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姓是什么呢?姓就是血统的标志。在我国历史上,周朝,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新的姓氏大量涌现,形成汉族姓氏发展的高潮,有的以地邑为姓,有的以长辈的名或字为姓等等。那么,熊姓是怎么来的呢?据唐朝林宝《元和姓纂》称,熊姓来源有二:一是源于中华民族始祖黄帝“有熊氏”;二是源于周开国元勋鬻熊的“熊”字。
早在原始社会的部落时期,为了部落与部落之间和人与人之往来有所区别和标志,便开始出现了姓氏和姓氏图腾(图腾,指原始社会各氏族部落把认为与本氏族有关的某种动物或自然物,作为神物加以崇拜。图腾的徵记即本氏族的标志,以在交往中表明身份,视为保护神),从而改变了原始社会早期群居无序的状态。6500多年伏羲统一华夏各个部落,自定“风”姓,并取各部落图腾的特色组成新的图腾——龙,使龙成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象征。伏羲传承七十八世少典,姓公孙。据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五帝本记》载:少典生炎帝、黄帝,炎帝与黄帝系同父异母,两兄弟从小争宠不和。炎帝长居姜水之滨,故姓“姜”,因发明农耕和医药,故称“神农”。黄帝长居姬水,故改“公孙”为“姬”姓,又因住轩辕之丘,发明轩冕、舟车、文字、音律、算数等,故号“轩辕”。两兄弟为争夺权势,两部落常相互厮杀。炎帝部下有一员猛将叫蚩尤,野心勃勃,离开神农部落另起炉灶建立九黎部落,残害庶民,滥杀无辜,还想灭轩辕部落。于是黄帝征召各路诸侯,联合炎帝与蚩尤战于河北涿鹿,终将蚩尤擒杀。兄弟两结盟泯旧仇,轩辕代神农,天下统一,炎帝成为部落联盟领袖,被尊为至高无上的天神和人间的一代君主,图腾仍为龙,故中华民族有“龙的传人”之称。并在河南新郑熊山建立“有熊国”,其父少典任有熊国国君,以动物“熊”为图腾,视为保护神加以信奉。后来他的子孙中有一支派以国名“有熊氏”为姓,后又去“有”字,形成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熊姓。《书•尧典》中有“益拜稽首,让于朱虎、熊罴”,说明帝尧时臣中有熊罴。夏初,曾夺取太康王痊的后羿,有贤臣熊髡。《姓氏寻根》称:他们“当是黄帝有熊氏之后。”又据司马迁《史记•楚世》载:黄帝立四妃,正妃名嫘祖,生昌意、玄嚣、苗龙,昌意生高阳,继黄帝伟业,号颛顼。颛顼帝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季连六子,分散居住在中原黄河流域一带。第六子季连姓芈、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夏商交替更代之际,争斗十分激烈,因季连父祖是夏王朝的重要成员,受到灭顶之灾,芈姓部落被迫南迁至湖北汉水流域荆山、湖山一带,形成一支强大的民族部落,史称“楚族”,以楚蛮、荆蛮登上历史舞台。至商,楚隶服商朝,楚族依然承受着奴役和剥削之苦,直至公元前十一世纪殷商末期,楚族出了一位很有德行和学问的酋长,名鬻熊(吾先第三十六世祖),乃季连后裔,仍姓芈。他策妙群雄,为周文王姬昌之师,协助西周定天下,成为周朝开国元勋。鬻熊薨,其子孙为纪念父祖的德业,从他儿子起遂将芈改为鬻熊之“熊”字为姓,称鬻熊为熊氏一世祖,代代相伟,演绎至今。追根溯源,这一支熊氏也是黄帝或颛顼帝高阳的后裔。
由此可见,我熊氏始祖乃是黄帝,凡熊氏之人均是黄帝的后裔。若从黄帝或颛顼帝高阳算起,有四千多年,若以周时鬻熊算起,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熊姓真可谓是古老而源远流长的姓氏。
谈熊氏族史必然要谈到楚国的历史,周成王即位,周王室大封天下,将博学多才的鬻熊曾孙熊绎封为楚国诸候,建都湖北丹阳。后楚文王熊赀,迁都于江陵(荆州),建纪南城,楚国历时800多年,42代国君均姓熊,因此,我们把楚国称“熊国”也不过份。这里面,我认为楚国最有作为的国君要算开国始君熊绎、武王熊通、文王熊赀、成王熊恽及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熊侣。
熊绎、吾先第三十九世祖,楚国的第一代国君。初封于楚,国贫民穷,兵少将寡,以丹阳为立足点“筚路褴褛,以启山林”,开拓江南,经过艰苦创业半个世纪,楚国疆域日渐扩大,财富日增,成为雄踞南方一大强国。
熊通,吾先第五十世祖,称武王。他即位后,致力于经济发展,充分利用江汉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苦心经营三十余年,财富日增,国力日强,在江汉流域众多诸候中“鹤立鸡群”。三次率兵代隋,威震东周王室,多次出兵与江东诸国征战获胜,使楚国疆域不断扩大,为楚之崛起立下了不朽功勋。
熊赀,吾先第五十一世祖,称文王。他即位后,高瞻远瞩,将国都由丹阳迁郢(指江陵),建纪南城,从而摆脱了长期跋涉山林的困境,为扩展雄图,争霸中原奠定了基础。
