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迁都后,楚国在楚昭王的领导下,认真总结了吴国攻楚破郢的教训,“改纪其政”,息兵安民,整顿秩序,严明法纪,严惩腐败,着力恢复和发展生产。由于楚昭王、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等核心人物以身作则,使政令得到了迅速推行,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使国力日渐强盛。在整顿恢复的同时,又以强国的姿态,积极地向外进取。
公元前496年(楚昭王二十年),北方诸国动乱仍旧频繁,但政治格局没有大的改变。楚国经过8年的休养生息后,楚昭王才决定出兵,这年春季,他乘顿国(今河南省项城县境内)打算背叛楚国去投靠晋国之际,派司马子期联合陈国灭掉了顿国。
吴王圔庐率军队回国后,给伐楚有功之臣分别予以重赏。伍员(伍子胥)受封在申,因而称之为申胥。孙武因与圔庐、伍员的意见有分歧而告退。
这年夏季,吴王阖闾乘越君允常去世、勾践新立之际,兴兵攻越,吴国军队在槜李(今浙江省嘉兴市南)与越国军队相遇。越王勾践把被判处死刑的囚徒编排成三行,走到两军阵中间,各自用剑自刎。吴人一时呆若术鸡。勾践乘机发起进攻,吴军因心神不宁而大败。阖闾被越大夫灵姑浮用戈击伤,北行不到10里而死。子夫差继位。从此,吴、越关系进一步紧张,楚吴关系则趋于缓和。
公元前495年(楚昭王二十一年)二月,原胡国乘吴攻楚破郢之机,大肆掳掠楚国靠近胡国边邑的人民。楚国安定后,胡国国君子豹也不再敬奉楚国,于是,楚国出兵把胡国灭了。
公元前494年(楚昭王二十二年)春,楚昭王和陈、随、许三国国君率领军队,联合攻蔡。因吴师入郢时,蔡国最积极,是反楚的急先锋,此时,楚昭王才开始报复,真可谓“君子报仇,十年未晚”。联军进逼蔡都(今河南省新蔡县),在距都城一里的地方驻扎下来,采纳令尹子西的计谋:不急于进行攻击,而是筑起高大的堡垒,昼夜不断地派人轮流向城内发起威吓,采取攻心战术,搞得城内人心惶惶,惊恐万分。连续九天九夜,果如子西所料,蔡国的男、女各自分列成队出城投降。昭王接受了降呈,要蔡迁入长江以北、汝水之南另觅栖息之所,蔡昭侯要求迁到离吴国近一些的地带,楚昭王当即答应,待联军撤回后,蔡又叛楚投吴。
公元前493年(楚昭王二十三年),蔡昭侯决意投靠吴国,公子驷坚决反对。应蔡昭侯的邀请,吴国大夫泄庸领兵到蔡国应聘。蔡昭侯杀死公子驷后,在吴国军队的护送下,便将都城迁至州来(即下蔡,今安徽省风台县),靠近吴国。蔡人“哭而迁墓”,无不怨恨蔡昭侯。
公元前491年(楚昭王二十五年)蔡昭侯将赴吴国访问,一些大夫唯恐他又要找吴师来再次迁都,以公孙翩为首,发动了政变,把蔡昭侯杀死了,立其子翔,为蔡成侯。从此蔡国无力再与楚国为敌。
这年夏天,楚国开始对北部边境一些叛乱的方国部落进行了惩处,并打算向北方扩展。先攻克夷虎(蛮夷叛楚者)后,命左司马皈、申公寿余、叶公诸梁以“吴将溯江入郢”为名,召集方城以北的人迅速集结,偷袭了梁、霍二地(今河南省临汝、汝阳),并派楚将单浮余率军围攻蛮氏(其地在霍之西),蛮氏溃散,蛮子赤逃奔晋国的阴地(今河南省卢氏县东北)。楚左司马率军逼近上雒(今陕西省商洛县),楚左路军进驻菟和(今陕西省商县东),楚右路军进驻苍野(今陕西省商县东南),对阴构成左右夹击之势,然后派人对晋阴地大夫士蔑进行威胁,要他赶快交出蛮子赤,否则将打通少习关(武关),西与秦联军,东取阴地,北渡黄河,直逼晋都。士蔑惊恐万分,立即派人报告晋执政大臣赵简子(赵孟),赵孟见形势极为严峻,连忙下令说:“晋国未宁(有内乱),安能恶(得罪)于楚,必速与之!”士蔑想如果硬抓蛮子赤,怕引起动乱,便用哄骗的办法答应给他封邑并帮他们修城,这才将他及其随从五大夫抓获,在三户(今河南省淅川县境内)送交给楚军。楚司马也用同样的哄骗办法,把蛮民全部俘获后撤回,并把他们迁到南方去了。为进一步向楚国表示友好,晋定公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楚国。可见楚昭王“改纪其政”已取得了良好效果。昭王好剑,曾令楚铸师风胡子请吴之干将、越之欧冶子铸作名剑龙渊、秦阿、工布。楚工匠为克服生铁性脆易断裂的弱点,采用铸铁柔化技术,使生铁铸件变成韧性铸铁,以之铸制铁剑及其它兵器。秦人称赞“楚之铁剑利”。楚国铁制农具锄、锸、镰刀等在江、汉一带相继使用。促进了楚国的农业/生产的发展。
