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悼亡诗二首
文/ 熊良銋
沉痛悼念恩师谭崇台逝世
噩耗传来涕泪零,恩师西去冷天星。
三秋珞岭谆谆诲,一卷英诗恳恳情。
济世拓荒兴绝学,裕民独步展真经。
丰碑座座垂千古,淡泊荣名享盛名!
附注:武汉大学资深教授、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谭崇台先生于12月9日7时15分逝世,享年98岁。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经济学家和教育家、我国发展经济学的拓荒者和创建者、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谭崇台先生遗体告别仪式于2017年12月13日在武昌殡仪馆举行。
恩师,即谭崇台先生,他曾是我在武汉大学外文系学习(1963年-1968年)期间的英语精读老师。1984年,他把自己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时购买的,自己最珍爱的一本《济慈雪莱诗歌全集》(Complete Poems of Keats and Shelley)题赠给我了,对我寄予厚望。
绝学,造诣独到的学术,此处指发展经济学。语出清代恽敬《说文解字谐声谱·序》:“若夫成一家之绝学,求前人之坠绪,开后来之精识。”谭崇台教授长期从事西方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将发展经济学引入中国的第一人,并在我国经济学界创造了多项第一。他学风正派,治学严谨,在学术上视野深邃、功底深厚。他的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四部曲”,在中国发展经济学研究领域树立了四座丰碑,其开创性的学术成就不仅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学术影响,在国际发展经济学界也享有很高的学术声望。
淡泊荣名,不求名利、虚怀若谷的学者风范。他生前有记者问及对别人尊称他为泰斗的看法,他说:“什么是泰斗?泰是泰山,孔子认为登泰山而小天下,北斗是最高的星。我不可能,我不是泰山北斗,也不愿意讲我是大师,我就是老师。”他逝世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俞正声、张高丽、朱镕基、王岐山、李岚清、吴官正、陈希等,以不同的方式对谭崇台教授的逝世表示哀悼,并对家属表示慰问或敬献花圈。
谭崇台教授于1920年6月8日出生于四川成都,194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194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随后到华盛顿“远东委员会”研究战后日本经济和赔偿问题。1948年回国,到母校武汉大学经济学系任教,任职副教授。1958年调入外文系从事英语教学,1978年晋升为教授,重回经济系,从事经济学教学科研工作。
2004年获聘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之际,他入选“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2010年被中共湖北省委评为首批“荆楚社科名家”。曾先后担任武汉大学经济系副系主任、武汉大学校务委员会副秘书长、副主任委员、校长办公室主任,《武汉大学学报》副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武汉大学国际学术交流委员会副主席,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顾问,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院名誉院长,经济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委员会主席,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美经济学交流委会员中方委员,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名誉会长,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发展经济学分会名誉会长,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研讨会领导小组成员,湖北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会长、顾问等职。
谭崇台教授的一生,是从战乱走进和平,从贫穷走向富足,和中国共命运的一生。他学贯中西、学识渊博、勤于著述,教书育人,著作等身,奖励等身,先后获得十多项国家级重要奖励,为学界所景仰;他的学者风范、道德文章、人格精神,令世人敬重;他胸怀天下、淡泊名利、虚怀若谷,其人文情怀和高尚情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经济学人。
沉痛悼念余光中先生逝世
星雨愁云暗夜空,天人垂泪悼诗翁。
金陵子弟三乡客,宝岛精英四度工。
洋以求新高译笔,白而带古好游龙。
伤心最是台澎峡,母子依然各西东!
附注: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当代杰出诗人、著名散文家、文艺批评家、优秀翻译家,因病于2017年12月14日在台湾高雄逝世,享年90岁,余光中出生于南京(金陵),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一生漂泊,从江南到四川,从大陆到台湾,求学于美国,任教于香港,最终落脚于台湾高雄的西子湾畔,多年来研习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艺术,深受熏陶,在中西文学界享有盛誉。梁实秋曾赞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代表作有诗集《乡愁》、《白玉苦瓜》,散文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文艺评论集《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以及翻译《梵谷传》等。
三乡,三个地方。余光中曾把自己的生命划分为三个时期:旧大陆、新大陆和一个岛屿,旧大陆是祖国,新大陆是异国,岛屿则是台湾。
四度,此处指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等四个领域。余光中自称那是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洋,西洋文字。白,白话文。余光中在《文字的美学》中写道:“我自己写文章写散文,主要是白话,碰到紧要关头,要诉诸权威、要用典故或一些什么,就诉诸文言。”“西以求新,有些新的句法,新的想法就可以用西洋的。”
来源:《北京御风秦楚》微信公众号
楚熊鬻公派下第一〇二世孙 熊良銋简介
熊良銋,字本正,册名良任,西名William Xiong,自号清醒斋居士,一九四二年生,湖北大冶人。十堰市一中特级教师、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受政府津贴。一九六八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主攻英美文学。毕业后统一分配到国务院外办,集体派赴广东省汕头市牛田洋军垦农场劳动锻炼两年。一九七〇年重新分配到湖北省郧阳地区房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曾先后担任中学教导主任、副校长、房县教学研究室主任等。一九八八年十二月调往十堰市第一中学任教,兼任外语教研组组长、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一九九四年,严岩先生撰写专访文章《告别驿站》,报道了熊良銋先生的先进事迹,该文收录在十堰市市委组织部编撰的《奉献之歌》一书中。二〇〇二年退休后,仍然笔耕不辍,坚持写作和翻译。系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会员、湖北省中学外语教学研究会会员、十堰市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十堰市翻译家协会常务理事、十堰市诗书画学会常务理事、十堰市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会会员、《武当诗词》副主编。先后出版专著《英语写作初阶》、《中学英语动词用法例释》,译著《秘密花园》、《原来如此的故事》,诗文集《清醒斋诗词》等十余种,发表教学教研论文二十多篇,共约五百八十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