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千年来,熊氏族人梦想有朝一日能够拥有一本全国统一的通谱问世。为了实现这一梦想,《中华熊氏通谱》从二OO二年五月开始,筹备、查阅各省、市、县熊氏族谱、通谱、通志,走访熊氏发祥地——郢都纪南城,访问楚文化研究所及各地档案馆、史志办,广泛收集各种史料、图片,经过五年的精心编撰,于二OO七年三月第一卷出版发行了。这部中国有史以来最浩瀚、最详细的中华熊氏同胞都能通用之谱,后又经过两年的多次修改、补充,精心编撰,出版了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第五卷即将要出版发行了。
中华熊氏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早在公元前二千四百年轩辕黄帝时期人,黄帝的后裔有一支族以黄帝有熊的号为姓,称有熊氏,后去掉“有”字,单姓熊,这是熊氏由来之一。
黄帝生子昌意,昌意生子高阳颛顼,颛顼生子大称,大称生子卷章,卷章生子吴回,吴回生子陆终,陆终生子季连,季连生子附沮,附沮生子穴熊,穴熊(十世)生子熊完、熊圉、熊罴三子都以其父穴熊的“熊”字为姓,其后裔都姓熊,这是中华熊氏由来之二。
熊完(十一世),因帝挚失政,同诸侯废帝挚,拥唐尧即帝位,司任火正,生子熊服。熊服(十二世)佐鲧治水,生子熊元。熊元(十三世)佐舜帝征伐三苗,生子熊机。熊机(十四世),因舜崩于苍梧,随诸侯朝禹于塗山,拥禹登帝位,封伯爵,生子熊杼。熊杼(十五世),朝夏太康帝,赐以云阳之地,生子熊怀。熊怀(十六世),夏中康元年,怀公上朝谈政事之道,帝大悦,加爵应侯。次年羲和氏叛乱,怀公奉命征伐,卒于军中。其子熊胤(十七世),奉命继续征伐,遂平定叛乱,中康帝命作《胤征》以奖励其功绩。生熊靡等五子。熊靡(十八世),寒浞杀帝相,少康出奔,靡公受诸侯之召集,同没寒浞,迎少康即帝位,授元士之职,生子熊祖。熊祖生子熊潜,熊潜生子熊僅,熊僅生子熊绅,熊绅生子熊克,熊克生子熊成。熊成(二十四世),参加成汤伐夏战争,夏桀败战亡,拥汤即帝位,封职金工。其后至熊亶(三十四世),殷武丁三十四年,奉命佐相傅说征伐鬼方,进功九等,追赠其父祖三代为司空,生子熊俊,熊俊(三十五世),殷王无道,诸侯归怨,俊公遂隐徙于岐,生子鬻熊。鬻熊(三十六世),名熊盈,自幼文武兼学,精通韬略,是楚族部落领袖,又是伏羲八卦的嫡系传人,九十见文王,为周文王之师,将八卦传周文王,周文王学成后著《易经》,封鬻熊为护国侯,协助周武王灭纣,是周朝的开国元勋。其后裔熊丽、熊狂、熊绎等等,都以熊贯名,这是中华熊氏由来之三。
中华熊氏诞生了,随之就产生了中华熊氏文化。
中华熊氏文化,是华夏历史文化、中华历史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楚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先秦以前的楚国,从公元前一O四二年熊绎被周成王封为楚国君王起,楚国经历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传承四十二代熊氏君主,国祚历时八百二十年,楚国开国时由子男之田五十里弹丸之地,经过历代国君带领臣民“筚路蓝缕”艰苦创业,使楚国疆域由小变大,国力由弱增强,雄踞南方,“逐鹿中原”。楚国有六百六十多年为大国、强国,其中有三百六十多年为“春秋五霸”、有一百八十年为“战国七雄”的丰功伟绩。曾征灭诸侯六十一国,统辖大小附庸国五十余国,“天下大事尽在楚”。其疆域西北到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东南到昭关(今安徽含山北),北到今河南南阳,东北到今山东南部,南到吴、越之地及洞庭湖以南,西南至今广西梧州、云南昆明和四川、重庆东部,“楚地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当时熊氏楚国,代表着大半个中国。楚国运用自身的华夏文化,又博采“陉隰百濮” “南方诸蛮” “汉阳诸姬”之长,形成独特的楚文化即熊氏文化。楚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包含楚国的青铜冶铸、冶铁、纺织、髹漆、舟车等工艺、城市与建筑等;精神文化包含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科技、风俗等文化形态,其文体是道家哲学和屈宋文学。道家代表作是《老子》《庄子》;屈原的《离骚》《楚辞》及庄周的散文,开创了民主色彩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代表着楚文化的文学顶峰。
