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迁麻始祖仲四公序
我族自鬻公至宗贤公总系已详载矣,无庸复赘。至宗贤公次子仲四公自江右来麻卜居,邑东望城岗,披荆棘历艰险不自逸也。仲四生子一名万五,洪武丙子乡试第二名举人,任沔池教谕,后升知县。自是叨印绶列胶庠者,累世不绝。所以望城之族最强,越六世椒衍亦繁。永佳公子讳(鋿)迁东义州是为我入山始祖,其余或分居古城畈城市中奉笔河、许家坪磨子山等处。苗裔俱盛,而溯其由来,均系仲四公之后。故我族以仲四公为百世不祧之祖云。
裔孙茂楼茂泰谨识
麻城熊氏各支与温州鉴川麻氏
品辈表
麻城熊姓世系排行字式
(六十四字)
君宗文进 应廷华明
心占红光 奉泽颂平
星际和谐 笑迎远朋
满怀乾坤 奋勉志诚
尊律方坚 崇科慧聪
纯朴贤哲 耕读传经
普佑欢歌 举家裕隆
嵩高圣祖 鸿业世鼎
吉庆堂入川人名表
二世:寅瑞迁四川邻水、长寿
三世:天佑迁河南洸洲
四世:道信、道伟、道莹迁河、罗田等地
八世:熊良迁四川邻水、磨盘丘
九世:熊臬入籍长阳县
十二世:太恒、商于常德遂居焉
十三世:德晋迁贵洲静安县
十四世:之恒入川、世禄携子熊玉入川居夔府、秉衡、秉铿秉镇居四川成都凤凰山
十五世:欲仁、利仁携子居四川棉洲安县(廷芳、廷荣)
汝奇字大任入川、文谟入川
为绎字汝续入川,为縂字汝春居四川棉洲安县
十六世:美柄入川,美槐字廷皙入西蜀巴洲火焰山
廷柽、廷杞入川,学文、学礼、商于西蜀未归
士荣、士贵、商于四川成都府、金堂县、淮洲坝落迹
汝顺、汝先、汝高、汝文、汝耀俱居巫山
廷盛往陕西未归,廷哲廷法携子入川居丰谷井
十七世:来时、来材入四川遂宁县,克理居四川安县河坝厂
雲灼居西蜀梓潼县,熊棣字仲华居四川太平县大竹河
学魁、学海居四川重庆,国城、国玺、国珮俱居巫山
兆荣、子振桂、孙作文三代俱居夔府、云阳县沙佗子
士伦、士让、士杰、士秀俱居万县长滩井
士祥居四川大竹河,士俊入筠洲
十八世:振魁入川,振茔、商于西蜀梓潼县
元骥、元骧居四川太平县大竹河
国定官浙江驻迹,世俨居巫山
国义、国选、五伢、三公入川,廷荣入川,熊海入川
熊洪居四川大宁县
十九世:长珍居黄安
人骥、人鋆、人炘、人明、人权、人炳俱居巫山
正荣、正华居巫山
二十世:瑞宏居四川万县
瑞凤、瑞潘、瑞堂、瑞明俱居巫山
二十一世:生福、生禄居巫山
2005年4月2日,渠县县人大主任
熊克志来广安庄子湾祠堂献锦旗
四世祖威公简介
威公画像
公讳威,字惟德,号宽济。明洪武二年随父三世祖受一公,奉诏由江西德安经麻城迁至应山(今广水市)马督司七孔桥西桑植园落籍。公承业后,持家俭约,不辞辛劳,产业浩大,始成巨富。公惟以济贫为念,广施善行。整修七孔桥,施山场建庙宇,舍田产奉香火,怜悯苦难,扶贫济困。
大明正统四年,岁饥天旱,民不聊生。正统六年,岁饥更甚,四处饥馑。公倾仓放粮,周济乡邻,援救众生。出谷一千三百石,车载马驮,运至河南上蔡赈灾济民。公之盛德义举受正统皇王大力褒奖,赐以高官厚爵,公坚辞不受,仍以农耕为本。帝感共诚,敕谕为义民,赐公二品冠带,加封其刘、李二夫人为二品夫人。正统十四年,四世祖以九十三岁寿终,单恩御葬疆踏子沟风水宝地。