熊恽,吾先第五十二世祖,称成王。他即位后,指挥若定,敢与齐桓公争高低,与晋文公相匹敌,先后征服法、许、黄、英四国,并射伤宋襄公,充分展示了他的雄才大略,不愧为楚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与军事家。
熊侣,吾先第二十四世祖,称庄王。他即位三年,不理国政,日饮酒作乐,实则潜视默察忠奸。三年后,他罢逸乐,重整朝纲,挺进中原,三年灭庸,六年代宋,八年进军至洛水,观兵于周疆,声威大振,南征北讨,先后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领域扩展到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河南六省及四川、浙江、陕西、山东的部分地区,成为列国之首,著称“战国七雄”佼佼者,使楚国霸业进入鼎盛时期。
在楚国大臣中,最受人钦佩的要数子闾、吴起和屈原。
子闾,乃楚昭王熊珍的弟弟,任司马。公元前489年10月,楚昭王病危,临终前因子年幼,又处非常时期,欲将王位让与弟子闾,子闾拒而不受,五推五让。打起仗来,他以大局为重,佯装为王,以定军心。昭王病逝,力排众议,簇拥昭王越女之子熊章继位,称楚惠王。子闾公这种以国事为重,不求官位名利的高尚品格和伟大人格,令人钦佩不已。
吴起,本是魏国的政治家与军事家,因受魏奸臣诬陷奔楚,楚悼王熊疑如鱼得水,加以重用。吴起对楚忠心耿耿,别无二心,面对国势日渐衰败,他主张变法,对外坚甲利兵,对内理法律,罢冗员,除贪腐官员。不数年,国势骤强。正当军事上取得辉煌之时,楚悼王病逝,致使昔日受惩的贵族与奸臣群起攻之,吴起伏在悼王遗体上大哭,死于乱箭之中。吴起对楚之贡献,乃一奇迹,为时仅六年,还未作更大发挥。吴起的理想与计划,却于二十年后的秦由商鞅来实现了。此乃楚之不幸,熊氏之不幸也。
屈原,我国最早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与政治改革者。初辅佐楚怀王熊槐,做过佐徒、三闾大夫。他学识渊博,影明法庭,举贤授能,为楚的兴盛立下了汗马功劳。战国时期,趋向统一,唯具统一者,莫过于楚、齐、秦三国,尤以楚为最。屈原主张“合纵联齐抗秦”,而楚怀王熊槐轻信夫人和朝中奸臣的谗言,不辩忠伪,则“联秦抗齐”,导致外交上的一大失误,种下了楚灭亡之患。顷襄王熊横时屈原被流放。后都郢为秦攻破,楚被迫迁都于河北淮安。他痛感两代国君昏庸无能,爱国志士报国无门,便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愤懑投汩罗江以身殉国。屈原本姓熊,与楚武王熊通通同宗。因楚武王熊通有两个儿子,长子熊赀接位,次子熊瑕任楚国莫敖(官职),封于屈邑(今湖北秭归县),他的子孙分封为屈姓,屈原是熊瑕的十五代嗣孙。殉国前,他告嘱子嶽曰:“我本楚之同宗,居先代地因姓屈,今果遭屈而不得伸,我身后尔当复其姓,勿为人所屈也。”屈原殉国后,其子嶽复姓熊。在湖北麻城的易甫、仁甫公后裔,我们邻水的长滩、丰禾及荆坪磨盘丘熊氏支族就是屈原和嶽公的后代,包括我在内,如果嶽公不得姓熊,很有可能我至今不姓熊而姓屈。
在楚国历史上,也曾发生过两件很不光彩的事。
第一件是在楚昭王熊珍时,伍子胥掘楚平王熊弃疾墓。那是公元前506年,吴王派伍子胥率大军攻楚,楚大败,吴军势如破竹直捣郢都,昭王奔随,伍子胥便掘楚平王墓,并鞭尸三百。伍子胥掘熊氏老祖坟,实在过份,他父祖代代为楚国大臣,有恩于楚,伍子胥之举,有违伦理道德。在这楚存亡之时,楚大夫申包胥赴秦求救,哭于秦廷七昼夜,终使秦襄王想及楚昭王熊珍是秦的外甥而动容发兵救楚,击退吴兵。伍子胥败阵回吴,被吴王所杀,落得个可耻下场。
第二件是面对秦着手统一天下,先后灭韩、魏、燕、赵,将全力伐楚时,楚本应安内对外,而楚国内部却在争王夺位,终于公元前227年熊负刍杀其弟楚哀王熊犹,篡位自立为王,成为楚末代国君,在历史上写下了极不光彩的一页。公元前224年秦率六十万大军伐楚,楚大败,次年熊刍被虏,宣告楚亡。
公元前223年楚亡后,秦军见熊者斩,熊氏族人为避战祸有的为了聊存香火,延续后代,被迫改姓:有的“生不改名,死不改姓”,逃入深山老林隐居;有的流徙江西、湖南、贵州、四川一带或福建、广东等地,致使至今湖北、江西、四川、湖南四省熊姓约占全国汉族熊姓人口60%,少数民族中也有熊姓。从清代开始,闽、粤熊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近代以来,一些熊氏族人离别故土,走出国门,徙居海外,不断开拓新的事业,主要侨居于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欧美一些国家。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熊姓有350多万人,遍及全国各地,居中国4000余姓中第68位。2006年《人民日报》报道,排出新的《百家姓》,1月10日宣布,李、王、张居前三位,熊姓排列第七十位,比1982年的排列后退了两位。2007年4月24日,公安部通报,根据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对全国户籍人口的统计分析显示,王姓是我国第一大姓,李姓居二,张姓居三,熊姓排列第七十一位,比2006年《人民日报》排出的《百家姓》,又后退一位。