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国尽管灭掉了楚国,但是,并没有征服楚人。正如楚人南公早在楚怀王熊槐客死于秦时就说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历史印证了南公的预言。楚亡后十四年,由于秦王朝“赋敛愈重,戍徭无己”(《史记•李斯列伟》),又行“繁刑严诛”(《史记•秦始皇本纪》)之政,人民大众实在活不下去,终于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楚人为主体的全国性的人民大起义。
公元前209年夏,秦朝廷征兵去戍守渔阳(今北京渔阳),楚阳城(今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阳城乡)人陈胜和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吴广两人也被应征为军卒,陈胜还被任命为带队的屯长,同行戍卒约900人,这900人中只有两名秦吏押送。当他们行至蕲县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县西南)时,因接连几天大雨不停,山洪暴发,桥断路毁,以致戍卒们无法通行。而按照秦朝法律误期当斩。
陈胜和吴广面对此情此景,都深知绝不可能按时到达,去了也是死,举大计也是死,与其死,不如轰轰烈大干一场。陈胜说:“天下百姓受秦王朝暴政统治之苦已经很久了,如果我们起义,相信有人追随。项燕原是楚国的将军,多次立功,爱护士兵,楚国人民都很爱戴他。现在我们假如借用项燕的名义,向天下人发出起义的号召,应该会有很多人响应。”于是,他俩便商议用“鱼腹丹书”、“篝火狐鸣”制造起义舆论:“大楚兴,陈胜王”。当即陈胜和吴广各杀死了一名押送他们的秦吏。以楚将项燕的名义,筑坛为盟,号称“大楚”,目的是为了激发楚人的复仇意识。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同行的900名戍卒无不响应陈胜、吴广起义。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楚人为主体的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在陈胜、吴广率领下,起义壮士首先攻下了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县西南),继攻取蕲县后,不到一个月又连克铚(今安徽省濉溪县)、酂(今河南省永城西)、苦(今河南省柘城县北)、柘、谯(今安徽省亳州市)等五县。
陈胜是颇有战略意识的农民领袖。在控制了安徽、河南交界的大片地区后,即决定进攻战略要地陈县(今河南省淮阳市)。陈县在两周和春秋时期,曾是陈国的都城。战国后期,又曾经是楚国的国都。秦灭六国后,又把陈县定为郡治,足见其地位之重要,如能拿下陈县,对秦无疑是个重大打击。于是,陈胜率领起义军直逼陈城。这时起义军已拥有战车六、七百乘,骑兵一千多人,步卒数万之众。陈地郡守和县令闻风丧胆,早逃之夭夭,只留下郡丞(郡守副职)龟缩城内,负隅顽抗。已是惊弓之鸟的守城秦军,在起义军的强大攻势下,很快土崩瓦解。起义军杀了郡丞,浩浩荡荡开进陈县县城。
在楚国的旧都陈县请出三老(上寿、中寿、下寿有威望的长者)和豪杰(当地的乡官)开会议事,《史记•陈涉世家》记载说,三老和豪杰一致认为:“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在众人的推举之下,陈胜即立为楚王(时人称陈王),国号“张楚”(即张大楚国),定国都于陈郢(陈县)。
楚王陈胜雕像
陈胜定都后,明确制定了抗秦的战略:即“主力西征,偏师略地。”目标直指秦王朝的老巢咸阳。
陈胜任命吴广为假王(副王),率领起义军主力西击荥阳,取道函谷关,直捣秦都咸阳。同时“令铚人宋留将兵定南阳,入武关”,进而迂回攻关中。随后又任命武臣、邓宗、周市、召平等为将军,分别北渡黄河,进攻原赵国地区(今山西省北部、河北省西南部),向南攻取九江郡,深入淮南地区;进攻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北)、魏国旧地(今河南省东北部、山西省西南部),攻取长江下游、黄河以南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等地区。
