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广”在元代和明代原为一个省,清雍正年间始分为湖南省、湖北省,后人编修族谱和口传时有的写(说)为湖广省、有的写(说)为湖南省或湖北省。原四川省的许多县、市统计数据表明,移民来自湖南省的多于湖北省。大足县编修上届县志时搜集的56户(姓)族谱显示,其先祖来自麻城者只5户(姓),而来自湖南靖州、会同、零陵等县者24户(姓),与其他县市大不一样。特别是来自湘南、黔北各县的杨姓移民后裔,现有人口约10万,占全县总人口数的1/10。移民文化很有特色,现以杨氏家史为主线探讨这一现象。
一、何以大足麻城移民少
首先,清初麻城人口并不富余,可移出者不多。元朝末年,明玉珍统兵十余万西征重庆建立大夏国。明洪武年间,朱元璋灭大夏国,战后军队将士解甲归田不少,又在麻城、孝感一带招募农民入川垦荒。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取麻城,降者五万七千余人编为“新营”,被带至四川,张献忠事败后未能回归。到清初朝廷诏令移民入川时,麻城能够移走的就不多了。各地发现的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皇帝招民填蜀诏书也都是湖南移民传抄收藏。诏书也说“湖南民有击毂摩肩之风,地有一粟难加之势”。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湖南奏疏称:“楚南入川百姓,自康熙三十六年以迄今日,即就零陵一县而论,已不下十余万众。’可见湖南移民之多。麻城县呢?2000年4月12日《黄冈日报》上有文章介绍:麻城县明初辖4个乡,共10万人。成化八年,因户口消耗,并孝感乡入仙居乡。因此,清初移往四川少。许多川人称自己祖先来自麻城,实际情况不一定是这样,有的是前人误传,有的是把明代移民与清初移民混为一谈。
其次,当时大足县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交通不便。明末清初几十年战乱以后,四川已成一片荒野,人烟几尽,初来移民只好选择交通方便的地方占地开垦。当时既无车辆,又无马匹,要自带粮食、炊具和衣被,扶老携幼,因此,靠近江河可以乘船的地区,早期移民落业的就多,而大足县距重庆、江津、合川等江边都在200华里左右,最先来的麻城籍移民王氏是麻城人,但不是从麻城来。王氏是在江西为官,在官府指导下于康熙元年(1662年)从江西经湖南、贵州及四川的泸州、荣昌,转入大足境内的多宝场青龙桥插占为业,并带有家丁奴仆,这是一般移民做不到的。胡氏系江西吉安府卢陵人,与王氏是姻亲,也于康熙元年徙入大足。《古今图集成•职方典》载,康熙六年(1667年)至二十四年(1685年),大足县人口为66户,132口,编户2甲。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杨浩任大足县知事,后人为他所立《杨公浩祠堂碑记》云:“公下车之日,黉学鞠为茂草,人不知学,户口无几,赋仅二百缗(方孔小钱一千枚为缗),一应公务,尽取于民,民聚者复多散去,兼之虎豹昼见,商旅不行”。这样的环境,移民当然不愿前来。
我们可以从以下统计表中看出地理环境对移民的影响。
注:渠县《傅文》指渠县傅吕志先生论文,《傅文》及《广安州志》均转引自孙晓芬著《明清的江西湖广人与四川》合川、南溪、简阳、渠县分别位于嘉陵江、长江、渠江、沱江边上。简阳原为四川第一人口大县,交通方便,成都龙泉驿区当时属简阳,所以,该县在清代以前移入的更多。
再次,鄂西北受多次战乱影响,人口较少,土地不缺,不是诏旨移民重点地区。明玉珍入蜀建大夏政权,朱元璋又入蜀灭大夏,张献忠、李自成入四川几进几出,都经由鄂西北,襄阳、谷城、房山、竹县多次发生战斗,一些百姓死伤或参加起义部队。因此,在清初移民中,不但麻城人少,襄阳、谷城、宜昌、巴东、建始、利川等县市的移民也很少。老百姓既然土地不缺,也就不愿背井离乡到四川开垦荒地,备受艰辛,甚至冒生命危险。
二、何以湘南、黔北移民大量移往大足
