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悍任楚国第四十任君王(楚幽王),于公元前237年即位,公元前228年去世,在位10年。
楚幽王熊悍画像
由于楚幽王年幼,朝政由李园和李环兄妹把持。
公元前237年(楚幽王元年),秦王嬴政(秦始皇)十年,免除了吕不韦(秦始皇的生父)的秦相之职。韩国派间谍入秦,其事很快就败露,由此引起了客卿与宗室之间的矛盾,迫使秦王政下达逐客令。长史李斯是楚国上蔡人,虽受秦王政器重,也因身为客卿而在被逐之列。临行前,李斯上书谏逐客,从《谏逐客书》中不难看出,其言辞雄辩有力,他认为秦国的“富利”和“强大”,有赖于用六国之士,割六国之地,取六国之物。秦王政看后颇受启发和感动,便立即废除逐客令,并派人把刚走到骊山的李斯请回咸阳,官复原职。由于李斯才识过人,兼为法家之推行者,又精于谋略,秦王政倍加信任和重用,李斯也竭尽全力辅助秦王政一统天下。
公元前236年(楚幽王二年),楚、越、赵、燕四国合谋,欲联合伐秦。秦王政遣姚贾携珍珠重宝,南赂楚、越,北赂燕、赵,使四国之间分化,联合伐秦终止。
公元前235年(楚幽王三年),秦征发四郡之兵,使辛梧据梁,助魏攻楚。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幽王三年,秦魏伐楚。秦相吕不韦卒。”
公元前229年(楚幽王九年),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幽王九年,秦灭韩。”秦国出兵灭掉了韩国,俘虏了韩王安。同年,华阳太后去世。
公元前228年(楚幽王十年),秦国出兵灭掉了赵国。就在这一年,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十年,幽王卒,同母弟犹代立,是为哀王。”楚幽王熊悍去世后,安葬在今安徽省淮南市长丰乡朱家集李三孤堆。
熊犹任楚国第四十一任君王(楚哀王)。公元前228年,熊犹立为楚王仅两个多月,因身世来历不明被杀。发动这场宫廷政变的人是负刍,楚幽王熊悍和楚哀王熊犹的庶兄。负刍既是庶出,没有王位继承权,他本应该尽力辅佐,效力楚廷,共同抗击暴秦,为何却冒天下之大不韪,将自己的弟弟推翻呢?原来,负刍得知了真相,义愤填膺,引为奇耻之恨。他恨李园兄妹竟然神不知鬼不觉地欺骗自己的父王,他恨被尊为国母的李环心如毒蝎,他更恨自家的天下竟然落入到了异姓人的手中。于是阴养死士,笼络人心,立誓要夺回天下,为自己,为父王报仇雪耻。等万事俱备后,他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了这场骇人听闻的宫廷政变。王太后李环被杀,以李园为首的李家满门抄斩。负刍坐上王位,成了楚国的最高统治者。
熊负刍任楚国第四十二任君王(楚王负刍)。他于公元前228年即位,公元前223年去位,在位5年。
楚王熊负刍画像
公元前227年(楚王负刍元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未遂。
公元前226年(楚王负刍二年),秦王政命大将军王贲率兵攻打楚国,一举夺取了楚国10余座城池。同年,秦军攻克了燕国都城,燕王喜迁都辽东。
公元前225年(楚王负刍三年),秦出兵灭了魏国。楚出兵攻秦之南郡。