吴广率领“义军”主力部队从今陕西函谷关攻秦时,因秦军顽强抵抗使吴广所部被困在函谷关外无法前进。进攻受阻的消息很快传回陈郢,陈胜立即派周文为将军领兵攻秦。周文率大军一路斩关夺塞,势如破竹,绕过荥阳,直取函谷关,一直攻打到离咸阳仅百余里处。周文大军在进军途中,被秦压迫已久的人民群众纷纷加入义军,战车扩充千乘,兵卒多了数十万人。
秦二世(皇帝)见状惊慌失措,章邯当即建议把关押在郦山脚下的数十万囚犯充当兵卒,并由他率领进行抵抗。章邯所部来势凶猛,打得周文的义军措手不及,只好被迫退回关外。章邯率部乘胜追击,尽管周文率义军顽强抵抗,但依然是节节败退,双方激战月余,周文兵力损失惨重,终被章邯全歼,周文拨剑自刎。
此时的章邯士气高涨,又立即率所部向东进攻吴广部队。吴广率所部义军围攻荥阳(今河南省),旷日持久,攻无不克。恰在这时,义军中却发生了内讧,义军将领田臧与吴广发生了矛盾,田臧竟假借陈胜之名令部下杀害了吴广,并将其头献于陈胜,陈胜即以田臧为令尹。章邯军队发起进攻,吴广所部因群龙无首,结果导致全军覆没。
由于陈胜、吴广是首举义旗,经验不足,又因在起义的浪潮中,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一些旧贵族、旧势力也乘机起兵,割据称王。
公元前209年12月,章邯率大军直取陈郢,包围了作为反秦主力的陈胜张楚政权的首都。陈胜亲率留守在陈郢的义军与秦军激战,最后依然寡不敌众,被迫退至下城父(今安徽省蒙城县西北、涡阳县东南)。正待准备组织集结力量进行反击时,万万没有想到他却被自己的车夫庄贾杀害。陈胜从谋划起义,到称王立国,再到兵败被害,前后不过半年时间,但他点燃的反秦烈火烧红了大半个中国。
陈胜、吴广雕像
陈胜自称楚王,天下英雄响应。9月,楚人刘邦,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起兵,自立为沛公。同月,楚国名将项燕之后项梁、项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人。叔侄俩起兵于会稽(今江苏省苏州市),项梁自称武信君。
刘邦率所部攻克丰县(今江苏省丰县),命部将雍齿留守丰县,自己率军进攻薛县(今山东省滕州市境内)。魏相周市以丰县原属魏国为由,出兵夺回,雍齿投降魏国。
起义斗争遭到了重大的挫折。然而,其他各地楚人起义斗争仍高举“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的旗帜,继续坚持斗争。
在起义初捷时,义军中以秦嘉为首的另一路人马便开始自行其是,陈胜死前,秦嘉杀了陈胜派去的监军武平君畔,自立为大司马。随后他得知陈胜已死,立楚国贵族景驹为楚王,居留(今江苏沛县东南)。刘邦领众赴留,投楚王景驹,时秦兵已至砀郡,刘邦即西向击秦,先败后胜,攻占了砀城,收编秦兵六千,又乘胜攻克下邑(今安徽砀山)。
原陈胜部将召平,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北蜀山) 人,原奉陈胜之命东下发展。获知陈胜败亡,即渡江假借陈王之命,拜项梁为“张楚”的上柱国(相当于张楚政权的兵马大元帅)。项梁是楚国抗秦名将项燕之子,楚国灭亡后,逃到江苏一带避难。当陈胜起义后,他迅速起兵响应,因他是名将之后,所以号召力极强。召平深谋远虑,在义军危难之时,便假借陈胜的名义命项梁引兵西击强秦。就在刘邦取下邑不久,项梁亦已渡江西上。陈婴、英布、蒲将军、吕臣等各地义军相继率部来归附,项梁军队很快发到六、七万人。
项梁画像
公元前208年4月,项梁军队进驻下邳(今江苏宿迁西北)。其时,驻留的秦嘉、景驹陈兵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东,阻挠项梁西进击秦,项梁认为秦嘉背叛陈王而立景驹,大逆不道,遂发兵一举击溃了秦嘉,逼迫景驹自杀而亡。可见项梁是忠于张楚政权的,维护了义军的统一。项梁收编了秦嘉军队后,进军至薛(今山东滕县东南),已拥军十多万人了。刘邦也领军来归附项军。
