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根问祖 访麻城
——入川始祖熊寅士世系考证
二00五年十月十四日至十一月五日,重庆市涪陵氏经贸委三工局原局长熊朝富,商业局原局长熊光前,四川省邻水县广播电视局原局长熊心儒和重庆市长寿区文化馆原馆长熊海泉,一行四人,利用退休后的余暇,前往湖北省荆州市、麻城市等地实地考察,以弄清熊氏渊源和为《中华熊氏通谱》的出版面世搜集有关资料。十月二十九日,心儒、海泉二人受族人之托,前往麻城市,以弄清本家祖籍,特别是入川始祖熊寅士之世系。在麻城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的大力支持和当地熊氏族人的协助下,终于如愿以偿,认祖归根。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据四川省邻水县长滩乡和丰禾镇民国时期所写的《熊氏家谱》载:“入川始祖熊寅士于明洪武二年(1369)从湖北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坎岩洗脚河举家入川,居重庆巴县上桥七里峡,殃后葬凤凰山之阳。”又叙“寅士公殃后,妻田氏携清富、清贵、清荣、清华四子徙来邻水怀远(后改为福星,今长滩乡)和丰禾两地落业,生息繁衍。清富、清贵二祖座落于丰禾永安里倒灌丘,清荣、清华二祖座落于长滩小寨坪坎下大湾及附近前、后坝”。又据重庆市长寿区合兴乡高家坪村熊家大湾《熊氏家谱》载:“先祖廷弟原籍邻水丰禾倒灌丘,为人秉性刚直,不畏强势。因乡团总家喂养的几只鹅践踏了他家的庄稼,他便举棍将鹅打死。团总知晓后,扬言要以命抵鹅,廷弟便离乡出走,星夜奔长寿,坐落于石堰莲花湾。”根据以上索引,二00四年底,长滩、丰禾、长寿合兴熊氏家人决定联守叙谱。叙谱时发现入川始祖熊寅士、田氏太婆上序无考,只知本族原于黄帝,姓于鬻熊之“熊”,鬻熊至寅士之系原谱无叙。据此,为使寅士公一脉相承,心儒、海泉二人受中华熊氏寅士文化研讨会之托,前去麻城孝感祖籍地察访。
二00五年十月十四日,我们由重庆长寿出发,一路风尘仆仆,爬山涉水,不耻下问和查阅有关资料。据统计,二十天来,我们走访了10余市、地、县、镇,开座谈会10余次计100多人次。先后走访查看了巫山县、宜昌、荆州、孝感市档案馆,孝感、麻城两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荆州、鄂州博物馆,湖北省图书馆和长江大学楚文化研究所(荆州)。此外,我们还实地考察了涪陵滨江文化长廊、屈原故里秭归、宜昌嫘祖庙、荆州江陵纪南城、荆州古城墙、黄冈市团凤县但店镇熊氏“通族祖祠”和麻城市龙池桥办事处虎形地村高坎岩(堰)洗脚河(原系孝感乡高坎岩洗脚河),麻城市龟山梨树山村熊家坳易甫、仁甫祖墓等地。可谓一路辛苦忙忙行,为找祖源脚不停。这里面,我们错走了一段变路,从全国或湖北省地图看,在麻城市辖区内没有孝感乡的标记,原以为古人说的麻城孝感,就是指现在的麻城市和孝感市,殊不知我们到孝感市才知道,古时麻城不辖现在的孝感市,现在的孝感市也不辖麻城,害得我们在孝感市呆了三天,问来问去,又查资料又访乡民,后来在孝感市地方志办公室综合科朱科长那里得知现在的孝感市不是当时的孝感乡,古时在麻城有个孝感乡,建置不久就撤了。接着我们又到湖北省图书馆查资料,才得知麻城春秋为楚地,秦属南郡,汉为西陵,隋开皇十八年(598)设麻城,明初分四乡,即太平、仙居、亭川、孝感,明成化八年(1472)孝感乡并入仙居乡,历时一百余年,从麻城的版图上孝感乡永远消失了。于是,我们迫不及待地赶往麻城,终于找到了古时孝感乡的所在地。来到麻城市找到党史、地方志办公室的李敏科长,她对古时的孝感乡了如指掌,取来麻城市地图指出高坎岩洗脚河旧址,并自告奋勇当向导,带我们到了我们所要考察的祖籍地。在那里,有我们先祖的足迹,仿佛时隐时现;在那里,两面山形如虎(实际是丘陵),中有一条小溪(洗脚河),真是山青水秀,故土迷人;在那里,有帝主庙和麻姑修仙的麻姑庙,是夏天避暑、游客揽胜的好去处……。顿时,我们思虑万千,怪不得我寅士公后裔人繁户稠,人才辈出,原来祖籍乃是块风水宝地。在洗脚河下游河畔,有一座水库,那是中央李鹏总理的祖籍故乡,与寅士公居住地仅相距三华里。
