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吾族熊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历史悠久,族大支繁。吾熊家族是黄帝有熊氏的嫡裔,在春秋战国时期,熊姓是楚国国姓。现在全国熊姓总人口已达500多万,居百家姓第68位。从古至今,历朝历代,我们熊氏家族人才辈出,灿若星辰,家国情怀,雄风永在。
天下熊姓一家亲,千枝万叶一脉连。吾熊得姓始祖是周代开国重臣鬻公。及至周成王分封异姓诸侯时,鬻公的曾孙绎公被封于楚地,建立了楚国,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叱咤风云八百年,传承32世,共有46位楚王。更有后楚义帝心公,统率各路义军,推翻暴秦苛政,实现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完成了翻天覆地光宗耀祖的伟业。
时至今日,创修《熊氏族谱》已经是刻不容缓的大事了。首先,由于历史更替和天灾战乱等原因,在楚国灭亡之后,熊姓世系出现了严重的断代或失联,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我们现在努力做工作,厘清世系,序明长幼,很有必要,正当其时。第二,迄今为止,熊姓还没有一部权威性的公认族谱。虽然各地支谱迭出纷呈,却极少能互通世次,致使相邻地区的宗亲,见面时因为不知对方辈分,只看年龄称兄道弟,于情不合,于理不通。第三,当今有一批热心宗族事务的宗亲,积累了丰富的宗族文字资料,有许多真知灼见。他们是熊氏宗族的活宝,同时也应该看到,他们正在渐渐老去,亟待抓紧时间亲聆教诲,广纳忠谏,帮助整理,存档备用。
《熊氏族谱》应该有哪些内容呢?创修族谱乃是合族大事,必须全族宗亲同心同德,通力协作,尽善尽美,圆满完成。因为族谱是整个宗族的生命史,凝聚着同一血缘,记录着宗根族祖、世代繁衍、居所迁徙和兴衰源流的情况。
通过修谱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缘关系相对疏远的族人联成一体,从而达到“详世系、序昭穆、联疏亲、备遗忘”的目的。《熊氏族谱》是全国合族的总谱,核心是世系,精华是文化。世系不能乱,不能断,乱了断了就统不起来,传不下去。但是文化也很重要,宗族文化能把古今大量珍贵的资料保存下来,让人一目了然,增强自信,联络亲情。我觉得《熊氏族谱》应该简单实用,不枝不蔓,条理清楚,脉络分明。既不要把简单的事情弄复杂,也不能马虎从事,漏洞百出,以方便海内外各支派前来靠谱查索,有利于寻根问祖,收族归宗。
那么,应该怎样创修《熊氏族谱》呢?首先,要以大局为重,实现吾熊全族大联合。现在海内外有许多吾熊宗亲联谊会或熊氏家族文化研究会,都在默默做着同一件工作:希望光大门楣,重振熊风。我觉得,既然大家都承认姓熊,都是鬻公后裔,能够循名责实搞研究,平心静气来商量,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其次,既要有所创见,又要有所兼容。例如谱首,序言传志,文化源流,一直是众说纷纭,鱼龙混杂,我们要选用最有代表性的、最接近史实的、最有文采的,不搞兼收并蓄,不要大杂烩。又如世系,要采取下求同而上存异的原则,我建议以鬻公为一世祖。鬻公以上不作硬性规定,上溯到高阳帝,轩辕帝,抑或伏羲氏,都无不可。但是在鬻公以下辈分必须厘清,派衍支连,有所遵循。第三,既要借鉴,也要独创,结合实际,彰显特色。例如字辈,不必统一规定,因为即使强行统一了,未必能长期传承下去。孔氏家族取名,也不是历来就有,而是从明朝开始的,因为是皇帝提倡,御赐辈字,而且因为孔圣荫庇,有利可图,所以至今不乱不弃。统一字辈的好处是从名字上就能看出辈分大小,但是如果没有权威约束,没有利益招引,一样是很难贯彻始终的。我建议不限定字辈,采用阿拉伯数字依次排序,如鬻公102世孙某某。至于各地支谱用不用字辈,用什么字辈,由各支自己协商,不作统一规定。
近年读史,发现当今网上有些说法与史实相牴牾。我想在此郑重纠正对史书里几处涉及记述吾熊文字的错误解读。
第一,对“鬻熊子事文王”一语的解读。鬻熊(前1173年-前1051年),又称为熊蚤,芈蚤,是上古杰出的政治家,道家鼻祖,周朝护国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祖孙三代的老师,著有《鬻子二十二篇》,这是包括太史公在内天下人的共识。鬻熊有句名言:“发政施令为天下福谓之道,除去天下之害谓之仁。”可是 “百度百科”竟然据《史记·楚世家》载有“鬻熊子事文王”这句话,就想当然地诠释为“鬻熊如同儿子般侍奉文王,可见楚国始祖鬻熊对周文王的恭敬”。这种解释是极端错误的,如果不是有意歪曲,就是愚昧无知,流毒甚广,必须厘正。刘勰在《文心雕龙·诸子第十七》写道:“至鬻熊知道,文王咨询,余文遗事,录为《鬻子》。”鬻熊熟知治国之道,文王去向他求教,显然是师生关系。众所周知,鬻熊是史上给祖孙三代帝王作帝师的第一人。试问,古今中外,哪有老师“如同儿子般侍奉”学生的道理?其实,子是爵位封号,这里的子,即是鬻熊子,亦称鬻子;事,为某人做事。《史记·楚世家》记载:“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後嗣,而封熊绎於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楚子熊绎与鲁公伯禽、卫康叔子牟、晋侯燮、齐太公子吕伋俱事成王。”这里,称熊绎为楚子,就是明证。
