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两代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是我国移民史上最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影响尚巨。据民国十三年(1924)刻本《遂宁张氏族谱》载:张氏原籍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白獭河(今湖北省麻城市福田河镇白塔河村)之绿柳村,明洪武二年(1369),迁入四川省遂宁县黑柏沟(今属蓬溪县任隆镇黑柏沟村)居住,入川始祖为张万。至清初宰相张鹏翮,己历九世。遂宁黑柏沟张氏家族,是明清移民的代表家族、典型家族,从入川至今已繁衍二十二代,广泛分布于蜀中遂宁、蓬溪、安居等地,尤其是在清代康乾盛世,黑柏沟张氏家族达到鼎盛,但进入近代,就走向了衰落。探讨张氏家族兴盛和衰败之原因,对研究明涪江文化、巴蜀文化、明清移民运动、“湖广填四川”以及中国移民史,不无益处。
蜀中遂宁黑柏沟张氏家族,有两次兴盛。第一次兴盛在明代,明洪武二年(1369),张万由湖北迁入蜀中黑柏沟定居,与其子张永成两代皆为布衣。经过一百余年的发展,至第三代张赞,家族的处境开始发生变化,即“由读书而科举”。张赞于明景泰五年(1454)考中进士,历官礼部主事、员外郎、郎中、云南姚安府知府,惠政卓著,吏民称歌。此后,从景泰年间张赞至崇i贞时张英,共考中进士2人、举人6人。张赞子张猷,明成化十六年 (1480)举人。张氏族人中张伦为天顺二年(1458)进士;张睿为正统十二年(1447)举人; 张纪为景泰元年(1450)举人。张睿为工部尚书黄珂(遂宁人)之岳父、女诗人黄峨之外祖父。因明代遂宁张氏科甲兴盛,朝廷旌表其门曰“科第世家”。正德年间修篡了张氏入川以来第一部族谱,即正德本《遂宁张氏族谱》谱后有明代遂宁名人、工部尚书黄珂,礼部尚书加武英殿大学士席书二人所作跋语。有明三百年,张氏家族已发展到十三房、一万余人,子孙繁衍,科第联绵。张氏从一般的耕读之家发展成为科第世家。
第二次兴盛在清代。明末清初,四川进入了一个比宋元之际时间更长、情况更烈的战乱与残破时期,四川人民再次遭到了难以想象的灾难。劫运后,张氏族人逃散死亡,靡有孑遗,独张烺从万死一生中,得延余生。至康熙九年(1670)张鹏翮考中进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氏重新崛起,其声势超越了明代之兴盛,最终成为一支兴盛时间长达200年左右,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有重要影响的大家望族。黑柏沟张氏从明初入川至清代400余年,家族人员考中进士者6人、举人18人、贡生18人;为官者80余人,1人入《中国通史》、2人入《辞海》、3人入《清史稿•列传》、4人入《中国文学家大辞典》、7人入乡贤祠;有诗文著述流传至今者50余人,可谓“一家男女尽能诗”。张问安、张问陶、张问莱三兄弟及其妻陈慧殊、林韵徽、杨古雪三妯娌分别被世人称为“三弟兄诗人”和“三妯娌诗人”,为古今中外诗坛所罕见。有文学家13代80余人。这一代代众多的作家个体对文学的情有独钟,不断地续写出这个家族在文学上的辉煌,为其在当时文坛上赢得了很高声誉,论者赞云“风雅之盛,萃于一家,海内所罕见也。”张鹏翮(1649—1725),字运青,号宽宇,清代名臣、治河专家。康熙九年(1670)进士及第,历任礼部郎中,兖州、苏州知府、江南学政、浙江巡抚、河道总督、两江总督、刑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兼文华殿大学士等职。史称“清官”、“贤相”。他曾随索额图勘定中俄东段边界,为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作准备。