楚文化还蕴含着楚国君民的“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博采众长的开放精神、改革创新的创造精神、及报效族国的爱国精神,熏陶孕育了一代代的风流人物,奋勇前进,为灿烂的楚文化增添色彩。早在汉代大史学家、太史公司马迁,把楚国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大事编撰为《史记•楚世家》,洋洋万字为记其事。它既是楚国国史,也是熊氏宗族史、家族史。现代专家学者,更是连篇累牍地研究、评价《楚史》和楚文化。湖北荆州长江大学成立了“楚文化研究所”,从九十年代初开始,老教授魏昌和中青年教授徐文武经过二十多年的精心研究,编撰的荆楚文化研究丛书《楚国史》《楚国思想史》及《楚学札记》出版发行。现代史学家张正明在为魏昌教授撰著的《楚国史》的弁言中说:“楚人的创业精神比周人的创业精神更为卓越,‘筚路蓝缕’这个形容创业维艰的成语正是楚人的典故。至于楚文化,则不公不比周文化逊色,而且可以与时代大致相当的希腊文化竞辉。”荆楚文化研究丛书主编董泽芳在为这套丛书的总序中说:“尤其是近二十多年来,有关荆楚文化重现出迷人的风采。”“应该把荆楚文化放到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广阔文化视野中去研究”。因为“荆楚文化不仅以其源远流长、特色鲜明而著称于世,而且以其内涵丰富、思想深邃而影响古今”。
现代史学家滕壬生在为魏昌教授著的《楚国史》撰写的叙言中说:“楚文化璀璨夺目,博大精深,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国际东方学家、印度学家、佛孝学家、梵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文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精通八国文字,学贯中西,汇通古今,被称为“学界泰斗” “国学大师”的季羡林教授认为:“中国古史应当重写”,缘由在于“楚文化或者南方文化至少可以同中原文化并驾齐驱”。
现代著名史学家张正明在《楚学文库》中说:“春秋战国时代的华夏文化,北方以晋、韩、魏、赵为表率,南方则由楚国独领风骚。”他又在《楚国演义》的序言中说:“楚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足与希腊文化媲美,各有千秋,东西辉映。”
湖北长江大学楚文化研究所魏昌教授在他著的《楚学札记》中说:“楚族楚国,犹如一座丰碑矗立在神州大地,永放光芒。楚人创造的荆楚文化,沾溉百代,流泽不息,成为中华文化有机的组成部分,而登上世界人类文化最崇高的殿堂。”
上述部分专家、学者、教授,经过数十年的精心研究、撰写、评介、宣传楚文化——即中华熊氏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作为楚国熊氏的后裔,更有责任和义务学习、钻研、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楚文化。
我们齐心协力共同编撰《中华熊氏通谱》,其目的是要承先启后、弘扬楚文化精神,激励熊氏子孙奋发向上,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民富国强,为伟大民族的复兴做出新贡献。编撰好《中华熊氏通谱》也是中华熊氏全体儿女的义务和责任,也是关系到全国四百二十万熊氏后裔千秋万代的浩瀚工程和宏大的公益事业,对参与编撰《中华熊氏通谱》的人,只讲奉献,没有报酬;对各省区市县的熊氏全体族人,要求通力协作。共同参与,群策群力,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有智出智,有钱出钱,对子孙后代也起着极大的启迪和激励。