韩、赵、魏三国已被秦灭,燕王被赶到了辽东。楚国失去了正面和侧翼的屏蔽,不得不竭尽全力与秦国苦斗了。经过无数次的战乱,楚国虽国力、疆土大减,但仍是仅次于秦国的第二大国。因此,秦国要想攻灭楚国还得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秦灭魏后,秦王政问年轻爱将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答道:“不过用20万人。”秦王又问老将军王翦,王翦回答说:“非60万人不可。”秦王说:“王将军老了,胆量也小了。李将军年轻勇敢,他说的是对的。”于是命李信和蒙武率领20万秦军攻打楚国。王翦以病求辞,返回故乡养老去了。李信所部攻克了平舆(今河南省平舆县北),蒙武所部攻克了寝(今河南省沈丘县东南),两支部队相约在城父(今河南省宝丰县东)会合。部队还没到达会合地,楚国将军项燕率军尾随李信所部三天三夜,李信却全然不知。在离城父不远的地方,楚军突袭李信所部,大获全胜,冲破秦军两座营垒,杀死秦军7名都尉和若干兵卒。秦军败走,楚军士气大振,继续西进。
楚国将军项燕画像
秦王政闻报,急不可耐,亲自赶到王翦的老家,向王翦道歉,并请老将出山。秦王政说:“当初寡人没能采纳将军的建议,导致李信辱没秦军。现在楚军向西进攻我国,日渐逼进,将军虽病,还望能抱病出征。”王翦说:“大王必不得已用臣,我可抱病出征,但是非60万人不可。”60万是当时秦军甲士的总数。把全国的军队交给一位将军指挥,这对国君来说,等于把自己的命根子交到了别人手里,一旦发动政变,自己就没命了。可是,楚军就要打过来了,时间紧迫,形势危急,顾不了那么多了,秦王政当即答应了王翦的要求。
公元前224年(楚王负刍四年),王翦、蒙武率领秦军60万人向楚国发起进攻。秦王政为了鼓舞军队士气,亲自到灞上(今陕西省西安市)检阅部队,并为王翦送行。楚国也集中了全国的兵力,由项燕统一指挥,部队集结在西线边陲,准备与秦军决一死战。两军对垒,楚军急于挑战,而秦军却置之不理,按兵不动。秦将王翦的战略是避锐击怠,以求稳妥,不打无把握之仗。初始,秦军坚壁固守,养精蓄锐,拖疲敌方,伺机出击,不为楚军挑战所动。王翦命各部队每天让士兵吃好、喝好、休息好,有时下到部队与士兵一同就餐,嘘寒问暖,关怀备至。过了一些时间,王翦听说士兵每天做“投石、超距(即跳高和赛跑)”之类的游戏,表明士兵们精力充沛、斗志旺盛,认为可以出战了。而楚军因多次主动挑战,秦军均不应战,时间久了,楚军斗志渐退,加之军粮等供给发生了困难,项燕便传令退兵东去。楚军刚刚拔营撤退,王翦命令精锐部队迅速追击,后续部队全线跟进。秦军击败楚军,占领了北起陈郢,南至平舆的许多城邑。大将军项燕与昌文君(据《史记•秦本纪》所记为“昌平君”)熊启率楚军主力转战淮北,秦军穷追不舍,大破楚军于蕲(今安徽省宿州市东南),昌文君战死,项燕自杀。据《史记•楚世家》记载:“王负刍四年,秦将王翦破我军于蕲,而杀将军项燕。”
公元前223年(楚王负刍五年)春,秦将王翦、蒙武麾师南下,秦军席卷淮河两岸,势不可挡,攻破了寿郢(今安徽省六安市寿县),俘虏了楚王负刍。寿郢都沦陷。
楚国都城寿春遗址
寿春城遗址位于寿县城关寿春镇和城南九龙乡境内。遗址布局方整规矩,总面积26.35平方公里,其规模仅次于燕下都。
负刍被俘后,其弟熊启,在淮南被拥为楚王。
熊负刍娶妃生子,熊淮。
熊启任楚国第四十三任君王,公元前223年至公元前223年在位,史称昌平君。
楚君熊启画像
定都兰陵,以长江为屏障,据吴越之地。秦军蒙武来攻,昌平君被流箭射死,楚国灭亡,化楚地为三郡。据《史记•楚世家》记载:“王负刍五年,秦将王翦、蒙武遂破楚国,虏楚王负刍,灭楚名为郡云。”
公元前222~221年(秦王政二十五至二十六年),楚遣民南公流浪民间,著《南公》31篇,预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秦灭赵、燕、齐,越,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
秦国版图