1700年任河道总督主持治理黄河10年,治清口,塞六坝,筑归人堤,采用逢湾取直、助黄刷沙的办法整治黄河,是清代268年间四川官位最显赫、名声最响亮的人物。张问陶(1764—1814),字仲冶,号船山,张鹏翮玄孙。生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 五月二十七日。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嘉庆十年 (1805),官江南道监察御史;十四年(1809),改吏部验封司郎中;十五年(1810),出任山东莱州知府。十七年(1812),辞官。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申时,病逝于苏州山塘街青山桥寓所。逾年归葬故里两河口祖茔(今四川省蓬溪县金桥乡翰林村两河口)。其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五《文苑》、《清史列传》卷七十二《文苑传三》、胡传淮《张问陶年谱》等文献。张船山是清代乾嘉诗坛射雕手,亦是巴蜀元明清三代最有成就、最有影响、最有名气的大诗人、书画家。其诗论主张独创,诗中有我,要有真情;而其诗篇戛戛独造,绝去依傍,大雅不群,别开境界,成就卓著,是一位独立的大家。被誉为“青莲再世”、“太白少陵复出”。船山遍交宇内名士,一时名流如袁枚、赵翼、宋湘、洪亮吉、石韫玉、吴锡麟、法式善、孙星衍、梁同书、桂馥等,并相推重,心折其诗。其诗作流播海内外,日本商人愿以高价相购,奉使来朝者皆以得其诗为荣。朝鲜士人争相传抄,致使“朝鲜纸贵”。其天才踔厉,价重鸡林。四海骚人,靡不倾仰。船山一生写诗五千余首,删存三千余首。有《船山诗草》二十卷、《船山诗草补遗》六卷传世。
清代名臣、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 鹏翮和大诗人、大书画家张问陶二人,把张 氏家族声名推上顶峰。康熙、雍正两帝还亲 自为张家赠匾、赐书甚夥,当时蜀中张家可 谓荣光之至,享誉西南,名满天下。蜀中世 家望族,无出其右者,人称“清代蜀中第一家”。
一、黑柏沟张氏家族兴盛原因
(一)社会经济方面的因素
黑柏沟张氏家族鼎盛于清朝前期康熙、 雍正、乾隆年间,正值“康乾盛世”时期, 当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文化发达、经济 繁荣、人民安居乐业,为世界第一强国。加 之蜀中遂宁自古土沃泉甘,物产丰饶,唐宋 以来,代称雄镇。社会的安定、经济的优势, 推动了黑柏沟张氏家族文化的发展。张氏家 族崛起于清代前期,是时代机遇给张氏提供 了契机。
(二)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
黑柏沟张氏,从一般的耕读之家发展成 为清代蜀中第一的文学世家,首先经历了一 个文化积累的过程。一个世家大族要成为文 学世家还必须在文学上代有其人,也就是在 通过文化积累成为世家大族的同时,还需要 有文学上的传承,这种传承是一个家族中一 代又一代的文化个体对文学活动的积极参与。 黑柏沟张氏文学世家的情况正是如此。张氏 家族具有书香传家的文化传统,在由科举成 为蜀中世家大族的同时,张氏在文学上也不 乏其人,从清初张鹏翮至清中叶张问陶五代, 共有文学家20余人。这种在文学上生生不息 的态势,使黑柏沟张氏世家成为名副其实的 蜀中第一文学世家。
(三)天分才能方面的原因
