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夜啼·纪念牛田洋七·二八抗风抢险四十八周年
文/熊良任
天上方才一瞬,
人间四十八年。
多情日夜空相忆,
肠断在潮汕。
怒海曾吞虎旅,
切云高卧牛仙。
莲塘献祭虔虔祝,
英烈永宁安。
附注:牛田洋,位于广东省汕头市区西北郊、桑浦山南麓;地处榕江、韩江交汇冲积带,总面积约5万亩,近53平方公里。古时为海湾,经过千万年的风雨洗礼和河流冲击,逐渐形成滩涂。清末广东水师总兵方耀曾经向朝廷提出要围垦,但却以失败告终。1962年全国缺粮,中国人民解放军41军122师前往牛田洋围海造田,围出近8平方公里的海滩,他们引韩江、榕江的淡水冲咸,当年亩产水稻800斤;到1965年,亩产已达1193斤。这个事迹,被层层上报到中共中央军委总后勤部,并于1966年5月2日形成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给军委的报告,肯定军队搞生产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5月7日,毛泽东主席即在报告上作了批语,这就是著名“五七指示”。
1969年7月28日(农历己酉年六月十五日),恰逢天文大潮涨,6903号Viola(维奥娜)台风在广东惠来至汕头沿海登陆,风力12级,风速最高为每秒53米。汕头市市区平均进水2-3米,郊区甚至达到4米以上,一艘几十吨重的外国巨轮甚至被从汕头港抛到了山上。牛田洋军垦农场3.5米高的海堤,瞬时被狂潮削去了两米,仅剩残缺不全的废墟,堤内尽成泽国。但是当年围垦部队第55军219师的1万多名官兵和来此劳动锻炼的2183名大学生没有撤退,在“人在大堤在”的口号下,手挽手筑成人墙,与台风、暴雨、海潮进行了殊死搏斗,553名部队官兵和大学生英勇牺牲,其中官兵470名,大学生83名。
“七·二八”烈士纪念碑位于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莲塘街道莲塘军营内。为了纪念在1969年7月28日抗击强台风、大海潮斗争中牺牲的553名烈士,广州军区牛田洋生产基地于1972年春在师部莲塘小山上勘定碑址,立碑纪念。1995年元月纪念碑被汕头市人民政府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碑因久年失修,周围荆棘丛生,平台下陷,路基台阶破损,到此悼念烈士的战友和英烈家属,多次提出整修纪念碑,并要求将烈士英名勒诸贞珉。为了了却大家的心愿,广州军区牛田洋生产基地于1999年初分别呈报汕头市委市政府和广州军区联勤部申请整修经费。汕头市委市政府在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出资60万元,和广州军区牛田洋生产基地一起解决了经费问题。为在“七·二八”三十周年到来之前把纪念碑整修好,承建单位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从1999年6月12日到7月24日仅用了42天时间,就按设计方案整修完毕。生产基地还派人专程到广州军区档案馆查阅并逐一核对了553名烈士英名。汕头大学党委书记黄赞发同志撰写了纪念碑碑文。并将碑文和烈士们的英名铭刻在纪念碑的基石上。
虎旅,勇猛善戰的軍隊,此处特指当年牛田洋生产基地的驻军。语出唐代李商隱《馬嵬》:“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切云,其高與白雲相摩,形容十分高聳。语出屈原《楚辭·涉江》:“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漢代嚴忌《哀時命》:“冠崔嵬而切雲兮,劍淋離而從橫。”
牛仙,特指在1969年牛田洋风灾事件中遇难的牛友,已经升天成了神仙。
虔虔,恭敬的樣子。语出南朝宋朝謝惠連《祭禹廟文》:“呱呱弗顧,虔虔是欽。”宋代王禹偁《藉田賦》:“萬國歡心而懌懌,百官供職以虔虔。”
作者简介: 熊良任,十堰市一中特级教师,系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会员、湖北省中学外语教学研究会会员、十堰市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十堰市翻译家协会常务理事、十堰市诗书画学会常务理事、《武当诗词》副主编。作品常见于各大媒体及《御风秦楚》文学网。代表作《秘密花园》。
来源:《北京御风秦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