二十一世本苏 重录 敬绘
二OO八年 二月
入山始祖鋿公序
入山始祖鋿公像
鋿公,仲四公六世孙故又称一世祖也。公有嫡兄弟四人,同堂兄弟共七人俱居古城畈,后裔分徙详前序,公自古城畈来东义洲栖身吊桥沟之道人垸,持斋食素创立寺宇一座。今栗子岗东塔垸是其故址,后卜宅于八屋垸,地势轩厂,山水罗列,遂家焉是。为我东义洲一族肇祀祖也。迄于今世有十五,年逾五百,丁口不下数千。必有谱以纪之斯,足以聊子姓序昭穆著发祥之盛。乙酉冬始事采访草稿未就,伯正普叔殿熬谓楼与泰曰,谱以收族子辈所辑者,鋿公一支而乙。若城内古城畈等处,皆仲四后裔,汝二人旨往商榷,共辑一谱以成大观,奈事终未济,于是仅录鋿公以下世系编列成卷,故又以鋿公为一世祖也。
道光丁亥年
裔孙茂楼茂泰谨识
麻城过籍与广水熊氏八门
查《明史》及《应山县志》,始知我熊氏一脉祖籍原在江西,于明朝初年“麻城过籍”的大迁徙中,随其它诸姓从江西德安迁至应山(今广水市)落户,距今已有六百三十余年的历史。
元代末期,天下大乱,各路英雄纷纷举事。在赶走了元蒙统治者后,各路义军相继称王称雄,争霸天下。雄据在中原湖广一带的郭子兴、徐寿辉、陈友谅、张士诚和朱元璋等相互攻伐,战争不断。湖广一带连年招兵,百姓死亡无数,致使房屋被毁,田地荒芜,十室九空,一片凄凉衰败景象。
后朱元璋军队力败群雄,建立大明,定都南京,是为洪武皇帝。朱元璋称帝后,御驾亲临巡察湖广。当朱元璋来到应山县,并在宝林寺驻扎时,见四处荒无人烟,粮草缺乏,极其萧敝。见此状况,朱元璋便下旨从江西招集民众到应山安民。湖北麻城是当时移民的中转站,从江西来的移民,先到麻城暂住,然后整编造籍,分配到各地安居。
洪武二年(公元一三六九年),我三世祖受一公,率年方十三岁的四世祖威公(字惟德,号宽济,生于公元一三五六年),从江西九江的德安县移民至应山。在应山城东,今十里办事处马督司村的七孔桥西古名桑植园落籍。
福玉公一家在七孔桥落籍后,便择地买田产五十余石。因我祖所置田产上有天井涧泉水及小河流水灌溉,水源丰富,土地肥沃,加上我祖辛勤耕耘,岁有余粮,家渐殷实。至四世祖威公成年,持家俭约,不辞辛劳,产业浩大,始成巨富。因居地狭窄,威公便在离桑植园里许的下游小河边择地造宅,修成高楼深院,造屋一百余间,取名院子湾。院子湾内有专门库房,四周修有坚固院墙,迄后五百余年,墙院犹存。
威公年有四旬,膝下无子。于是,便广行善事:整修七孔桥,便于路人行走;施山场,修庙宇,取名龙兴寺;施田产,祀奉香火;点夜灯,方便行人;施粮米,以度饥荒;乡里有鳏寡孤独,常加照顾,济人之急,扶人之危;对寒窗苦读之人,资助援其赶考;对家境贫寒无力婚配者,资助完婚。
正统四年(公元一四三九年),时遇天灾,久旱无雨,田地无收,民不聊生。我祖威公,捐粮周济乡邻,拯救丛生,使应邑均无饥色。至正统六年(公元一四四一年),岁饥更甚。威公尽起所积之粟,车载马驮,捐谷一千三百石至河南上蔡赈灾。
此等善事,被有司官员申文上奏朝庭。大明正统皇帝龙颜大悦,遂召我祖威公进京。皇恩浩荡,赐公以厚爵,威公坚辞不受,曰:“臣乃畎亩之耕夫,止知出作入息乐。帝力之汪洋,济世安民之术臣不胜其任。”
