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人的祖先来自何方
谈到今天四川人的祖先,许多四川人会告诉你一个地名:麻城孝感乡。然而,麻城和孝感同属湖北下辖的两个市,相距百余公里。更为费解的是,即使你翻遍各种版本的地图,但怎么也找不到“孝感乡”这个地名,难道四川人的根原本就不存在?这个困扰了无数四川人的难题,最终被一名学者孙晓芬解开了。她的代表作“移民三部曲”被誉为是四川明清移民史的奠基之作。
孙晓芬说:“移民三部曲”被众多川渝移民后裔称为“寻根指南”。不少成功商人还通过它准备前往麻城投资兴业,以回馈故里。
发现“湖广填四川”的秘密
这一发现与孙的经历有关。孙1939年出生于湖南衡阳,自考入南充师专后,一辈子与四川结下不解之缘:大学毕业后在四川省文化厅工作。1983年秋,她被调到四川省地方志编委会,从普通编辑到副编审、省志总编室副主任直至退休。为四川人寻根的目标,似乎有一股魔力牵引着她不远千里远涉湖北。
“我从小的愿望是当作家或演员,”孙晓芬直爽地说,因此她对四川籍的著名作家非常崇拜。
川籍作家沙汀、艾芜、李吉力人、阳翰笙、马识途、郭沫若的祖籍地域文化与其作品存在什么关系?1994年,她突然对这一研究领域产生浓厚兴趣。“我发现,他们的祖宗都是移民来川的!”沿着一条路进去,她却意外而惊奇地发现了另外一条神秘之路:沙汀,祖籍湖广省(当时湖北、湖南是一个省,称为“湖广省”);艾芜,祖籍湖广省湖南地域;李吉力人,祖籍湖广省湖北地域;阳翰笙,祖籍湖广省湖南地域;马识途,祖籍湖广省麻城县;郭沫若,祖籍福建省宁化县……不同的作家,不同的祖籍地点,但他们入川祖(入川的始祖)入川时间完全相同——都是在清朝前期。
长期从事地方志的工作经历告诉她:清朝前期的那次空前的大移民,对四川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果能深入研究下去,一定会有不同凡响的收获。
于是,孙晓芬决定将全部精力转向,专注于研究“湖广填四川”这场清代大移民。3年后,她的第一部移民专著《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问世。之后,《四川的客家人与客家文化》和《明清的江西湖广人与四川》先后出版,合称为“移民三部曲”。
不少四处寻根的四川人看到这些书后都“如获至宝”。
“麻城孝感现象”
3年前的10月,孙晓芬来到麻城。
在一个名为链子溪的地方,她在夕阳西下之时找到一块镌刻着“楚蜀鸿沟”的石壁。石壁镌刻于清康熙庚寅年(公元1710年),彼时正是“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高峰期。
她静静地站在那里,似乎看到300多年前,清朝初期,许多四川人的祖先就是经过此地,跋山涉水前往巴蜀之地,历时数代之后繁衍出今日四川人。
孙晓芬此行到麻城的目的就是寻根,为四川人寻根。
此前,她已研究了无数四川人的家族谱牒,上面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原籍地——“湖广麻城孝感乡”。四川土著居民极少,如今绝大多数川人,其祖先均为明末清初战乱后的大移民——“湖广填四川”。明、清王朝更替时数十年连绵不断的战乱,令巴蜀大地几为焦土,富饶的天府之国“地旷人稀”。清朝之初,大力推行“移民垦荒”,倡导十余个省的百姓入川。其中,去的最多是“湖广人”。民间将此次大移民称之为“湖广填四川”。
据考证,历史上四川有6次大移民,尤以“湖广填四川”大移民的规模最为庞大,持续时间长达百余年,移民人口过百万。“湖广麻城孝感乡”是千百万移民后裔家谱里共同的字样,是众多先祖入蜀的来源地。
在“湖广填四川”大移民中,尤以湖广人来的最早、来的最多。其中又以“麻城孝感乡的人”为最。在麻城市地方志办,“收到寻祖信件1万多封,接待前去寻祖的四川人达3000之多”。原国务院总理李鹏的祖上即为麻城人。
资料显示,在渠县,明清的73支移民家族中,来自湖广省的达58支,而集中于麻城孝感乡的达21支。21支麻城孝感乡的移民家族中,有15支均来自“麻城孝感乡高阶堰”。
