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挚红任楚国第七任君王。遗憾的是,他即位不到一年,就被弟弟熊执疵抢夺王位。在王位争夺中,熊挚红预感到斗不过熊执疵,便乘混乱之机,在几个贴身护卫的保护之下逃走了。
楚君熊挚红画像
熊挚红选择了逃到夔地(今湖北省秭归县境内)。据《春秋•僖公二十六年》杜预注云:“夔,楚同姓国,今建平秭归县。”后来熊挚红的子孙立有战功,楚王升夔为子国,成为附庸于楚国的小国,即蘷子国。为不忘先祖,蘷人便把都城地名仍称丹阳。由于熊挚红的后裔子孙都居住在那里,此后的几代楚王深恐其有反叛之心,一直想寻找理由除掉熊挚红一族,而熊挚红的后裔子孙也一直非常谨慎从事,不给对方以口实。直到公元前634年,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人以夔君不祭祀祖宗祝融、鬻熊为由,冠冕堂皇地出兵吞灭了夔子国。其后代子孙以国名夔为姓。另有一支庶子孙就以祖上的字“红”作为姓氏。
熊执疵任楚国第八任君王。公元前874年,熊执疵通过暴力,一举夺得楚国最高统治权,成了楚国的国君,改名为熊延。公元前847年,熊延去世,在位27年。不知何种原因,熊延虽在位27年,但史书资料中却没有任何关于他的记载。
熊延娶姒女子为妃,生子熊勇、熊严。熊延死后,其长子熊勇继位。
熊勇任楚国第九任君王。熊勇于公元前846年即位,公元前838年去世,在位9年。
楚君熊勇画像
熊勇时期的楚国,国内政局相对稳定,但是,西周王朝却发生了一件震惊天下的大事。
公元前840年(熊勇六年),不堪忍受周厉王残暴统治的“国人”联合起来,发动了一场席卷全国的暴动,史称“国人暴动”。造反民众愤怒地冲进王宫,厉王难以抵挡,只有狼狈逃窜,一直向东北方向亡命奔逃到了位于现在山西省霍州市东南的彘邑,才避居下来。这就是《史记•楚世家》所说的:“熊勇六年,而周人作乱,攻厉王,厉王出奔彘”。
公元前839年(熊勇七年),由于周厉王被赶跑了,周太子静也被造反者“杀”了(召穆公将自己的儿子假冒太子静,交给了造反者,召穆公儿子被杀,太子被保护下来),国人拥立召公、周公二相摄政,他们和衷共济,史称“共和”。
公元前838年熊勇去世,因他无子,其弟熊严继位。
熊严任楚国第十任君王。熊严于公元前837年即位,公元前828年去世,在位10年。
楚君熊严画像
熊严在位期间,国内局势比较稳定,他把主要精力放到抓经济发展上,领导国民积极发展农牧业生产,在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使国家的财力也有了较大地增强。对周围的邻国不侵不犯,保持较为平静的状态。由于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没有战乱,使楚国的人口发展很快,仅熊严就有四个儿子和三个女儿。但万万没有预料到的是他去世后四个儿子为了那把“交椅”互相残杀。据《史记•楚世家》记载:“熊严有子四人,长子伯霜,中子仲雪,次子叔堪,少子季徇。熊严卒,长子伯霜代立,是为熊霜。”
公元前828年去世后,其长子熊霜继位。
熊霜任楚国第十一任君王。熊霜于公元前827年即位,公元前822年去世,在位6年。
楚君熊霜画像
公元前827年(熊霜元年),逃居到彘邑的周厉王,在过了十四年的隐居生活后,忧愤而死。消息传回周王室,召穆公含泪讲述了当初以亲子假冒太子的往事,通过巨大的努力,召公、周公二相辅佐太子静继立周王,即周宣王。在二相执政期间,周王朝由乱而稍趋稳定,而楚国则由稍稳定转而发生了短时的动荡。
公元前822年(熊霜6年),一度平静的楚国再次开始发生争夺君位的内乱。熊霜因为操劳过度,在位仅仅六年的时间,就在公元前822年,也就是周宣王六年,生病而逝。熊霜去世,因其无子,曾经结为反对熊霜同盟的三个弟弟,都想夺得君位、执掌楚国国政;而一旦共同的敌人不复存在,就开始各自为政、互相攻伐,楚国的君位之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在这场残酷的骨肉相残的搏斗中,老二仲雪被杀身亡,老三叔堪难挡小弟铁腕,也不得不逃亡到了百濮之地去避难。小弟季徇以强暴的手段在这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夺取了君位,当上了楚国国君,史称熊徇。此即《史记•楚世家》所记:“熊霜六年卒,三弟争立。仲雪死;叔堪亡,避难于濮;而少子季徇立,是为熊徇。”这是楚国公族内部又一次内讧,熊徇是这场君位争夺战的最后胜利者。当他在亲信的拥戴下坐上君位宝座时,已经逃居百濮(今鄂西北、渝东及江汉以南)的叔堪不甘心退出政治舞台,仍然在为争夺楚国的最高统治权殚精竭虑、摩拳擦掌。约在公元前821至820年,也就是逃难于百濮的第二年到第三年,叔堪在楚国国内的大公族薳氏的暗中帮助下,重新纠合力量,卷土重来。但是,蚂蚁难撼巨象,势力弱小的叔堪,是无论如何也无法与兵强马壮的熊徇展开正面交锋的。在熊徇强有力的打击下,叔堪的军队很快就被击溃,无路可走的叔堪万般无奈,只得再次逃居于百濮,直到老死于斯。
