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到江西寻根
据老谱记载,我广水市熊氏宗族祖籍江西德安。
二00五年五月九日,我和本超、大斌、义庆、义勇受编委会委托,去江西德安寻根问祖。当日下午启程,途经武汉、黄石、九江,到达德安已夜幕降临。
翌日清晨,我们到熊姓聚居地德安县城北郊的木环办事处。根据几位古稀老人提供的线索,我们又行程三十来公里,到德安县城西的磨溪乡尖山村,找到了当地参与编修熊氏宗谱的熊泽武。熊泽武对于熊氏奉诏迁入应山的情况也不甚了解。随后又在泽武的帮助下,我们转辗到德安县黄桶乡上屋熊村,找到了一九九八年参入编修《九江市熊氏宗谱》的熊克兴。克兴热情好客,给我们提供了资料,到周边询访了老者,还带我们到祠堂祭拜了六十四世祖熊世昌。他们的热情款待,我们培感亲切,见到了他们提供的《九江市熊氏宗谱》,我们如获至宝,更是喜出望外。随即将谱带到德安县城,复印成册,连夜分头查阅。
十一日,我们还到德安县档案馆查阅了《德安县志》,翻阅了大量的史志资料。是日,我们一行几人便起程返回。
——二进麻城查访
二00五年十一月十二日,我和本苏、义治、义庆又到移民圣地湖北麻城继续寻根。此次寻根,在麻城市文联主席熊明修、开发区副主任熊忠彦及其夫人李敏的帮助下,我们查阅了麻城市《熊氏宗谱》,还到麻城市东郊的枫树村询访了当地修谱者,查阅了当地续修的谱册。
二00六年九月十三日,由我和本苏、义权、义庆四人到麻城参加熊氏宗族文化研讨会,我们发现在会议资料中提到麻城沈家庄熊氏老谱有熊姓迁徙到应山的记载。会后我们四人又到离城十里许的沈家庄考查。其间还到当地熊氏祖墓祭拜,也朝拜了当地梅氏祠里供奉的封为国母的梅氏母祖熊姑。
在沈家庄查阅的熊氏宗谱始祖原序中记载:“元末之际,麻城发生兵燹,为避兵祸,熊氏开始向四处迁徙。至明初时,仍陆续移居应山、重庆、光州等地,……”,“朝武公生五子:以勤、以能、以良、以贤、以善。以勤携子殷并与弟以能一同迁四川。勤后返邑,以良原想也到四川,后至德安府应山县落户”。查沈家庄老谱复印件“沈庄湾老二房分谱序”记载:“朝用公生四子。长以信,次以诚,三以谅,四以聪。信公生奇公。奇公生三子:长有宇公,次有受公,季有爱公。而宇公号洪正,公生青云,受公字润初,号受一,迁应山,为应邑始祖。爱公失考,后裔仍居于邑城之东南……”,从以上资料看,虽提及迁应邑的记载,甚至还有“受一公迁应山,为应始祖”之墨迹。我永阳熊氏宗谱已有详尽记载。广水市熊氏三世祖受一公之上为一世祖积德,二世祖福玉,妣氏也记载得清清楚楚。仔细比对,与麻城沈庄熊氏很难确定是属一脉,故还有待进一步查寻考证。
二00六年 仲夏
亮公后裔二十二世 宗炳记述
寻根问祖 游江陵
不知祖先,不算完美之人。
戊辰年的春节是在家乡欢度的,祭毕列祖列宗,我就寻着当年祖先迁徙的路向,从福建永定出发,经上杭,长汀,宁化进入江西的石城、南城、南昌等地进行考察,后来抵达湖北的武汉,所到之处,同宗皆热情款待,同族之谊,催人泪下。
盼望已久的江陵之行就从武汉前往,值逢熊氏楚国迁都江陵地区2677年之际。湖北的春天,阳光明媚,坐了五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就到了江陵。当汽车穿过高大的城门时,那雄伟的城墙,立即令人有进入古国之感。我在博物馆招待所下榻,安置停当就到博物馆去参观。
江陵是我熊氏的发祥地,也是熊氏的郡头,过去对她知之甚少,经过参观得知,江陵城和荆州城乃一城两名。楚国的祖先熊绎建都丹阳(今秭归县),那里地处长江三峡,高山峻岭,交通不便。文王熊赀为了摆脱部族长期跋涉山林的困境,以便扩展雄图,于公元前689年将都城由丹阳迁到郢,即今江陵城北五公里处的纪南城。纪南城西有沮漳河,自北而南注入长江,城东有夏水,杨水,与汉水融汇,城北有大道直通中原,水陆交通方便。城周为广阔的江汉平原,沃野千里,特产丰富。熊赀不愧是位高瞻远瞩的国君。以后,楚国势力迅速发展,先后吞并四十五个国家,疆土西至云南,北至黄河,南至湖南,东至滨海,是赫赫威威的“千乘之国”。在春秋时期的南北角逐中,她是南方各族之雄,在战国时期的东西抗战中,她是东方各国之长。楚国有二十个国君在纪南城即位,历时411年,创建了灿烂的楚文化。