公元前489年(昭王二十七年)春,吴王夫差攻打陈国。楚昭王说:“吾先君与陈有盟,不可以不救”。并亲自领军救陈,驻军城父,自春至秋,楚军与吴军相持不下,是战是退,犹豫不决。因此时楚昭王已身染重病,见太阳边上接连三天有红云,觉得奇怪,便派使者去问周太史。周太史说这是昭王将受祸之兆,如果举行禳灾之祭,可使病移到令尹、司马身上去。楚昭王不忍心也不允许这么做,他深知自己时间不多了,必须尽快确定接班人。临终之际,他要求其兄子西接替王位,子西不答应;又命其弟子期接替王位,子期也不答应;再命其次弟子闾继位,楚昭王连说五次,子闾连辞了五次,最后,子闾看昭王已支撑不住了,为了安慰昭王,这才假意应允下来。楚昭王便死在城父的军营中。楚昭王8岁登上王位,19岁亲政,去世时年仅35岁。
子闾、子西、子期经过认真地商量,决定封锁消息,不许走漏任何风声,阻绝路口,秘密派精干的使者回郢都,迎昭王妃越国女所生之子熊章到城父,立之为王,然后撤军回国。子闾、子西、子期为了国家的利益,不争权夺利,高风亮节,这种人格和品德,是楚国人民的骄傲和自豪。这使我们不由得想起楚共王的五个儿子,为了争夺天下,极尽卑劣之能事,无所不用其极。而楚昭王凭他那内在的人格力量,使他的弟兄们没有趁他之危去篡夺王位,从而使楚国在吴师入侵后,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元气。
楚昭王在位27年,年幼即位,历尽磨难,复国后,他吸取了郢破的沉痛教训,重用子西、子期、子闾等大臣,改革政治,发展生产,使楚国从濒于危亡的大难之中复苏,国力渐充,威名益著,东却吴,北抑晋,使楚国又以大国强姿立于华夏之林。而且他不像其他霸主那样气焰灼人,在国内使民众得到了安宁,国人拥戴,他一贯奉行的“以人为本”的人格魅力,迄今仍闪烁着灿烂的光芒。在国外树立了一个并不招人反感的南方霸主的形象。楚昭王不愧为是楚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君主之一。
熊轸娶越女为妃,生子熊章。公元前489年熊轸病故后,其子熊章继位。
熊章任楚国第三十任君王(楚惠王),于公元前488年即位,公元前432年去世,在位57年。
楚惠王熊章画像
楚惠王登位时还不到10岁,令尹子西、司马子期奉楚昭王后期的遗规,全力辅佐惠王,一心想把楚国治理好。他们十分尊重惠王,楚惠王也非常信任和依赖他们。社稷转危为安的教训,公族融合团结的气氛,以及臣僚们的忠心辅弼,造就了惠王平易近人、随和稳健的性格。
楚惠王在其父亲熊轸(昭王)和三位叔父(子西、子期、子闾)的熏陶下,从小就养成了善良待人、宽厚为怀的品性。他即位后,有一件十分感人的事被后人赞颂不已:在一次吃饭时,他从腌菜中吃到了一条水蛭(即蚂蟥),当他发现时忽然想起,如若叫出声或当场吐出来,按照当时楚国的法规,从送菜、拣菜、腌菜者,到厨师、尝菜、监督的内府官员及相关人员,都得拘禁或杀头。他不忍心见到这场悲剧,只好吞下了这条腥臭的水蛭。吞下后不久,因水蛭进入了他的肠胃后拼命地吸血,腹痛难忍。御医赶到,问明原由,被他的仁慈而感动,立即开了一剂打虫药请他喝下,不仅把水蛭打下来了,而且还把惠王身上其它寄生虫也打下来了。从惠王对下属的宽容,可以看出他的仁慈胸怀和爱民如子的美好品德。唐人周昙作诗赞曰:“芹中遇蛭强为吞,不欲缘微有害人。何事免成心腹疾,皇天惟德是相亲”。
