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楚世家”麻城熊氏
麻城熊氏祖祀轩辕,发乎荆楚,根缘江右,枝荫川鄂,渊源远而支流长也。
姓氏源流:熊姓相传为黄帝之后裔。皇甫谧《帝王世纪》载:“黄帝,少典之子,姬姓也。……有圣德,受国有熊,属轩之丘。”后世亦称黄帝为轩辕氏、有熊氏。其后世子孙中有部分群落即以熊为姓,称熊氏。麻城熊姓以鬻熊为始祖。据《史记》等典籍记载,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师,为芈姓熊氏,黄帝后裔。其后代以他的名字为姓。到周成王时,分封功臣之后,“封熊绎(鬻熊四世孙)于楚蛮,建都丹阳(今湖北秭归)。”熊绎率族人“避在荆山,筚路褴褛,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见《史记•楚世家》)至春秋晚期,楚自立为王,后迁都于郢(江陵)。到楚庄王时成为霸主,广地五千余里,号曰“三楚”。以屈原为代表的楚熊文化(屈原本姓熊,为鬻熊第三十世孙,因先祖封于屈地,遂以地为姓。临终前感怀自身受屈遭逐,嘱其子复归姓熊。(见麻城《熊氏族谱》),成为了中国古代南方文化的代表。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屈原列为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楚国传八百余年,公元前223年被秦吞灭。此后,熊氏子孙因国破家亡,播迁各地,以南昌郡为盛。
麻城五脑山雪景
熊姓麻城支脉系屈原之后裔考
麻城《熊氏宗谱》第三十世载:“原公,名平,号令均(注:应为灵均),仕楚为三闾大夫,王甚任之,后以谗见疏,作《离骚》辞以自怨。厥后靳尚辈又谮之于倾襄王,王怒,迁之江南。遂戒其子曰:“我本楚之同宗,享先代地因姓屈,今果遭屈而不得伸,我身后,尔当复其姓,勿为人所屈也。”现据郭沫若《屈原研究》:“屈,是楚武王的儿子屈瑕所封的采邑。”屈是地名,先秦以地为姓,以名为姓者颇多,如商鞅又称卫鞅。据麻城《熊氏宗谱》,瑕为楚武王熊通之次子,瑕传丐,丐传重、完(屈完),重传荡,荡传巫,巫传建,建传生,生传莲,莲传庆,庆传文,文传续,续传机,机传辰,辰传伯庸,伯庸传原,历传十五世而至原公。郭沫若研究认为,“《史记》说他和楚同姓,那是不可推动的”,“他的父亲据《离骚》上说是伯庸,那定然是号。古时候子孙称父祖的字号是常事”。郭氏的研究,与麻城《熊氏宗谱》相吻合。至于屈原的后裔,他倒是没有考证出来,只是说:“屈原的后人大约是会有的。据《长沙府志》称屈原有子。虽不知其何据,但他的故乡还有屈姓存在,至少螟蛉也是应该有的。”郭氏只研究到《长沙府志》称屈原有子,以下就不得而知了,只是推测屈原的故乡秭归屈姓可能有其后裔,至少也有继嗣。然而屈原临终前的遗嘱,却在麻城《熊氏宗谱》中有了记述,这是郭老难以发掘和始所未料的。据麻城《熊氏宗谱》载:“原公之子岳公,字定东,遵父命复熊姓,因父死汨罗江,遂同子隐遁山林。”岳生达,达生廷楷,廷楷生金龙。金龙当秦殁汉兴之际遁迹淇水鱼钓终身。淇水在今河南省北部。岳复熊姓后,偕其子隐遁山林,是符合当时实际的,一是楚国大势已去,二是秦国对楚人的疯狂镇压,原公生前又是坚决抗秦派,所以后裔只好遁迹山林。原公以下的连续十世后裔,都再没有步入仕途的。至其第十一代熊松,字紫宸,博学强记,有良史才,奉汉光武帝诏作汉书十册,赐爵不受。熊松以下连续八代又都步入仕途,有封侯的,有做兵部侍郞的,有做尚书、刺史、太守的等,这时原公后裔中一支主要蕃衍于鄱阳流域。其中原公以下第十七代支脉熊铠号僧循,西晋时任黄州刺史,复任铙州,俱有惠政及民,卜居鄱阳,为江西熊始之祖。以后到了元朝末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流域连年鏖战,为避灾荒,熊姓中一支出迁湖北麻城,自原公起其后裔至今已繁衍至七十八代。
麻城籍 熊崇光
二OO九年元月十日于安徽淮北市寓所
本文参考资料:
(1)《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
(2)《辞源》1980年版
(3)《郭沫若全集》1982年版第四卷《屈原研究》
(4) 麻城《熊氏宗谱》
(5) 熊崇光文:《屈原后裔考》发表于安徽《知行学刊》1995年第三期
家•族•迁•徙
熊姓居麻城千年以前者不可考。有谱谍记载者始自南宋熊琳。熊琳是鬻熊第七十六世孙,曾担任麻城县令,后升洪都、江陵等到处刺史。宋元禧(1017—1022年)时率兵御夏,封豫章侯。辞官后居南昌,暮年同儿子宏七等人迁麻城,死后葬黄冈崎山之西。熊琳长子宏一第五世孙有材定居麻城福田河牧马岩,次子宏二迁河南光山,三子宏三后裔居麻城龙冲及黄冈溢流河、鄂州、樊口等地。四子宏四后裔定居麻城县九里土陂冲。另有鬻熊八十三世孙熊子春自南昌落籍麻城八柳湾,后迁武昌神乡湖,为葛店熊家大湾一世祖。
元末明初,江西熊氏又有数支迁居麻城。先是鬻熊八十四世孙胜可落籍县城举水河东沈家庄,其侄儿朝用(胜可嗣子)、朝武相继来到沈家庄。朝用生以信、以诚、以谅、以聪四子,第四子以聪迁居英山。朝武生以勤、以能、以良、以贤、以善五子,以勤、以能迁四川,以良落籍湖北德安府应山县,以贤贩皮油落籍河南光州。故现居麻城源于沈家庄熊氏的后裔多为熊朝用后代,奉朝用公为始祖。后世有道清一支定居黄风大崎,另有熊朝、熊辅迁河南光山,熊杰、熊俊迁蕲水,熊佐、熊佑迁四川。
另一支是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鬻熊八十六世孙易甫、仁甫、智甫(仁寿)同胞三兄弟和堂兄弟仁卿(仲四)、仁受(义甫)等人,他们自江西南昌铁树观避兵来麻城后,易甫居县城之西二里橙子林(今市区毛家巷),仁甫居县东六十里(熊家铺、月形塘、老屋垸),仁卿居城东二里望城岗,智甫和义甫迁居六安州莺(英)山,二人子孙散居河南商城光山等地。此外,还有熊族晚辈思榛之子再二由黄冈大畸山迁居熊家畈。
明朝立鼎,社会环境安定,雄居江西第一大姓的熊氏各族初到麻城,以耕读为业,很快兴旺发达,枝延各处。易甫、仁甫一支,渐成当地望族。熊易甫生四子,长子文瑞仍居县城,次子君瑞后裔一支迁居迎河集西南沙子岗、熊家西湾等地,三子国瑞后裔居县南荫家湖,四子寅四(士)入四川,后裔散居重庆市长寿区和四川邻水县。麻城易甫后裔现居住处主要分布在麻城市周围(鼓楼办事处枫树村井边浣,七里岗,黄金桥开发区,闵集荫家湖,熊家西湾等处)和中于清代前朝。康熙至乾隆年间,自十四世至十七世。迁出人员在谱谍中记载比较明确的有:十四世熊远贸迁成都,居金堂县,十五世大川、利仁、欲仁、丽中、柽廷、廷杞、廷彩( 府),为 (绵州安县),十六世美柄、美槐(巴州),熊棣、克理(安县)、学文、学礼同胞两兄弟及启贤、启明同胞两兄弟皆迁入四川。十七世来兴(万县),来时、来材(遂宁县)、云灼(梓橦县)等人分头迁往四川。元骥、元骧入籍四川太平县大竹河。十八世振魁入川。另有三世天佑迁居河南光州府,文胜迁光州固始县。八世熊襄入籍长阳县。
此外,有熊贤九(即国瑞)一支在明洪武初年由江西铙州府迁麻城居县北槐树边,不久迁至县南荫家湖(今熊家岗),与易甫公后裔白田畈熊氏隔河相望,其三世、四世有迁河南省者,有迁罗田县者,其八世熊兰于明天启年间创修墨谱,道光末年重修(未印),光绪甲辰(1904年)重刊,现与易甫后裔合谱。
熊仁甫一支僻处龟山尾部,称燕山熊氏,生三子。长子试祖之妻在生下儿子数月后去世。试祖将幼子送弟媳代养,自己入赘县北金刚台寨主朱家为婿,住水田界河,生子伯明,传七八世后改姓朱。仁甫次子绍祖,考中洪武二十七年举人,任沔阳教谕,后升知县,嗣兄子熊瑄为己子。熊瑄生子熊节,熊节迁县南荫家湖,其后裔有迁墩上者,有迁乘马岗落衣山者。仁甫三子胜祖生三子,长子伯英仍居燕山(梨树山、月形塘),次子伯辉、三子伯荣迁居名山。燕山后裔有东迁木子店官畈(现熊家湾)、殷家园、鸭二河者,枝蔓漫延,自甑山河梨树山三里岗,延袤数十里,北界河伯明一支则自牌楼河直抵光山、黄安县界,直抵罗田县界。外迁者主要是迁往河南光州、重庆万县。另有九世熊凤翼后裔熊智承随蒋介石入台湾,上世纪八十年代任台北警备司令。