张氏家族多异才。现代遗传学研究成果 表明:人类的确存在着智能等方面的差别, 这种差别是指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内 在因素,它既反映社会生活的环境影响,又 显示了先天遗传素质。实质上,像智能的遗 传问题,决定于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的相互 作用。但我们的研究界思考问题时却存在过 于注重后天环境的因素,如政治地位、经济 状况、教育培养等,相对忽略了先天的遗传 素质。即如张氏家族,假如先天智能有限, 就是再好的教育环境也很难在竞争日趋激烈 的明清科举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应该承 认,张氏子弟普遍显露出高智商的倾向。考 中进士很不容易,唐代流传着“三十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即谓50岁考上进士 也算年轻。因为不少人考到八九十岁亦未考 中;清道光年间,广东考生陆云丛赴京师参 加会试时,己年高103岁。而张鹏翮21岁 中进士,张问陶26岁中进士,张问彤24岁 考中解元,可谓文思灵敏。张问陶十岁能诗 文,日诵千言。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张氏族人领悟力超群、记忆力不凡、文艺鉴赏力过人,最重要的是他们具备超常的、令人赞叹的文化才能,尤其是有好几位几岁就具有创作诗赋的才华,这种文学能力与其说来自于后天培养,毋宁说来自于先天的家族遗传。在阅读一些文化世家相关的传记材料时,我们也常惊奇于不少世家成员灵敏而优异的文化天赋,如眉州苏氏家族,苏洵年近而立始发愤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苏轼、苏辙兄弟的才思灵敏无疑也有其祖其父的文学遗传因素在其中。张氏家族成员的早慧或智力优异的现象颇为普遍,它们成为明清蜀中张氏家族文化得以继续发扬的重要条件。总之,张氏多天才,天分极高,能够轻易获得才名和取得科举的胜利,维持门第兴盛。
(四)家族教育方面的原因
精神望族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中坚,这 类家族的主要特点是:以功德显,以文章 著,以孝友称。功德即事功,主要指做人 是否德高望重,是否热心乡里公益事业; 文章则不仅指信笔为文,更指广泛的精神 文化修养,当然也包括参加科举考试。孝 友作为道德范畴,指能够妥善处理家族内 部上上下下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家族是 否团结稳固。他们大都生活在乡村和小城 镇,出仕或许能做一任地方宫,退则躬耕 垄亩,安贫乐道,子孙世世繁衍不绝。这 类家族把坚守道德规范作为人生最大信条, 以忠孝节义为人生追求目标,以礼义廉耻 为做人做事准则。他们对道德操守的追求, 超过对物质享受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 往往是耕读并重,平安度日,守成为本。 他们可能经济状况不佳,但却能贫贱自守, 后人往往能恪守先辈遗训,保持家风不坠。 家族中数代文化积累,偶然会出现一两位 在文化思想上有突出贡献的人物(张鹏翮、 张问陶),后人往往能克绍箕裘,发扬光大。 中国文化能传承至今,实赖这些家族从精 神上执掌着中国文化的传承钥匙。张氏家 族有强大的教育功能,因为在中国古代始 终没有建立真正的公共教育体系,所以家 庭的教育和以家族教育为核心的私塾教育 就特别重要。俗话说三代培养一个贵族, 一个家族要建立起一种足以影响家风的家 学渊源,就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它可以形 成一种类似于物理学中的“场”那样的环境, 使得家族的下一代人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 熏陶。
(五)长寿多子方面的原因