同年夏6月,章邯大兵压境,形势十分严峻。项梁获悉陈胜确已遇害的消息,遂召集刘邦等各路将领至薛县(今山东滕县)商议反秦大计。谋士范增深谙韬略,善用奇计,他对项梁献策说:“陈胜的失败,是因为他不立楚王的后裔而自立,势难持久;现在楚地的义军诸将都追随你,是因为你的先人世世代代为楚将,相信你能扶立楚王的后裔。项梁采纳范增的建议,便派人到民间去寻访楚王后裔。不久,便在乡下找到了楚怀王之孙熊心,时在替富人家牧羊。项梁把熊心请来,为了顺应民意,仍立为楚怀王(即楚国历史上的第二位怀王),陈婴为上柱国,随侍楚怀王,项梁自号武信君,统帅义军,定都于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市东北)。熊心的王号与其祖父熊槐的谥号相同,以期承袭其威望,“众民所望也”。
义帝熊心雕像
薛之会后,项梁率军与秦军作战,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时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义军十分有利。可是,面对大好形势,项梁开始轻视秦军,渐渐显露出了骄傲的神态。于是宋义规谏项梁说:“打了胜仗而将领骄傲、士卒怠惰的军队是一定要吃败仗的呀。如今士卒都有懈怠情绪了,而秦军却在集合力量,一天天的壮大,我替您担心啊!”项梁不听信宋义的话,却派他出使齐国。
宋义在路上遇见了齐国的使者高陵君显,问道:“您是要去见武信君吧?”回答说:“是的。”宋义说:“依我看,武信君的军队一定要失败,您要是慢点儿走可免一死,如果走快了肯定会遇上灾难。”而此时齐王后裔田儋也已起兵,夺取并平定了齐国故地。后兵败于秦国大将章邯后身亡。
公元前208年9月,秦将章邯率兵攻入定陶(今山东省定陶市西北),由于项梁因胜而骄,过于轻敌,陷入章邯所设陷阱之中,一举击败楚军,项梁兵败阵亡。此时,刘邦、项羽仍在攻打陈留(今河南省开封东南),而陈胜旧部吕臣驻守“张楚”旧都陈县(今河南省淮阳市),均位于定陶西南边。刘邦、项羽离开外黄去攻打陈留,陈留坚守,攻不下来。刘邦和项羽一块儿商量说:“现在项梁的军队被打败了,士卒们都很恐惧,已经没有多少战斗力,如果再战,恐怕会全军覆没。”于是就和吕臣的军队一起向东撤退。
公元前207年,怀王熊心看到项梁战死,士卒惶恐,纷纷后退,秦军乘势南下,楚国新都盱眙危在旦夕,就把都城从盱台迁到离前线很近的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境内),为临时国都。此举不但显示出了熊心超强的心理素质以及他有勇有谋、大义凛然的人性光辉,同时也显示了他对楚国军事实力的自信以及战胜秦国的必胜信心。熊心此举不但稳定了军心,同时也在各路诸侯中树立了自己的威信。
迁都后,熊心首先将吕臣、项羽的军队合在一起由他亲自率领。又任命刘邦为砀郡(今安徽省砀山县境内)太守,封为武安候,统率砀郡的军队。封项羽为长安候,号称鲁公。吕臣担任司徒,他的父亲吕青担任令尹。自此,怀王熊心开始真正统掌楚国大权,着手整顿楚国政局,并亲理楚国军政事务,积极策划伐秦灭秦总的战略布置。
齐国使者高陵显君出使楚国向熊心举荐说:“宋义曾告诉我项梁的军队必定失败,没过几天,果然战败。在战斗之前就能看出失败的征兆,实为懂得用兵之人。”怀王熊心遂深夜召见宋义并与之商讨军中大事,发现此人有超人的军事才华,非常欣赏他,因而任命他为上将军,号称卿子冠军。关于此举,苏轼曾赞论:“吾尝论义帝(怀王熊心),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之关,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宋义)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