编撰《中华熊氏通谱》是历代熊氏后裔的心愿和目标。我们作为中华熊氏的后裔,必须了解我们中华熊氏祖先的光辉历史,特别是熊氏楚国八百二十年的光辉历史和业绩,以便激励我们子孙继承和发扬光大。清康熙时,时任清翰林院国史馆编修官熊光裕,利用国史馆的历史资料,紧接司马迁著的《史记•楚世家》,编撰了熊氏家族巨著《熊氏谱源》,并由当时任清翰林院大学士、后任吏部、刑部尚书的熊赐履为《熊氏谱源》撰序,再由时任清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并任翰林院篡修官的熊伯龙校正《熊氏谱源》。以上三公,同为清代宦官巨儒,同姓同祖同宗,共同完成《熊氏谱源》巨著。
光阴又流逝了二百四十二年,直至清宣统三年,(公元一九一一年),湖北族人熊渭滨于农家收废中买到了幸存的孤本《熊氏谱源》,其中世系,上自鬻熊,迄至七十六世豫章侯熊琳。时任湖北拣选县知县的熊太晶见到《熊氏谱源》“昭穆厘然,支派眉列”,非常高兴。消息一经传开,大江南北熊氏族人欣喜若狂,纷纷要求联宗合族修建熊氏通祠、通谱,推选熊太晶等为督修,于一九一七年熊太晶率领族众在湖北团风县但店莲花泉兴建“熊氏通祠”,族众捐资五百大洋,通祠如期竣工,熊太晶不幸病逝,使编撰《通谱》搁浅了二十年。一九四二年曾参加辛亥革命起义的熊执中和著名哲学家熊十力领导首次创修《熊氏谱源》,涉及鄂东三十多个分支,越三年完成。
中国改革开放后,民富国强,各姓氏纷纷撰修族谱,以适应海外华侨寻根问祖。湖北熊新威、熊烈光、熊春棋等于一九九八年负责二修《熊氏通谱》,有湖北、江苏、安徽、河南等八省二十六个市县的三十九支分族的十七万一千三百六十七人,占全国熊氏总人口的4.25%,最后他们决定二修《熊氏通谱》,并改名为《楚熊通志》。
《中华熊氏通谱》与首创《熊氏通谱》和二修《楚熊通志》的不同之处有以下10点:
1、首创《熊氏通谱》和二修《楚熊通志》都是以湖北各市县区三十多支熊氏分族为主,世系只编排到九十世,从九十一世至现在的熊氏的后裔,在《通谱》和《通志》中没有记载。
因此,参加《楚熊通志》的族人,不知道自己是属“百字派”哪一个字,是熊氏多少世子孙。未参加《楚熊通志》的其它省市区县的熊氏后裔,更无法使用该《通志》。
2、为什么取名《中华熊氏通谱》?因为中华的“中”字是指中国;“华”是美丽、富饶;“中华”是指中国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国家。“中华熊氏”是指熊氏是在中华诞生、繁衍、发展壮大的,而且只有一个熊氏,就是黄帝的后裔、熊氏楚国历代君王的嫡系后裔的中华熊氏。“通谱”的通是指通用,中华熊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一线贯通,在全国范围内,包括港、澳、台及海外的熊氏后裔都能通用的族谱。
3、《中华熊氏通谱》是在继承汲取了《史记•楚世家》《熊氏谱源》、首创《熊氏通谱》、二修《楚熊通志》及全国各地《熊氏族谱》《家谱》《家乘》和《楚国史》《楚国思想史》《楚学札记》等重要史料编撰而成,分十四个版块栏目,一千五百多页,二百多万字,内容十分丰富。《中华熊氏通谱》中的熊氏源流,是有史以来最全面、最详细、最真实的中华熊氏文化源流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足以让每一位熊氏子孙感到由衷的自豪和骄傲。从太史公司马迁编撰《史记•楚世家》时,上自黄帝、昌意、颛顼至十世穴熊时,因“其后中微,弗能记其世”,又从三十六世鬻熊开始,编撰到四十二代国君熊负刍止,这中间差二十五世(代)的具体人员世系,是熊氏源流史上最大的断代工程。在清康熙时,熊光裕、熊赐履等编撰《熊氏谱源》;民国初熊执中、熊十力等编撰的一修《熊氏通谱》和一九九八年湖北团风熊新威、熊烈光等编撰二修《楚熊通志》时,都只能以鬻熊为熊氏始祖,没有解决熊氏源流的断代工程,不能以黄帝为始祖。但我们这次编撰《中华熊氏通谱》,经过六年在全国各地查阅史料和艰苦努力,终于解决了这一断代工程,以黄帝作为我们中华熊氏的一世始祖,是何等的自豪荣耀啊!