追根溯源认宗祖
环山之水,必有其源。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不知先祖,不算完美之人。我们所要问的先祖,即寅士公之是谁?通过查访,在洗脚河一带凡姓熊的均是易甫公的后裔。这就是说,既然寅士公入川前居洗脚河,那他定是易甫公之后。为准确无误,我们找到麻城市烟草专卖局原党组纪委书记熊忠才,一面查看易甫、仁甫公世系谱册,一面召来二公后裔现年世较高,并对先祖史料有所了解的族人座谈。查易甫、仁甫兄弟二人的家谱得知:易甫、仁甫、智甫系同胞兄弟,于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由江西南昌銕树观(双溪)避兵来麻城今龟山乡月形塘村老屋院居住(燕山)。易甫公迁橙林(今麻城市内凤凰窝),到六世迁城东白田畈,后裔散居洗脚河、黄金桥、鼓楼等地,相距不到十华里。仁甫公仍居老屋院,后迁熊家铺,后裔散居老屋院、熊家铺等地,相距不到十华里。易甫、仁甫公各居一方。由此看来,寅士公居洗脚河,系易甫公之后无疑,况洗脚河一带自古以来概无熊氏他支。又据谱叙:易甫、仁甫、仁寿(字智甫)、仁卿、仁受(字义甫)。仁卿、仁受系堂兄,智甫、义甫二人迁安徽省六安。易甫之子文瑞、君瑞、国瑞,其中君瑞之子名清一、清二。能否这样认为,在易甫、仁甫、仁寿、仁卿、仁受那一代属甫字派,下一代属瑞字派,再下一代属清字派。而寅士之子恰属清字派。也就是说,寅士系易甫之子。又查易甫、仁甫公世系表,自鬻熊起他俩是八十六世,其子八十七世,寅士公恰是八十七世,对上了号,接上了系,这再次证明寅士是易甫之子。让人难解的是为什么谱中只写有易甫之子文瑞、君瑞、国瑞,而无寅士呢?座谈会上,续修支谱理事熊明武、熊文化、熊明修说:几次续谱我们都参加了,由于年久疏远失考,加之寅士公早年外迁,时距六百多年,实属漏登。一九九三年我们在续修支谱时,有人曾提过听说易甫公有一子外迁,但不知迁往何地,更不知其名或号,也从未有人来查访过。因此没有记载,一九九八年续修《楚熊通志》也未标记。现在看来,易甫公应有四子,即文瑞、君瑞、国瑞和寅瑞。到四川重庆巴县后将寅瑞改为寅士,那是可能的。我们分析他排行第四,小名可能是寅四,后误传写为寅士,都是可能的,我们想他的书名应是寅瑞。当即我们就叫他们几人写了个“易甫公家谱补修材料”。
在确认易甫公为寅士之父后,我们摘抄寅士上系世祖如下:
黄帝(姬姓)—昌意—颛顼—称—卷章—吴回—陆终—季连(芈姓)—附沮—穴熊……(司马迁“楚世家”中未叙而断代,前共35代)—鬻熊(称熊氏1世)—丽(始姓熊)—狂—绎—艾—黑旦—扬—渠—挚庇—严—季苟—咢—仪—坎—通—瑕(改姓屈)—丐—重—荡—到—建—生—莲—庆—文—续—机—辰—伯庸—屈原—嶽(复姓熊)—达—廷楷—金龙—广之—恺—宗尹—宗杰—贵昉—谅—松—筹—明—师—合明—睦—僧循—远—炜—瑛—用选—文简—武庄—襄—植之—秘—衮—输万—九思—克—曜—宇—询—世昌—万亿—斗忠—子华—荣—岩—仁瞻—绍诚—守逊—俸—公信—子达—熙仁—诚信—崇六—益雅—景文—涛—楹—应武—信可—丙六—易甫(86世)—寅士(87世)。
最后,我们还反复探讨了寅士公迁蜀的原因。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清入川者麻城孝感人居多,这是什么原因呢?一说蜀道难,外省人入川,大多依靠水路。处在汉江平原的麻城孝感人,顺长江、穿三峡、涉巴山进入重庆就地置业,有的到川西,有的沿嘉陵江、渠江而上。二说麻城孝感是我国历史上八大移民集散地,中转站之一,并说元末明初,直至清前期,大批麻城孝感乡人入川。特别是在明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移窄乡填宽乡”的洪武大移民中,作为移民集散地、中转站的麻城孝感乡,更是奉诏输送了大批百姓入川,导致孝感乡仅建置一百来年就撤了。由此看来,寅士公系奉诏入川。