上曰:“甚已哉,老卿之义也,不请缨于好爵,而泽及于斯民,朕当懋之。”于是,即颁敕谕:施公为义民,赐公以二品冠带,旌其闾免其税,并免其杂派差役。妣刘孺人、李孺人俱封为二品夫人。复赐美女一以荐衾枕,宫娥四以侍箕帚。俱劳以羊酒。公归之后,圣恩不时奖慰至。
正统十四年(公元一四四九年),威公寿终,享年九十三岁。威公去世后,皇上单恩御葬,墓地位于马督司北礓塔子沟。墓前表以石人石马,并于墓前里许的驿路边建牌楼,此地遂为牌楼冲。妣刘夫人、李夫人、王夫人俱葬于马督司西大路南吴家湾后山坡。威公虽去世已久,但其盛德流传数百载。邑内闾阖里巷时闻樵夫牧子之称奇。
威公乐善好施,普助乡里,修功积德,蒙皇天庇佑,连生二子,即五世祖以忠、以善。二公奋发攻读,宜思上进,未见求取功名。自此后,熊氏一脉人丁兴旺,生生不息,繁衍连绵。以忠公生四子,曰:烈、麒、亮、高;以善公亦生四子,曰:恩、麟、宪、成。俟八公长成,各领门户,形成“熊氏八门”。如图示:
至此时,我祖威公家势兴盛,阖闾众聚,钟鸣鼎食,已成应山望族。于是,在本宅对面古名栗林岗择基造屋,取名大熊家湾,遂从院子湾乔迁新宅。大熊家湾实乃熊氏全族兴旺发达的根基之地。
后我六世祖八公分爨,各迁一方:
长房烈公迁徙应山西部余店镇徐店东熊家老屋湾,传至敬宗、显宗。敬宗后裔住徐店老屋湾、熊家楼、东刘家湾。有的迁随县万家店、塔儿湾;有的迁马坪;有的迁界河新店等处。显宗后裔迁花山新街东冲、西冲、横冲,有的迁千人畈、黄土山;有的迁浆溪店吴家钱安各处。
次房麟公迁蔡河镇北黄土关。后裔文宗、耀宗、佑宗。文宗后裔迁孟畈店即今郝店镇北石堰河、李家河。佑宗后裔迁官家店、熊家口、桃园、新街等处。
三房亮公迁宝林乡藕塘岗,即今熊家湾。后裔腾蛟公、大德公。腾蛟公后裔住杨家岗四乡等处,有的迁小大紫河、抹角湾、吴家畈等处。大德公后裔转迁老屋七孔桥小熊家湾、彭家湾、牌楼冲、十里河北大程家湾、熊家口南桥板冲、青苔沟等处。
四房高公迁熊家大湾南三里许凹子湾。后裔锦语、锦进、锦志、瑞公。锦语后裔住凹子湾、庄家冲、杨家冲、汪家垅、程家湾,有的迁城北望城岗,有的迁驼子岗、陈家湾、冯家垅。锦进后裔迁墩子塘、熊家湾,有的迁广水北老官庙、王家湾。锦志迁同兴店熊家湾、卢家畈、喝茶湾、七孔桥彭家湾。瑞公迁杨家岗院子湾。
五房恩公迁城东熊家河。后裔大鳌、大凤、大鸾。大鳌公后裔礼、玉、智三公。礼公住后河。玉公后裔文秀、文献。文秀后裔迁城南马家岗,有的迁城西熊家庙,有的迁观音堂。文献公后裔住前河、白果树湾。智公后裔住后河、南岸学堂湾。大凤公在城北汤家岭,城东伍家岗,城南十里铺东凹子湾、熊家岗。大鸾公迁城北八里贫、院子湾、熊家岗,有的迁河南省大庙畈、西双河。
六房麟公住祖基大熊家湾。后裔大昌、大龙。大昌后裔有住本湾南里许刘家田、王家湾、吴家湾、七孔桥东栗树湾、东篁店、孝子店殷家塝、上徐家湾、漂水冲,有的迁广水票行正街。大龙公后裔迁长岭岗熊家冲、汪家店、白鹤子湾、接石湾、季马沟、李家嘴。
七房宪公迁怀读庙南下山口。后裔有的迁南新店后程家湾。再后不知迁往何处。
八房成公以前修谱未曾考证。