邻水县熊氏文化研讨会办公楼
4、《中华熊氏通谱》中楚国的建国时间和国祚时间都非常真实可靠。全国各地历代编撰的《熊氏族谱》中,楚国的建国时间有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1105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27年等等,众说纷纭。楚国建国时间无法肯定,楚国的国祚时间更无法确定,这是历来熊氏族人编撰《熊氏族谱》最为棘手的问题。直至一九九六年五月,国家启动“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该工程经过200多位中国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和科技测年学等老中青专家学者,经过五年的攻关研究,国家审查验收后,于二OOO年十一月九日正式向世界公布:“我国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约为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周朝开始。武王克殷二年疾,公元前1043年卒,其子诵于公元前1042年即位为成王。周成王即位后封周公旦之子伯禽于鲁,同时封熊绎于楚蛮,都丹阳,国号楚,建立楚国。这才真正确定了楚国是公元前1042年建国,至公元前223年被秦所灭,国祚820年。所以《中华熊氏通谱》中楚国经历的各个时期的年代是真实可靠的。
5、《中华熊氏通谱》与其它《熊氏族谱》最根本的不同点是通用之谱,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熊氏同胞和海外熊氏侨胞都能通用。而一般的熊氏家谱、族谱,只能在该族或一县及数县使用,没有通用价值。并且一般家谱、族谱三十年后就要重新编修一次,不然世系辈派就会紊乱不清,故有“三十年不修谱为不孝子孙”之说。但《中华熊氏通谱》则不然,因有全国通用的“百字派”,世系后还载有“中华熊氏世系持谱人的后裔续表”,将以后出生的子孙后代逐一登记在“续表”中,可继续使用两千年,至四十一世纪也不会紊乱。
6、《中华熊氏通谱》的源流源远流长。整整用了“源流篇”一个栏目,用二百余页,二十多万字,上自204万年前中国人类祖先巫山人开始,至原始社会原始群居、氏族公社、“三皇”、“五帝”;奴隶社会,夏、商时期;封建社会,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尤以熊氏楚国历史文化为主,详尽阐述了楚国四十二代国君在八百二十年的国祚中的丰功伟绩,是其它族谱源流无法相比的。《中华熊氏通谱》不但全面登载了中华熊氏文化源流,而且还登载了中华民族有关姓氏的源流,其它姓氏编撰族谱时,都可从《中华熊氏通谱》中借鉴他们的姓氏源流。
7、《中华熊氏通谱》是一部中华熊氏文化的生命史、发展史、家族史和宗族史,它记录着中华熊氏和中华熊氏文化从诞生、生息、繁衍、发展、繁荣的全过程,是“纯正血统的可靠真实蓝本”。它将激励我族后裔“序昭穆,考世系,睦宗族,正人伦,端风化,敦孝悌,以成千秋不朽之言”。它是一件回报祖恩,启迪后世之义举,功在当代,惠及子孙千秋万代的大事。只要参加购买了《中华熊氏通谱》,他和他的子孙后裔都能知道自己属于中华熊氏多少世(代),在全国以至世界各地见到熊氏族人都能以辈序称呼,是多么亲切、友好、和谐,不会出现不知辈分,只能称“家门”或“本家”的尴尬局面。
8、《中华熊氏通谱》在“附录篇”中收录登载了《地球地质生物年代表》《中国人类历史纪年简表》《中国历史纪年简要》《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简要》和《世界和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五个年表和简要,都是从上古204万年中国有人类活动开始,依次追述到各个时期、各个朝代发生的重大事件和辉煌业绩,使每个熊氏族人及其后裔详细阅读后,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上知浩瀚宇宙天文,下明地理海洋山河,可闻全球各项科学技术的发展,通晓世界文化文明和中华文化的过程。使每个阅读过《中华熊氏通谱》的人,由愚顿变得聪明,由知识贫乏、肤浅变为满腹经纶、渊博,人人都能成为名符其实的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学家。
