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轻时学儒家
人在年轻时,要么思想刚刚开始成熟,要么刚刚踏入社会,此时面临很多重大人生课题,比如学会做人做事、能够安身立命等等。而这些课题,也正是儒家的重要课题;儒家提供的,也正是最恰当、最好的智慧。
孟子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就是至大至刚之气,也可以说是正气。先要有一身正气,这是做人的根基。
孔子言“吾十五而有志于学”,自此一生不辍;王阳明也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这是做事的根基。
而儒家主张“和而不同”,要求和气,但内心也要有自己独立的意见和品格,这样才能既不耽误为人处事,又能保持独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
人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也最容易在周围人影响和现实刺激下不讲信用、不讲义字。这样的人,做人已经失败,做事必也做不大、做不久,甚至把自己折进去。于是儒家所极力倡导的“信”“义”,就显得尤其重要,最适合年轻人作为做事和做人准则。
“恕”,又是儒家的一大精神。人在社会上,面临复杂的局面,很多事都是不合理,很多人都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没有宽容的态度,不但做不好人、行不好事,甚至连路都可能都走不下去。懂得宽恕,这是一种涵养,也是做人的一种方法和策略。
最能概括儒家精神的一句话,就是《易经》中那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概而言之儒家对于年轻人的要求,就是六个字:做君子,立事业。
中年时学道家
中年人,大多已经有了比较深厚的阅历,有了一定的事业和物质基础,所以人生的主要课题也就发生了变化。这时需要关注的,便是道家智慧。有个词叫“中年危机”,中年时期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而道家的葫芦里正是对症的药。
人到中年,在具备了一定的积累之后,还像年轻人那样追求物质,也会有问题。一方面,这可能让人模糊和忽视对真正的人生价值的追寻;另一方面,也可能使人陷入欲望无穷的泥淖中不得脱身。不解决这些问题,精神品质和人生质量就谈不上。
道家超越物质功利的思想,正是化解之道。老子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庄子也一再强调“不以物累形”、“物物而不物于物”,人要超越物质,不为物质所奴役,用物而不是为物所用,才不会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明白这一点,以超脱的视角去看,而不是困在里面出不来,就是药方所在。说白了,中年时期的问题,症结就在于眼界不够高,格局不够大。
何谓真正的人生价值?老子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反者道之动”,庄子言“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非成败祸福,都是相对的,都会变化,世间之事的好坏没有一定。
人到中年,经历体验过的是非成败已经不少,就应当对此有所领悟,看淡一些,看透一些。然后就能回归自我,向老子所说的淡泊虚静靠近。这种受用,这种精神品质和人生质量的提升,才是实实在在的。
此外,人到中年,身体也开始走下坡路,也到了该考虑养生的时候,而这正是道家的长项。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顺应自然,则正是道家养生的最高智慧所在。
首要的便是要养神,神清则气和,气和则身安,办法就是老子说的“致虚极,守静笃”,返璞归真,清静淡泊。
中年人大多焦虑,养神之法,也最为切要恰当。至于其它道家养生法,如太极拳、四季调和、饮食进补等,也要以“自然”为依止,不可过,不可强,才是正途。
概而言之道家智慧对中年人的启示,就是六个字:看淡尘俗,追觅高远。
老年时学佛家
人到了老年,已经看惯世间祸福成败,历尽人间沧桑巨变,是到了觉悟和放下的时候了。觉悟才能放下,放下就是觉悟,这正是佛家人生智慧的第一义谛。
放下,是不再计较。经历了那么多坎坷曲折,看过了那么多悲欢离合,心性打磨了大半辈子,应当有一份沉稳淡定、宠辱不惊的质地,不再像年轻时那样爱争、在乎,于是计较得就会越来越少。
至于名利,或者该有的已经有了,或者没有但已经不再上心。因为到了这个年纪,更懂得以前的那种活法是多么累;也看清了凡事有得必有失,为了得到一些东西,也失去了另一些,甚至更多。所以更加珍惜当下,更愿意去欣赏身边生活中的美好,心时时跟自己待在一起,踏实安然。
这时的心态,就是平和淡然。这种平和,是一种历经风吹雨打后的坚韧;这种淡然,是一种看破看透后的达观。
往后看,是苏东坡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往前看,是庄子的“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合起来看,是李白的“浮生若梦,为欢几何?”,《金刚经》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能有此感,就是真的放下了。
所以年老时学佛家,就是八个字:心中安然,与人为善
儒释(佛)道三家的殊途同归
中国本土的三大圣人:儒家的孔子、道家的老子、佛家禅宗的六祖慧能。代表了中国的儒、释、道三家。儒家是讲入世的,勇猛精进,百折不挠,它的精义是“工作”。佛家是讲出世的,似空非空,云空未必空,以出世观行在世事,它的精义是“睡眠”。道家在出世和入世之间,行云流水,顺其自然,其精义是“生活”。
三家虽有着不同的教义和思想体系,但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同化,从某种角度而言,已经是“三教一体”了。
中国人,在理论和社会生活上是儒家;
在个人生活和健康上是道家;
在烦恼和死亡的面前是佛家。
中国人,头顶上带的是儒家的帽子;身上披着的是道家的袍子;脚上穿着的是佛家的草鞋。这话基本上说的不错,因为中国的哲学和宗教不具有强烈的排外性,他们可以互补互融。如果希望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一项伟大的事业,让自己的精神和所从事的事业一样永存,那么你可能会喜欢儒家。如果你想消除生活中的苦恼,摆脱对死亡的恐惧,那么你可能喜欢佛家。如果你希望平静而洒脱,自由自在的生活,那么你可能会喜欢道家。