第二,对“有熊国”和“丹阳”的解读。相传黄帝生在寿丘,长于洛水,居轩辕之丘,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县),又称有熊氏。据司马迁(前145年-?)《史记·五帝本纪》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左传·桓公二年》孔颖达《正义》引《世本》云:“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左传·昭公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由此可知,有熊氏黄帝建都有熊,鬻熊以下楚君皆以熊为氏,他的曾孙熊绎僻处荆山,居丹阳,从此建立楚国。然而,现如今竟然有人抛出“有熊国”是皇甫谧(公元215-282年)生造出来的论调,企图否定人文初祖黄帝在有熊建国立基的历史,真是不学无术,信口雌黄。当今对“丹阳”有三种诠释:河南淅川、湖北襄阳、湖北秭归,这三种诠释都失之于偏颇,却也不是空穴来风。我们应该把丹阳和荆山连起来看,就一目了然了:丹阳就是荆州纪南城。荆州,古时又称江陵,“禹划九州,始有荆州”,辖区宽广,东至淮泗,西抵川渝,北达丹淅,南极潇湘,上述三地,均在古荆州范围之内。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楚族熊氏的老家在中原的河南新郑,那里还有历史遗迹有熊之墟。后来在历史上第一次入口西迁之时,熊姓人也由新郑经过熊耳山到南阳淅川,又经过熊山(神农架)南移到湖北郧阳襄阳,再经过景山到荆州(江陵)纪南城。荆州(江陵)纪南城是楚族熊氏的根据地,是吾熊最辉煌的时期。楚国灭亡后,熊氏后人为形势所迫,纷纷隐姓埋名,逃离江陵,迁往四川重庆、安徽潜山、江西南昌、湖南熊湘等地,然后,再渐渐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迁徙,繁衍生息。
第三,对义帝的“义”字的解读。义帝熊心是中国历史上继秦始皇、秦二世之后的第三位皇帝。据《史记·高祖本纪》载: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项梁尽召别将居薛。闻陈王定死,因立楚怀王孙心为楚王,治盱台。”又据《史记·项羽本纪》载:“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又载:“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尊怀王为义帝。”熊心是楚国王族,楚国被秦国灭亡后,熊心在乡间地方隐居,以牧羊为生。项梁访熊心扶立为楚怀王,树立了一面反秦义军的旗帜,并为南方各路反秦楚军的共主。项梁战死后,怀王乘势获取了楚军实际统治权,主持楚国军政事务,成为天下盟主,伐秦灭秦的统帅。熊心在楚王的位置上,有效的团结了楚国各路反秦力量,并具有相当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是反秦势力壮大的重要原因。熊心有胆有识、诚信守约,用政上力行道义,扶宽抑暴。所以宋代苏轼在《论范增》一文中评论义帝说:“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又说:“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人物》发表议论:“众所尊戴者曰义,故称义帝。”然而,有人借口义帝受制于项羽,最终被项羽遣使击杀于郴州,肆意曲解“义”字,说什么义帝是假帝,只是“名义上的”傀儡皇帝,诋毁义帝熊心的历史作用和人格力量。在“百度百科”的熊氏名人栏目里也没有义帝熊心的一席之地。这是我们熊氏族人决不能容忍的,也是炎黄子孙决不能容忍的。2006年,原湖南省委书记熊清泉亲笔题写了“义帝陵”三个大字,伸张了正气,弘扬了义举。2017年,陈赋(郴州市北湖区文史研究会会长)、张式成(郴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刘专可(湖南省地方志学会常务理事)、成红兵(郴州市北湖区文物管理所所长)等编辑出版了《义帝陵》和《义帝熊心》两部专著,共约80万字,为义帝正了名,定了位。我们要象熊清泉和郴州有识之士那样,为义帝树碑立传,在熊氏族谱和各地支谱上大书特书心公的伟绩丰功。
楚熊鬻公派下第一〇二世孙 熊良銋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