9、《中华熊氏通谱》是中国历史上中华熊氏有史以来最全面、最浩瀚、最巨大的一部巨著。它是中华熊氏文化及其源流最全面、最丰富、最真实、最可靠的中华熊氏文化源流史;是一部昭穆宗祖,尊祖孝亲,睦族邻里,承先启后,爱国爱家的传家宝;也是一部继承和弘扬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即中华熊氏文化精神,教育激励子孙后代努力奋发向上,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民富国强,复兴伟大民族的教科书;还是一部内容广泛丰富,知识全面浩瀚的百科全书;更是我们购买到《中华熊氏通谱》之人,留给自己子孙万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文明食粮和无价之宝。
10、敬请各地广大熊氏同胞踊跃为自己的每个子女都购买一本《中华熊氏通谱》,才能使你的子女,还有他们的子孙后代一代代的传承下去,流芳百世,千秋万代依然能使熊氏后裔了解中华熊氏文化博大精深,使其承先启后永远发扬光大。如果我们现在连给每个子女各买一本《中华熊氏通谱》的这点钱都舍不得,那就没有比《中华熊氏通谱》更为珍贵的遗产留给您的子孙代代相传下去更有意义的事了!
现在《中华熊氏通谱》第三卷已出版印刷结束了。参加编撰《中华熊氏通谱》第四卷、第五卷的熊氏族人,已吸取《熊氏谱源》印制发行少、要不是仅存孤本被族人熊渭滨买到后首创《熊氏通谱》才得以传承下来,不然中华熊氏源流会紊乱不堪的教训,我们各地要大力宣传发动广大熊氏族人,踊跃登记购买《中华熊氏通谱》第四卷、第五卷,以便及时印制,按时发到族人手中。
顺祝
全国熊氏同胞万事如意,阖家安康幸福!
《中华熊氏通谱》编辑委员会
二OO九年八月十二日
编辑委员会地址:重庆市涪陵区黎明路33经委宿舍4-2
联系人:熊朝富 联系电话:13709468493
传真:023-85697923 QQ:793073421 邮编:408000
前排熊朝富夫人
后排左起:熊朝富 熊忠才 熊光前
考世系、敦孝悌、纯正血统的可靠蓝本
——节选自族人熊朝富在湖北麻城
中华熊氏文化研讨会上的讲话
今天,我告诉全体族人一个喜讯,大家盼望已久的《中华熊氏通谱》样谱已于2007年三月三十一日出版了,待进一步校对修改后,于六月开始出版第一卷,以后第二卷、第三卷……等就陆续出版发行了。《中华熊氏通谱》用近一千一百页,约一百多万字,记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自元谋人开始,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逐步进化为蓝田人,距今约六十万年;北京人距今约二十万年,至上古原始群时期,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五千多年前,伏羲在甘肃榆中代燧人氏称帝,史称“人皇”,国号罗奉,图腾是龙。伏羲、女娲传承七十八世帝至少典。炎帝是农业生产和医药的发明者,又称“神农”;黄帝和臣属发明舟车、文字、音律、算数、轩冕、指南针等,黄帝的正妃嫘祖发明养蚕造丝。黄帝还领导人民造屋宇、筑城邑、建都市。中华民族的文明就起源于炎帝和黄帝时代。因此“炎、黄”二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的图腾也是龙,龙的传人更加发扬光大。