黑柏沟张氏家族,是一个长寿家族,且 人丁兴旺。据民国本《遂宁张氏族谱》统计, 张氏人物知其生卒年者简列如下:第三代: 张赞,75岁;第六代:张惠,97岁;第八代: 张烺,90岁;第九代:张鹏翮,77岁;张鹏 翼,75岁;第十代:张懋诚,71岁;第十一 代:张勤望,64岁;第十二代:张顾鉴,76岁; 第十三代:张问达,100岁;张问时,87岁; 张问达享寿百龄,恩荣七品,列入《遂宁县志》 及《遂宁张氏族谱•大年》。至今仍然生活在 蓬溪县金桥乡翰林村黑柏沟三社的张鹏翼第 九代孙张隆娥(宇照明),生于1919年,现年93岁,笔者采访老人时,他的思路仍十分清晰。从以上数字看,张氏家族在清代可以算做是长寿家族了。张鹏翮四世同堂,张问陶之父张顾鉴之名,就是张鹏翮任宰相时取的。几位官至高位的人物,多享高年。这对整个张氏家族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要知道,家族中人好不容易谋得功名,渐至显贵,可以封妻子、荫宗族,至高位者享高年,对宗族荫补的机会自然就增加了许多,有利于保持门第。张氏族人科第人仕者固多,荫补人仕者亦不在少数。另外,家族中人跻身高位,还可以帮助整个家族增强反抗意外和困难的能力。明末清初,蜀中战乱,张氏族人生存窘迫,就多亏张烺尽力收抚帮助,使家族不致星散湮没。不管怎样,家族成员多长寿、多子孙,陆续出现有地位、有名望之士,则是一个家族能够长久兴盛的重要基础。总之,张氏家族中人多长寿,且官至高位,他们的长寿使家族中人获得荫补和其他社会照顾的机会大大增加。张氏多子孙,并代有人才,使家族能够久盛不衰。
(六)婚姻关系方面的原因
张氏自张鹏翮光大其门,跨入世家大族 行列,因此具有了与众多高门联姻的基础。 张氏家族多贤妇才婿,张氏择妇较重妇德和 出身,张氏妇大都贤淑知礼,出身于具有一 定文化知识的士人家庭。与张氏家族联姻的 世家大族有:
阁中罗家:罗大美,四川阆中人,清顺 治十四年丁酉科(1657)举人,官居河南省 汝州知州、山东省青州知府。子罗延璋,字 文城,康熙二十年辛酉科(1681)举人,官 山东诸城县知县。女罗氏(1669—1731),配 张鹏翮长子张懋诚,为张船山的曾祖母。
山东孔家:张鹏翮次子张懋龄娶山东第 六十七代衍圣公孔毓圻之女。孔毓圻(1657— 1723),字钟在,又宇翊震,号兰堂,山东曲阜人,孔子第六十七代摘长孙。康熙六年 (1667)袭封衍圣公;九年(1670),授光禄大夫;十五年(1676),晋阶太子少师。好诗文,工壁窠大字,善画墨兰,得元人赵孟頫之旨。卒溢恭悉,有《兰堂集》、《幸鲁盛典》。妻方氏,江苏昆山人,山东按察翮使方恒女,工诗,善画。
南江岳家:在四川南江县,散居着一支 岳飞后裔,估计有数万人。南江支系,代有 名人。清初岳贞,名允昌,字子介,号石斋, 顺治十一年(1654)举人,顺治十五年(1658) 入翰林。康熙元年,授山东博昌县令,后升礼部祠祭司主事、仪制司员外、顺天府乡试副主考、台州府知府,封朝议大夫,因上“安海策”不用,辞归故里,著有《几江诗集》,今存北京博物馆。岳贞子八:长子岳越,封中宪大夫;次子岳广,字平公,考授同知;三子岳康,字伯和,太学生;四子岳度,字伯宪,号文江,康熙二十六年(1687)中举,康熙二十三年(1694)进士,翰林院检讨,曾参与编修《大清一统志》;五子岳纶,号山公,举人;六子岳兆元、八子岳经,均为国学;七子岳维,字叔世,康熙四十五年(1706) 中进士,授广西荔枝县知县。他家有“一门三进士,父子双翰林”之誉。张勤望娶翰林院检讨岳度之女(张问陶祖母)。
海宁陈家:浙江省海宁陈家,世代簪缨, 科名之盛,海内无比。三百年来,位居宰辅 者三人,尚书,侍郎、巡抚、布政使者十一 人,进士达到两百多人,足见海宁陈家的伟大, 历数中国上下五千年,没有一个姓氏家族能 和海宁陈家相媲美。《清宫十三朝演义》中说 乾隆原来是海宁陈阁老的儿子,被雍正用调包之计换了来。乾隆长大后,从乳母嘴里得知此事,便借南巡之名,去海宁探望亲生父母。因陈阁老夫妇早已去世,乾隆只好到陈氏夫妇的墓前,用黄幔遮着,行了做儿子的大礼。张问安娶浙江海宁陈家、江西南安府同知陈亿之女陈慧殊。