公元前488年(楚惠王元年),熊章即位后,吴王夫差自从在公元前494年打败越王勾践后,就没有把越、楚放在眼里,全力以赴为北上争霸做准备。
公元前487年(楚惠王二年),吴国军队开始北上,先伐鲁,后伐邾。此时的楚国较为安宁,楚令尹子西向惠王请示,想把已故楚平王之子太子建的儿子熊胜接回楚国。楚惠王认为,胜是楚王室成员,不应漂泊在外,理当把他召回来予以善待,便同意了令尹的请求。叶公子高(沈诸梁)听到这件事,连忙出来劝阻,他说:“我听说胜这个人阴险狡诈,好作乱,把他召回来恐怕会引起祸乱,您会后悔的”。子西说:“我听说胜很勇敢,把他召回安排在靠近吴国的边境,让他保卫边陲”。惠王说:“我善待他,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他还会作乱吗?”于是便派使者到吴国,把胜召回,任命为白公。此即《史记•楚世家》所记:“以为巢大夫,号曰白公。”“白”是县名,在今河南息县。
公元前486年(楚惠王三年),吴国在邗(今江苏省扬州市境内)筑城,凿邗沟(后世称韩江),南引江水入淮,以通漕运,以便挥师北伐,邗沟,是中国最早的一条人工运河。这年夏季,楚国因昔日楚昭王为救陈国死于军中,楚军一退,陈便叛楚投向吴国。为此,令尹子西率军伐陈,目的并不是要灭陈,而是教训并提醒对方不要亲吴而叛楚。
公元前485年(楚惠王四年),吴与鲁、邾、郯合兵伐齐。齐大夫鲍氏杀死了齐悼公,并把他的尸体献给夫差,但齐国军队视死如归,力战不降,最终迫使吴国军队败退。据《吕氏春秋•知化》记载,伍子胥反对伐齐,并说:“齐只是疥癣之病,越才是心腹之疾,吴越势不两立。”夫差为勾践所迷惑,觉得伍子胥的话是无稽之谈。
公元前484年(楚惠王五年),齐伐鲁,吴伐齐以救鲁,伍子胥又苦谏夫差,夫差极为恼火,加之伯嚭进谗,说伍子胥居心叵测,并嘱夫差不可不防,夫差一气之下竟赐伍子胥一死。吴军在艾陵(今山东省莱芜境内)击败了齐国,夫差便更加目空一切了。
公元前482年(楚惠王七年)夏秋之交,夫差率主力北上,与晋定公、鲁哀公会于黄池(今河南省封丘南)。不料越王勾践经过几年的休整后,国力得到了复苏,趁夫差北上、国内空虚之机,亲率大军伐吴,并攻占了吴都姑苏,俘获了吴太子友。夫差中止会盟,立即启程回国,越军乘吴军主力未到之时,便撤离吴都回国。此年冬,夫差以厚礼与勾践请和。从此,吴国已无力与楚国争战,即结束了楚国长期受累于吴国的局面,这对楚国的稳定与发展十分有利。
公元前481年(楚惠王八年),晋伐郑,郑向楚求援,子西率军救郑。晋军败即撤退,楚军也撤回。昔日白公熊胜之父太子建,被费无忌谗害,被迫出逃投奔郑国,郑人听其谗言,便把太子建杀了。白公胜一心要为父报仇,多次请求伐郑,子西不同意。白公胜以为子西亲郑,怒不可遏,于是图谋杀害平王的遗族。一天,子期之子去看望白公胜,正巧见他磨剑,便问:“王孙怎么自己动手磨起剑来了?”白公胜答:“要杀你的父亲”!子期之子大惊,立即将此事告诉了伯父子西,子西全然不信,以为他在说胡话。
公元前480年(楚惠王九年)夏,楚子西、子期伐吴,及桐汭。秋,齐国陈[王雚]如楚。冬,晋师伐郑,郑告急于楚。楚师救郑,与郑盟。
公元前479年(楚惠王十年)夏秋之际,吴国攻打楚邑慎(今安徽颍上北),被白公胜打败。白公胜以献吴之战利品为名请求入朝,得到了准许。白公胜乘机率其乱党,在朝廷上杀了子西和子期,劫持了惠王。石乞要杀死惠王,白公胜以为弑君不祥,没有允许。白公胜要立子闾为王,子闾宁死不从,被白公胜杀害。惠王被关进高府的仓库里面,由石乞看守。据《左传•哀公十六年》记载:大夫圉公阳凿开墙垣,救出了惠王,秘密送进了其母昭王夫人宫中躲避,因白公胜对楚昭王夫人尚不敢冒犯。白公胜迟疑多日,终于自立为王。
叶公子高(沈诸梁)在蔡(州来,今安徽省凤台县),闻白公胜发难后,遂率方城外之楚军前来镇圧。他由都城北门而入,得到箴尹固和国人的协助,打败了白公胜。白公胜逃到山中,自缢而死,其时距自立为王仅一月有余。石乞被俘后遭斩杀,“白公之乱”终于被平息了。楚惠王复位,为了政局稳定,叶公受命身兼令尹、司马两职,这在楚国是空前而绝后的。