《中华熊氏通谱》还记述了炎帝和黄帝后裔子孙各姓氏的源流,使有关姓氏都能在《中华熊氏通谱》中找到他们的姓氏祖先的源流,为其他姓氏编撰《通谱》《族谱》提供借鉴外,最主要的是《中华熊氏通谱》用一百多页、十多万字,详尽阐述了中华熊氏和中华熊氏文化从黄帝、颛顼高阳,吴回、祝融、鬻熊、楚国开国始祖熊绎及楚国四十二代国君的丰功伟绩和有史以来至今的历代熊氏数千精英的英勇模范事迹,它将激励熊氏后裔进一步弘扬荆楚精神,振兴中华民族,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编撰《中华熊氏通谱》,是根据历代伟人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江泽民等谈论宗族史话和1984年2月26日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国档会字「1984」7号文件精神为依据,文件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部分,蕴藏着大量的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学、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着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全国人民的思想、觉悟、认识不断进步、深化、提高,各地熊氏后裔都希望编撰一部全国各地都实用的熊氏通谱,以便各地熊氏想见都能以辈序称呼,这是何等的亲切啊!许多根在大陆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近年来思乡之情也日趋浓烈,他们亟需利用族谱来寻找自己的血缘关系,寻根问祖。这对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编撰《中华熊氏通谱》,是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楚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更是熊氏的公益事业与后裔的责任。熊氏族人是中国古代轩辕皇帝的后裔,至今已繁衍到一百五十多世,历代修谱,代代相传,不缺代,迄今已五千,沧海桑田,风云变幻,生息繁衍。据1985年中国人口普查统计,熊氏总人口354.18万人,占四千余姓氏中的68位,据2005年中国人口普查统计,熊氏总人口420万,占四千余姓氏中的72位,尚不包括熊氏五十多个分支的人数。
鉴于重庆、四川地区定居的熊姓族人是先后由“湖广填川”或湖南、贵州等地移民来川,返川的熊姓后裔,居住分散,加之历史长河的迁徙变幻,以致宗族世系紊乱,字辈纷繁杂乱,亲疏难辨,宗族观念日益淡忘消失。若长此下去,伦理失常,将愧对祖宗。因此,联宗合谱,统一字派,统一编撰《中华熊氏通谱》,目的是让熊氏族人能知上下血缘世系和属中华熊氏哪一代子孙。
编撰中华熊氏通谱工作的情况:
一、发起编撰通谱
2002年5月,我们在编撰涪陵熊氏族谱时,看到涪陵主编的渝川黔《中华夏氏通谱》后,我们很受启发,当时想,既然夏氏能编撰出夏氏通谱,我们熊氏为什么不能编撰中华熊氏通谱呢?我和光前下决心发起编撰中华熊氏通谱。当时,熊氏族谱资料全无,我们先后向重庆、四川、湖北、湖南、江西、贵州等熊氏大省、市档案局、史志办、图书馆发出500多封信函,向海内外熊氏族人发去400多封信函,寻求中华熊氏族谱资料。首先获得万州区烟草专卖局熊锡国先生在民间收获的、罕见的熊氏源流族谱手抄本和他主编的万州《城锦族谱》;接着我们又获得湖北省麻城市史志办李敏(熊忠彦的爱人)科长的大力支持,由湖北省麻城市烟草专卖局办公室主任、纪委书记熊忠才先生于2004年3月给我们寄来了《楚熊通志》上下册和麻城仁甫支族族谱21册,对我们编撰《中华熊氏通谱》起了重要作用。
二、组织发动、登记、收集
编撰《中华熊氏通谱》各省、市、区、县、乡(镇)各支族编谱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上1000人先后历尽千辛万苦,跋涉千山万水,走遍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动员全体族人克服史料不全,费用全无等困难,向全体族人讲明编制《中华熊氏通谱》是本族的公益事业,只讲奉献,没有报酬,并请全体族人通力协作,共同参与,群策群力,从多方面收集谱牒、文选、碑文、墓志和有关历史资料。