通过反复论证,在确认易甫公为寅士之父的基础上,我们与易甫、仁甫后裔一行五人,前往易甫、仁甫墓前扫墓,敬献香纸,致哀拜祭,并从碑文中再次印证了我们的考察分析是正确的,并从中看出仁甫公殃前,易甫公殃后。
四川省邻水县广播电视局 熊心儒
重庆市长寿区文化馆 熊海泉
互诉衷情暖心窝
隔山隔水难隔情,同宗同话同心声。这次到麻城实地考察,受到了家人们的热情接待,倍感亲切。在他们的陪同下,常常晨出晚归,毫无倦意,有时家人围坐畅谈至深夜,才依依不舍地离去。他们亲自主厨制作当地的特色酒菜——肉糕、鱼丸、鱼面,还送来米酒、龟山茶叫我们品尝,按他们的说法,这是当地风俗,是麻城待客人的必备酒菜,充分体现了麻城人的纯朴好客。畅谈气氛活跃,喜气洋洋。通过畅谈,不难看出,麻城历史悠久,山川秀丽,过去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今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建设和发展很快,同时也看出,麻城熊姓人才济济,出类拔萃。明嘉靖年间,麻城熊吉,字柏举,自幼好学,一生遍阅史籍,明升四川壁山教谕,后授安徽南陵县训导。他所教的学生考中全省第一,获集院之奖十余次。更为突出的是他自嘉靖初年起,开始收集地域资料,历时40年,辑为《麻城志略》,开创了麻城修志这一前无古人的事业,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现在麻城熊姓仍有不少在机关担任领导职务,如前来参加座谈会的就有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熊兴华,原副市长熊绵星,现黄金桥经济开发区(省级)副主任熊忠彦、熊楚清,市邮电局局长熊光权,市作家协会和文联主席熊明修,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科长、副编审(副高)李敏,原农工委副主任熊德清、原市文化局局长现财政局党委书记熊咏珍,市外事办主任熊芬,原烟草专卖局党组纪委书记(正科)熊忠才等。畅谈中,一家人不说两家话,畅所欲言,互诉衷情,无话不谈。座谈会上,我们较为详尽地介绍了寅士公一家到四川的艰辛创业和后裔的奋发有为,当他们听到我们述说熊寿棋、熊湘皋跟随毛主席上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时,他们群情激奋,伸出大拇指称你们那里的易甫之后一支思想进步、有卓越远见;当他们听到我们述说重庆、邻水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变化时,更是心花怒放,心旷神怡;当他们听说邻水属广安市轄,距邓小平故居仅几十公里时,纷纷表示今后一定来邻水到邓小平故居一游。
十一月三日,我们依依不舍地与家人告别离开麻城。他们再三嘱咐:来年请家人再来此地叙深情。临别之际,感慨万千。
一
寻根溯源千里行,
依稀高坎洗脚盆。
只道川江通汉水,
祖籍孝感隶麻城。
二
清明时节赴麻城,
亲人相见泪花盈。
三牲酒浆祭先祖,
同宗骨肉血绿情。
三
春燕归兮寻旧巢,
龟首翘兮指新貌。
骨肉聚兮喜倾情,
秋暮去兮心思巢。
四川省邻水县广播电视局 熊心儒
重庆市长寿区文化馆 熊海泉
二00五年十一月三日
寻根:乡关何处
——奔走在寻根路上的川人,不仅仅想搞清楚“我们从哪里来”,还想弄明白“我们向何去。”
■ 本刊记者 杜兴
2005年10,四川邻水县的熊心儒和一个本家,花了二十天时间,辗转湖北的十多个市镇,目的是搞清楚他们的入川始祖——一个叫熊寅士的人,在六百多年前,涉水跋山向西迁徙的起点。
无论是家谱记载还是口口相传,许多四川人都认为,自己祖籍是“湖广麻城孝感乡”,现今麻城市的版图没有“孝感乡”这个地方,但是近几年发现的史料证明,孝感乡在历史上确实存在。入川的祖先,到底从什么地方踏上迢迢路途?
