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林熊村是一个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至今保存着它固有的古朴风貌。
▲万寿宫旁的老宅子
▲庙亭
▲福字窗花
▲双闸门的巷道
▲雄伟的湖南会馆
熊村是一个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距离大圩古镇仅8公里,至今保存着它固有的古朴风貌。它也是湘桂古商道上,保存下来的一处比较完整的古圩和驿站。熊村古巷多,街门也多,建筑以明清风格为主,以叠梁式木质结构为多,辅以青砖外墙,整体古朴典雅,线条流畅,使人容易联想起其曾经的繁荣景象。
熊村始称熊家村,最早住在这里的这户人家姓熊,始祖系从江西迁入。后随中原文化南扩,商贾日益发达,特别是湘桂古道的兴起,逐渐发展、繁荣,杂姓融入,人口剧增,遂更名为熊村。
熊村古圩和驿站的兴起有其历史渊源和条件,据《灵渠文献粹编》记载:“自宋代以来,兴安灵渠商旅繁忙,楚米之连舶而来者,止于全州,卒不能进……向来铜船过陡河必行一月……”在这种水运不畅的情况下,官府一方面不断维修灵渠疏通河道,另一方面则选择构筑从湘南通往桂北漓江的陆路商道,以解决灵渠水运交通的瓶颈问题。
自宋代起,尤其是明清两代,在水运不畅的情况下,大量的商品货物需经陆路转运,大圩古镇码头是兴安以南除桂林码头外,湘江货运通往桂江、西江和珠江进入广西腹地、粤西等地最好的天然码头。因而这条经桂北全州、兴安,再经灵川长岗岭、三月岭、熊村、大圩的最近陆运商道,便应运而生。
当时的地方官府与商贩为此组织开辟湘桂陆路商道。构筑起从湖南经全州、灌阳、兴安,再经高尚、长岗岭、三月岭进入桂林、大圩码头最短的陆路商道。当时从湖南方向运来的物资,走水路要一个月,而通过马帮运输走这条陆路,只需三至六天。
熊村就是这条湘桂陆路古商道自北往南的最后一个中转站和驿站,过往商人及挑夫都要停留休息吃饭。村上积累一定钱财的人便开起饭店商铺和旅馆,于是,部分熊村人兴旺发达起来,不断扩建巷道、商铺和房屋,最繁荣时有十余条大街小巷,人口数千。古镇的每一个城门、每一条街、每一座院落,有着明显的明清建筑风格。深深的院落,四通八达的街道和巷道,显示着它昔日的兴旺与繁荣。
现在,熊村旧址仍有居民居住,高大雄伟的湖南会馆、万寿宫还保留着原貌,从现在保存完好的湖南会馆中仍能体会到当年四方商贾云集的光景。但三街六巷的高大砖石拱门已经破烂不堪,街道中无人居住的房子很多失修多年,让熊村这个古驿站慢慢地失去了以前的光环。而她古朴的明清建筑风貌,小桥流水,青砖石路,历史印痕却又让人们流连忘返。
来源:《桂林日报》
若资料中有纰漏,请留言或电邮9365362@QQ.com,以便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