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古道:国有史而族有谱。吾云:国家记史知兴衰以为借鉴,家族修谱能寻根问祖,勉励后人。谱者,姓氏家族之史也。吾族熊氏历史悠久,最初的始祖可追溯到万多年以前的燧人。篆书熊字上能下火,有能用火之意,燧人钻木取火,是上古最能用火之圣人。燧人后代中有合雄氏,实为火熊氏。燧人后裔伏羲,长沙子弹库帛书中有“大酓(熊)包戏(伏羲)”之文,可证伏羲为大熊氏。现在人们公认黄帝为有熊氏。楚人先祖鬻熊则为芈熊氏。从清华简《楚居》可知,历代楚王重用伏羲酓氏,可称酓熊氏。然秦灭楚后,始皇担心酓氏再称帝王,故废酓为熊。而这熊氏到汉朝便变成熊姓了。令秦始皇料想不到的是,这熊氏一改,反而光大了熊姓,并在秦未出了一个义帝熊心。
我熊姓历尽艰难曲折,而不断发展壮大,可谓在百家姓氏中独树一帜。我们的祖先在义帝熊心之前,大多非帝即王。他们荜路蓝缕,不畏艰难险阻,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家国文化和文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据2010年人口普查,全国已有熊姓人口509万,山东省则只有9500多名熊姓人。据说山东寿光的熊姓人曾经是较多的,相传,寿光的熊氏祖先是从僧循、远公、鸣鸿、广明到德意。江西丰城老谱云:“唐有广明公中贞观丁未进士,而其后为青州寿光诸熊之祖。”又云:“至若青州守广明之迀寿光。”据查,从广明公至今已有1300余年的家族历史,曾经是当地的望族。现在还能找到老村庄周周方圆十几里的祖居之地。那村落所在的岭之南,是土岭,岭高十几米。如今已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区,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属龙山文化遗址。可说是一块熊家的风水宝地。只可惜在明朝初年,遭遇一场劫难。朱元璋手下的胡大海和常玉春两员武将,做杀山东好几年,杀得山东千里无人烟。当地熊氏则千方百计躲避大难,所挖的地道迄今依然存在。
山东寿光熊氏过去曾有族谱,据说至少有两个大村有谱。1937年黄河在山东博兴县段,河东的麻湾村决口,水灾殃及周边多县。其中离麻湾决口40里处的熊家村,被河水淹没祠堂,老谱皆被毁。1942年左右,熊家村里时任国民党区长的熊立成,到另外一村借阅祖谱,可一直未归还。原因是1947年土改,熊立成因国民党身份畏罪自杀。其两个兄弟,一个去了台湾,另一个去了上海,皆未归。老谱当然也不知下落,一断修就是80余年。
如今,寿光市孙家集街道边线村的熊庆永和侄子熊玉波,立志修一部山东熊氏新谱。他们走遍了山东的许多地方,走访了不少熊氏宗亲,并受到热情款待。然而大部分宗亲的祖先不相同,迁徙来的年代和地点也有差异。如山东河泽和衮州谱记是明洪武年间从南昌迀来,还有的是明洪武时从河北武邑枣强迁来的。这与他们的唐代祖先完全不对,所以彼此就不能合谱。最后,找到能够与自家共寿光始祖广明公的熊姓后裔,只不过200多人。并且熊姓人中懂族谱的也很少。叔侄俩把这本熊氏小族谱修好后,还没有人会写序言。
庆永宗亲通过手机微信找到了我,先是问序言怎么写,接着又说请我来写。其实我也不是很内行,且与他们远隔千里,情况并不熟悉。然而,我在看了庆永宗亲所提供的零散资料后,被山东寿光熊氏支系艰难曲折的族史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所感动,并被庆永叔侄俩续修断谱的义举所激励,便抖胆地写了这篇简陋的文字,聊充为序。
湖南安化清塘洞天景区熊剑文,撰于2018年元月。
注:熊玉波宗亲关注熊氏宗亲网上发布活动,同时注册了熊氏宗亲通讯录。有一天晚上熊建军宗亲通过熊氏宗亲通讯录查找淄博宗亲时,找到他的电话,联系上玉波宗亲,当时他觉得很奇怪在广州有宗亲知道他的手机号,建军宗亲说明来由,大家倍感亲切,后来玉波宗亲又介绍其叔熊庆永宗亲认识,找到熊氏宗亲大家庭......所以建议大家关注熊氏宗亲网和注册熊氏宗亲通讯录,说不定,某一天我们都会有说不完的惊喜!
特别鸣谢:
熊剑文宗亲提供寻根问祖资料!
若资料中有纰漏,请留言或电邮9365362@QQ.com,以便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