不只是熊心儒,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川人奔走在寻根路上,俨然“热潮”。而深究起来,寻根热的兴起与四川特殊的人口构成有关。
自“移秦民万家”,到抗日战争,巴蜀之地经历了无数次人口“大换血”。其中清朝前期的“湖广填四川”规模最大,川人籍贯极为混杂。
如果说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文化因子,天然地融在中国人的血液中的话,那么,入川谋生活的外省移民对“根”的体味更加彻骨,他们清晰地记得自己的来路,先祖和故乡就在心里,是不需要寻找的;而当他们在巴蜀落脚,并繁衍出庞大的支系,后辈们又如何承继祖籍记忆?比口口相传更牢靠的,则是家谱。
家谱,记载的是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其意义,从清代史家章学诚的话可见一斑:“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千百年来,无论是宗族剧变,还是内战、外侮、改朝换代,家谱仍旧顽强存活,一代代的后人,翻开黄脆的纸片,重修补续,生生不息。
而1942年的熊心儒,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知“家谱”是何物。打他蒙童时开始的一系列运动,从组织形态上清算了家族;文革“破四旧”,将家谱“毁坏殆尽”。此后,偶有父辈谈起相关话题,也很快收起,因为那是“要不得的旧东西”。
直到1980年,熊心儒参与编写邻水县丰禾区志,苦于寻找历史人物的他,听到不少人感叹:“家谱都还在的话就好了。”1984年,国家档案局会同文化部和教育部,下发了一个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除地方志编修之需外,“修谱热”的兴起还有另一个背景:对外开放后,许多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思乡情浓,亟待利用家谱来寻找大陆血亲。
自此,熊心儒等人开始收集世系。可是,几十年的变迁断裂,家族变动太大,许多亲人对不上号,收集工作进展得并不顺利。后来,他们终于找到一份幸免于难的民国时期的家谱。据此,到2004年底,他们联络了邻水县长寿区、丰禾乡3万多熊氏,还在重庆长寿区找到了一支宗亲。
寻根
2005年1月16日,熊心儒等人组织成立了邻水县熊氏文化研讨会,打算汇总甄别,联宗续谱。可问题是,这份仅存的家谱虽然显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入川始祖熊寅士,可熊寅士是谁?他以上的世系是什么样的?不知道。没有渊源,如何修谱?
但家谱还是提供了寥寥数字的有效信息:熊寅士是自楚国鬻熊起的第八十七世,明洪武二年(1369),从湖北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坎岩洗脚河举家入川。于是,这一年10月,熊心儒和一个本家受族人之托,到湖北寻根。
麻城市九龙山地质¬¬公园
时间久远,地名变换,是几乎所有寻根人遇见的困难。熊心儒先去湖北孝感市,查资料访乡民,问了好多天也没有收获。因为,现在的孝感市并非家谱上的“孝感乡”。明朝初期,麻城有个孝感乡,但在明成化八年(1472),因为外迁人口太多而被辙销了。明初“洪武大移民”时,孝感乡是重要的集合地和出发地。由此出发的江西人、“豫章人”、麻城人,共同把“湖广麻城孝感乡”作为自己迁川前的祖籍地。后来入川的移民,不少人也冒充老移民的籍贯“荫以自庇”。这种现象,与华北移民后裔统称自己祖籍“山西洪洞大槐树”,江西移民后裔皆言来自“瓦屑坝”极为相似。
四川学者孙晓芬认为,“麻城孝感乡“是一个关于祖籍记忆的人文地理概念,而在麻城官方看来,这则是一笔巨大的历史文化资源。“四川人来寻根,我们要做好对接”,麻城市政协主席凌礼潮说。