熊仁卿一支居望城岗,后裔迁阎河古城畈、东义州祠堂铺。
自江西迁麻城还有觅儿山一支,情况不清。
辈派
白田畈易甫支自十八世起:
振作宏世守 文明兆国良 际时锡康茂 光庆永嗣昌
燕山仁甫支自十六世起,原定派二十字:
继述光先绪 忠心德克明 家祥敦孝友 国瑞举贤英
沈家庄朝用支自二十世起,定派十六字:
永增宗元 正定克昌 家传先绪 守理宏祥
谱 牒 概 论
麻城熊氏修谱始于明代嘉靖年间。易甫九世孙熊吉会合易甫、仁甫、仁卿三支后裔,参互考订,上自始祖,下及旁支,历为说载。仁甫八世瑞徵,也将燕山一支按辈派编写出墨稿。清康熙六年(1667年),又有十四世文祉厘定,次年文合又加以考正。乾隆二十三年(1759年),易甫大房十六世玉田、美朴等人首倡刊刻族谱,玉田以多病之身奔走四乡,稽考同族,因流溯源,取旧墨谱核定考证、修编,至乾隆二十五年(1761年)秋刻版付印,发送各分支各房。并由当时掌教万松书院的熊调鼎致函告知燕山仁甫一支。仁甫支亦早有修谱之念。曾有十世宗礼以八十高龄,于乾隆(1744年)夏天刻印成卷。至此,白田畈熊氏和燕山熊氏分别完成了一修家谱。此后,白田畈熊氏在嘉庆十六年二次续修,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第三次续修,光绪二十八年(1962年)第四次续修,民国 年,第五次续修,1993年第六次续修。燕山熊氏在嘉庆甲戌年(1814年)完成二修家谱,同治元年(1862年)完成三修家谱,光绪二十年(1894年)完成四修家谱,民国十四年(1925年)完成五修家谱。1988年完成六修家谱。其中白田畈熊氏道光二十七年《熊氏族谱》和光绪二十年《熊氏族谱》至今保存完好。燕山熊氏清代族谱尚存数十本,但已残缺不全。综览现存各版本熊氏谱谍,道光版《熊氏族谱》刻本因将九世熊吉的《柏举文集》和十四世熊调鼎的《文石答问》刊于谱内,自成卷帙,还刊印了《远山集》等先祖诗文,故历史文化底蕴较深,为研究明清时期麻城及周边地区社会风情、人物典故、道德教育提供了相当丰厚的人文资源。燕山熊氏六修家谱,是新中国成立后麻城再修家谱较早的谱谍之一。起因是,1988年春节,迁居台湾40年的熊岭香以古稀之年重访故乡,出资2400元倡修家谱。因当时有关政策尚不明朗,人心中尚存阶级斗争阴影,在职干部有所顾虑,多取既不支持也不反对之姿态。此次修谱遂以退休教师为主,对旧谱例进行了多项改革,如删掉节烈传记,坟山祀田,契约,官府养祠,调解字据等旧谱内容,缩减墓图,贯彻男女平等、婚姻自由观念,夫妻名字并列,对男到女家者平等对待,对随母改嫁到熊家愿随熊姓者同样入谱,增设革命英烈和当代名人传序等。故此谱虽然简疏,但其所作的改革体现了时代精神,与时俱进。因其成谱较早,对后来逐渐形成的麻城近二十年修谱热潮具有抛砖引玉之功。沈家庄熊氏虽定居本邑较早,但积600年衍20世,未曾修纂族谱。清末明初,十八世熊雨春积数十年精力,搜寻各族故纸,翻山越岭寻抄碑碣,走亲串友寻访先世之遗存,正讹订谬,终于完成首创本《熊氏宗谱》全稿,在即将付印时去世。继由房侄巨根总理谱事,巨根等人腾对采访,雨春之子巨梓助修。全谱于民国七年(1918年)正式印出。此谱编纂实事求是,断代起始于始迁二世祖熊朝用(不象某些谱谍牵强附会“滥诞攀贵官闻人以为祖”),到16世“名字俱存,而伦次无从考证”。16世以下则“支派井然,条理朗列”。“自朝用公递推而降,下及二十余世,中间无可考据者备著于录,不事诠注”,缺疑存信,为一修家谱。1945年,抗日战争末期,由十九世巨橙(镜清)督修,二十世永烜(筱兰)总纂,在乱世中续修宗谱,于1946年春告竣复印,为续修宗谱。此外,民国三十七年和公元1995年参加了黄冈但店的《熊氏联宗通谱》编修,目前,正在进行三修宗谱。
堂号:
孝友堂 燕山六修《熊氏族谱》
洗心堂 白田畈四修《熊氏族谱》
孝友堂 白田畈五修《熊氏族谱》
吉庆堂 白田畈六修《熊氏族谱》
清源堂 沈家庄民国三十年《熊氏族谱》
礼教堂 古城畈《熊氏族谱》
楚源堂 东义洲《熊氏宗谱》
《楚源堂》世系繁衍及居址分布概况