三家合一,殊途同归,这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的精神盛宴。几千年来,中国人就是在历朝历代的国家法规法律前提下,以此精神盛宴作为世事为人的道德标准和精神支柱。这桌精神盛宴远比外来的主义、学说、思想、理论要永久、永恒。
中国古代经典文化书籍——《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她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翔实的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
《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大学》《中庸》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四书五经》中的《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五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周易》:也称《易》、《易经》,列儒家经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内容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包含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以前的人们对自然与人圣变幻规律的认识模式,从没有超越阴阳八卦的思维框架。
《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尚”便是指“上”,“上古”,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
《诗经》: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
《礼记》: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礼记》只是解《仪礼》”,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
儒家经典著作《礼记》
《礼记》是儒学经典之一,所收文章是孔子的学生及战国时期儒学学者的作品。《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西汉文化甚至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礼记》——一部仁义道德的教科书
《礼记》的主要内容和体裁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在体裁方面,《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的价值
一、《礼记》是部儒学杂编,里面包含儒家的思想史料相当丰富。研究早期儒家思想,需要读《论语》,研究战国秦汉时期的儒家思想,就不能不读《礼记》了。读《论语》能够看到儒家学派的确立,读《孟子》、《荀子》、《礼记》能够看到儒家学派的发展。从《礼记》这部书里,可以看到儒家对人生的一系列的见解和态度。
二、《礼记》有不少篇章讲修身作人的,像《大学》、《中庸》、《儒行》等篇就是研究儒家人生哲学的重要资料,专讲教育理论的《学记》,专讲音乐理论的《乐记》,其中精粹的言论,至今仍然有研读的价值。
三、在《礼记》中,《曲礼》、《少仪》、《内则》等篇记录了许多生活上的细小仪节,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古代贵族家庭成员间彼此相处的关系。今天看来,这些细节极为繁琐、迂腐、呆板、缺乏生气,不过有些地方还是可以借鉴的。读了这些篇,我们可以知道,说中国是个文明礼义之邦,绝不是个空泛的赞语。
四、《礼记》关于丧祭之类的篇章占了很大的比重。这类文字有四大特点:琐碎、枯燥、难懂、远离今天的生活。可是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特别是研究中国宗法制度的人们来说,实是珍贵的文字资料。
五、《礼记》中有不少专篇是探讨制礼深义的。这类文章是研究儒家礼治思想的重要依据。此外,儒家对各种祭礼、丧礼、冠礼、乡饮酒礼、射礼、聘礼等等,在《礼记》中也都有一套解释。显然,研究这些都有助于全面理解儒家的思想体系。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中有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起消极作用的部分,如全力维护等级制度,顽固宣扬男尊女卑等等。这些,在《礼记》中也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总之,《礼记》是了解和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史料。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由此,《礼记》不仅是一部描写规章制度的书,也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教科书。
道家的主要著作
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源,也是传统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家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道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等,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道家的主要著作有:
1、《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等,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也是道家思想产生的标志性著作,分上下两篇81章五千言。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将其主旨归结为“道法自然、无为自化”。通行本为王弼本,20世纪和21世纪初通过考古又发现了马王堆帛书本、郭店竹简本和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2、《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通行本为郭象本,仅三十三篇。全书“以卮言为蔓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汪洋恣肆,变化无端,对后世道家思想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有极大影响。