孙晓芬将众多四川人认为自己源于麻城孝感乡,称为“麻城孝感现象”。“麻城孝感现象”体现最典型的是作家艾芜关于祖籍的记忆。
她讲了这样一个细节,艾老在回忆自己的祖先时写道,“这位第一个到四川的祖先,原是生长在湖北麻城孝感乡的。”然而,根据族谱,其祖籍实为湖南武冈。艾芜小时候跟着大人去上坟听说自己的祖先从麻城孝感乡来,遂成记忆。
如今,麻城孝感乡已成为一个人文地理的概念,成为一群有相似迁徙经历的四川人的群体记忆,代代相传。
找到“麻城孝感乡”
麻城地处鄂东北,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中段南麓,人口近120万。京九铁路、沪汉蓉高速铁路、106国道贯穿全境。举水河自此直通长江,自古为兵家争夺之地。现今四川、重庆,是历史上“湖广填四川”的地方。这里的人们说起麻城孝感乡无不带着敬意和眷念。
在麻城歧亭古镇,孙晓芬看到数百米长的古街两侧,还有古意盎然的木板做门的小商铺。2米宽石板砌成的古“官道”,依然保存完好。歧亭镇和它东北面的中馆驿镇一水相连,陆路与水运都很繁忙。明、清时期,此地属麻城孝感乡。民国年间这里曾有“小汉口”之美誉。歧亭镇的古街正是当年移民入川必经之路。
采风时,孙晓芬看到一张明信片,上书“麻乡约”。这是明代永乐年间,移民从这里迁往四川。由于思念故乡,相约每年推选同乡代表回乡几次,来往带送土特产和信件。久而久之,建立了固定组织“麻乡约”。
孙晓芬认为:必须用600年的大历史视角,来解读麻城孝感乡这个移民祖籍地。我国历史上有过八大移民集散地、中转地,麻城孝感乡正是其中之一,并且在四川影响最大。“麻城孝感乡”成为四川移民心目中最重要的祖籍符号。
然而,在地图上找不到“麻城孝感乡”这个地名。不少人认为这是个“子虚乌有”的祖籍地。孙晓芬费尽周折,终于在清康熙九年(1670年)版的《麻城县志》上,找到了麻城孝感乡“失踪”的原因。
县志记载:明代麻城县的四个乡区中,确实有孝感乡。不过在明成化八年(1472年)进行区乡调整时,将孝感乡并入仙居乡。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新建黄安县时,分调土地,就将麻城的一部分(包括有原孝感乡一小部分)划入黄安,也就是今天的红安县。
为了古今对证,孙晓芬在广泛抄录各四川移民家谱的过程中,格外留心地把其中一些家谱记载的麻城县孝感乡的小地名抄录了部分下来。这在实地踏访中派上了大用场。
这些小地名有:麻城孝感高坎堰(或高阶堰、蒿干堰)、鹅掌大丘、复阳村、高水井、孝子坊、大石板洗马凼杨家村第七层、扒凿岭黄泥嘴、月儿湾、蒿枝坝等等。
麻城市志办的钟世武主任、李敏副编审说一批小地名已得到确认:麻城龙池桥办事处下辖的五脑山林场的虎形地村高坎堰,正是移民家谱中的“高坎堰”;“鹅掌大丘”,也在中馆驿镇内找到了。
经反复考察,当年源源向四川输送千万移民的麻城孝感乡,其主体部分在今麻城市的南部,红安(原黄安)境内仅有一小部分。
专著成“寻根指南”
孙晓芬的专著《麻城祖籍寻根谱牒姓氏研究》现在成了四川人的“寻根指南”。
如今,这本约50万字的《麻城祖籍寻根谱牒姓氏研究》再次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关注。“这是我国首部研究著名移民发源地——麻城孝感乡的专著”。
孙从赣、鄂、湘、川、渝广大地域的视角来研究麻城孝感乡。她认为这里是“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中转地、发源地,因此具有“明清两季的移民发源地双倍的历史效应”。
到麻城孝感乡寻根的、在网上建立寻根网站的不仅有许多清代移民后裔,还有明代的移民后裔。两届移民后裔,前往麻城孝感乡寻根。他们汇合在一起,其反响是双倍的。
“她的研究能为川渝和20世纪40年代以来移居海外的广大移民后裔提供了寻根指南。”四川省社科联原副主席、著名民族学家李绍明教授说。四川是粮食大省,重庆崛起成为大商埠,四川人杰地灵,涌现出朱德、陈毅、郭沫若等大批杰出人物……楚文化与巴蜀文化大交融,四川官话——四川第一大方言的形成,受湖北话影响最大……