上述大足县志搜集的56户(姓)族谱中,来自湖南的26支,占46.4%,大足湖南移民的后裔,只杨姓一族不下10万人、2万余户,计入上述统计的只作一户。所以,湖南移民移入大足的,实际要占75%以上。杨氏宗族传系“杨家将”杨业、杨洪等人的后代。清初先后移来大足县的有103支,其中:来自湘南、湘西的76支,主要来自靖州、会同、黔阳、武岗、邵阳、绥宁、永州、零陵、通道、新化、祁阳、黔阳、东安、辰溪、沅陵等县;来自贵州省的26支,主要来自石阡、遵义、绥阳、思南、桐梓、仁怀、天柱、黎平、锦屏等县湘南、黔北人民大量移入大足县的动因主要是:
(一)奉皇帝移民诏旨
川渝各地发现的收入民间族谱的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圣祖仁皇帝招民填蜀诏》,无论是大足龙氏谱、杨氏谱或是三台银氏谱、金堂孙氏谱、安岳唐氏语都是湖南籍移民家谱,说明当时在湖南动员移民已成一定声势。仅杨氏一姓,康熙初年从湘黔移入16支,康熙三十三年这一年从湘南、黔北移入15支,康熙三十四年至五十年移入29支。上届编修县志时,大足县志办公室。搜集调查的56户各姓族谱,有26支清初来自湖南省。
(二)杨氏家族忠于国家的传统观念与历代辗转播迁的原因
杨氏家族中的杨再思,唐懿宗咸通十年 (1869年)生于扬州,天祐年间(904—907年)镇守湖南沅州,五代时镇诚州(今湖南靖州)40余年。其弟再韬屯珍州(州治在今贵州省桐梓县东)。故杨氏部分子孙留居遵义、桐梓一带。宋代杨家将杨业,世称“杨老令公”(其妻余大君世称“老令婆”),镇守边关,与契丹角逐30余年,功绩显赫。明代洪武年间,杨业十九世孙杨洪因平息广东、广西之乱有功,受封骠骑将军,四个儿子亦因战功受封为侯。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杨洪年老告退,上疏皇帝求赐归田以绵后裔,蒙圣恩、优渥,令湖广辰州六县、靖州四县地方任从插占。因此,杨氏家族在辰州、靖州、珍州所属各县辗转播迁。康熙三年(1663年)即有杨会春、杨仲献、杨玢等分别从贵州思南、桐梓、遵义徙入大足;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又有杨春盛、杨跃林、杨文林、杨弘毅、杨廷甫等从湖南沉陵和贵州遵义、桐梓、绥阳等地移入;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以后杨氏宗族移入更多。同一祖先杨正达之子杨世圣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徙入,杨世贤康熙二十九年(1693年)徙入,杨世书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徙入,可见后移入者与先移入者反馈信息有关。
(三)大足县当时土地供求有较大空间,相对易得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各省移民涌入四川,许多地方的荒地很快即被插占完,大足县的一些偏远地方和沟坡脊地,仍有土地可供插占。杨氏宗族于康熙三十三年至三十六年移入者,插占的地名有:麻阳沟、杨家坡、宝林沟、蚂煌沟、水沽冲、关圣沟、申家沟、玉皇沟、板板桥、吊脚楼、高峰山、下河坝、月斧山、石碾坝、火土湾、双河口等地。杨秀富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到大足探视,见县城南门外尚有好地可占,第二年携家眷老小到大足时,该地已被谭姓人家插占,足得用三匹麻布与谭家换子一幅土地,是有一百多亩。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杨秀富亲率全家8口徙居大足时,由次于再发先行。秀富一行至铜梁县界内时,74岁的秀富病倒,全家宿于和同寺旁,后秀富病亡庙内。再发到大足后又返回找寻,途中错过,直至湖南老家才又折回。一路备受艰辛,但土地得来还算顺利。
三、湖南移民轶事、遗迹
(一)靖州、会同方言岛
在大足县中敖镇周围10公里内,有一个讲靖州、会同话的方言岛。“湖广填四川”移民来自许多省份,各地语言不同,粵人操粵语,楚人操楚音,相互交往诸多不便,甚至择偶也在同乡人圈内挑选,靠乡音乡情聚居一地。因为这些人大多来自靖州、永州、会同等地,遂形成方言岛。民国重修《大足县志》记述:“本县语言旧极复杂,凡一般人率能兼操两种语音……非其人不解其言也。近三四十年来,普设学校,适龄儿童,出外就传,乡谈遂失其传。惟中敖场之玉皇沟一带,其居民以原籍湖南之永州、会同两处为多,须白之叟尚能乡音无改也。”这一事象直至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始渐消失。
