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处大别山中心区域的麻城,是鄂、豫、皖三省交界之地。复杂的地理环境,涵养出厚重的人文底蕴。每到春节,民间自发的节庆活动频繁,形式多样,百姓参与度高,深得群众的喜爱。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将在市区的孝感乡文化公园举办大别山民俗节,节会期间,将汇集麻城各乡镇民俗节目来园区集中表演,以传承民间民俗活动,弘扬本土文化,让人们记得住乡愁,给整个大别山地区带来一场民俗文化和民俗体验的全民盛宴。
祭祀祈福:每年腊月24晚上,家家户 户灯火通亮,主人都要沐浴上香,在供有祖宗牌位(现在多为先人照片)的香案前一边叩拜,一边口中念念有词:接祖人回家过年。置办年货先要用开头出锅的部分供奉先祖,吃团年饭前也要先供奉先祖。正月初一起床,首先要给祖宗拜年,然后再能出门走村串户贺喜新春。正月里开张开业、远行都要先祭祀先人祈求保佑平安。直到正月十五傍晚,还要上祖坟山送灯,代表送先人归位。这一风俗虽然在城区已不多见,在山区特别是东北部还是十分盛行,表达着人们对先人的尊重和敬爱,也是孝善之心的体现。
办年货:腊月中旬,农村地区以“杀过 年猪”开始办年货。山里人家即使只有老人在家,也一定要养一头黑色的“土猪”过年,一般都是两百斤以上的大肥猪,从不外卖,除“剁肉糕”要用的小部分猪肉外,大部分一律用大缸腌制起来,慢慢的享用,一般家庭可以吃到初夏时节。这种猪肉,喂的是天然绿色饲料,活动范围广(很多都是自然放养),自然生长(一般一年为一个周期),所以味道特别鲜美,香味浓郁,就算是只用清水炖煮(只加少许盐),也会让闻香者垂涎欲滴。“剁肉糕”则是麻城所独有的特色,也是所有家庭“办年”的最大项目。肉糕的制作方法是:将鲜鱼去刺去皮,猪肉去骨剔皮,然后剁成肉浆,将苕粉、清水、食盐按比例放入盆内,加入姜未、葱花等佐料,再现肉浆放在一起充分搅拌,然后放入蒸笼,猛火蒸四十分钟左右才出笼。出笼后,一般切成长方形,阴凉,或浸入盐水中,也可放冰箱短时间冷藏。肉糕可以煮着吃、烧着吃、炒着吃、蒸着吃,还可以烧汤吃,最主要的还是蒸着吃。在麻城,最好的筵席叫做“肉糕”席。家家户户在“剁过年肉糕”时,都要虔诚的上香、烧纸、放鞭炮。还有“打糍粑”,“炸豆腐”,“压皮子”等传统工艺办年货。值得一提的是麻城东山的豆腐、皮子以口感滑润、味道纯正,质感细腻享誉鄂东。最具特色的吊锅则以风味原始、绿色天然让游人大饱口福。而有绿色地理标志的特产――老米酒更是以味道醇厚,香味悠长,绿色保健而驰名鄂豫皖。
闹新春:麻城人庆贺新春体现在一个 “闹”字上,既有几十上百人组成的大型舞龙舞狮、花鼓戏、牌子锣鼓,也有几人或单个人表演的小型节目,像花挑、采莲船、皮影、善书(打鼓说书)等,还有正月十五的元宵灯会。这些节目有的在城市的大型广场,有的在村落的街街巷巷,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一而足的展示着本土流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一些表演的艺人们更是在这农闲的时候用他们的拿手绝技表达着对新春的祝福。麻城舞龙以锣鼓、龙、灯为主,58人舞动一支巨龙,场面巨大,气势恢宏。这个习俗承继着殷周“祭天”的遗风,包含着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意思。麻城花挑则是本地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非遗”项目。花挑又名“挑花篮”,起源于鄂豫皖三省交界的福田河镇两路口、双庙关一带,一般是在喜庆日或节日,在街头、厅堂或舞台上表演。角色有嫂子(简称“嫂”)、小妹、(简称“妹”)、情哥(简称“哥”)三人,妹肩挑用五彩纸花装饰的花挑,手持方巾,哥手握竹板,嫂右手持扇,左手持方巾,三人边唱边舞,哥与妹相互倾诉情意,嫂子则穿插其间逗趣。唱词诙谐风趣,舞蹈活泼优美,极富地方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情趣,是人们最喜爱的地方特色表演项目之一。1957年,麻城花挑代表湖北省进京汇报演出,连演七场,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中宣部授予该全队“把丰富的民间艺术定期挖掘出来发扬光大”的锦旗。1994年,麻城花挑再次进京参加“中国鄂豫皖根据地革命歌曲幸福大奖赛”,荣获二等奖。
来源:麻城孝感乡文化公园网
若资料中有纰漏,请留言或电邮9365362@QQ.com,以便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