怀着敬仰的心情,第二天我驱车来到纪南城。首先看到的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楚纪南故城”保护标志碑。我从碑后沿着蜿蜒起伏的城墙遗址,作了一番查看。纪南城址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3.5公里,总面积约为16平方公里,城墙周长15.5公里,至今有的地段高达6.7米,都是夯土筑成,坚实牢固。秦国“白起拨郢”后,纪南城已成废墟,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在这里写过“最是楚官具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的诗句。现在纪南城内已是阡陌交错的锦绣田园了。
据考古资料得知,纪南城有成门八座,四个方位每边各有两座。其中南、北各有水门一座,船可直达城内。不论是陆上城门还是水上城门,都有三个并行的门道。水门三个门道相等,陆上城门中间门道较宽,留有车轮痕迹,说明是车马道。城的南部有大型宫殿遗址,附近分布着纺织、冶炼等作坊遗址及商业区遗址。后汉桓谭在《新论》中记述:“楚之都郢,车挂毂,民摩肩,市路相交,号为朝衣鲜而暮衣敝。”意为:早晨穿新衣裳进城至晚上就被挤破了,好一派繁华热闹的都会。
游完纪南城遗址回到江陵城已是夜幕降临,休息一夜之后,在江陵内继续游览考察。江陵城是我国古城中至今保存最好、风格最独特的一具完璧,因地临长江,附近无高山,所有皆陵阜,故称之为江陵。城内东西长3.75公里,南北宽1.2公里,总面积为4.5平方公里,只有纪南城的三分之一大。
熊赀的次子楚成王熊恽为了问政、幸驾、息憩和迎宾,在今江陵城营建了“飞楼百尺照湖水,上有燕赵千娥媚”的渚宫和宫船码头。江陵城几经焚毁和重建,至今留存的城墙是1644年清朝依照旧基而复建的。据说城墙的规模仍是当初熊恽建造的渚宫形状。共有六座门,每座城门上均建有门楼,其中大北门城楼至今古貌依然,城内街道整齐,绿树成荫,城上门楼飞峙,松柏如翠。
江陵县境内的楚文化遗址,俯拾皆是,举世罕见,从已发掘的几座中型楚墓就出土了数以千计的文物,最为奇特的是虎座鸟架鼓和鸳鸯豆盘碗。
楚文化之高度繁荣,应归功于有作为的国君,如熊绎、熊渠、熊通、熊赀、熊恽以及春秋五霸之最后一霸楚庄王熊侣。熊侣在位23年,用兵于外,餳政于内,武功卓著,国势昌盛。后人怀其威,遍立庙祀之。今纪南城东南角仍有一座楚庄王庙,庄王塑像供于正中,旁供丞相孙叔敖等。孙叔敖乃楚国君熊眴之后代,他设计的水利工程期思陂(在今河南固始、商城一带),促进了农业大发展,它比都江堰早三百多年。孙叔敖墓在江陵城中山公园内。
由熊绎、熊赀、熊侣等国君统治过的强大楚国,后被秦国所灭,论经济和军事实力,楚强于秦,后由于吴起变法失败和楚怀王熊槐不用屈原(楚武王熊通的后代),而轻信谗言,导致身亡国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秦始皇建立的国家只15年就被原楚国人所灭。纵观历史,重用贤人乃国家兴亡之大计哉!
熊耀元
1988年3月于北京
【资料仅供学习之用途,未经楚熊麻氏文化源流编辑委员会同意,请忽转载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