加据补遗,祥公支系住广水东熊家桥、王家厂。补遗义兴住广水纳水河。续补应化公支系住城东后河,有的迁七孔桥、栗树湾。补遗登极公、大忠公、大现公支系住城西龙泉镇顾事岗。续录连元公支系敬、显二公后裔住南肖家店上下熊家棚。补遗壁先公住东草店熊家冲、老屋湾、栗林湾、殷家岗、四方岗、舒家湾。有的住李店南七里岗、熊家湾、山口东祝家湾。大舞公住骆家店西熊家河一带各湾,有的住东关厢城内。梦麟兄弟住陈家巷高岗南大熊家湾、秦家河、卓家庙。瑞东、耀东二公后裔住陈家巷洪庙冲、观音湾、黑虎堂。有的迁同兴店东和广水北数湾。士龙公后裔迁河南省信阳南柳林镇东双河、西双河、大庙畈、谭家河、王家店、李家店、丹谷山、代家庙、东熊家楼、顾家冲西熊家楼、苏家冲、甘家冲、螺蛳冲、李家冲、大王冲、熊家寨、台子畈。
以上“熊氏八门”所居之地,由民国三十六年(公元一九四七年)《永阳熊氏宗谱》所录。从那时到现在,已过五十余年。世事纷变,时过境迁,应山熊氏一脉已由三世祖一家数口发展到如今近三万人。
据《永阳熊氏宗谱》排序,将江西德安的积德公尊为一世祖,生息繁衍六百三十余年,传至当今,应山目前仍健在的最长者“居”字辈为第十九世;目前已出生的最晚者是“为”字辈为第二十九世。按江西九江市《熊氏宗谱》排序,将商末周初的鬻熊公尊为受姓始祖,排位第一世,顺序推算,那么积德公则为第八十七世。如此,应山目前最长者“居”字辈应为第一百零五世;而目前最晚者“为”字辈应排至第一百一十五世。
目前,我“熊氏八门”居地分布,早已突破应山县境。有的迁移周边的随州、安陆、去梦、孝感、应城、孝昌、大悟;有的北迁河南信阳各地;有的还远迁宣城县的杨柳铺和江南广德县的霞松岭,以及安徽各地。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后,人口自然流动加快。我熊氏家族中干部工作调动、大学生毕业分配、部队军官安置、外出打工创业等人员已分流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华夏各地。有的甚至远渡重洋,侨居海外。
二十二世 宗荣
2006年3月9日于随州
熊氏宗祠古建筑
□张瑞金 文/图
一个朦胧雨日,在一个古场镇的背角处,我们寻觅到一神秘的古建筑。那青砖黑瓦的巍峨山门,紧连土墙相抱的东西厢房,宏伟壮观,古朴典雅,彰显出房殿的曾经辉煌。这是邻水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调查队员们在长滩乡熊氏宗祠目睹到的情景。
熊氏宗祠古建筑位于长滩乡政府办公楼后,坐北向南,二进式四合院布局。清初,熊氏始祖移民来到长滩乡落地生根,人口不断壮大,分支渐多,并逐渐向四周发展。而后建起了熊氏宗祠。熊氏宗祠原有上中下三殿,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新修乡政府办公楼而拆除了上、中殿。现仅存下殿山门及其厢房,但仍显出其磅礴气势。