在麻城,熊心儒在当地史志办人员协助下,顺利找到了祖籍小地名——“高坎岩洗脚河”。而且,至今居住洗脚河一带的熊姓,都是一个名叫易甫公的后人,当地家谱中,易甫公以上和以下的世系都很完整。
熊心儒发现:易甫公的下一代,和熊寅士一样,也是自鬻熊之后的第八十七世;易甫公的孙辈是“清”字派,也正好与熊寅士的儿子同派;一分家谱补充材料还证明,易甫公有四个儿子,其中老四“外迁”,由此推断,“寅士”应该是“寅四”的误传。反复论证之后,熊心儒等人前往易甫公墓前拜祭,正式认祖。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熊心儒一样顺利。四川省复退军人医院的钟志良,两年前也曾耗时几个月,行程两万里,仍然没有找到祖籍地“湖广五刚洲”。他自述在寻根路中,“接谱受惠为甜,忍饥为酸,周折磨难为苦,直扼强逐为辣,感弄谎骗为麻”,可谓五味俱全。
作为明清大移民的主要移民源之一,这几年,麻城市史志办收到的寄自川渝的寻根信超过一万封,2008年春节,近千川人回麻城扫墓祭祖。为了方便川人寻根,四川学者孙晓芬和麻城市史志办还合作编写了一本《麻城祖籍——寻根族谱姓氏研究》,书中汇集了麻城100个大姓家谱提要。
修谱
如果仅将寻找入川始祖的来历当作“寻根”的话,未免有些简单,修家谱本身,也是寻根的重要内容。
渊源找到之后,由邻水县熊氏文化研讨会主持,正式开始修谱。首任会长熊跃鳞,在熊家德高望重。他生于1927年,早年曾求学于复旦大学,1979年摘掉“右派”帽子,县城公园就是他主持设计修建的;副会长熊惟明是县工业园区办公室主任;而退休前担任县广电局局长的熊心儒,担任副会长和家谱责任编辑。
他们的经历和身份,印证了四川学者陈世松对“修谱热”的分析:一些在共和国成立前后出生,经受过家族文化熏陶的人们,到改革开放时,大多年届退休,潜藏在他们头脑中的家族意识,开始重新躁动起来。他们本来就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加之时间、精力和经济条件的允许,理所当然地成了地方宗族文化的热心组织者和推动者。
2006年1月,《熊氏族谱——寅士太公田氏太婆家谱》付梓。家谱内容和传统谱书大致一样,除了世系表之外,还有人物、规诫、仪式、诗词歌赋等。族规、族训,是从熊氏宗祠的壁刻上抄下来的。
小时候,因为家里失火,熊跃鳞随家人在宗祠暂住过几年。年幼的他,喜欢撞晨钟敲暮鼓,而最畏惧的,是祠堂里长长的戒尺,“有族人不敬父母,乱扯乱搞、偷窃,就要挨打”。不过,宗祠在邻水县解放后就充公了。
随着宗祠被充公,里面的陈设也陆续不见了。“前辈人很重视教育”,熊跃鳞记得,祠堂里曾立了一块木碑,上面刻有奖学条例,“到日本、欧洲、美洲留学的,各奖多少钱”。每年春节,还要组织上中小学的族人到祠堂来统考,考中前几名的,来年学费由家族公共支出,他自豪地回忆:“我小时候就考中过这个奖。”
说起寻根修谱的动机,熊跃鳞没有直接回答。在他看来,当前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严重的是,其一,很多人已忘记了自己的祖先,不知道从哪里来;其二,而且人与人之间秩序被打破,“社会乱了”。
不仅仅是修谱
乱了怎么办?研讨会的答案是,“需要重新凝聚志来”。研讨会成立后的这几年,每年春节,他们都把各支系的代表请来开团拜会,“都是上百人参加”。他们还组织清明祭祖,以及和省外的宗亲联谊。家谱收录的名人的简历和照片,也出现在研讨会办公室的墙上,“展览的用意在于教育族人,凝聚人心”。
对于研讨会的作用,熊心儒等人还举了两个例子:有一家姓熊的,儿子不赡养老人,我们去教育,后来改正了;一个族人受到伤害,我们帮忙索赔,本来对方只想赔几万,最后依法给了29万。“我们的体会是,邻水的几支熊氏合到一块后,变得亲密融洽,而且曾经和熊氏联过姻的其他姓也找上门来。”熊惟明补充说,“一个家族姓氏和谐了,一个乡就和谐了。推而广之,社会才能更和谐。”