叶公沈诸梁画像
公元前478年(楚惠王十一年),因白公胜作乱时,陈国趁机侵犯楚境。平叛后,楚人觉得陈给楚带来的麻烦太多了,决定把它灭掉。楚惠王命武城尹公孙朝率楚军一举攻灭陈国,以其地为县,使这个左右摇摆的陈国永劫不复了。对此,《史记•楚世家》有简要记载:“惠王乃复位。是岁也,灭陈而县之”。
叶公沈诸梁见局势已安定,请求辞去令尹、司马之职。他与惠王反复斟酌,决定由子西之子公孙宁(子国)为令尹,子期之子宽(公孙宽)为司马。接班人确定后,沈诸梁拜别惠王,回到叶县,仍为叶公。
公元前477年(楚惠王十二年)巴人攻楚,巴军包围了鄾邑(今湖北省襄阳市东北)。惠王与群臣商议后,便派令尹公孙宁、寝尹王孙由于、箴尹屈固(蒍固)率军击败了巴军,并把巴人赶走了。为此惠王封公孙宁子国于析邑(今河南省淅川县西北),开楚国封君之先例。这充分显示了惠王不仅善于用人,赏罚分明,而且具有开拓创新精神。
公元前476年(楚惠王十三年)春,越国为了麻痹吴国,发兵攻楚,挑起与楚国的冲突。越人采取佯攻之术,其意在于让吴国认为越把楚视为主要对手的错觉。但楚人却是认真对待,立即出兵反击,这年夏,公孙宽和公子庆率楚军追击越军,东渡长江,一直打到冥(越地,今安徽省广德县和浙江省长兴县西南)才撤军回国。同年秋,楚沈诸梁(叶公子高)为报复越国,率军南渡长江,攻打东夷(今浙江省宁波市、台州市、温州市一带),取得了胜利。越与楚盟于敖邑(今浙江省境内),然后班师回国。
公元前475年(楚惠王十四年)冬,越军突然进攻吴国,势如破竹,迅速围困了吴都,吴人闭城死守,越军围城不退,双方相持了两年。
公元前473年(惠王十六年)冬,越军向吴都发起猛攻,终于破城而入,灭掉了吴国,夫差自缢身亡。
公元前468年(楚惠王二十一年),越灭吴后,越王勾践北上争霸,把都城由浙江的会稽迁至山东琅琊,其主要精力集中在北方经营霸业,也就无力顾及南方了。这不仅解除了楚国东、南边的威胁,而且给了楚国更好的发展和增强国力的机会。
勾践引兵北上,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州(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并向周天子纳贡。周元王封勾践为之伯。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说,这时的勾践“号称霸王”。
公元前464年(楚惠王二十五年),勾践去世,子鹿郢(鼫与)即位,从此,越国的势力也就开始削弱,并逐步退出了大国的政治舞台了。
公元前458年(楚惠王三十一年),知氏、赵氏、韩氏、魏氏攻灭了范氏、中行氏之后,晋出公企图以齐、鲁为外援,攻伐知、赵、韩、魏四诸侯国,未能取胜。
公元前453年(楚惠王三十六年),知伯废晋出公,立晋昭公曾孙骄为晋懿公,不久,知伯与韩康子、魏桓子率军围攻赵襄子。赵襄子策动韩康子、魏桓子倒戈反击,杀了知伯,并分割了其土地和资源。
公元前452年(楚惠王三十七年),晋出公深感不安,奔楚避难,晋三卿拥立晋敬公。晋国的扬氏被三卿所逼,也逃奔楚国避祸,居巫山之中。
楚惠王自从经历了白公之乱及三位叔父被害之后,他与叶公、令尹、司马及其他大臣们认真总结了这一血的教训,决心对内实行以“人”为本,以“德”治国,大力发展生产,积聚财力,强国富民,并决定将都郢迁移到江汉腹地。
公元前448年(楚惠王四十一年),楚都由鄀(今湖北省当阳市境内季家湖)迁往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城(原江陵纪南城)。据尹弘兵在《楚国都城与核心区探索》中说:“战国早期时,楚惠王将郢都迁往纪南城”(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西北5公里,古称纪南城。城垣至今保存完好,以北城垣保存最为完整,城外护城河遗迹明显,宽约50—60米,城垣周长15506米,面积16平方公里,是湖北省境内最大的古城址,1961年起为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楚都纪南城遗址