仲四公生子一万五,万五生子三:廷、望、炳。(炳、望待考)。廷公生子二:思智、胜海。思智生永佳。胜海生永日。永佳生子四:鋿、镇、铂、铠(后三公待考)。永日生子一:万。鋿公生子三:大才、大器、大用(器、用二公无传)。万公生子一:大遂。大才生子一:佑。大遂生子二:贤、业(业公无传)。佑公生子五:兆、臣、钦、选、举。贤公生子一:盛。至此第九世由此续谱分六房:一、兆房下分五支:梦、奎、斗、娄、星。1、梦公支下居八屋垸、皂角树、桃李冲、罗田(甘家冲、野菊坳、丁家垸、落梅河)、安徽(窑榜、西河桥、包畈……)等处。2、奎公。3、斗公后裔俱居童家坳、长岭关、大岩脚下。4、娄公无传,与妣郑氏卒葬熊家榜七屋垸。5、星公后裔居熊家榜、陶家冲、崩岸河、安徽西河桥、腊烛山、卷棚桥等处。二、臣房:有宿、魁二公(魁公无传),宿公子三:训、讚、谕(谕公无传)。1、训公后裔现居罗田胜利镇江家冲。2、讚公后裔现居麻城三河乡平堵山。三、钦房有轸、瑞二公,居八屋右首,其后裔早迁陕西失考。四、选房分壁、元二公。1、壁公后裔居台子垸、腊烛山。2、元公后裔居月形塘、双冲。五、举房分昴、箕二公。1、昴公后裔居安徽长冲、沙堰、板厂、毛家山。2、箕公后裔居熊家垸、桃李冲、双冲。六、盛房有试、魁二公,后裔俱居祠堂铺王家冲。以上垸名是人口较多的主要聚居地,各支均有零星分布于外地者较多,不能一一列出。以上各支人口情况可查卷首《人丁状况统计表》。
六修编者志
二OO八年三月
《楚源堂》六修拾遗
一、福田河长明公下一支,此次派人联系,得知自五修以后另已转入《孝友堂》下,故此,六修删去其图纪,但长明公序仍存于谱中。
二、大房熊家榜存贺次子心普,现居湖北黄石市,因无联系,图纪保持五修原样,后略待考。
三、大房熊家榜存明长子心炎,现居新疆伊宁农场,因无法联系,图纪保持五修原样,后略待考。
四、大房熊家榜存月三子心东,现居新疆伊宁农场,因无法联系,图纪保持五修原样,后略待考。
五、四房月形塘存繁子心权,现居英山县,经联系不愿参修,图纪保持五修原样,后略。
六、五房独杨树熊家垸存银不愿参修,自愿退出,图纪保持五修原样,后略。
麻城天景山漂流
六修编者志
二OO八年三月十三日
“三楚世家”与“河东孝友”
熊家在江西是第一大姓。迁来麻城后,仁甫之孙伯明首先雄于北乡。据《熊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熊伯明“捐粟十余万石助赈,朱元璋钦赐光禄正卿衔,赠三楚世家匾额,建立牌楼。”伯明娶五妻,生四子十二孙。长子熊椿荫授国子监教授。伯明的12个孙子中,景泰年间有3人接连中举。成化以后,北乡熊氏在明朝科举中举者又有10余人。
燕山一支步入科举者始于仁甫次子熊绍祖,他于明洪武二十七年中举,是麻城开科第二人,任沔池教谕,晋升知县。
熊家考中进士者始自易甫七世孙熊经,考中成化甲午科第九名,戊戌进士,诰封奉政大夫。官无锡令,擢陕西陇州知州。熊经长子熊夔,中弘治辛酉科举人,任四川保宁府节推,夔之孙应谓,中举人,任四川峨眉县左堂。应谓孙所师,中万历丁酉科举人、知县。熊瑞徵中天启辛酉科武魁。
熊氏数支皆以耕读为业,富于牛田。据明代嘉靖年间易甫九世孙熊吉记述:仁卿公一支,有市基一所,在狮子口,甚巨,望城之族最盛。易甫公亦有市宅一区,在旧仪门前。橙林之田东起蚂蝗堰而北抵锅儿垱,而南至石桥,有庄在七里岗。橙林之宅前廊后庑,围绕花竹,谓之“花儿熊家”。
历代熊氏对麻城最有贡献者当推易甫九世孙熊吉。熊吉自青年时代起,遍阅史籍,普询民间,历四十余年,首创《麻城志略》,留下了一分珍贵的历史遗产。十四世熊调鼎,清乾隆年间掌教县学万松书院13年,学富五车,留下了数十万言的教育学著作,今尚有《文石答问》一书存于其家。