(二)“西竺禅师”之谜
距中敖场几里地方有一高峰寺,始建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旧时香火旺盛,香客络绎不绝,历届县知事沈潜、李德、赵宪高、蔡宗健、杨梦槎,以及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刘天成等都先后前往参拜,题词书碑。《大足县志》记载:“康熙四十一年西竺禅师携徒碧山、碧岩开创高峰寺。“西竺禅师”何许人?一直是个谜。因为古代印度称“天竺”,宝顶山石刻有“西竺一脉”的大字,北山石刻有“西域禅师坐化塔”,所以,一般都以为“西竺禅师”是来自印度或我国西域。2000年,大足杨氏宗族在修谱时发现玉皇沟一支族谱中,《大足县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版,第235页。有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杨昌恒撰写的《谱序》,有云:“杨顺章号尔成。杨顺廉号尔辉,后为高峰寺僧,西竺是也。”原来禅师就是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从贵州省天柱县移来大足的杨氏祖先之一。“西竺禅师”及其弟子靠募化修造了高峰寺,在当时是一大功德,不但促成了“五方杂处”的移民构建和谐交往的环境,更是大文化建设。其意义,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荣昌兼摄大足的县知事史彰,在《重开宝顶碑记》中说得明白:他向耆老“详询招徕耕垦之法”时,皆云“欲招集逃亡,宜先开其宝顶,叩其胜景”,“前人云,山寺兴废关系足邑盛衰,寺盛则民皆安堵,寺废则民皆逃散”。因此,他在大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招聘僧人修复宝顶山寺庙。足见当时能够凝聚移民不散的,唯有佛文化和儒文化。“西竺禅师”及其弟子,经过艰难的募化,建成宏伟的高峰寺,是贵州杨氏移民对当时文化建设的一大贡献。
(三)康熙皇帝移民诏书与杨氏入川行程路线
在大足湖南籍移民家谱中发现有康熙二年(1663年)和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两种“招民填蜀诏”提及“楚黔填实四川”现将《康熙二年招民填川诏书》照录:
朕承遗命以来,统制中国,四海同人,八荒底定,朕原也。独痛西蜀,献忠毒荼,自朝归以来,土地未辟,田野未治,虽毫莫上,不能供在朝之用。今卢、温二卿俱奏陈言:楚黔姓氏,有击毂摩肩之象,一粟难加之势。仰部檄行:楚黔填实四川,辟垦安插,增赋仅限三年复额。有力者令其自守,无力者无论是否祖业,有无承粮,概做官荒安插,勿得把弄。仍通饬以六年开垦成熟,候旨起科。凡有关隘,不得阻滞留难该部。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杨世贤由湖南新化县徙四川安岳县永兴乡,途程记载:从新化启程,出西门经华香岭、两下江、溆浦,他们没有经酉阳、黔江走水路,而是翻山越岭走捷径,由桐梓走綦江,在江津油溪渡长江经吴滩至永川,经单石铺、龙水镇至大足,再经中敖场去安岳石羊、永兴。历时31日,行程2315华里,并详细记下了145个途经地名和歇宿地、渡口等。这是众多清初湖南移民前往大足所取的移川路线。
(四)新编杨氏宗谱
杨氏家族在传承家族与原乡文化、发展移民文化方面,修庙宇、办塾学,发挥了很好的凝聚作用。为更好传承和构建当代和谐社会,从2000年起,经筹划开始联宗修谱, 经过20余年,将县内大小103支杨氏族人世系及历史,编成每卷近千页的三卷《弘农杨氏宗谱》。编写组成员亲去贵州桐梓、遵义、绥阳、天柱和湖南靖州、会同等市县查访族人和史志、谱书,核对世系出处,以利后代传承。
来源:麻城孝感乡文化公园网
若资料中有纰漏,请留言或电邮9365362@QQ.com,以便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