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 帝
黄帝(公元前2697-2599年),本姓公孙,长大后居姬水,故改姓姬。因居住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北),号轩辕氏,是五、六千年前我国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首领,建都城于有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传说他是炎帝的同胞兄弟,与炎帝分管天下。后来为对付九黎族首蚩尤的侵犯,与炎帝结成联盟,在涿鹿进行决战。幸亏黄帝发明了指南车,把士兵从蚩尤的鼻孔里喷出的大雾中救了出来,持续三天,终获大胜。
黄炎联盟在打败蚩尤后,炎帝想争夺盟主地位,炎黄二帝走向破裂,结果炎帝与黄帝在阪泉摆开战场,诸候们都愿意归从轩辕,经过三场恶战,黄帝取得胜利,被四方首领公推做了“天子”。
黄帝处事公正,执法严明,能为民除害。
作为“天子”的黄帝,具有很杰出的才智。相传他发明许多东西,如裁缝衣裳、制造舟车、营建宫室等,还命臣子伶伦制乐器、大挠作干支、仓颉造文字,他的妻子嫘祖还教人养蚕。从此天下大治,人民安乐。
黄帝时期虽然进行过不少战争,但战争打破了氏族的狭窄界线,推动各氏族的融合,这样便逐渐形成了古老的华夏族——汉族的前身。
相传历史上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君主,都是黄帝的后裔。因而,后人称黄帝为华夏族的始祖,把一切文化制度的创立都归功于黄帝,称其为我国的“人文初祖”。
先祖颛顼帝画像
颛顼帝简介
相传颛顼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姬姓,初立国于高阳(今河南杞县西),故号高阳氏。生于若水(今四川西部),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黄帝驾崩后他继承帝位,为五帝中第二帝,建都于帝丘。炎帝后裔共工与其争帝,被其击败。《史记》记载颛顼是一位沉静、博识、有谋略、勤于治事的有为之君。他重视人事治理,努力发展农业,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亦作北正)之官,掌管民事,实行人神分职,标志着原始宗教向神权过渡。善观天象,按日月运行规律主持制定“颛顼历”,开始把一年定为360天,并根据不同地域条件发展生产,制定各种礼仪制度来教化人民,禁止兄妹通婚,完成了从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颛顼与女禄氏结合生下了儿子称,称的儿子老童(卷章),老童的儿子重黎、吴回,吴回的儿子陆终有六子,幼子季连芈姓,为颛顼帝玄孙,黄帝的第七世孙,为熊姓之起源。
祝 融
祝融简介
祝融,本名重黎(简称黎),又称祝诵、祝龢,系黄帝后世子孙。《史记•卷四十•楚世家》说:“高阳者(帝颛顼),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世本》说:“老童(即卷章),老童娶高竭氏生重黎、吴回。”重黎是颛顼的长曾孙,在帝喾时任火正之官,火正职责主要有三项:一是观象授时,二是点火烧荒,三是守燎祭天。因负责取火、存火、用火、管火,能昭显天地之光明,生柔五谷材木,为民造福。由于取火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赐其名号为“祝融氏”,亦号赤帝,被后人尊为火神。
诸候共工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造成洪水泛滥,乃以庚寅日诛重黎,以其弟吴回(又称回禄)为火正,亦号为“祝融氏”。此后吴回后裔任司火正职守,以至夏、商、周三代。
罗泌《路史》卷八说:“‘祝诵氏’其治百年,葬衡山之阳,是以谓祝融峰也。”在南岳衡山祝融峰建祝融殿祭祀祝融,以应火德。其嗣后南迁到长江流域,与蛮裔杂居。以祝融为始祖的原始氏族,据《国语•郑语》所记,有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八姓,即“祝融八姓”,其中芈姓一支,到西周春秋时期日渐强大,建立了雄据南方的楚国,因此祝融也被尊为楚国的始祖。1988年湖北荆门包山二号楚墓出土竹简记载:楚人的祖先是老童,祝融。因祝融精通天文、历法,观象授时,明察秋毫,被楚人视为上通于天、与神交融的“神人”,从而产生了专职“大巫”,负责人与神之间的交流,而受到部落民众的敬仰。“巫”是楚文化灵魂之所在,所以祝融也成为楚文化的源头。熊姓起源于芈姓,熊姓世族尊祝融为熊姓开源先祖。
始祖鬻熊公画像
鬻熊简介
鬻熊(鬻音yù),姓芈(音mǐ),名熊,是祝融氏的后代,陆终第六个儿子季连后裔。鬻熊九十岁拜见文王,文王把他当作老师。到了武王、成王都把他当作老师。成王大量分封异姓诸候,其时鬻熊已经去世,他的儿子熊丽,孙子熊狂也都已去世。故封他的曾孙熊绎于楚地,子孙都以熊为姓。传有三十一世四十三位君主。鬻熊有《鬻子》一卷。《史记•楚世家》记载:“鬻熊先生辅佐文王,去世早。熊通说:‘我的先人鬻熊渊博,是周王的老师。去世早。’”但《鬻子》说九十岁才见文王,之后有武王、成王向他求教封康叔于卫的事,算起他的年龄应该超过一百一二十岁才对。所以前面说到的去世早指的是未及受封就去世,而不是说不长寿。