熊心儒等人坦言,截至目前,研究会的工作没有遇见什么阻力,但最现实的问题是没有公产,经济上受制约。“我们自己多干点,是义务服务,但搞活动编书等等,需要花钱”。目前的花销,都是靠族人捐赠,“可这不是长远之计”。研讨会使用的办公室,是一个熊姓实业家无偿提供的,他们打算将这几间房子用为经营,“比如搞饮食”,增加一点公共收入。
最近的一则消息称,由国家图书馆和澳门基金会合作构建的“全球中华寻根网”,年内即将开通,首期建设目标是建立家谱数字化综合服务系统,提供五百个以上的姓氏、两万条以上的家谱书目导航数据、一千部以上的家谱文献。
2009年3月31日,熊跃鳞小心地将重达两公斤的家谱包扎工整,郑重地递到一个来访记者的手中,于他而言,这本沉甸甸的谱书浓缩了熊家的辉煌历史,更喻示着后辈的荣光;而他和研讨会不仅仅想搞清楚“我们从哪里来”,还想弄明白“我们向何处去”。
附:
寻根问祖八大朝宗圣地
1、山西洪洞大槐树
洪洞大槐树移民始于金初天辅年间(1117—1123年),延至清代乾隆时期(1736—1795年),历金、元、明、清四朝,达六百余年。移民次数在20次以上,多为官方组织的强制性移民。
2、苏州阊门
元末明初,朱元璋“驱逐苏民适淮阳二州”,苏州阊门遂成移民的出发、集散之地,移民后裔遍及扬州、江都、泰州、淮安、泗阳、高邮、宝应、盐城、阜宁、东海、连云港等地。
3、江西瓦屑坝
江西瓦屑坝是明初移民集散地之一,是当今安徽安庆一带众多姓氏所公认的始迁祖籍。元末,安庆成必争之地,江西饶州路则较少受战乱波及。明初,饶州路贫民纷纷北迁到安庆所属各县。
4、湖北麻城孝感乡
在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期,大量湖广人因战乱或政治指引,由湖广入川,形成“湖广填四川”的基本格局。由于湖北麻城孝感为移民入川的集散之地,故四川民众多把麻城孝感视作寻根问祖的朝宗圣地。
5、山东枣林庄
山东枣林庄是明初移民集散地之一。该村位于兖州东部丘陵山区,地处兖州府城郊,正当济南各州县南下的交通要道,元末明初,未受战乱波及,人口较稠密,成移民出发、集中散地。
6、广东南雄珠玑巷
广东南雄珠玑巷是宋元时期北方移民迁徙岭南的集散之地。珠玑巷地处南下岭南的交通要塞,自然而然会成为岭南移民的集散之地。据考察,珠玑巷移民家族多达797支。
7、福建宁化石壁村
宁化石壁村位于武夷山脉东麓,福建省西隅,每当中原动荡,都有大量移民涌入,并由此分迁闽南、闽西、粤东、台湾,及湘、桂、川 、黔等地。移民与当地土著融合,渐渐形成客家文化。宁化石壁被誉为客家文化的摇篮。
8、河北小兴州
为拱卫北京,防范元朝残余势力,明洪武、永乐年间,多次组织从燕山以北广大地区向北平附近移民。由于小兴州是长城古北口外的第一重镇,位于辽东、内蒙古南下北京的交通要冲,就成为历次移民的集散中心。
(注:此文摘自《时代教育》剑南春独家特约报道之“创四川”。)
湖广会馆
易甫公家谱补修材料
国运昌盛•政通人和•寻根问祖•时惟上策
我始祖易甫、仁甫、仁卿、智甫、义甫兄弟五人携子侄从江西南昌铁树观避兵迁湖北省麻城县县治西二里榛林落迹。易甫公生子四:文瑞、君瑞、国瑞、寅瑞。第四子寅瑞公由于年久疏远失考,九三年我分支续支谱,不知迁至何方何地,因此没有记载,九八年续修《楚熊通志》,也没有标记。
今有四川省邻水县熊心儒、重庆市长寿区熊海泉二位老前辈,前来我族寻根,双方对谱,查高坎岩洗脚河,此地都是易甫公后裔居住之地,并没有其他熊姓子孙居住。
其次,易甫公次子君瑞公生二,曰清一、清二,与寅瑞公生子四,曰清富、清贵、清荣、清华,恰恰辈份相合。对照现实,我支修谱成员几人确定寅瑞公是易甫公之第四子不误。
麻城市白田畈易甫公续修支谱理事
《楚熊通志》续修分支理事人员
熊明武 熊明修 熊文化
2005年11月1日
注: 熊明武 1993年续修麻城市白田畈易甫公分支谱常务理事长。
熊文化 1993年续修麻城市白田畈易甫公分支谱联访。
熊明修 麻城市文联主席、作家协会主席。
正本清源