这年的闰九月,章邯渡河北上击赵,围赵王歇于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赵向楚求援,楚怀王心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作出了西入关、北救赵的正确决策。决定分兵两路,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英布等将率7万精兵北上伐秦救赵。命令刘邦向西攻城略地,进军关中,直捣秦都咸阳。在安排刘邦攻秦时,命刘邦曰:“灭秦应以宽厚之心拯秦民于水深火热,切勿滥杀无辜。”为了提高各路诸侯将领的士气,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楚怀王与诸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又据《史记•秦楚之际月表》记:楚怀王与诸将约定“先至咸阳者王之”。
此时,秦军非常强大,常常乘胜追击攻打楚军,楚军将领对平定关中均没有把握。只有项羽由于秦军打败项梁部众、杀死其叔父,激动而气愤,请求和刘邦一起西进入关。熊心手下的老将们都说:“项羽这个人勇猛、凶悍且奸猾。项羽曾经攻下襄城,那里的军民没有一个活下来,都被活埋了。凡是他经过的地方,没有不被毁灭的。这与您的政治主张是完全相违背的。刘邦此人忠厚老实,派他向秦地的父老兄弟讲明道理,不欺压百姓,才会使秦地的百姓支持楚国,使秦国更快地降服。”怀王熊心采纳了老将们的建议,没有同意项羽的要求,郁闷的项羽只好服从,北上救赵。
西楚霸王项羽举鼎雕像
宋义率军北上救赵,在征途中走走停停,整整花了46天时间,才到达河南安阳之南(今山东曹县东),其时,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士兵们又冻又饿。项羽随宋义出征,已经是忍无可忍了,见他如此行军打仗,实在无法容忍,便去找宋义要求发兵攻击秦军。项羽说:“我听说秦军把赵王包围在巨鹿城内,我们应该赶快率军渡过黄河,楚军从外面攻打,赵军在里面接应,一定能打败秦军。”宋义说:“我认为并非如此,能叮咬大牛的牛虻却损伤不了小小的虮虱,如今秦国攻打赵国,如果赵国胜利,我们趁胜再追击秦军,一举歼灭。如果秦军胜利,士卒也会疲惫,我们再擂鼓西进,必能轻易歼灭秦军。所以,现在不如先让秦、赵两国相斗,若论披坚甲执锐兵,勇战前线,我宋义比不过您;若论坐于军帐运筹决策,您可比不上我宋义呀!”宋义执意不从。于是,军中发生了以项羽为首的军人哗变,项羽假借楚王心之名,拔剑斩杀了宋义。诸将拥立项羽,并报请楚怀王批准其为上将军。
怀王熊心考虑到西入灭秦的刘邦部队实力弱小,为了加速秦国的灭亡,便派人前往咸阳,与赵高密约:“如你和我大楚联合,做我内线,乱秦朝政,以关中降楚,则你必早于刘邦平定关中,事后吾将封你为关中王。”同时密约:“设法不要赋予秦将章邯粮草。”而赵高乃是赵国后裔,本对秦国灭赵怀恨在心,加之他早有篡夺王权的欲望,因此,对怀王熊心的密约自是一拍即合。
赵高依怀王熊心之计,隐瞒战争形势不报,且对章邯增派军队与增加粮草供应的请求一拖再拖。至始章邯军队被项羽一再击败。
公元前207年初,项羽率军渡河,破釜、沉舟、烧舍,只带三天军粮,以示只进不退。楚军围秦于巨鹿,九度会战,大获全胜。项羽又率军攻秦,在浊漳水南,大破章邯秦军。章邯请求与项羽盟约(实为投降)。项羽接受了章邯的请求,并封章邯为雍王(实际上是将章邯扣留于楚军营中看管),命章邯部属长史司马欣为上将军,率秦军为先导西进。行至新安(今河南省渑池东),秦兵很多人私下议论:“章将军骗我们投降了诸侯军,如果能入关灭秦,倒是很好;如果不能,诸侯军俘虏我们退回关东,而秦朝则必定会把我们的父母妻儿全部杀掉。”项羽得知这一消息便召集黥布、蒲将军商议道:“秦军官兵人数还很多,他们内心里还不服,如果到了关中不听指挥,事情就危险了,不如把他们杀掉,只带章邯、长史司马欣、都尉董翳进入秦地。”于是楚军趁夜把秦军二十余万人处死掩埋在新安城南。
刘邦兵少势弱,受命西征,屡战屡败。但由于他能礼贤下士,善于知人善用,加之他能爱民爱兵,严禁士卒掳夺,故而队伍不断地扩充壮大;战术上采用舍北趋南,避实击虚。他与韩王成是好友,韩王成派张良送刘邦至关中。一路上,张良献计于刘邦,先后诱降秦南阳守和秦武关将,北上与秦军战于蓝田,秦军两战皆败,从此溃不成军。
刘邦尚未攻破武关时,赵高密令女婿咸阳令阎乐、其弟赵成发动政变,逼死了秦二世。赵高闻之大喜,急忙赶到宫中,抢得传国玉玺后,下令召集文武百官,只等有人劝其称帝,他便趁机篡位。但此时文武百官均沉默不语,朝堂之上如死一般沉寂。此时,恰巧雷声大作,大殿随之振颤,赵高感觉自己篡位一事,上天不许、百官不许。无奈,赵高对群臣说:“秦帝王国,由始皇一统天下,故称帝。而如今六国都已复自立,秦地比以前更小,如以空名为帝,已不合适。”遂立秦二世之兄公子婴为秦王,并让其斋戒五日后在祖庙中受玺。
