能是个里或是里下的一个区域,因他管辖了很多的自然村落,这些阙文无疑是这些村庄的名字,而沈家庄的名字也应该在这些阙文之内。
据资料明初的麻城分有四乡,这四个乡分别是太平、仙居、亭川、孝感但到成化八年,因迁居户数太多,造成人口大量流失,四乡并为三乡,将原属孝感乡的全部区域并入了四乡之中最小的仙居了,使仙居乡一跃为三乡老二,这一历史过程,完整地保留在许家万家楼出土的《处士万君全监甫太真之墓铭》(现藏于市博物馆)里。也就是说,明初的沈家庄,在基层行政区划上隶属于孝感乡。成化八年并入仙居乡了,沈家庄在这一历史时期的书信上称谓河东仙居乡,口头上则称呼河东仙女乡,至今有些喝醮道人,还将“仙居乡”念成“仙女乡”,这可能是古人口碑相传的遗迹。历史的车轮从成化八年刚刚行至一百年,也就是到了明中叶的嘉靖四十年,为了新建红安县,麻城在行政区划上又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更变,这次没有撤乡,只是并里,或域,或割,因红安县的大部分区域是从仙居、太平西乡划拨的,当时的统治者为了达到一个三乡平衡的局面,把原孝感乡的“南六区”(详见刘明西先生《麻城古四乡兴废始末》),从仙居境内划置到太平乡,把驻扎县邑的七个门(明初属孝感乡麻城里)外加原属孝感乡正南边的沙河、陶家铺、青龙到白果等地又划拨到亭川,因此,历史上的“三乡”正式定开了,沈家庄又属太平乡,这一过程经历了明末和整个清代,直到蒋介石统治的国民政府,沈家庄属太平乡一直没有更变,同时沈家庄也一直是沈家庄区的驻地。
明初到成化八年麻城行政区划简表
说明:孝感乡的有关信息,史志书几乎没有记述,上面“孝感乡里数43”的依据,沈家庄河对面郭家凹财神庙菩萨腹肚里的明代帐单,强证可查,故实录之。
上面只是大概地说了明代的乡、里、保、甲,这里我想还要详细地记叙一下清代的保、甲、牌制度。
清朝定鼎中原以来,乡里立制,犹沿明旧。不过里下设区(读葵音),区下设保、甲、牌。沈家庄作为一个区的行政区域,下式出现在《麻城县志》上,乾隆二十二年上谕,州县编查保甲,实为周代比闾什伍遗法,地方官应实力奉行,不时留心稽查。留心什么呢?编查保甲,本是为统治者服务,如民间户口生育,人类良莠,平时举可周知,游惰匪类,自无所容,外来奸贼,十牌立一甲长,十甲立一保长。据乾隆六十年《麻城县志》记载,当时的沈家庄区周围方圆十里,距其城十里,东边是小头区,南界金城堡(今石桥垸村),西边是细杨树,北边到柏子塔区,一保一甲十九牌,大约二百户人家,到光绪八年,四周领地未变,但户口锐减,即一保一甲七牌,户头只有七十多家,其中熊姓户口大约只占一半。对这一问题,老人传说大部队到了四川和陕西。这当然与移民有关,暂不多述。
沈家庄在清初时是一个区(kuì),区里设一保一甲,共十九个牌,土著流寓大小男女共一千零三十五口。那里的保长叫保正,如有些小湾子,象董家发源地枞林湾,李家枣林等,已有六七户到十四五户,应尽立一牌到两牌。有些是只有一二家的孤零户,附在邻近村庄,牌末注明里数,便于稽查。若辽阔处所有三五牌、六七牌,亦即设一甲长,方圆以五里为率;有三五甲、六七甲,即应立一保正,方圆以十里为直径,而沈家庄东西南北只有十里,即只能设一保一甲。
当时沈家庄熊姓挨门顺编,无论是兵役,商贾,农工,寄居还是土著,都一律排编,不许跳越。以现主家务之人,出名立户。同时还劝兄弟多的人分灶分家,然后各立门户。如果子幼,家无壮丁,可准许以寡妇之名出名立户,再个是孤独老幼残疾之家,附于十户之末,免轮牌头及一切排门夫役。
这一切初步排编好了后,里胥(清初还存在“里长”之职)借造册,需要纸张之名,向各保甲索款,各保甲又向下苛敛各牌户,纸张事小,油头可大,大细衙役凭此发迹。虽屡经饬禁,而此弊却不能除。后来朝廷责成地方官在公费项内开销,并定期半月内传集保正、甲长,每保发给册页二百张,特将编查法则备书一式供参考,责任保长、甲长照式排编,限一月内编清邀送。如果保甲等借此私派,一经查出重处倍追,地方官才有所收敛。
保长查清缴册之后,暂缓填给门牌。在三个月时间内,挂上印挨村挨户地半夜通查,如与清册上相符,即盖上大印,并注上籍贯、年龄、姓名、编号,大的项目有乡、都、畚;小的项目包括居住的小地名,父母、妻、妾、子、女等一一详细填上,这一步骤完成之后,再将编清的保甲册制成二本,一存官,一给保正。保正又按册上的内容照式填写门牌(明代称户贴),然后转给各户,令以木板粘挂在大门上。如沈家庄的门牌上,标明街、巷、路、村和湾,还有各界保甲长的姓名等一一注明。还有保长、甲长原是为了编查保甲而设的,自然都是公正、明白、识字之人担当。从遗存下来的门牌上看,当时的保长熊绍墨(号道南),住在白果园内,爱好是听书、喝茶、看戏。
沈家庄当时有八十九户,属城镇大庄。熊绍墨夜派更夫二名,壮丁随门牌而轮值,也是二名,负责庄前垸后周围的巡逻,有时还派拨到别的小村庄去,如遇形迹流露者,即捆之报官。
“里”在明代非常盛行,尽管到了清初还使用,实质上被后来“区(读葵音)”,有区长、保长、甲长各一人。领管土地,古今地名分别是:沈家庄街、郭家凹、洞口、彭家垸、丁家岗、六合庙、万家垸、徐家、胡家、潮水寺、望家咀、石家垸、李家枣林、郭家垸、丁家岗、花刘家岗、竹林、郭家岗、枞树垸、能家、赵家院子、刘家咀、栗子园、松楼三十一个自然村,清末有些变动,但大的范围未动。除河那边划拨到阎河、龟山外,其余都属今鼓楼办事处管辖。
1947年8月,刘邓大军南下,将三乡全部并入鄂豫区。1949年麻城解放,在原沈家庄区的基础上,以自然村沈家庄之名,设立沈家庄大队。1956年为城关许家乡署光四社,1958年为五四人民公社许家十二中队,1961年为城关区许家公社十二大队,1972年为城关区沈家庄大队,1975年为城关公社沈家庄大队,1981年为关厢公社沈家庄大队。1986年麻城设市,为鼓楼办事处沈家庄村,村部驻石家垸(明代余家咀处),总面积为3.9平方公里,在主范围内,直隶四个自然垸,分别是石家垸、刘家岗、万家咀、沈家庄;另有山林五千多亩,共设三个林场,分别是上林场(驻雷公涧),新庙、六河亩。
熊氏续修宗谱理事会 熊宗金
原载麻城沈家庄清源堂《熊氏宗谱》之卷首
【资料仅供学习之用途,未经楚熊麻氏文化源流编辑委员会同意,请忽转载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