研究成果显示:这些变化都与“湖广填四川”密切相关。孙晓芬介绍,前几年,渝川熊姓族人5次来麻城寻根,经麻城市志办介绍,终于顺利地认祖归宗。2006年10月,渝川麻熊氏宗亲联谊会在四川广安召开。熊忠彦代表麻城老家3万族人亲切问候渝川的亲人。“这样的事例年年都有,在民间传为美谈”。
原总理李鹏翻阅麻城《李氏宗谱》,看到了他家迁川始祖李朝翰的名字,非常高兴。他女儿李小琳几次来麻城。孙晓芬回忆到,她亲眼看到李小琳在老家李家坝的欢迎人群中、在麻城火电厂奠基仪式上、在《欢乐中国行-魅力麻城》的舞台上,都激动地高呼“麻城父老乡亲你们好”。
如今,麻城人对远在渝川的乡亲十分友好,以燃放鞭炮、斟满美酒的礼遇,迎接前去寻根的亲人。目前,该市还成立了“麻城孝感乡现象研究会”;在成都还设立了“寻亲咨询站”……
尤其是汶川地震后,麻城向灾区乡亲发出慰问信,当地领导还携500万元捐款、50万元物资奔赴灾区慰问……
去年年底,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将借“湖广填四川”340周年祭举办“移民文化与当代社会”学术研讨会。而孙晓芬的研究成果,再次得到与会专家的肯定。麻城市政协主席、《麻城文史》主编凌礼潮说:孙晓芬的移民专著影响大,将麻城孝感乡移民发源地的研究带进学术的殿堂。
■相关
一个退休老人和她家庭的付出
移民研究涉及数千万川人、延续时间长达数百年、地域散布数省数十县市……
这需要倾注智慧,更需要体力外出搞调查寻访。
经过了三年多的艰苦工作,孙晓芬写成了第一部移民专著——《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在当时“湖广填四川”史料很少的情况下,能写出这样一部27万字的著作,在川渝文史界引起了轰动。
当地媒体高度评价:这是首部记述清代前期十余个省的人口大规模移民四川的书,其中披露了许多生动的细节。该书三次重印、几度脱销。
这一成果的背后,饱含了不为外界所知的艰辛与苦涩。
丈夫周兴农支持孙的工作,经常在休息日陪她到乡下寻访。做乡间调查时,她身为女性单独出行不安全,而且有的家族祠堂不让女性进去。每当此时。担任“保镖”兼“顾问”的周兴农就挺身而出。
“有他在,我感觉很踏实。”不料,2000年之后,丈夫患重病卧床不起,当年7月接受胸外科手术后,更需要孙的照顾。
但为了寻根之旅,她不得不请了亲戚照顾丈夫,独自外出考察。随后,丈夫又被查出患了肺癌,发现时已至中晚期。拿着化验单,孙晓芬曾想放弃,但悄悄哭过之后还是坚定了继续寻访的信心。“我不想半途而废”。
2003年1月12日,周兴农终因心力衰竭辞世。孙晓芬痛失爱人、“保镖”和“顾问”。一次,正在她准备去江西调查前,上街购物时不小心将脚扭伤了。只休息了一个多月,她就坚持带伤外出。她在吉安调研了6天,带伤走访了6个县区、7个自然村落。在去樟塘村的路上,因洪水受阻,汽车无法通行。当地工作人员劝她放弃。她说:“既然来了,再困难也要去。”最终,在周围人诧异的眼神注视下,她乘坐一辆摩托车冲过被洪水淹没的路段……
查阅文献、调研移民村落到伏案写作再到出版问世,历经十年,行程数千里。近则到成都市近郊、到重庆,远则到江西吉安、湖北麻城和上海等地。这些研究全部是以自费为主,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
“搞移民研究,现在已经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她说。
作者简介
孙晓芬:文史两栖女作家、学者。先后任四川省地方志编委会副编审、编审、省志总编室副主任。是中国作家协会作家,应聘四川客家海外联谊会顾问、四川客家研究中心副主任。三部区域移民专著远销海内外:1997年起出版《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是国内首部湖广填四川专著;《四川的客家人与客家文化》,是首部全面研究四川客家人的专著;《明清的江西湖广人与四川》是在国内最早提出湖广“麻城孝感现象”、“祖籍记忆的人文地理概念”论点的专著。
来源:麻城市人民政府
若资料中有纰漏,请留言或电邮9365362@QQ.com,以便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