赵高篡位不成,便派人密会刘邦,与之商议平分关中之事。这次刘邦却害怕其中有诈,就用了张良的计策,派郦生、陆贾去游说秦将,并用财利进行引诱,趁此机会偷袭,攻下武关。
此时秦王子婴已发觉了赵高的险恶用意,便安排勇士将赵高杀死于斋宫,并被诛灭三族。秦王子婴杀掉赵高后,开始派兵抵抗刘邦,但是刘邦此时已击破武关进入关中,秦再无回天之路了。
公元前207年10月,在各路诸侯中,刘邦的军队最先到达霸上。秦王子婴乘白车白马,用丝绳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在轵(枳)道(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北)投降。有的将士说要杀掉秦王子婴。刘邦说:“当初怀王熊心派我攻关中之时,曾告诫我‘灭秦应以救秦民于水火之中,切不可滥杀无辜’。也正是因为怀王看我能宽厚容人,才派我来攻打咸阳。再说,秦王已经投降,再杀掉人家,总归是不太吉利。”于是把秦王交给主管官吏,进入咸阳城。刘邦本想在秦宫中驻扎,被樊哙、张良劝阻,这才下令把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封好,然后退回来驻扎在霸上。刘邦严恪地执行了怀王熊心的政策,得到民心的刘邦则更加佩服怀王熊心。后来,也直接影响到了刘邦建立汉朝后的国策制定。
至此,统一六国仅14年的秦王朝,又为以楚人为主体的全国人民大起义所摧毁。
11月中旬,项羽在函谷关外听说刘邦已到咸阳,非常恼火,就派黥布等攻克了函谷关。并扬言要攻打刘邦。便挥师直到鸿门(今陕西省临潼东北)才驻扎下来。项羽的“亚父”范增极力要项羽尽快收拾刘邦,以绝后患。项羽命全军将士吃饱喝足,抓紧休息,明天上午出兵攻打刘邦所部。此时的项羽有大军40万人,而刘邦仅有10万人,一场恶战即将爆发,然而它却因项羽季父左尹项伯与张良结为生死之交而暂时化解了。
项伯因在秦末时的一次遇难中被张良所救,并当场结下生死之交。他深知明天的这场大战刘邦必败,张良必死。于是,为救恩人张良便连夜奔至刘邦军中,秘密会见张良并请张良同他一起出走。张良问明情况后,便报告了刘邦,刘邦召见并热情设宴款待了项伯,席上约定为儿女亲家,并要项伯转告项羽,他既无反叛之心,也无当王之意。项伯请刘邦次日上午到鸿门面见项羽表明态度,便回赶到军中,把刘邦的话报告给了项羽,并请项羽要善待刘邦。项羽应允,次日便是“鸿门之宴”。
公元前207年12月,项羽领兵屠戮了整个咸阳城,杀死了已投降的秦王子婴,占据咸阳城,然后派人向怀王禀报破秦入关的情况,并要求怀王熊心改变先前“先至关中者王之”的约定,怀王不同意出尔反尔,仍维持原约定的承诺。项羽原本就对怀王不肯遣他与沛公俱西入关有所怨恨,此时更为恼怒,便一把火烧了秦朝的宫殿(大火足足烧了三个月还未熄灭),然后劫掠了秦朝的财宝和宫中美女。
公元前206年1月,据《汉书•高帝纪》记,项羽召集各路诸侯说:“当初发动起义之时,我项家拥立熊心为王,以及熊心分封各路诸侯的后代,均为的是合力讨伐秦朝。然而身披坚甲,手持利刃,带头起事,暴露山野,三年在外,灭掉秦朝,平定天下,都是靠各位将相和我项籍的力量啊!今我在此重新分封各路诸侯为王,虽说怀王熊心没有什么战功,但毕竟名义上也统领过各路诸侯。如今秦朝已归我大楚所有,我尊熊心为义帝,分封给他土地让他做王,也说得过去。”
各路诸侯虽觉不妥,但明知此时项羽拥兵自重,且杀人如麻,如不同意,不但做不了王,恐怕性命难保。于是诸将都说:“好。”对于怀王熊心承诺的先入关中者便做关中王的约定,项羽与范增暗中商议说:“巴、蜀两郡道路险阻,秦朝流放的人都居住在蜀地,况且巴、蜀也算是关中的地盘。”因此就立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汉中之地,建都南郑,然后又将其他将相一一封王。
公元前206年2月,项羽仿效旧制,大行分封了18个王侯,并自立西楚霸王,刘邦为汉中王。项羽将义帝都城彭城据为己有,借口“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强迫义帝迁徙至长沙郡郴县(今湖南省郴州市)。