涪州周家:周氏一门三进士,三十多举人。 周煌(1714-1785)宇景桓,号绪楚,又号海 山,清代重庆府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人。 乾隆二年(1737)进士,任翰林院编修19年。 1756年奉诏出使琉球,三年后归,升侍讲学 士、内阁学士。1755年任《四库全书》总阅, 后历任工部、兵部尚书,皇太子总师傅,都 察院左都御史等职。能文工诗善书,著作颇丰, 有《琉球国志略》、《海山诗稿》等近10种。《清史稿》有传。子七人:长宗岐,乙未进士,翰林院编修;次兴岱;兴峰、兴岷、兴岳、宗华,俱孝廉;宗畲,太学生。周兴岱 (1744—1809)字冠三,号东坪,涪州周煌次子。擅长书法。乾隆三十六年(1771)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武英殿提调官,累迁侍讲学士,礼、吏、户诸部侍郎,充江西考官擢内阁学士。嘉庆十四年(1809)晋都察院左都御史。卒葬涪陵长里插旗山。事见《清史稿》卷三百二十一、薛天沛《益州书画录》等。张问陶娶周兴岱之女周孺人。张问陶系周煌孙女婿,船山与周南人在京师结婚时即居其宅,周煌、周兴岱对船山有较大影响。
北京林家:林儁,字西 厓,北京大兴籍,妻姜氏。乾 隆二十五年(1760)举人。二十六年(1761) 拣发入川,历署四川安县、威远、乐山、温江、荣县等处捕头。乾隆三十一年(1760) 授四川内江知县。乾隆三十四年(1769)至三十五年(1770),调任成都知县,兼署华阳知县。勤政爱民,明于听断,颂声载道。乾隆二十八年(1773)至四十年(1775)任重庆府知府、分巡川南永宁兵备道。四十一年(1776)二月,清军收复大小金川,战争胜利结束。林儁特调四川通省盐茶分巡成 (都)绵(阳)兼管水利道,驻省会成都。在任十八年,经理盐茶,没有丝毫扰累,商民感戴最深。乾隆五十八年(1793)至六十年 (1795),林儁任四川按察使,嘉庆二年(1797) 攫四川布政使(从二品)。嘉庆五年(1800),以劳疾乞归。清代官员考语云:“盐茶道林儁:识见优长,办事公正,在川年久,实能料理裕如,淘属为守兼擅之员。”林儁有子三: 长子林华,字松岩,曾官襄樊同知;次子林芬,字朴园,号雨亭;三子林蕃,江西候补县丞,其妻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周兴岱次女(周兴岱长女为张问陶前妻)。女一:林颀,号佩环,生于蜀中,系四川才女、女诗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九月,林颀与船山结婚。
广元杨家:杨玺(1734—1806),清代广 元县高城堡(今旺苍县普济镇)人,乾隆庚 辰(1760)举人。授四川纳溪县教谕。后任 四川潼川(今三台)府教授。江苏安东(今 江苏植水县)知县、太仓(今太仓市)知州、 苏州府水利同知、松江府知府。杨玺为学官, 审理明决,处事精当,平允精详,关心民间 疾苦,以劳瘁卒于任所。张问莱娶杨玺之女 杨继端(号古雪)。
张家与这些望族联姻,多能为张氏增光 添彩,有利于维持和扩散张家的声誉。这些 家族的女子由于家庭熏染,大多具有相当的 德行和文化,素质很高。张问安之妻陈慧殊、 张问陶之妻林佩环、张问菜之妻杨古雪,均 为清代著名女诗人,号称“清代三妯娌诗人”, 她们的诗集,流传至今。张氏家族其姻亲多 文学家,增强了张氏文学家族的可能性和稳 定性。不难想象,作为母亲,她们的知书达 礼对儿女先天资质和后天修养产生的影响。 正是由于她们的操持家务,相夫教子,才使 张姓男子能够专心学问或举业,增大了成功 的比率。她们构成了维系张氏代有文名、家 声不坠的重要一环。虽然与名门世家的联姻 有利于提高和维持自己家族的声望,获得许 多政治上的帮助和其他便利,但张氏更多的 还是与一般官僚通婚,是否名门高第并非张 氏通婚时考虑的首要条件。这主要与张氏自 张鹏嗣后,子孙虽不乏以文学知名的才士, 却多为中下层官员有关。清代的科举取士制 度加速了社会的流动,因此择婚时主要凭借的是择婚人当时的政治地位和实力,实行基本上趋近于与择婚人自己门户相当的婚姻,家世声名只是其中一个非主要考虑的因素。
二、黑柏沟张氏家族衰落原因