这次内乱给楚国公族留下了一笔沉重的记忆,对楚国的发展和复兴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熊徇任楚国第十二任君王。熊徇于公元前821年即位,公元前800年去世,在位22年。
楚君熊徇画像
熊徇头脑清醒,思维敏锐,善于洞察国内外形势。即位后,他因势利导,对内实行“亲民”政策;大力发展农牧业,积聚财力;使国内的政局稳定,国势一度复兴。据《国语•郑语》说:季训(即季徇)是一位聪明的国君,对内能和协其臣民,对外开始了由守转攻,使楚、周关系又重新紧张起来。
周王室为了加强对楚的控制,以“藩屏周室”,就陆续在汉水以东、以北和江、淮间分封了数十个姬姓或姻亲诸侯国,即所谓“汉阳诸姬”,以遏制楚国扩展。这些诸侯国主要有:申国(今河南省南阳市北,姜姓)、吕国(今河南省南阳市西北,姜姓)、蓼国(今河南省唐河县南40里的湖阳镇,公元前639年亡于强楚,蓼国臣民举族外迁,在安丰、固始等地重建蓼国,史称东蓼。为廖姓)、邓国(今湖北省襄阳市西北与今河南省邓州市境接壤,曼姓)、随国(今湖北省随州市境内,姬姓)、唐国(今湖北省随州市西北与河南省唐河接壤,姬姓)、郧国(今湖北省安陆市境内,妘姓)、贰国(今湖北省广水市境内,姬姓或偃姓)、轸国(今湖北省应城市境内)等众多封国与属国,形成一道屏障,随时配合周王朝威慑、打击楚国,严重地阻碍着楚国的发展。
公元前806年(熊徇十六年),郑桓公初封郑。
熊徇娶宋女为妃,生子熊鄂(亦称咢)。公元前800年熊徇去世后,其子熊鄂继位。
熊鄂任楚国第十三任君王。熊鄂于公元前799年即位,公元前791年去世,在位9年。
楚君熊鄂画像
公元前799年熊鄂即位后,因周王室利用“汉阳诸姬”对楚进行严密控制,熊鄂采取“休养生息”的策略,率领臣民发展生产、增强财力、壮大实力,为寻找机会向外扩展创造条件。楚君自称为“公”。楚国冶铸业初具规模,已能铸造成组编钟。熊鄂作楚公逆(咢)镈,铭文有“唯八月甲申,楚公逆自作……”等语。文字风格与用语同于中原。楚历以数词纪月、干支纪日,亦与周、鲁相同。
熊鄂娶胡女为妃,生子熊仪、熊伦。公元前791年熊鄂去世后,由其长子熊仪继位。
熊仪任楚国第十四任君王(若敖)。熊仪于公元前790年即位,公元前764年去世,在位27年。
楚君熊仪画像
熊仪即位后,继承先王遗志,率领臣民继续“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勤俭治国,致力于楚国的振兴。
公元前771年(若敖二十年),申侯联合鄫与犬戎等部落方国,攻打周王朝至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境内),周幽王被犬戎所杀,周都丰、镐两城也被破坏殆尽,至此西周灭亡。据《史记•楚世家》记载:“若敖二十年,周幽王为犬戎所弒,周东徙。”
公元前770年(若敖二十一年),周幽王之子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周王朝被迫东迁,徙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史称“东周”。周平王东迁,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周王朝从此更加衰弱。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各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一些封国强大起来了,就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展开了争夺霸主的角逐,以获得昔日周天子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特权。正如《国语•郑语》所描述的:“平王之末,而秦、晋、齐、楚代兴,秦景(庄)、襄于是取周土,晋文公于是定天子,齐庄、僖于是乎小伯,楚蚡冒于是乎取濮”。
公元前764年(若敖二十七年)熊仪去世,被尊为“若敖”,这是楚君有谥号的开始。若在商密(今河南省淅川县境内),若即鄀国,是一个允姓的小国(今河南省淅川县西南,都城在商密),商密与鬻熊所居的丹阳很近,楚人为怀念先祖所居之地,故给熊仪封此谥号。
熊仪娶姬姓、姜姓两女子为妃,共生四子,即熊坎、斗伯比、斗射师、成得臣。楚国始有斗氏。