熊氏宗祠山门,巍峨的牌坊建筑为花雕石门四楼式火砖墙,通高8米,面阔17.6米,进深9.7米。向内构成五间南房显得紧凑而实用,向外形成三围式牌坊彰显出宗祠建筑之气派和美观。山门牌坊正面的顶为四楼式,由青瓦、石灰制成,呈悬山式,上绘祥云、花卉等图案;牌坊大门上横匾石刻“熊氏宗祠”四个大字,自上而下系屏风式的戏剧人物浮雕及石刻,门石枋上浮雕二龙戏珠,石枋两侧还有四幅戏剧浮雕。“文革”期间,浮雕图案被损而模糊,石刻用石灰糨糊口,字迹不清。大门两石柱上刻有“鬼神其依是同伸孝享,禮法所在非徒外觀瞻”对联,现还清晰明了;牌坊的墙上有多块砖面,可见原砖坯未干时信手刻写的“道光丁酉年”、“熊氏宗祠”字样;牌坊两侧面墙上有似白云、像浪花的壁面,还有花草图案,顶为山墙,升高而呈平坦的“U”形、古官帽状。
熊氏宗祠下殿内南房五间,为抬梁式梁架,三级椽袱,向内施两步廊。抬梁上都有雕刻细腻的托峰衬柱。檐柱下是花灯状石墩,内柱下为方印形石墩。其东西厢房面阔各为5间18米,进深7.2米,高6.8米。抬梁架一楼一底结构,分别向内院各施三步廊,单檐悬山式屋顶,上覆小青瓦,前檐有瓦当,后墙体皆为土墙。东西厢房和南房围成的四合院内是长20米、宽8米的石板坝,坝内东南处有一棵参天桂花树,花开四方十里飘香。
熊氏宗祠作为其族人议事集会之地,原宗祠上殿右侧墙壁竖立有一块“公议留学规费章程”木碑。其内容是族人开会议定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凡家族子弟到国外国内各地求学或毕业者,分别情况每年给予不同等级的助学金或奖学金,以鼓励求学上进者;另一方面凡家族有人在各地各级为官者,分别情况每年向家族贡献不同数额的银钱作为助学金和奖学金基金,以表示不忘家族的恩德,继续发扬求学上进的好传统。这木碑现收藏于邻水县文物管理所,奖学碑鼓励熊氏家族培养了无数英才。邻水县志记载的熊寿祺,就是在这般环境下,少年时期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得支助在外求学受到革命启迪,步入成人年龄时在给父母信中写道,“胸怀大志,捨死革命,气吞长江再见父母”,抱定宏愿投身滚滚革命洪流。后投笔从戎,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上井冈山开辟革命根据地。1938年7月,熊寿祺回到家乡协助中共重庆市建立了邻水党组织,在熊氏宗祠积极开展革命工作,介绍了欧汝钦入党,并帮助其成立中共邻水特别支部委员会,邻水的许多早期革命活动都是在熊氏宗祠秘密进行的。
熊氏宗祠所在的上黑口村熊百胜主任也介绍说,熊氏宗祠曾先后作为川东地下党办公旧址、川东中学学校、医院等,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被乡政府用为办公房。近现代史给熊氏宗祠烙上了浓厚的政治文化色彩。熊氏宗祠现存部分,其规模和牌坊特色都算是我县宗祠建筑之最,它属清盛期的建筑,对研究川东清代宗祠建筑及其相关文化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证作用。
(注:此文摘自2009年10月25日出版《广安日报》)
【资料仅供学习之用途,未经楚熊麻氏文化源流编辑委员会同意,请忽转载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