中华礼仪之邦,五千年文化创造了无数 世代簪缨。他们的繁盛,他们的优雅,他们 的富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但仔细品味,又有多少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 自己的痕迹呢?只余断壁残垣、浮碑剩碣供 人凭吊罢了。孟子早就说过:“君子之泽,五 世而斩。”民间亦有“富庶不过三代”的说法。 提起世家大族,中国人总忘不了的代表魏晋 风流的王谢家族,但实际上他们也早已成为 陈迹。随着政治舞台的变化,他们被急速地 湮没了,正如辛弃疾所歌唱的“舞剧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黑柏沟张氏家族在康乾时期堪称望族, 然而这个大家族繁荣百余年后就在近代开始 走向衰落,今天已默默无闻了。同张氏兴盛 一样,造成张氏衰落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有张氏家族本身的,也有国家政治环境的, 还有一些偶然因素。此择其主要因素论之。
(一)政治风云不利
政治望族有一个致命弱点,在社会大动 乱的危难之际,在改朝换代的当口,他们很 容易成为首要打击目标,随着某些社会势力、 政治势力的衰亡而衰亡。张氏家族崛起于清 代前期,经历了近代中国的百年战乱后,社 会的几次翻天覆地的变化,能繁衍至今,已 属不易。许多过去的世家大姓,今天亦默默 无闻,这与中国文化百余年的走向轨迹是重 合的。而文化的品位与异化,也导致这类文 化家族的传承难以达到数代以上,因为这类 家庭的文化根基是建立在财富的基础上,一 旦家道中落,往往家族文化难以为继。明末 清初和近代中国近百年的战乱,是两次社会 财富的较大重新分配过程,在这期间,几乎 所有的文化望族都遭受了灭顶之灾,黑柏沟 张氏家族亦难以幸免。
(二)家族成员开拓不够
张鹏翮、张问陶以科举、功业、诗画名 世,但张氏子孙中,却鲜有考中进士者。清代, 显要之职基本属于翰林进士。明代朱元璋规定不设丞相,皇帝自己裁决,却让翰林备顾问,做智嚢。明成祖以官阶较低的翰林人皇宫午门内值班为内阁成员。所以明高拱说:“虽无宰相之名,有其实矣。然皆出自翰林。康熙明文规定不是翰林出身的不得作经筵官, 不能成为皇帝名誉上的老师。清代掌文词翰墨的南书房行走和皇子师傅的上书房行走都要由翰林充任,只有翰林才称为“太史”,非翰林出身死后不得谥以“文”字,可见翰林地位不同一般了。明清的重臣宰辅大都从翰林院出去,翰林院一向被认为是储材的地方。读书人来这里升官也快。《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道、咸间,士人多以点翰林为仕官捷径,由编修、检讨十年可至侍郎,虽未必尽然,亦差不多。”张氏族人中,有些人不求进取,无所事事,坐享祖业,其一官半职,皆以恩荫而得,以荫得官,往往升迁困难,难有显达者。势必导致家族的衰落。
(三)核心人物不寿无子
张氏子孙中亦有德才兼备者。可是核心人物张问安58岁而卒、张问陶50岁而卒。才志俱佳,天不假年。著名学者、国子监祭酒吴锡麟《哭张船山》云:“如此惊才仅中寿,问天何苦更生才?”张氏家族在鼎盛时期人丁兴旺,子女众多。如:第六世张惠,有子5人; 第七世张应礼,有子9人;第八世张烺,有子6人;第九世张鹏翮,有子2人;第十世张懋诚,有子5人;第十一世张勤望,有子 8人;第十二世张顾鉴,有子3人;第十三世中,生子不蕃:张问安、张问陶、张问莱三弟兄,除问莱有一子外,问安、问陶均无子,同抱伯道之悲。族人也认为“船山为一代名人,固不可无后;而亥白系六房大宗,尤不可阙如,因饬族议,以读书明理者嗣之”。(民国《遂宁张氏族谱》)。张氏兄弟不寿,无子,人丁不旺,门庭单薄,这不能不说是影响张氏家族发展的一个很大的因素。因此张氏家族数代之后,即衰败不闻矣。
来源:麻城孝感乡文化公园网
若资料中有纰漏,请留言或电邮9365362@QQ.com,以便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