楚若敖熊仪的后人,在楚庄王时势力最为雄厚,他还包括斗氏、成氏两个分支。若敖氏其子孙中,除熊通为楚武王外、别子斗伯比、斗廉、子文等都是有名的军事家,在楚国对外扩张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自楚武王至楚庄王(公元前741年—公元前591年)的11个令尹中,出自若敖氏家族中便有8个。除令尹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官职司马也主要为若敖氏家族成员担任。这一时期,楚国王室依靠若敖氏家族形成了贵族政体,在这一政权统治下,楚国由一蕞尔小国迅速发展成为雄踞南方的春秋五霸之一。
熊仪去世后,其子熊坎继位。据《史记•楚世家》记载:“二十七年,若敖卒,子熊坎立,是为霄敖。”
熊坎任楚国第十五任君王(霄敖)。于公元前763年即位,公元前758年去世,在位6年。
楚君熊坎画像
熊坎即位后的六年中,仍继续坚持先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创业路线,带领臣民奋发向上。虽然文献中没有过多的记载,但他在楚国八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的贡献是不可忽略的。
熊坎娶赵女子为妃,生子熊眴、熊通。公元前758年去世后,由其长子熊眴继位。据《史记•楚世家》记载:“霄敖六年,卒,子熊眴立,是为蚡冒。”
楚君熊眴画像
熊眴任楚国第十六任君王(蚡冒)。于公元前757年即位,公元前741年去世,在位17年。
熊眴即位后,始终奉行先王的“筚路蓝缕”精神,带领臣民发愤图强,改善民生,增强国力。对外谨慎而又大胆积极的向周边地区拓展,以谋求扩大地域。
据《左传•宣公十二年》记晋人栾武子的话说:“楚自克庸以来,……训之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左传》两言“筚路蓝缕”,指的就是楚国熊绎至熊仪(若敖)、熊坎(霄敖)、熊眴(蚡冒)等十余代君王所秉持的精神。可见楚国在建国以后的相当长的时期内,都过着艰苦奋斗的穷日子。国君带领臣民跋涉山林,开辟疆土,甘苦与共。面对周边各国的威胁,尤其是面对北方周朝军队一次又一次的南侵,楚人整军经武,枕戈待旦。楚国君王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特别注重以先王艰苦创业的事迹对臣民进行传统教育,以此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寻求内部稳定和对外发展。
公元前770年至741年间,是春秋四大国(秦、晋、齐、楚)争霸揭开帷幕阶段,也是楚国开始崛起的时期。若敖、霄敖、蚡冒三代,都是身体力行,奋发有为的国君。他们率领国人部族,继承先辈“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精神,在齐晋初露锋芒时,楚国也积极向周边地区扩展。《左传•文公十六年》记载:“蚡冒所以服陉隰也”。陉隰。孔疏:“本是他国,蚡冒始服之也”。顾栋髙《春秋大事表》说:“荆州府以东多山溪之险,因名”。《国语•郑语》所说的楚蚡冒始“启濮”的濮,是一个古老的南蛮部族,曾参加过周武王灭纣的战争,散居在楚的西南部,与楚人为邻,号称百濮。蚡冒王熊眴攻打陉隰、濮人,充分表明楚国经过十多代君王帯领族众近三百年的艰苦创业,决心沿着先君熊渠开辟的道路,用骄兵之计打败陉隰,制服濮人,为后来熊通(楚武王)的驰骋江汉,创造了条件。
若敖、霄敖、蚡冒三代国君的积极进取,加之近三百年十多代国君前赴后继的艰苦努力,使楚国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快速发展,无疑为后来楚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公元前741年,熊眴病逝,本来是要传位于自己的儿子(蒍章),但心怀大志,喜招贤纳士的蚡冒之弟熊通却突然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楚都丹阳(宜城市郭家岗),捕杀蚡冒之子,自立为楚君。这在楚国发展史上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是春秋初期的一件大事,它宣告了一个南方大国的崛起。从此,楚国开始迅速崛起于江汉流域,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资料仅供学习之用途,未经熊吉平宗亲本人同意,请忽转载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