为了发动更多的熊氏族人参加《中华熊氏通谱》,给更多的熊氏子孙留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和传家宝,2006年我和光国多次赴重庆市的丰都、垫江、梁平、万州、渝北等区、县;光国和光权赴四川省的简阳、成都、双流、仁寿、井研、重庆永川等市、县,做宣传工作。2006年10月14日,我和光前赴四川省广安市召开的“川、渝、鄂熊氏宗亲联谊会”,在“联谊会”上,我和光前分别发表了重要讲话,使到会的熊氏族人进一步认识了参加《中华熊氏通谱》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为加强了解、促进友谊和宗族事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编辑委员会将全国各地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经过反复考查、论证、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我们采用了苏式和欧式相结合的方法,编撰了《中华熊氏通谱》。
三、组织考察
为了将《中华熊氏通谱》这本涉及四百二十万中华熊氏族人的书编撰得尽善尽美,2005年10月16日,我们组织了由涪陵熊朝富、熊光前,长寿熊海泉,四川邻水熊心儒等组成的“寻根问祖考察组”顺江而下,赴重庆市的巫山县、湖北省的宜昌市、荆沙市、孝感市、武汉市、黄冈市的团风县、鄂州市、麻城市、江西省的九江市、南昌市、南昌县、武汉长江大学楚文化研究所及这些市、县的档案局、史志办、图书馆等,查阅熊氏族谱、熊氏文化及楚文化等有关资料,为时一个多月,沿途受到各地熊氏族人的热情接待和大力支持。特别是武汉长江大学楚文化研究所魏昌教授和徐文武教授,听我们汇报正在编撰《中华熊氏通谱》的情况后,非常高兴,并将他们教学和研究了20多年的楚文化成果《楚国史》《楚国思想史》《楚学札记》无偿赠送给重庆、四川各一套,对编撰《中华熊氏通谱》起了重大作用。
四、热情接待前来涪陵考察的熊氏族人
从2003年起至今,我们先后接待了四川省彭山县、邻水县、大竹县;湖北省团风县但店镇、麻城市、洪湖市;重庆市长寿区、万州区、巴南区、渝北区、南川区、垫江县、丰都县、云阳县、梁平县等市、区、县熊氏族人代表三十五批七十一人次。对每次前来涪陵考察的熊氏族人代表热情接待外,还详尽介绍了《中华熊氏通谱》收集整理的有关资料及有关事宜,使每批族人代表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五、分别召开会议
2005年3月,我们在涪陵煤炭大厦召开了有垫江、南川、巴南、丰都、涪陵等熊氏族人代表参加的会议,详细研究了编撰《中华熊氏通谱》的有关问题。2006年3月,湖北省麻城市熊忠才、熊明武,四川省邻水县熊心儒,重庆市长寿区熊海泉,涪陵区熊朝富、熊光前、熊光国、熊元善、熊宗学等熊氏族人,在涪陵煤炭大厦召开《中华熊氏通谱》编辑委员会部分成员会议,研究《中华熊氏通谱》编辑委员会的组织机构和编撰《通谱》的有关问题。2006年10月,湖北麻城市熊忠才、熊忠彦又到涪陵研究《通谱》结构,并进行修改、补充。2007年2月3日至4日,四川邻水县熊维明、熊心儒、熊以河,重庆市长寿区熊福全、熊海泉、涪陵区熊朝富、熊光前、熊元善等在涪陵煤炭大厦再次召开《中华熊氏通谱》编辑委员会部分成员会议,对编辑委员会的成员进行审定,对《通谱》的文字资料进行修改定稿,从而加快了《通谱》的印制进程。
六、首批参加《中华熊氏通谱》的有:重庆市:涪陵、长寿、垫江、梁平、万州、忠县、云阳、奉节、巫山、丰都、武隆、巴南、江津、渝北等。四川省:邻水、广安、渠县、大竹、达川、南充、成都、双流、仁寿、井矿、彭山、西昌等。湖北省:麻城、武汉、黄冈、团风、鄂州、浠水、大崎、恩施、宜昌、荆沙、孝感、柳春、黄石、武穴、葛店、大冶、仙桃、洪湖、黄陂、监利、江夏、罗田、通山、光水、芙山等。湖南省:常德、汉寿、岳阳。贵州省:德江。河南省:新县、光山。安徽省:霍山、金寨。江西省:九江、南昌、丰城。陕西省:平利。海南省:凉山等10个省、市,65个市、区、县,520多支熊氏族人参加《中华熊氏通谱》,遍及全国各地熊氏族人。
七、目前工作