公元前447年(楚惠王四十二年),楚国为了巩固淮水中游的统治地位,惠王命子发为主帅,率楚军一举消灭了朝三暮四、反复无常的蔡国。灭掉蔡国后,楚国开始向东北方向扩展。
公元前445年(楚惠王四十四年),楚又灭了一个由夏人遗民组成的杞国(今山东省安丘市东北)。楚军乘胜继续东进扩展至泗水流域,占据了江淮以北大片土地,逼近了鲁国。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同年楚与秦和好。
楚、越两国的舟师经常在长江中交战。因楚舟师战船较大,调头慢,行动迟缓;而越舟师恰恰相反,且居下游,退走较快,故楚舟师屡屡失利。为此,楚人把鲁国的巧匠公输般(鲁班)请来,设计制造了一种“钩强之备”。“钩”,就是能把调头逃走的船钩住;“强”,就是能把迎面冲来的船顶住,从而使越舟师连连战败。
公元前444~439年(楚惠王四十五至五十年),鲁班还为楚国设计了用来攻城的“云梯”,《墨子•经》则称之为“车梯”。楚国专门制造了一批“云梯”,准备攻宋。墨子(翟)是宋国人,听到这一消息后,日夜兼程至郢,求见惠王,恳求不要攻击宋国,并把他设计制造的能破“云梯”的器械模型拿来,当场与鲁班一起演练,据说,鲁班进攻9次,都被墨子一一击退了。楚惠王一见宋国有如此人物,认为天不亡宋,只好打消了攻宋的念头。墨翟荐其弟子耕柱子留仕于楚。昭、惠之时,楚笙冠中国。墨翟好俭非乐,见惠王却锦衣吹笙,从惠王这所俗,时楚国乐器不仅有笙,还有钟、鎛、磬、鼓、琴、瑟、竽、箫、篪等,可谓八音俱全。楚人所奏之曲,则以《霹雳引》、《驾辩》、《劳商》、《穷劫之曲》、《涉江》、《采菱》、《扬荷》、《激楚》等著称于世。
公元前433年(楚惠王五十六年),楚惠王为刚去世的曾侯(随侯)定做了镈钟一枚相送。这位曾侯名乙,特别喜爱音乐,精通声律,拥有一套由64枚编钟组成的器乐,可演奏采用和声、复调、转调手法的乐曲。(1978年,湖北省随县(今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发掘曾侯乙墓,得楚王酓章镈钟,其铭文有明确的纪年“隹王五十又六祀”,并明言作者是“楚王酓章”。)因此学者认定此器制作于楚惠王时期。
楚墓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
公元前432年(楚惠王五十七年),楚惠王因病去世。惠王在位57年,是楚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国君。楚惠王继承楚昭王的事业,利用春秋中后期各国内部斗争激烈无力外顾之机,积极向东扩展到今江苏西北及山东沂、沭二水上游地区,楚国国力增强,领土扩大,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大国强国。战国时代宋人墨子曾对楚惠王说:“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有云梦大泽,里面充满了犀兕麋鹿;江汉的鱼鳖之类,天下富有;楚还有长松、文梓等这样一些优质木材,叫人艳羡”。这足以反映出当时楚国的富有和其他国家的人民对楚国的羡慕和向往。楚惠王不愧为春秋战国之际的楚国有作为的君王之一,他和楚昭王一样,为楚国的复兴与强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熊章娶赵女为妃,生子熊仲。公元前432年楚惠王去世后,其子熊仲继位。
【资料仅供学习之用途,未经熊吉平宗亲本人同意,请忽转载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