郴县地处五岭北麓,古为南蛮百越之地,位于湘江干流耒水上游河谷。战国初期,仍处于“各以邑落自据”的氏族社会,楚人称其为“菻”,意为长满青蒿的地方。战国中期,楚悼王拜吴起为相“南平百越”,“菻”为楚征服,为楚南部边陲。楚怀王熊槐时期,方形成一定规模的城邑,故改称为“郴”。据楚“鄂君启舟节”铭文考证,原篆左从“邑”、右从“廪”之初文的楚篆字是“郴”的通假字,原意引申为“边远之邑”。郴城怎比得上彭城繁华。义帝自然不肯移身迁都,仍居彭城。
公元前206年4月,项羽欲还都彭城,因不肯义帝与其共居一城,派遣将士强迫义帝徙郴,怀王熊心万万没有想到,项羽自持拥有大军,依仗自己也是楚国王室的身份,居然自行分封诸侯。而各路诸侯迫于项羽淫威居然都毫无异议!无奈,怀王熊心只好起程。但左右群臣皆依恋故乡,怨声载道,未肯速徙。项羽闻知后大怒,便密令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在怀王熊心必经的险要之地,将其击杀。吴芮与共敖商议道:“怀王熊心为人刚正不阿,治国用兵有方,指挥各路诸侯灭定暴秦。现如今,项羽篡位,淫令诸侯,又让你我击杀怀王,陷你我于不义,我们要好自为之呀!”于是,派人禀报项羽,假称未见怀王一行踪影。项羽虽心中疑惑,但也并未深究。
湖南郴州义帝陵
公元前206年10月,项羽害怕怀王熊心东山再起,于是又密令九江王(英)黥布至郴州县追杀怀王。据《一统志》载,当年项羽派英布追逐义帝至郴州文庙一石井旁势穷而死,因而这处石井被称为穷泉。英布在石井旁杀死义帝后,将剑插于郴城康泰坊石罅间(石头裂缝),于是就冒出一股泉水,被称作剑泉。《方舆览胜》载:“项羽将英布卓(插)剑于此,而泉出,故名。”郴人怜之,将义帝葬于城邑西南边的后山。《万历郴州志》载:“墓在州儒学后,其冢大而圆,高可二丈余,冢旁有祠,绘义帝像。”胡曾写诗道:“义帝南迁路入郴,国亡身死万山深;自从埋向穷泉后,几度西陵片月沉。”
公元前205年春,汉中王刘邦统大军东渡黄河直指洛阳,途经新城(今河南省商丘市境内),遇三老董公,获知义帝死讯,汉王十分悲痛,令三军发丧,缟素三日。速发檄文布告全国:“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此文见于《史记•高帝本纪》。天下诸侯响应,汉王得各路大军,共计五十六万人,杀奔彭城,讨伐项羽,揭开三年楚汉之争序幕。
刘邦趁项羽征讨齐国之机,与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魏王魏豹、殷王司马卬等五诸侯的军队,攻入彭城。
项羽闻迅,立即率兵离开齐国,从鲁县穿过胡陵到达萧县,一直打到彭城之时,楚汉两军激战,汉军大败,被楚军斩杀十多万人。汉军向南逃入山地,又被楚军又追击到灵壁(今安徽省灵壁县)东面的睢水边上。汉军无处可退,楚军步步进逼,很多士卒无处可躲被楚军所杀,有十余万人掉进睢水,将睢水都堵得不能向前流动了。眼看刘邦即被俘获,忽然狂风从西北方向刮起,向着楚军迎面扑来。只刮得是天昏地暗、飞沙走石,白天变成了黑夜,刘邦这才得以带领几十名骑兵慌忙逃离险境。项羽派人从沛县掳来了刘邦的父母妻儿,把他们扣留在军中做人质。
公元前204年,刘邦大军驻扎在荥阳,修了一条甬道连接黄河南岸,以方便取用敖仓的粮食。项羽多次侵夺甬道,使汉军粮食匮乏,刘邦心里十分害怕,便派人去向项羽请求讲和,条件是把荥阳以西的地盘划归自己。项羽打算接受这个条件,而历阳侯范增则说:“此时很容易击败汉军,如果现在把他们放走而不去征服,将来一定会后悔的!”项羽听从了范增的建议,立即包围了荥阳。
汉将纪信假扮汉王,坐着刘邦所乘的黄屋车,车辕横木左方插着毛羽装饰的旗帜,由二千名身披铠甲的女子簇着趁夜从荥阳东门拥出。楚军立即从四面将其包围,刘邦趁机带着几十名骑兵从西城门逃至成皋。项羽大怒,就将纪信活活烧死。
公元前203年,项羽追击刘邦,围困成皋。刘邦不敌,逃出成皋,并派兵在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抵抗,以阻断楚军西进。楚汉两军激战,各有胜负。打到最后,精壮的官兵们都厌倦了长期的行军作战,而老弱的士卒们也由于运送粮草而疲惫不堪。于是项羽对刘邦说:“你我楚汉相争,苦的却是百姓,不如今天你我单独一决雌雄,不要再让百姓受战争之苦!”