熊氏以忠孝传家。谱载鬻熊五十七世孙熊衮之孝感天动地。“公为御史大夫,性至孝,居官清苦,时例无给,父丧不能葬。公乃昼夜号泣,忽然上天雨钱于廷,得囊葬事。”唐代封为“忠孝雨钱公”。鬻熊七十世孙熊仁瞻居洪州(江西南昌),亦被唐朝皇帝旌表为“孝子公”。麻城熊氏忠孝传家代有闻人。始迁祖易甫、仁甫兄弟虽分地而居,相距六十余里,但二公生前约定死后同葬燕山。燕山二世胜祖、绍祖又葬于白田畈,与易甫总祖祠相近。故两支后裔同祭始祖世代亲睦。九世熊吉,只比父亲熊夔小17岁。他60多岁时,经常扶着父亲观景作诗,在《重九静观楼登高》诗中写道:“承欢肯许三公换,翕乐真轻万户侯。一醉归看孤鹜远,同扶鸠杖过前丘。”熊吉之孙敬原,在明代末世的兵荒马乱中,抛弃一切,只背着祖宗庙像和先人文集逃难,使熊吉所著的《柏举文集》,在乱世中得以保全。清代以后,因熊吉花费一生心血撰写的《麻城志略》毁于兵火,《柏举文集》就成了保存麻城历代史料最为完整的珍贵遗产。
《柏举文集》中多次提到郡县官称誉其家族“河东孝友”,并送匾立牌,熊氏家族亦以此自矜于世。
白田畈熊氏与燕山熊氏历代修谱,多以“孝友堂”为堂号。
麻城市黄金桥经济开发
熊忠彦 敬撰
仁甫公二十一世孙
麻城孝感乡沈家庄熊殷、熊受一
迁川资料汇编
◎ 刘明西
麻城市鼓楼办事处沈家庄村的熊姓大户,于公元二OO六年元月三修清源堂号《熊氏宗谱》时,在《卷之首》本卷里,附录了民国年间曾任崇阳县长沈汝乔的一篇《沈庄垸老二房分谱序》(以下简称沈序),从序文上看,它除了记述熊氏先祖的事迹外,用浓笔写了熊氏先辈移民四川或遗落迁川途中的大事。这篇序言,小标题是《朝用分谱序》,因沈家庄熊姓信奉的始祖是熊朝用,而朝用公与弟朝武公两人“继胜父”,一起落脚于沈家庄,文章就从这里写起。在这几百年的时间里,据《熊氏宗谱》的记载,熊氏族人本来有很多移民活动及迁川先辈的名和号,而沈县长的这篇序文,只写了六百年前朝用、朝武两兄弟各自名下的迁川祖,紧紧扣住了“老二房分谱”这一主题,读罢才发现,它是一篇移民味十足的文献。
我想把这些年来搜集到的有关麻城、四川、重庆和广水等地资料,汇集成编,供后人研究和探讨。
(一)沈汝乔《沈庄垸老二房分谱序》原始资料
尝考熊族渊源始自鬻祖,公之八十五代孙,有朝用者,世传公继胜父与弟朝武公,卜居沈垸,乃始祖也。朝用公生四子:长以信,次以诚,三以谅,四以聪。信公生奇公,奇公生三子。长有宇公,次有受公,季有爱公。而宇公号洪正,公生青云;受公字润初,号受一,迁应山,为应邑始祖;爱公字失考,后裔仍居于邑城之东南,有散居各处者,人丁蕃盛,其门者不下千百计,迄今族大丁繁而立于邑之东乡。而同乡中,有远迁蜀地者,应数朝武公下,公妣沈氏,生五子,长子以勤携子殷,与弟以能远徒四川,后只身而悠然又居麻邑。殷公后嗣,因年湮代远,散居四方,互失联络,居里不能辩,渊源难修,惜哉也!尝闻殷公生二子,祖讳,均有后,惟人丁蕃衍,各居一方,亦能细数,后裔孙曾至总祠祭祖,时适献乱,干戈扰攘,民不聊生,劫后尽将谱牒遗失,以致宗支紊乱,同宗星散,稽无可稽,考无可考,诚可惜也!幸我师霖雨公寻其残卷,以录之,究不完善,所以有考,以便参详,永垂不朽云尔。
署理湖北崇阳县长调充陆军第十三师武汉警备部军法官邑人沈汝乔拜撰。
附原件:
(二)此篇序文的意译:
研究熊姓人的源头,应该从周朝的鬻熊公开始。相传鬻熊公的第八十五代世孙,有位叫熊朝用的人,踏着他伯父熊胜可的足迹,与弟弟熊朝武一起,千里迢迢从江西来到湖广麻城孝感乡的沈家庄。兄弟俩来到这个山青水秀的地方,毫不犹豫地落了脚,成为了这里的迁麻始祖,继父胜可被后人称为鼻祖。大哥朝用公生有四子:长子叫熊以信,第二个熊以诚,三子叫熊以谅,四子叫熊以聪。长子以信公生熊奇。奇公生三子:长子叫熊有宇,次子叫熊有受,第三子叫熊有爱。而长子熊有宇号洪正,生一子叫熊青云;次子熊有受,字润初,号受一,本想走陆路迁往四川,因故停在德安府的应山县,后来就在那儿发展,成为了应邑的始迁祖;第三子熊有爱,字号俱佚,他和哥的后裔继承祖业,仍居住在麻城东南约十里的地方。这里紧靠孝感乡都,物产丰富,柴方水便,所以这二支的人丁发展得相当快,人多了,土地成了问题,人们就往对面的山上跑。山上又容纳不了,他们不得不向四方发展,以至这二宗门户的血脉不下一千支,至今族大丁繁,雄于东乡,成为麻城的第一郡望。而在这一望族中,迁到最远的要算四川,而迁到蜀地去的人,应数朝武公这一支……。俗传朝武公娶了江南巨富沈万三的幺女,沈夫人共生五子,长子叫熊以勤,次子叫熊以能……以勤公刚刚生了一个儿子叫熊殷,此时正好又来了迁诏令,按“五抽二”的填川命令,以勤公抱上幼子熊殷,与二弟以能公一起,艰难跋涉来到万州,待小熊殷长大成人,以勤公因思念故土,或是水土不服,就把熊殷交托给二弟,自己一个人回到了麻城。