树有根,水有源,是为天理,上有祖宗,下有子孙,是人之情伦。敬祖敬宗子孙之道,承前启后是族人之为。
今有四川邻水县磨盘丘后裔熊友寿拿来家谱版源,据谱书记载,始祖来临公,自大明弘治年间,从湖北麻城孝感乡熊家湾迁往四川邻水县磨盘丘定居。至今有十八代,五百多年,不知先祖是谁,为澄清谱谍,以免混淆。
有我支原续修宗谱理事人员,将老谱核对,确有此事,我麻城始祖易甫公六世子孙,自然公生子一曰绣,绣生子三,曰辅、碧、良,辅、碧二公后裔,从白田畈熊家井边浣迁居中馆驿,福田河定居。三子良公外迁无考,据记载良公生于明成化初年,来临公之子于弘治年间从白田畈熊家井边浣迁往四川,年代相同,辈份相同,双方互不有疑,肯确为是。
易甫公后裔二十四世孙:熊明武
仁甫公后裔二十一世孙:熊忠才
二00六年三月六日
认祖归宗
水有源,树有根。少时常听先辈讲,我们邻水荆坪磨盘丘一家熊氏,来源于湖北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与长滩丰禾熊氏一家同祖同宗,同源同流。我参加工作后,利用休闲之时,前往老家,四处走访,终于找到了一本民国时期我支族老谱,迫不及待地一查看,才知我荆坪磨盘丘熊氏支族系楚国第一代国君熊绎之后裔。熊绎嗣孙熊来临,妻韩氏生滔正、滔庆、滔敬三子。滔庆、滔敬二祖于明弘治年间(公元1500年左右)由湖北麻城孝感乡熊家庄入川,滔正祖留居原籍。滔庆祖入川时在夔州云阳遇难逃离失散,下落不明。滔敬祖入古邻落业,居现邻水县城凼凼湖后(今县委所在地后),逝后墓葬于此。滔敬祖入川居邻后生上川,上川生仕志、仲仕二子,仕志游手好闲,不耕不读,徒尚好勇斗。仲仕之子光辉不幸于父早丧,光辉接业时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东逃西奔,择仁里以处,居曹家观事农营生,运转兴隆,于明崇祯十年(1638年)置田造屋于荆坪磨盘丘,世代相传。
阅谱后,只知我支族源于黄帝,姓于鬻熊之“熊”,为熊绎之后,入川祖滔敬,其父系熊来临,但熊绎至滔敬之系原谱没叙。去年三月六日,湖北省麻城市易甫公后裔二十四世孙熊明武、仁甫公后裔二十一世孙熊忠才带来族谱与我支族谱查对时,才查出易甫公六世孙自然生一子绣,绣生碧、辅、良三子,良公婚配纪氏。碧、辅二公先居麻城白田畈熊家井边垸,后裔大多迁至中馆驿、福田河定居。谱中注有“良公外迁无考”(实际上良公之子来临未外迁)。谱载良公生于明成化初年,来临公之子滔敬于弘治年间入川,其间50余载,祖孙三代同堂合情合理,且年代吻合,辈份也相同。又据易甫公嗣孙熊明武讲,麻城几次续谱他都参加了,他是麻城《熊氏族谱》吉庆堂之系的主编,修谱时只见老谱上载有良公后裔外迁无考,而不知迁往何地,也从未有人来查对过。这次对谱可以肯定四点:(1)从住地上看,邻水荆坪磨盘丘《熊氏族谱》称,本支族源于麻城孝感乡熊家庄,熊家庄指的就是麻城白田畈家井边垸,俗称熊家垸。良公之兄碧、辅后裔先前就居住在熊家井边垸,至今仍有后裔居住于此。(2)从时间上看,按年代和时间推算,滔庆、滔敬在明弘治年间入川时岁数不大,很可能未婚配,难怪邻水荆坪磨盘丘的老谱上只字未提当时滔敬之妻是谁,只提到滔敬入川居邻后生有上川。(3)从辈份上看,良公自鬻熊起是93世,其子94世,来临公正是94世,对上了号。来临公系易甫之子文瑞第8代,与我支族吉公是一辈,来临公生于明成化末年,吉公生明弘治5年,均周时期人。我是吉公第15代孙,你熊友寿是来临公第15代孙,你我同辈,年龄也相差无几。(4)至于邻水荆坪磨盘丘《熊氏族谱》中提及来临之子滔正祖留居原籍(指麻城孝感),需进一步查对。但从字派上看,在我们那里只有“来”字辈,而无“滔”字辈。滔字及以下字派可能是后来序的。
通过查对谱牒和探讨分析,麻、邻两地在场族人一致认为,邻水县荆坪磨盘丘熊氏系易甫公之子文瑞公后裔,来临公系良公之子无疑,应认祖归宗。文瑞公与邻水长滩丰禾熊氏入川祖寅瑞(后改寅仕,排行居四)系亲兄弟,先辈们说道荆坪磨盘丘熊与长滩丰禾熊氏同宗同祖,同源同流是有依有据的,且完全正确。