3、《黄帝帛书》:1973年末在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发现的四篇古佚书,分别是《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原来和《老子》乙本合抄在同一卷上的。很多学者认为它就是和《道德经》一起并称为黄老道家两大经典的《黄帝四经》。
4、《管子》: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刘向在《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道家著作,当时有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馀10篇仅存目录。
5、《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又名《吕览》。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但实际上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为现实社会服务。《吕氏春秋》的名言:“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6、《鹖冠子》:先秦道家及兵家著作,《汉书‧艺文志》云作者为“楚人”。和其它黄老道家书籍一样,本书以黄老刑名为本﹐兼及阴阳数术等学,同样具有杂采百家的特点,其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哲学等各个方面。另外,《鹖冠子》记载了战国末年庞煖率军击败燕军的战役﹐所以在军事史上也有一定地位。
7、《文子》:又名《通玄真经》,传为老子弟子文子所作,主要解说老子之言,阐发老子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道家“道”的学说。同时兼采百家之言,对儒家仁义道德思想也多有吸收。前人认为今本系汉唐之间的伪书,或认为抄袭《淮南子》的西汉后期作品。但是1973年河北定县汉墓中,曾出土《文子》的残简,确证了《文子》为西汉时已有的先秦古书。
8、《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及门客李尚、苏飞、伍被等共同编著。《汉书•艺文志》列《淮南子》为杂家,实际上,该书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汉初黄老道家的代表作。《淮南子》的名言:“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
9、《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今存八篇,是东晋张湛所辑 。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
10、《阴符经》:又称《黄帝阴符经》。作者与成书年代不详。黄帝为假托之名。一说成书于北朝拓跋魏时期,传书分上、中、下三篇。该书言简意赅,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兵学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
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而至于谈道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如中国音乐、绘画、文学、雕刻等各方面,则是占据绝对性的优势主导地位,即便说中国艺术的表现即为道家艺术的表现亦不为过。
在生活中学佛的六个方面
怎样在生活中学佛?
(一)学佛就是学佛做人。慈悲待人,智慧做事。
学习佛陀自省自悟,自我净化,自我完善,智慧洞察万物,慈悲方便利益众生的难能可贵的精神;学习佛陀的出污泥不染,宽厚仁慈,诚实、光明磊落,无私无我,无贪无嗔,平易近人,心胸广如虚空的人格品德;学佛就是学佛做人,学习佛菩萨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思想品德,阅读佛教不能光念不做,要按佛经中指示的方法积德行善,学一点,做一点,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学习佛的慈悲与智慧是最主要的。设不设佛堂,拜不拜佛,不必一律强求,最主要的是要心中有佛,心中有法,以佛为榜样,以佛法为准则。
(二)改善并净化我们的身、口、意三业。
信佛和学佛,其实还是有区别的。有很多人,信佛只是烧香拜佛,只是祈求佛菩萨的保佑,这种信仰非常表面。真正的学佛修行,就是一种非常平实的生活!诵经也好,念佛也好,主要是为了改善并净化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所有从贪、嗔、痴出发的行为,都会形成不善的业力。所以说,凡夫的起心动念都在造业。当我们产生一念贪心时,内心贪的力量就增强了一分;当我们起一念我慢心、嫉妒心的时候,内心中我慢的力量、嫉妒的力量也在随之增强。
(三)不应将学佛和世俗生活对立起来。
在学佛的人中,有两种现象比较普遍,一种是每天忙于世俗应酬而没时间学佛,另一种干脆就放弃了世俗生活,放弃了世俗责任,只管自己念佛、诵经。其实,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对的。作为在家居士来说,不应将学佛和世俗生活对立起来,也不应为了学佛而放弃世俗的责任。
(四)要以戒律来约束我们的行为。
为什么要以戒律来约束我们的行为呢?除了对行为的约束,戒律还有什么更重要的意义呢?在我们的人性中,贪、嗔、痴是危害我们生命的三种毒素,当它们发作时,就会带来杀、盗、淫、妄的行为。而这些行为,一方面会纵容我们的烦恼,张扬我们人性中邪恶的力量,伤害到我们的心灵健康,更会侵犯到他人的利益。
(五)通过念佛把心安顿在佛号上。
一个人为什么开心不起来?就是因为心事太多,心被很多事物和执着压迫着。当我们心事重重时,想快乐也快乐不起来,反之,如果我们的心没有任何负担,就能体会到放松的自在。