儿子在四川,因路途遥远,几次想去也没成行,后来就住在沈家庄,直到百岁升天。一晃三百年过去了,传说殷公生了两个儿子,因年代久远,相互联系的毕竟有限,熊姓人不知道他们的讳名,反正他们的后人,也象老家沈家庄的一样,兴旺繁盛,宗支派别多达一百多支,很难具体地一一细数出来,以至散居到了奉节、巫山、忠县、云阳、涪陵、重庆等地。说到他们的居住地,我们相隔这么远,确实不知道,说到他们的派系渊源,我们也很难说得清楚,这都是时间和路途太远的缘故,没有记下他们祖人的讳名,多么可惜啊!但是有一点是值得高兴的,相传崇祯年间,殷公的后裔子孙骑着白马,来到沈家庄熊麻总祠祭过祖,并在谱堂和祠堂上留下自己的墨谱。当时的祭祖场面非常宏大,由于马儿太多,加之张献忠用炮围攻麻城,隆隆的炮声不断传来,马儿受惊先是凌空嘶鸣,后来相互踩踏,除了弄断腿的几匹留在马厩外,余下的脱疆而跑……整个熊姓人倾巢而出,找了半月,才把全部的马儿追了回来。不知什么原因张献忠占据麻城后,紧接着攻下了沈家庄。由于没有府地办公,就在朝武公的老屋里,还把这里改名叫“常顺州孝感乡”,义兵驻扎祠堂里,张献忠走后,人们才发现四川的那份老谱不见了。从崇祯到现在,又是二百多年。这二百多年来,四川宗亲再也没有来过,我们也未去寻找,这都是那套家谱的遗失而造成的原因,多么可惜!万幸的是,我的老师熊春雨先生,边教书边搜集家史,把这段史实写了下来,其中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边修家谱边补详,所以希望熊姓人不断地稽考,一旦发现了遗失的东西,一定要补进去,使这些东西永远流传下来。
麻城会展中心
(三)老二房世派图
据清源堂《熊氏宗谱》卷之一《大房支派世系图》,可得知这一支熊姓人认定的鼻祖是熊胜可(字胜父),始祖是熊朝用,一世叔祖熊朝武。熊胜可本是熊朝用兄弟俩的伯父,《总图系》说朝用偕弟“继胜父迁麻邑”为“沈庄始祖”,由此可推断,熊胜父在侄儿未迁麻邑之前,已经定居于麻邑,相传他有八个儿子,谱牒亦载“八邦分徙”,至于何因又让侄儿“入继”,这也是一个研究的课题。先不说这些,就谱表列出鼻祖至五世先祖的名号及简介:
一世:胜可 字胜父号一龙,定居麻邑考感乡廿都洞口下熊山,后裔八邦八徙,各谱详载。
二世:朝用 字佚,良可公之三子,胜可公之侄,谱载继胜父迁麻邑,为沈家庄始祖,配周詹氏。
二世叔祖:朝武 字佚,元配沈氏,入居沈家庄。
三世:以信 字佚,朝用公之长子,配胡丁周氏,生子一奇公,公妣俱葬河东门首。
以勤 字佚,朝武公之长子,配氏无详,生子一殷公。
四世:奇 字佚,以信公之单子,元配李氏,生子三,有宇,有受,有爱。
殷 字佚,以勤公之单子,年幼随父入川,配氏里族均无考。
五世:有受 号受一,奇公之次子,迁四川,为应山始祖,配氏居里均无考。
据《中华熊氏通谱》第二卷(十二)世系篇浓缩而成的老二房局部世派图如下:
(四)移民世家与鼻祖胜可公迁麻诸事献疑
熊氏三修宗谱时,还延用着二修的古地名及堂号,谱堂木牌上写着“麻邑古孝感乡沈家庄区清源堂”等字语,相传古孝感乡都就在沈家庄。载于谱首的熊氏鼻祖熊胜可,是至今掌握资料有史可证的为“江西迁麻第一人”。因熊胜可居住的“孝感乡廿都洞口下熊山”这个山村,同时也是麻姓人居住的地方,熊、麻二姓聚居一起,亲于弟兄,而两姓在资料上反映,唐宋之时已落户于此。熊胜可居住地的那条山溪即为“熊麻共祖”的源头。
有了这一发现,关于熊氏迁麻邑的一系列问题都迎刃而解。从老谱依墓志改正的胜可公资料来看,胜可公迁麻或定居麻邑的具体时间,大概在元代中早期,明确的证明资料还没有。《楚熊通志》上注明的时间有明显的错误,这个问题以后再细说。他一到麻城,就预兆着一个移民世家的诞生吗?谱载鼻祖有八房子孙,由于资料缺乏,我们不知鼻祖世居麻邑?还是徒居麻邑?沈家庄始祖朝用、朝武本是良可之子,朝用公为何继胜父?朝武公的后裔为何迁往各地?这些都是事实,我们还不能看清具体的历史脉胳,望熊氏后世或研究熊氏家史的人明辨!