刘邦明知不是项羽的对手,便不理会项羽的挑战,而是一项一项地列举了项羽的十大罪状,居然有七条均于怀王熊心有关。这就为项羽以后的惨败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202年初,历时三年有余的楚汉争战,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西楚霸王终于不敌顺历史潮流而行的汉中王。楚汉最后的一次决战是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汉王命韩信、彭越、黥布等各率所部兵士联合攻击楚军。
安徽省灵壁县东南垓下遗址
汉军部队超过30万人,而楚军还不足10万人。汉军合围,楚军大败,楚霸王率精骑突围南逃,汉军骑将灌婴率5000骑兵紧紧追击。过淮水后,能跟上楚霸王的只有100百余人了。跑到阴陵(今安徽省定远县西北),项羽迷失了方向,便向一个农夫问路,农夫骗他们向左拐,让他们跑进了沼泽地区,此时追兵已赶上,到了东城(今安徽省定远县东南)时,楚霸王身边只有28人了。楚霸王对士兵们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待跑到乌江渡口(今安徽省和县东北)时,乌江亭长正驾着船,请霸王上船过江。楚霸王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楚霸王下马步战,身负重伤十余处后自刎而死。
虞姬和项羽自杀身亡
西楚霸王项羽的勇武天下无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天下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国数千年来最为勇猛的将领。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中刺杀太守殷通举兵响应,此役项羽独杀殷通士兵百余人,初显他无双的武艺,年仅24岁的项羽,就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雍丘之战,初露头角;巨鹿之战,雄霸天下;彭城之战,以弱胜强。他的最大贡献是击败秦军的主力,消灭了秦军的有生力量,为刘邦顺利地进入咸阳,推翻秦朝创造了条件。灭秦后,在楚汉战争中,破田荣,救彭城,救荥阳,夺成皋,他能攻善战,英勇顽强,在军事上,他是一位令人敬畏的大英雄。然而,在政治上,他缺乏远见卓识且不能深思熟虑地去应对突发事件,凭一隅之见轻举妄动,倒行逆施,把一个统一的国家搞得四分五裂。他视诸侯为傀儡,生杀予夺,概由己出,让那些叛服无常的诸侯彼此攻伐不止,使一个统一的国家重新上演春秋战国的闹剧。
项羽分封18诸侯图
他违背民意,失去民心,他杀害楚怀王熊心,遭到了全楚人的极大仇恨,连问路的农夫也要害他;杀楚怀王等于给他自己掘坟墓,同时帮了刘邦的一个大忙。刘邦善于用人,身边拥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保障粮草供给的萧何;统兵百万,战必胜,胜必取的军事家韩信等一批优秀人才,终于得天下。
项羽还是一个刚愎自用之人,胸怀狭窄,不善用人才,更不珍惜和善待人才,他身边虽有谋士而不能用,难得的良将像韩信、陈平、英布等,都纷纷离他而去投奔刘邦,就连全身心帮他的范增也被逼走,活活气死了。虽有百姓而不能抚,虽有江山而不能保,临到死期还不醒悟。《史记•项羽本纪》文末太史公评价项羽说:“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怀王熊心不惧项羽仍坚持约定,拥兵自重的项羽由于对熊心新恨旧怨,便佯尊熊心为义帝。“义”即为“假”,义帝虽为中国历史上继始皇、二世之后的第三位皇帝,但只是各诸侯王之上的名义皇帝。此时,义帝除皇帝的名号仍具有较强道义影响力外,已无任何实际权力,仅为各诸侯争斗的利用工具。项羽深知自己与义帝已存介蒂,不能也不肯挟义帝以令诸侯,但也惧怕义帝被他人利用,故迫义帝徙郴,使其居边陲之地,远离政治中心,以削弱其影响力,当义帝及随臣“稍倍叛之”,或者存在像苏轼分析的“非羽弑帝,则帝杀羽”的忧虑,项羽便采取下策,弑杀义帝于郴,丧失道义,失去了民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楚汉战争的结局。故司马迁于《史记•项羽本纪》中评道:“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历代持此观点者大有人在。宋李涂《文章精义》认为:项氏“立义帝以后,一日气魄一日;杀义帝以后,一日衰飒一日”。苏轼也曾评道:“项羽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清李晚芳在《读史管见》中评述:“羽由微而盛,由盛而亡,中以义帝为关”。清末民初史学家蔡东藩一针见血的评论:“自羽弑义帝,为天下所不容,而汉乃得起而乘之”。
项梁访熊心扶立为楚怀王,树立了一面反秦义军的旗帜,并为南方各路反秦楚军的“共主”,项梁自号武信君,独掌楚国大权,并任陈婴为上柱国,陪怀王熊心建都于远离前线的盱眙。熊心在楚王的位置上,有效地团结了楚国各路反秦力量,并具有相当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是反秦势力壮大的重要原因。故苏轼评说:“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
义帝熊心在群雄并起的秦汉之交时期,似乎只是一位伴随着大英雄刘邦、项羽的历史配角,常被人忽略,但只要仔细研究文献记载,我们就不难发现,义帝熊心由于历史机遇被推向历史舞台,虽昙花一现,但仍不失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有胆有识,是“天下贤主”,在各个历史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