楚国历史悠久,疆土辽阔,人杰地灵,国力强盛。就在战国中后期楚威王时,策士认为:楚国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战车千乘,骑马万匹,粟支十年,实乃“霸王之资也。”到楚怀王熊槐时,策士还认为:“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敌俾交争,其势不两立。”然而,时隔不久竟和中原诸国同时败亡于秦国。其主要原因,莫过于后期楚国犯了如下大忌:一是政治守旧,拒绝革新。吴起变法,立竿见影,使楚国的政治、经济充满了生机。悼王去世后,以肃王为首的统治集团,昏庸守旧,苟且偷安,无所作为,终使吴起变法失败,在楚国历史上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二是吏治腐败,摧残人才。“惟楚有才”,楚国的人才济济,是各国所公认的。但在战国后期,楚国的统治集团不但不珍惜人才,反而打击和迫害人才,甚至还杀害了博学多才的吴起、郄宛等忠臣良将,削职流放屈原,给楚国带来了惨重的恶果。三是外交方针失误,仇齐亲秦路线失败。从楚怀王至顷襄王、考烈王,都忘记了楚先王“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的遗训,不听屈原、眧睢等贤臣劝告,惧秦、亲秦,消极“合纵”,背叛齐国,侥幸图存,最终孤立无援,兵败国亡。
综观楚国历史,正如《史记•孔子世家》所说:“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以五十里弹丸之地为立足点,坚持发扬“荜路蓝缕”,艰苦创业的精神,英勇进取,广纳贤才,师夏夷之长技,数代坚持向南北扩展。经熊绎、熊艾、熊黵(亶)、熊胜、熊扬、熊渠六代国王带领臣民继续发扬“荜路蓝缕”艰苦创业的精神,经过150多年的艰苦奋斗,使楚国惨淡经营的境况大为改善。当熊渠在位时,楚国开始转弱为强,开始步入大国强国之行列。春秋时创立县制,改革军制,蒍掩书土田、赋税改革和战国前期的吴起变法,都是富有创造性的变革。据《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山启山林。”继续艰苦创业,到熊通时,自立为楚武王。公元前656年,齐桓公始霸,楚成王熊恽亦始大,与齐桓公同时步入春秋时代争霸行列。齐桓公与楚成王争霸13年(直至齐桓公死)后,宋襄公急于取代齐桓公称霸,楚成王执辱宋襄公,使宋襄公威颜扫地,未成霸主。接着晋文公与楚成王争霸5年而死。其后楚穆王熊商臣继续争霸,楚庄王熊侣观兵周疆,问鼎轻重,立威定霸,“天下大事尽在楚”。楚共王熊审继续争霸,楚灵王熊围恢复霸业,楚昭王熊轸复兴争霸,楚悼王熊疑变法争霸,楚宣王熊良夫息民争霸,楚威王熊商北破齐,南灭越,尽收越、吴之地,使楚国进入鼎盛时期。至37代楚怀王熊槐前期,公元前313年张仪诈楚之前,楚国共有14代国王参加争霸,争霸时间长达390多年。
楚国自公元前1042年熊绎受封,到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共执政819年,其中楚国列为大国和强国就有660多年,不愧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一的雄居南方的泱泱大国。但到了战国晚期的几代君王,把历代先王的优良品德和创业精神全都抛到脑后,他们腐朽堕落,贪图享受,苟且偷安,无所作为,直至亡国。楚国虽亡,然而楚人长期凝聚的“筚路蓝缕”、发愤图强的创业精神,眷恋故土、报效楚国的爱国精神,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开放精神,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则是千秋万代,永放光芒。楚人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楚文化,沾溉百代,流泽万世,是人类文化史上的无价之宝。
【资料仅供学习之用途,未经熊吉平宗亲本人同意,请忽转载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