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城古代的乡风民俗,其淳而朴。富有浓浓的人情世故之味,表达形式又多采多姿,释放的则是孝善之意。在麻城古代风俗中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教育和影响后代尊老爱幼、礼貌待人、注重名节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很值得珍惜和传承。经过梳理,大致于四:
其一、性情。
人直而好义,乐而好施;士风厚善,乐于为儒,家诵诗书,士尚名检,工词翰,善嘘奖后进,达则争相朋殖。不轻释其业,彬彬喜学,出重名节,处尚廉耻,有傲骨之遗风;民习勤劳,通技艺,轻远游,南穷炎峤,北尽霜庐,以筋骨起家。
其二、礼仪。
冠礼:皆於成婚亲迎之日,先行加冠礼。凉暖尊式,士庶各如其分。
婚礼:取门户相对者结姻,重媒妁,通婚启,问名、纳采、亲迎悉遵古礼。俗尤喜幼时结亲,彼此过书柬、具聘仪下礼。后有外贸远出者,女终自守待不字。至於聘赀妆奁,贫富各从其便。
丧礼:亲设讣於戚友,沐浴殓毕,殡於中堂。家人裂布裹头成服,孝子麻衣草履,率其下皆孝服,涕泣祭奠,杖踊、钎粥、苫凷如仪。戚友赴吊,多以七期致奠。延僧道诵仙佛经,云“做善事”、“超度”。庶民家亦鼓乐治具,醵钱坐夜。择地营葬用形家言,其导送如治丧。
祭礼:春秋各祭扫其墓,有宗祠者则祭於宗祠。四时节序及生、忌日祭於寝。其家祠祭序长幼,族长主之,具牲醴、几筵、楮币。祭毕,宴饮分胙而还。世家有祭田,以供时祀。
其三、礼祀。
社:敛钱市牲、醴,以祀土神。祀毕,少长饮焉。
傩人朱衣、花冠、雉尾,执旗鸣锣,俗名“急脚子”。比户致祝,大抵祛渗祈福之语。
其四、节庆。
元旦,五鼓起,向北叩首,曰“祝圣”;启门,以酒酹地而拜,曰“出方”;还室,子弟以次拜贺。自是,亲友庆贺宴饮,或以粔敉相馈。三日,以牲醴祀门户神,饮酒后各理旧业。立春先一日,观迎春,以土牛身、首色卜水旱,以芒神帽鞋占寒燠,比户焚香、酧酒,曰“接春”。
十三日,试灯。元夕,张灯。是日粉米为团,曰“元宵”。张灯火。
正月十五日,簪麦踏青,农人以火炬照田,儿童击鼓、锣巡园圃,逐诸虫害稼者。儿童磨砖石二寸许,上圆下锐,就地鞭之,名曰“得螺”。谚语:“杨柳活,打得螺。”
二月十五日曰“花朝”。民家多以是日嫁娶。
三月三日醮真武;寒食架秋千;清明扫墓、簪柳、踏青,儿童为风鸢之戏。田家浸种,东作方勤。乡人作茸饼,俗名“软曲”。
四月八日,是为沐佛之期。僧造乌米相遗问。
端午,角黍交赠,采药,插艾、蒲,雄黄泛酒,系彩辟恶。是月,作纸舫祈神,为龙舟会。备旗幡,鼓乐,扮人物故事。竞尚华靡,动破中人之产。
六月六日,晒书籍、衣物,造酱醋盐豉,俗以为“半年福”。
七月七日,乞巧。中元,祀先。又,浮屠为“盂兰会”。
八月中秋,作饼相送,具菱藕瓜果,为赏月之宴。
九月重阳,登高,扫墓,民家酿酒。
十月朔,举行“乡饮”礼,民祭墓。田家饭牛,以阴晴占谷价。
十一月,有家庙者合族祀祖先。
十二月初八日,啜腊粥,杂杭豆枣栗。亦有以是日嫁娶者。儿童以鸡毛植钱孔中,缚以彩线,趵之,名曰“毽子”。二十四日,曰“小年”,扫舍宇,夜祀灶神。数日内金鼓爆竹喧声不绝。具酒馔,祀祖先,曰“年羹饭”。
除日,张春联於门。阖户后,然烛焚香,拜祖先及尊长,曰“辞年”。更阑后,或出听人言语,以卜来岁休咎,曰“听谶”。田家以夜半侯釜中,辄得五谷米粒,以其枵饱占来岁丰歉,曰“试锅”。合家坐,饮酒,曰“团年”。或有围炉终夕不者,曰“守岁”。
麻在楚之东北,地广袤,其土原而肥。因地广人多,故各处乡风不一。固有“东北之民朴而足,中土之民秀而达,南土之民巧而游,西土之民狡而贫”之说,亦有“东乡田庄,西乡文章,南乡经商,北乡酒浆”之谣。这也是对麻城古代四面乡风的概括。
--------引征清•光绪八年《麻城县志》
来源:麻城孝感乡文化园网站
若资料中有纰漏,请留言或电邮9365362@QQ.com,以便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