附录沈家庄三修《熊氏宗谱》委员会理事熊宗枝先生在中华熊氏文化研究会上的发稿(摘录)——
沈家庄始祖朝用、朝武兄弟二公,继胜父来到麻城。由于是元末乱世,加之朝武化娶了江南巨富沈万三的幺女,分得了沈家留在孝感乡的庄屋和大量的田地,在明初移民运动中,江西老家人多来投附,沈家庄形成了江西填麻邑的中转站。熊氏此后多以此地为出发站,陆续相续移居应山、重庆、成都或北上光州,东至六庆等地,这些史料,《麻城氏族志》中都有详细的记载。
在“湖广填四川”中,熊氏远迁蜀地者,当数朝武公支下。武公生五子:以勤、以能、以良、以贤、以善。以勤携子殷并与弟以能一同迁四川。这是家谱中明确记载的事,同时,也是洪武年间的事。勤公思家返邑,三弟以良原想也到四川。后至德安府应山县落户,为应邑始祖。而沈序中记载朝用公之曾孙有受公,也为应邑始祖。一本家谱中,为什么出现了两个“应邑始祖”呢?我们聘请了移民专家,对以上内容进行梳理和考证:以良公字润初,号受一,当为应邑始祖。
(五)应邑始祖——受一公辩疑
上一节说到胜可字胜父一来到麻邑,就预兆着一个移民世家的诞生!老谱说迁麻鼻祖胜父的后裔“八邦分徙……各谱详载”,就是独到的概括。不说迁往河南、四川的人,单说迁到应山的受一公,为什么独提这位祖先呢?旧谱有多处记载,但有些矛盾,如《始祖世源序》里说朝武公生子五,以勤,以能,以良,以贤,以善。以勤携子殷,并与弟以能一同迁四川,勤后返邑,以良原想也到四川,后至德安府应山县落户。而沈汝乔《沈庄湾老二房分谱序》里又说朝用公生子四,长子以信……信公生奇公,奇公生三子,次子有受公……受公字润初,号受一,迁应山,为应邑始祖。细看这二条记述,共同点是迁往应邑,但房系人物不同,一是朝武公三子以良,二是朝用公之曾孙,沈县长在序言里说受公字润初,号受一,迁应山,为应邑始祖。而一修《熊氏宗谱》上说朝武公之三子以良至德安府应山邑落户。要说“应邑始祖”应当推以良公,因他比受公先去应邑,早六十多年,何况受公还是以良之侄孙。如果真要定“应邑始祖”,非以良公莫属。再说以良公生活在明初,正赶上移民四川的大浪潮。应邑是陆路,通往四川的必经之路。什么事因故停在应山,还不知道上,沈汝乔序中这一错误,是有原因的:沈家庄熊氏族人,老幼皆知,受一公迁到应山。古人有“名” “字” “号”之称,一人多名,不足为怪,受一是以良公的大号,大号往往被人记住,而名和字则被遗忘是情理之事。沈庄人只知受一公迁到应山,后裔在清初时来祭过祖,祠堂对联还提过这事,应山那里人丁兴旺,来时骑了很多匹马。马匹不服水土,生了很多虱子,老家人把小伢打扮成猴子样,整天捉马尾巴上的虱子……老人谈到这事,还津津乐道呢。而沈汝乔小时在沈庄读私学,耳闻能详,看沈家庄旧谱时,误把宇公、受公、爱公三兄弟之受公,说是受一公,迁应山是事实,沈先生把人物弄错了位。还有第八世尚寿、第十世允贞先后迁四川等都未曾考证。这次三修宗谱时,为了保存史料,让后世了解和研究这段家史,复印了旧谱上的沈序,并附在原序的后面,同时也真切希望在四修家史和续写麻城移民志时,把这些误记的东西更正过来,还历史人物的真实,受一公泉下有知,也不胜感激。
麻城五脑山国家森林公园
(六)殷公、受一公后裔乃沈万三之后吗
江南水乡——沈万三故居
殷公是朝武公的孙子,受一公(以良公)还是殷公的三叔父,朝武公娶的沈氏,是江南豪富沈万三的女儿吗?如果要证实这个问题,先要证实沈家庄到底是不是沈万三的庄屋。民间相传沈万三又号沈万四,沈万四到底是不是沈万三?河对岸的村庄都说沈小姐是沈万四的幺女,还有一些传说,但传说必竟是传说。陈兆弘在明代经济史学术讨论会上发表的《明初巨富沈万三的致富与衰落》一文,文中重点提出沈万三从“躬稼起家”,继而“好广辟田宅,富累金玉”,以至“资巨方万,田产遍天下”,沈万三依靠垦殖发富,号称江南第一。既然要“田产遍天下”,说明他的产业从江南延伸到了江北。顺治年间王汝霖著的《麻城县志稿》,有云:
“治东南七里许,即磨子场及孝故都……赤亭古城,与沈秀者码头湾诸名胜,如联珠然。沈秀者何人?《明史•马皇后传》记载:“洪武时,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分之一,请犒军,帝忍曰:匹夫犒天下之军乱民也,宜诛之。啊!啊!这个沈秀者,原是大名鼎鼎的沈万三。而《志稿》只记录了沈万三的码头湾。一座码头,在古代只起水上运输的作用,他起居生活的住宅,也在沈家庄吗?曾在明代崇祯年间考中举人,并与张献忠是同年代的邹知新,在《都碑记》里记载了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说张献忠占领麻城后,在沈家庄“广置乡闾”,并“招合流旧”,还“计丁授田”,可能与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领袖一样,大搞群众路线,他招收了这么多的人马,必定有一个办公的地方,“时于富人沈万三秀雕彩之古宅,依议复置(孝感厅)。”这条史料,直接点明张献忠重置的“常顺州孝感乡”政府办公地,就在沈万三雕梁画栋的古宅里,既然起居设施样样俱全,沈万三在此生活并生儿育女是必然的事,这些史料和依据,都证实了沈家庄是沈万三的产业,朝武公娶的沈氏,毫不置疑是沈万三之女,而受一公、殷公又是朝武的直嫡后人,同时也是沈家的后人,那么就这些相关的史料来推断:殷公、受一公后裔,在血脉上延袭了沈家的血流,同时也继承了沈家游徙天下这一基因,为“移民世家”的诞生创造了前期的条件。
(七)附录有关熊氏的民间故事
还是我老子入川吧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麻城孝感乡所在沈家庄有户熊姓人家,家中有三个儿子。按当时的圣旨令,三丁抽一要到四川去。父亲把三个儿子叫到跟前,要大儿子去,大儿子说:“长子不离中堂。”父亲又要细儿子去,细儿说:“幺儿不离娘房。”父亲只好做老二的工作,老二听后直摆头,说:“哥不去,弟不去,我也不去!”不管怎样劝说,三个儿子都不去。老父亲年迈体衰,便叹着气,拿条毛巾裹在头上说:“唉,还是哥老子去吧!”儿子们见父亲说真的,又争着要去四川。这句话在四川流传开来,时间久了,由“哥老子”演变成了“格老子”,四川人总爱讲这句话。有些地方,还仍有出门缠头巾的习惯。
麻城熊氏“五虎”源流考
麻城熊氏“五虎”自元末年由江西南昌铁树观避兵来麻城,兄弟五人被民间称为“五虎”,即:同胞三兄弟易甫、仁甫、智甫(季四、仁受)和堂兄弟仁卿(仲四)、仁寿(义甫)五人。
易甫公住县治西二里许橙子林。仁甫公住县治东六十余里燕山熊家坳。仁卿公住县治东二里望城岗。易甫公之后——陇西太守东溪公迁县治河东十里许白田畈为白田熊氏。仁甫公之子式祖公住燕山。义甫公、智甫公后迁安徽六安州阴山,子孙后代散居河南商城、光邑等地无考。
麻城熊氏三支以耕犊为业,皆富于牛田。仁卿公一支有市宅基,县城多处商铺生意兴隆,五世同堂,县衙有官,属当地旺族,在狮子口望城岗最盛。易甫公亦有市宅、商铺。旧仪门前橙林之田,东起蚂蝗堰,北抵鍝而垱,南至石桥垸,七里岗等地大片四地,当时是有名的熊氏大户。仁甫公及后裔住燕山坝自甑山河、梨树山、三里岗等大片山林耕地。
元末年前后,江西“五虎”以及其他熊氏避兵迁入麻城。经历代发展变迁,遍布麻城各地,城区、中一、宋埠、白果、东木、三河、福田河、乘马等地都有熊氏的后裔居住。明未清初由于战乱,麻城成为全国三大移民基地之一,以“湖广填川”为主线,向全国各地大移民。如:四川、重庆、河南、安徽、江西、湖南、福建、浙江等省市,以及本省各地,都有熊氏的后裔,发展至今人口有五十余万人,成为各地创建和谐社会的骨干、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
熊忠才近照
熊氏141世孙 忠才 整理
2009年10月
【资料仅供学习之用途,未经楚熊麻氏文化源流编辑委员会同意,请忽转载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