这说明我们熊姓执行党的计划生育政策好。熊姓既然是古老的姓氏,况西周初在楚国附近建立的子爵罗国国人也姓熊,为什么而今还不算全国大姓呢?主要是有的改姓分流了。据统计,从熊姓分出去为别的姓氏的就有50多个姓氏,如屈、白、包、罗、孙、文、潘、濮、上官、庄(严)、查、荆、荣、容等,他们都是我熊氏的亲缘。如果加上这些由熊姓改其他姓的,全国熊氏总人口将达亿万之多。湖北荆州长江大学魏昌教授和楚文化研究所徐文武老师说:“熊氏历史悠久,人繁发达,要不是楚被秦灭,熊姓也不会改那么多姓,传承至今可能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大姓。”凡今与楚君同祖宗姓熊者,均是继承楚国王位或其它官位的子孙传下来的,实为幸运,应该感到骄傲与自豪。
熊氏血缘光大,人才辈出,历代风云人物誉满祖国各地,真是数不胜数。如秦朝的熊心,西汉的熊育美,东汉的熊乔、熊合明、熊承绪,晋朝的熊远、熊翘,北朝的熊安生,唐朝的熊衮、熊安生,五代的熊庆,宋朝的熊倍、熊孝,南宋的熊琳,元朝的熊朋来,明朝的熊志聪、熊文灿、熊大木、熊廷弼、熊绍祖、熊东溪、熊吉、熊良宦,清朝的熊伯龙、熊赐履、熊光裕,民国时期的熊希龄(民国初任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熊克武、熊向辉、熊十力、熊雄,还有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英雄熊秉坤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熊氏后裔群星灿烂,名人层出不穷,比比皆是。如熊公哲,江西奉新人,名教育家,历任华北大学、台湾大学教授。熊恒浩,广东梅县人,毕业于香港大学,移居中加拿大,任中华文化中心主席和美国熊氏集团董事长。熊庆来,云南人,任政协全国委员。熊国治,台湾桃园人,史学家,致力于中华民族史,现任加拿大温哥华大学教授,为编纂《江陵熊氏族谱》《楚族的渊源与建国以至南迁》,奔走大陆八次。熊永达,广东东莞人,曾任亚洲各国大学学联主席,香港理工大学教授,香港政府议员,熊氏宗亲会理事长。熊复,四川邻水县人,1936年考入四川大学,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2月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任第三大队政治处宣传股长和政治宣传科编纂组长。解放初任中共武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1952年调中央宣传部,历任秘书长、副部长,1978年任《红旗》杂志总编辑。他曾是中共第8、11、12届代表大会代表,第5、6、7届常务委员。熊寿祺,又名熊唯知,四川邻水县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1926年在上海大学附中读书时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随毛主席上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参与制定古田会议决议(草案),后任红军军委委员。解放后,他历任中南交通部办公厅主任、中南民族学院院长、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熊泽湘,四川邻水县人,1920年随同周恩来、李大钊、曹狄秋、程子建等留学法国里昂大学,并在法国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受吴玉章派回邻水建立国民党(左派)临时党部。解放后任四川省政协委员,县政协副主席。熊梦,四川邻水县人,1937年投身革命,1938年赴延安,转战南北。1949年任泸县县长,后任成都市一轻局局长。还有中将熊自仁,湖北监利县人,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司令员。上将熊光楷,江西人,现任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他对各国政治家的见解和军事家的理论了如指掌,在军中被誉为“儒将”。还有湖南双峰的熊清泉,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湖南省省长、省委书记,中共12、13届中央委员,第7届人大代表等等。就拿当今的熊氏族人来说,也不是等闲之辈,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为熊氏文化的发展,为家族争光,为社会添彩都是作出了很大贡献的。
正是:
熊氏先古悠悠史,鬻熊后裔逐浪高;
列祖美德传嗣继,铭刻忠孝永不抛。
人才辈出如春笋,光宗耀祖红旗飘;
为国忧民歌如潮,风流人物看今朝。
四川省邻水县广播电视局
熊心儒 敬撰
易甫公二十四世孙
【资料仅供学习之用途,未经楚熊麻氏文化源流编辑委员会同意,请忽转载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