(一)这次会议后,各市、区、县的编委分会要立即组织召开全市、区、县的各支族、分族的负责人会议,传达本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发动全体熊氏族人定购中国历史上中华熊氏最全面的巨著《中华熊氏通谱》,每本才60元。它是一部中华熊氏文化的宗族史、家族史,也是一部教育激励子孙后裔奋发向上、爱国图强的教科书,更是一部昭穆宗祖、尊祖孝亲、睦族邻里、爱家爱国的传家宝。这部《中华熊氏通谱》是编辑委员会的全体成员和各省、市、县分会的上1000名成员经过五年的辛勤努力,收集、整理、编撰、印制而成的。广大族人现在花点钱,为子女购买《通谱》,您这一家的子孙后代再隔两千年,到四十一世纪时,字派辈序世系都不会紊乱,是最好的智力投资,真是千值万值。每卷都是按各地定购数量印制的,超过定购期限,以后万金都难以买到。
(二)各支族、分族要大力发动广大熊氏族人参与编撰《中华熊氏通谱》的工作。《通谱》它是关系到四百二十万中华熊氏后裔千秋万代的浩瀚工程和宗族的公益事业,要求熊氏全体族人通力协作,共同参与,群策群力,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有智出智,有钱出钱,让子孙后代知道他们的先辈为编撰中国历史上中华熊氏最伟大的一部巨著《中华熊氏通谱》也尽了一份义务、责任和爱心。
(三)参加《中华熊氏通谱》的各支族、分族要分别统计以下数据:总户数、总人口、其中男丁、女丁;文化:高中、大专以上,其中硕士、博士、高级工程师;行政职务:正科级、县处级、地师级、省部级各多少,交区、县分会统一汇总上报,载入《通谱》。
(四)报送时间:参加《中华熊氏通谱》第一卷的市、区、县各支族、分族定购《通谱》数量,捐资人名单及个人简介及统计户数、人口、文化、职务等数据资料,请于五月二十五日前报送中华熊氏通谱编辑委员会:参加《通谱》第二卷的邻水、长寿、麻城、团风、洪湖、鄂州、浠水、罗田、安徽金寨等各支族、分族在六月十日前报送编辑委员会。具体捐款人名单、金额请及时电话或传真告诉熊朝富。
八、《中华熊氏通谱》编辑委员会和中华熊氏文化研究会,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一是中华熊氏通谱编辑委员会,二是中华熊氏文化研究会。)今后《中华熊氏通谱》编辑工作将继续进行。目前参加中华熊氏通谱是中华熊氏的一部分族人,不是全部。待《通谱》一、二、三、四卷陆续发行后,信息会传递全国各地,会引起更多的熊氏族人都能参加到《中华熊氏通谱》中来,我们还需努力。中华熊氏文化研究会,各省、市成立支会,各市、区、县成立分会,中华熊氏文化研究会筹备委员会已拟定了中华熊氏文化研究会章程(讨论稿),各支、分会要起草支、分会章程。开展活动,继续收集、整理中华熊氏文化有关资料,争取每年召开一次研究会,进行交流,相互学习,为《中华熊氏通谱》再修好打基础。在条件成熟时,再进行《中华熊氏通谱》续谱或第二修。做到中华熊氏族人都能逐步进入《中华熊氏通谱》,使编撰《中华熊氏通谱》工作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让中华熊氏文化发扬光大。
九、《中华熊氏通谱》编辑委员会的成员及各市、区、县分会的成员上1000人,为编撰《中华熊氏通谱》做出了很大努力,现已付梓告竣。
《中华熊氏通谱》是一部中华熊氏文化的生命史,它记录着中华熊氏发源、生息、繁衍的全过程,是“纯正血统的可靠蓝本”,它将激励我族后裔“序昭穆、考世系、睦宗族、正人伦、端风化、敦孝悌,以成千秋不朽之言”,也是一件回报祖恩,启迪后世之义举,功在当代,惠及子孙,是全族后裔引以为荣的大事。
敬请全体族人通过此次修谱,增强团结,视族一家,联络感情,交流经验,互通信息,共同前进,提高全体族人整体素质,奋发向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振兴中华努力奋斗。
中华熊氏字派143世
入蜀始祖继才公后裔十世孙 朝富
二OO七年五月十二日
参加编审《中华熊氏通谱》的
麻城编委在美丽的涪陵江上留影
【资料仅供学习之用途,未经楚熊麻氏文化源流编辑委员会同意,请忽转载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