所以,我们要学会观照自己的心念。禅宗里有个故事说,一个孩子去放牛,开始时,牛是野牛,所以孩子每天都要跟在牛的后面,时时地抓着牛的绳子,稍一疏忽它就跑得无影无踪。孩子天天都训练这头牛,吹一下哨子,就拉一下绳子,久而久之,牛变得越来越温顺,到最后,孩子甚至可以骑在牛背上走,当他自己去睡觉时,牛也不会跑掉了。我们的心念,也像这头野牛一样。有个词叫做‘心猿意马’,就是说我们的心像猿猴一样不安分,我们的意又像马一样到处乱跑。我们时常都会迷失在五欲尘劳中,听到好听的,看到好看的,就去执着,就去贪嗔痴了。当我们贪着这些的时候,早就把自己的心丢在了一边,早就迷失在自己所喜欢的环境里,就像那头牛一样,一不小心就跑得无影无踪。而念珠就像栓牛的绳子一样,我们的心念,比牛跑得更快、更野,所以时常要观照它。
(六)看住自己的念头。
我们时刻都要反省一下,看看现在在想什么?看看自己想的这些念头是什么?我们要看住自己的念头,无论是好念头还是坏念头出现时,心中都要了了分明。尤其是我们起贪心、嗔恨心的时候,不要盲目地跟着它跑。一个没有学佛的人,贪心现前的时候就拼命地贪;嗔恨心现前的时候就拼命地嗔;爱的时候爱得死去活来;恨的时候又恨得不共戴天,让这些烦恼的心理成了主宰我们生命的主人。而念佛就是要培养我们的正念,使我们把握好自己的心念,把握好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而不是让那些五欲尘劳的烦恼来左右我们的身心,使我们的心始终保有清净的觉照。
总而言之,修行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行住坐卧中,都包含着修行。学佛就是要从我们的一言一行做起,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做起,只要我们拥有健康、慈悲而智慧的生活,那就是最好的修行。
佛教的经典著作
佛教有著作《心经》、《金刚经》、《六祖坛经》、《圆觉经》、《楞严经》、《维摩诘经》、《楞伽经》。
《心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心经。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八册。心(梵hrdaya ),指心脏,含有精要、心髓等意。本经系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全经举出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语,即是出自本经。 《金刚经》是早期大乘佛教经典,属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是宣说般若空义的代表作之一。中国依鸠摩罗什译本为流行本,一般所说的《金刚经》都指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科判则依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法。《金刚经》古来依无著和世亲的论释为中心被理解,尔后由三论、天台、华严、法相、禅、真言等各宗的观点加以理解和发展。
《六祖坛经》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释门正统》卷八《义天传》有“大辽皇帝诏有司令义学沙门诠晓等再定经录,世所谓《六祖坛经》、《宝林传》等皆被焚”等语,似宋辽时期此书已入经录。现有明清诸藏本、房山石经本及流通本等。
《圆觉经》佛教大乘经典,一卷,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具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又作《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了义经》。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册。是唐、宋、明以来教(贤首、天台)、禅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
《楞严经》详细开示了一切凡圣境界(二十五圣圆通、三界七趣众生),令于圣境起企慕、而于凡外得知解,从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详述六十位修证(三渐次、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令行者于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后更广开示五阴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于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难,所修圆满成就。
《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的早期经典之一,因为此经的主人公为维摩诘居士,故而得名。唐玄奘,宋法戒和尚都曾译过此经。宣传在世俗生活中也能修炼成佛。唐诗人王维很受此经影响,故取字摩诘。
《楞伽经》是震旦禅宗初祖达摩祖师传灯印心的无上宝典,因此是历来禅者修习如来禅、明心见性最主要的依据之一。除此之外,佛于本经中详示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而这些法门,也都是法相宗、唯识学主要研习的对象,尤其是三自性(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以及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的体、相、用,更是唯识学的本色当行;甚至五法(相、名、妄想、正智、如如),以及二种无我(人无我及法无我)亦是相宗参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历来习相宗者也都把它列为与《解深密经》一样是必读的根本经典之一(附注:本经亦为唯识宗所依据之六部根本经之一详见唯识宗词条)。由于《楞伽经》既是一部性相圆融、各宗共尊的圣典,不论在性宗或相宗的根本经典中,都列于首要之位。
说明:
本资料仅供学习之用,不可商业用途;
转载于中华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委员会,若有不妥,敬请联系QQ9365362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