在确认良公为来临公之父后,摘抄来临公上系世祖如下:
黄帝(姬姓)—昌意—颛顼—称—卷章—吴回—陆终—季连(芈姓)—附沮—穴熊……(司马迁“楚世家”中称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故未叙而断25代)—鬻熊(称熊氏1世)——丽(始姓熊)—狂—绎—艾—黑旦—扬—渠—挚庇—严—季苟—咢—仪—坎—通—瑕(改姓屈)—丐—重—荡—到—建—生—莲—庆—文—续—机—辰—伯庸—屈原—嶽(复姓熊)—达—廷楷—金龙—广之—恺—宗尹—宗杰—贵昉—谅—松—筹—明—师—合明—睦—僧循—远—炜—瑛—用选—文简—武庄—襄—植之—秘—衮—输万—九思—克——曜—宇—询—世昌—万亿—斗忠—子华—荣—岩—仁瞻—绍诚—守逊—俸—公信—子达—熙仁—诚信—崇六—益雅—景文—涛—楹—应武—信可—丙六—易甫—文瑞—天佑—永常—铨—自然—绣—良—来临—滔敬(95世)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荆坪盘丘熊氏以“滔”字为一世字派,下序59字,共60字。
滔上仕光宗 昌荣应万年
宝贵长生乐 世代福禄全
(畴武鉴定)
道德成青顺 广惠月明天
开国立大业 文华庆家贤
儒学从心定 安廷礼义行
敦隆显志泽 同达圣朝宣
竭力首人 富辛、富有
同治六年丁卯岁二月下浣日立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长滩丰禾熊氏与坛同熊氏邀集邻水境内各地熊氏支族进行合族品辈,荆坪磨盘丘熊氏一支因位次高低之争退席未品,直至二00四年十一月,邻水境内熊氏各支族代表聚会才商议认定:1933年的合族品辈,在原长滩丰禾和坛同的《熊氏族谱》中已有明确叙述,我等后来人勿得异议。荆坪磨盘丘熊氏素以“长”辈品长滩丰禾熊氏“昌”辈,约定俗成,予以确定。
荆坪磨盘丘熊氏自滔敬祖由湖北麻城孝感乡入川居邻500多年来,血族光大,人繁户稠,子孙散居于邻水荆坪、石永、两河、古路、同石、王家、兴仁、石滓、柳塘、八耳、复盛、万县、云阳、垫江、壁山、江北、重庆、陕西等地。
四川省邻水县司法局 易甫公二十四世孙
熊友寿 敬撰 二00七年五月
易甫 仁甫历代宗支世袭表
注:1、古时叙谱是帝王和朝中官吏的专利,民间私家不得叙谱,因穴熊后熊氏无人在朝为官,司马迁的《楚世家》未叙而缺代二十五世,鬻熊系三十六世,又称江陵熊氏一世。
2、易甫、仁甫公宗支历经几次改姓,如黄帝姓姬,季连姓芈,鬻熊(称熊氏1世)子丽姓熊。熊通之子瑕改姓屈,屈原之子嶽遵父命复姓熊。
3、表中黄帝、颛顼系上古帝王。表中曾任楚国君者有:熊绎(楚开国始祖,成王)、熊艾、熊黑旦 、熊扬、熊渠、熊严、熊仪、熊坎、熊通(武王),均是楚国很有作为的国君。
4、表中屈原本姓熊,与楚武王通同宗,楚武王通之子熊瑕任楚国莫敖(官职)被封于屈邑(今湖北秭归县),他的子孙分封为屈姓。屈原时任楚国三闾大夫,是我国最早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后遭谗言被流放,他痛感当时国君昏庸无能,爱国志士报国无门,楚将亡,愤懑投汩罗江以身殉国。殉国前,他告嘱子嶽曰:“我本楚之同宗,享先代地因姓屈,今果遭屈而不得伸,我身后尔当复其姓,勿为人所屈也。”屈原殉国后,其子嶽复姓熊,遂同子隐居山中。
5、表中熊衮,唐时任御史大夫,按理说他是有位有钱之人,但他居官廉洁,常将薪资助他疾苦,落得两袖清风。传说他是一位孝子,其父身亡无银安葬,便伏廷昼夜号泣。此时天上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中有雨钱降廷。尔后,他被封为“忠孝雨钱公”。而今湖北孝感市一带“熊氏家谱”中均题:“大地江陵无二姓,衮公德泽雨为钱。”
【资料仅供学习之用途,未经楚熊麻氏文化源流编辑委员会同意,请忽转载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