义帝熊心的政治作用除了作为南方反秦旗帜外,还体现于对北方斗争的援助。当时北方惟独韩国未复,熊心和项梁遂立韩国庶公子韩成为韩王。韩成被秦军击败后,投奔熊心,当时项梁已死,熊心派刘邦和张良收复韩国故地,而让韩成客居身边,直至被项羽降封为列侯后杀死。陈胜遣立的魏王魏咎在章邯围困下自杀,其弟魏豹逃往楚国,得到数千人马援助,攻下魏地二十多城,被熊心立为魏王,后率兵随项羽入关。赵国君臣被章邯围困巨鹿,派使者求救,熊心派宋义、项羽北上援赵,另派刘邦西向攻秦。北方各诸国王在反秦失利或政治受挫时,都能得到熊心的仗义援助,使楚国成为反秦斗争的政治中心。
义帝熊心在对北方诸国仗义援助的同时,又表现出乱世少有的王者仁义。齐国内讧时,田荣击逐齐王田假,田假失势投奔楚国,田荣让楚国杀掉田假,作为追随楚国的条件,熊心说:“田假与国之王,穷而归我,杀之不义。”宁肯放弃田荣出兵助楚,也不做不仁义之事。在选定西征主帅时,项羽为给项梁报仇,请求与刘邦一同西进。楚国老将们说:“项羽为人勇猛凶残,攻下襄城后,活埋城中全部军民,所过之处都遭残杀。不如派忠厚长者,实行仁义,向秦地父老讲明道理。秦地父老苦秦已久,只有忠厚长者前去,不欺压百姓,秦地才会降服。项羽只是敏捷勇猛,不能派他去。沛公向来忠厚老实,可派他去。”于是,熊心派项羽随宋义救赵,而派刘邦西向攻秦。可见熊心以王者之师,争取民心的仁义用心。
义帝熊心不仅仁义,而且守信。熊心在向北、向西派出两路人马时,“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在西征过程中,军纪严明,不掳掠百姓,攻城政策也多用说服,既赢得人心,又减少杀伤,并且节省了时间,结果先入关至坝上,接受子婴臣服。项羽在北上途中杀掉宋义,破釜沉舟,渡河救赵,巨鹿之战,章邯投降,坑杀降卒后,领诸军西进入关;鸿门宴上,虽没杀刘邦,却让刘邦表面屈服;在杀子婴,烧秦宫后,项羽派人向熊心禀报要求封其为王。熊心“如约”的态度既是讲信用、守承诺的表现,更是对项羽的不满和抗争。
义帝熊心与项羽矛盾激化的结果是被项羽杀死。义帝以死的代价败坏了项羽,却成全了刘邦。义帝固然死于非命,但他的死也使项羽在政治上背上杀主不义之名。这样一来,不仅将他的灭秦之功抵消殆尽,也为政治对手刘邦提供了号召天下共击楚的最佳理由。本来,刘邦还定三秦的理由是项羽违约。但这个违约是刘邦本人认可的,以此为借口而出兵,也不是一个过硬的理由。定三秦后,出关东向争天下,就更没有什么过硬的借口了。项羽杀害了义帝,恰好给刘邦起兵找到了充分的理由。《史记•高祖本纪》将这个过程记载得非常清楚,刘邦率众东击楚,在洛阳这个地方,“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本来刘邦起兵是为了与项羽争天下,到了这个时候,一下子变得非常出于公心公义,堂堂正正,就始终有发兵起争端的由头了。刘邦历数项羽十大罪状中,有七条与怀王有关,分别是:罪一,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二,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三,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四,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五,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八,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罪九,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十,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有这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讨伐项羽之举就再正当不过了。项羽之败除了性格上的弱点之外,与这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因素也是密切相关的。因此,项羽杀义帝,非常得不偿失。
刘邦于公元前202年2月28日登皇帝位(后称汉高祖),建都长安。登基后,一面平定诸侯王的叛乱,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迅速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以及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历史雄辨,推翻秦朝暴政的主力是楚人,进行统一战争的双方领导人及其核心骨干集团的成员,均是楚人。汉朝皇室及初期的将相大臣、元勋故旧,绝大多数也都是楚人。直到汉武帝以后,六国时的国别意识始渐淡化而趋于泯灭。
汉王刘邦画像
在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后楚怀王义帝,就没有后来的楚汉之争,中国的历史就会是另一个样子了。
义帝熊心的孙子熊畅被封为郴侯。有一说:义帝熊心流落民间牧羊时,被项梁找回;义帝被害时,熊畅之父年岁尚幼,不知何因躲过了屠杀,之后不知所终。所以,刘邦分封天下时,立即下诏:“楚地已定,义帝亡后,欲存恤楚众,以定其主。齐王信习楚风俗,更立为楚王。”这是把齐王韩信转封为楚王以继义帝之香火。由此看来,刘汉皇室对怀王的盖世奇功是相当尊崇的。
韩信雕像
实际上,这是因为当时没有找到义帝的后代。到汉昭帝时,人们寻找到了义帝的后代,这才“封熊畅为郴侯”,此是后话,无须赘述。
【资料仅供学习之用途,未经熊吉平宗亲本人同意,请忽转载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