故楚人以鬻熊为始祖(楚人奉颛顼帝高阳氏为先祖,老童、祝融为远祖,鬻熊为始祖)。
绎公画像
熊绎简介
熊绎,周成王至周康王时人。芈姓,熊氏,名绎。鬻熊孙熊狂之子。
熊绎继其父熊狂之位后,率楚人继续开发荆山(今南漳西北)。《史记•楚世家》说:“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这时,楚君正式列身于诸候之列,为楚国始封之国君。定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亦熊族之发源地。历半世纪之艰苦奋斗,疆土日扩,财富日增,成为楚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楚国也成为南方大国。死后,由其子熊艾继承君位。
楚国的传统,只有楚君能以“熊”为氏,凡未成君者,有名而无氏。
屈原塑像
屈原简介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熊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候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国爱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屈原的这种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受人民敬仰和热爱的诗人之一。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楚武王(熊通)
熊通简介
楚武王,名熊通,熊仪之子。熊通杀蚡冒之子,称王,开诸候僭号称王之先河,方时周室衰微,故无可奈何。熊通娶邓候女邓曼为妻。周桓王十六年,楚武王三十七年(公元前704年)夏天邀请诸候沈鹿(湖北钟祥县东)会盟,与会者有巴、庸、濮、邓、绞、罗、轸、申、贰、郧、江诸国,只有黄、随二国国君未到。武王派大夫蒍章去责备黄国,大夫屈瑕去攻伐随国,随国大败,随候逃逸,戎右少师为斗丹俘获,自此不敢造次。熊通自立为“武王”。自此,楚君皆称“王”。
楚武王四十一年(公元前700年)楚师大败绞人,订立城下之盟。楚武王四十二年(公元前699年)用屈瑕伐罗国,屈瑕轻敌,秩序混乱,至罗境,遭到罗人与卢戎两军夹击,楚军大败。屈瑕率残部逃到荒谷。公元前689年伐随国,行进汉水东岸,心疾猝发,坐在一棵树下病逝。楚令尹斗祁,秘不发丧,率楚师仍按原计划东进。楚军兵临随国城下,随国臣服。楚师撤还,济汉水而后发丧。而后子楚文王继位。
楚武王在位五十一年,创县制,设令尹,置陈兵之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改革。又三次领兵攻随,威震东周王室,多次出兵征战,慑服汉东诸国,开拓江汉,扩大了楚国疆域,为楚国的崛起,立下了不朽功劳。楚武王不愧为楚国奠基者之一。
楚庄王(熊侣)
楚庄王(熊侣)简介
熊侣,楚地(今湖北秭归)人,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即楚庄王。
春秋时期,周室衰微,大国争霸。可楚庄王即位的头三年,却日夜宴饮,不问政事。经过大臣们多次劝谏,才开始处理国政。他废黜庸官,举用贤才,整顿吏治,政治很快上了轨道。先后举兵攻打陆浑之戎(今河南嵩县北),到达雒水,在洛阳城郊周王境内陈兵示威。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军时,庄王头一句话就向王孙满问起九鼎(王权的象征)的轻重来。王孙满看出庄王有代周之心,便委婉地对他说,治国在于德,而不在于鼎。楚庄王轻蔑地说:“把我们楚国的戟钩尖儿拆下来,也足够铸造九鼎呢!”以此向周朝示威。
公元前五九八年,楚庄王借口陈国大夫夏征舒杀了陈灵公,消灭了陈国,把它并为楚国的一个县。楚大夫申叔怕这样会引起诸候的公愤,劝谏楚王说道:“一个人牵着牛践踏了别人的庄稼,这固然是错的,但因此就牵走他的牛,惩罚不是太重了吗?夏征舒是陈国大夫,杀死他的国君,我们举兵讨伐,这是可以的,但把陈国设置为县,这就有贪财之嫌了。以后拿什么号令天下,让天下人服气呢!”庄王采纳了申叔的意见,重新封立陈国,但陈国实际上还是成了楚国的附庸。
一年后,楚庄王又攻破郑国,引起晋国的恐慌。但晋国意见分歧,迟疑不进,结果在邲(今河南郑州东)被楚军打败。此时有人劝庄王乘胜追击,庄王说:“楚国自城濮之战败给晋军后,就不敢和晋国争锋,这次大胜已洗雪了耻辱。晋楚都是大国,早晚都要讲和,何必多杀人呢?”于是下令收兵,放晋国官兵回去了。
又隔了两年,楚军围攻宋都有,终于迫使宋国屈服。公元前591年,楚庄王病逝。他在位的二十二年中,先后统一了二十多个小国,并为楚国争得了诸候盟主的地位。
【资料仅供学习之用途,未经楚熊麻氏文化源流编辑委员会同意,请忽转载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