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八大宗
过去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现在流行的主要有八宗。一是法性宗,又名三论宗。二是法相宗,又名瑜伽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一、法性宗(三论宗)
此宗主要依据鸠摩罗什译的《中观论》、《百论》、《十二门论》研究传习而形成的宗派,因为是依据中观派三《论》立的宗,所以叫做三论宗。它的教义以真、俗二谛为总纲,以彻悟中道实相为究竟。二谛的「谛」字是真实的意思,这是此宗的中心思想。此宗着重从真空理体方面,揭破一切世出、世间染净诸法,缘起无自性,五阴十二处等虚妄不实,彻底破除迷惑,从而建立无所得的中道观,以求实现其无碍解脱的宗旨。此宗实际是印度龙树、提婆中观学说的直接继承者。
二、法相宗(瑜伽派)
瑜伽宗是由印度弥勒、无着、世亲创立的宗派。此宗主要依据经典《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因为是以弥勒亲说、无着记录整理的《瑜伽师地论》为根本教典而创立的宗派,所以称为瑜伽宗。我国玄奘法师译传此宗并糅译十师之说为《成唯识论》,故此宗又称法相唯识宗,亦称慈恩宗。它的教义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总纲,以转识成智(转依)为宗旨。
五法是:一名、二相、三分别、四正智、五如如;
三自性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八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
二无我是人无我和法无我。
三、天台宗
此宗是以鸠摩罗什译的《法华经》、《大智度论》、《中论》等为依据,吸收了印度传来的和中国发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统地组织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因为创始人智顗,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叫天台宗。它的宗义以五时八教为总纲,以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
此宗把释迦如来所说的经教,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称为五时教,就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盘时。五时的名称都是佛经的名称,主张佛陀所说的经教不出这五个时期的范畴,所以叫五时。此宗从教理的内容上把佛教分为浅深不同的四个级别,就是藏教、通教、别教、圆教,称为化法四教。
三观是修行的观法,即空观、假观、中道观。三谛圆融:真谛、俗谛、中道谛,叫做三谛。说三说一是圆融无碍的,所以叫圆融三谛。一心三观、三谛圆融是圆教的教义,说明诸法无碍,事理圆融。天台宗以自宗为圆教,别宗属前三教,此宗总结各派的思想,将佛教教义精密的调整,发展成大乘圆教理论,展示了中国独创的大乘思想。
四、贤首宗(华严宗)
此宗以《华严经》为根据,对《华严经》有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阐示,是在前人(三论、天台、慈恩、地论师、摄论师等)学说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思想体系。创始人是七世纪末的贤首国师(法藏),所以叫贤首宗,又名华严宗。此宗以五教来判摄整个佛教,以六相、十玄、三观为它的中心思想。
所谓五教:一是小教,即声闻小乘教;二是始教,即大乘开始初级阶段的教义;三是终教,即大乘终极阶段的教义;四是顿教,即大乘中顿超顿悟的法门;五是圆教,即圆满无缺、圆融无碍的理论。此宗把佛教分作浅深不同的五种教义,比天台宗多加一种顿教,所以称为五教。
六相是: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这六相,同时表现在一切事物中,也同时表现在一个事物中;无论在一切事物中或一个事物中,都是相反相成、同时具足、互融互涉、彼此无碍的,从此可以揭示出法界缘起的道理。
十玄门是:1.同时具足相应门,2.因陀罗网境界门,3.秘密隐显俱成门,4.微细相容安立门,5.十世隔法异成门,6.诸藏纯杂具德门,7.一多相容不同门,8.诸法相即自在门,9.唯心回转善成门,10.托事显法生解门。这十玄门总括意义是显示华严大教关于一切事物纯杂(染净)无碍、一多无碍、三世无碍、同时具足、互涉互入、重重无尽的道理。
所谓三观:1.是真空绝相观,2.是事理无碍观,3.是周遍含融观。六相、十玄、三观的建立,阐发了《华严经》的法界缘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尽圆融的教义。六相、十玄是就所观的法界之境说的,圆融三观是就能观之智说的。这种重重无尽、法界圆融的思想,虽说导源于《华严经》,而实际为中国所独创。它的法界缘起、一切无碍的学说大大弘扬了印度传来的大乘思想。
五、禅宗
禅是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所以名为禅宗。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菩萨禅、次第禅、顿超禅。禅学方面,在中国有所谓教外别传的禅宗。此宗所传习的,不是古来传习的次第禅,而是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此宗和净土宗一样,一直是中国流传最广的宗派。
佛教在修习禅定的过程中,有一些调身调气、息心静坐的方法,可以强身健体、却病延年,但这不是佛教参禅静坐的目的。佛教修习禅观(包括各宗的修观)为的是制心一处,参究真理,以期显发智慧,彻见法性,此即所谓明心见性,解脱自在。至于静坐,只是修禅的形式或基础,祛病延寿,也不过是修习禅观实践中的副产品,佛教并不专门提倡这些并以之为目的。但初学静坐的人必须懂得这些调身调气的基本方法,使身心保持健康状态,避免禅病的发生,才能保证修习禅观的顺利进行。
六、净土宗
此宗是依《无量寿经》等提倡观佛、念佛求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所以名为净土宗。此宗将佛陀说法分为二道,即难行道和易行道,说明他宗依戒定慧修六度万行,需经三大阿僧祗劫为难行道,说明净土法门一生至诚念佛,临命终时仗承阿弥陀佛愿力,往生净土永不退转为易行道。因此,此宗主张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极乐世界。
此宗的特点,简单易行,普能摄受社会大众。修学此宗不一定要通达佛经,广研教乘,也不一定要静坐专修,行住坐卧皆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只要信愿具足,一心念佛,始终不怠,临命终时,就可往生净土。当然平时也要持戒诵经,广行众善以作助行。由于法门简便,所以最易普及。别宗的学者,也多兼修此法,因而净土法门在中国特别广泛的流行。
七、律宗
律宗主要是学习和研究戒律的。由于此一宗的盛行,中国僧人们在修学大乘的戒定慧三学中,仍然重视出家声闻乘的戒律。
戒律有声闻戒和菩萨戒,这里所谓的律宗,是依声闻律部中的《四分律》由终南山道宣律师一系所立的律宗。就戒条戒相说,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之分。五戒是出家、在家佛弟子受持的戒,十戒、具足戒是出家弟子受持的戒,各部律藏不只是戒相和制戒因缘,更大的部分是僧团法规、各种羯磨法(会议办事)、出家法、授戒法、安居法、布萨法、衣食法,以及日常生活小事,都有详细规定,因为时代的关系,环境的不同,许多戒律的规定,早已废弛不行了。菩萨戒有在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如《梵网戒经》有十重四十八轻戒,在家菩萨戒如《优婆塞戒经》有六重二十八轻戒。又总摄菩萨戒为三聚,三聚是三类的意思,称为三聚净戒。一是摄律仪戒,是戒相,是诸恶莫作;二是摄善法戒,是众善奉行;三是饶益有情戒,是利益一切众生。中国是大乘佛教,所以这里也简单提一提菩萨戒律。以上是大小乘戒律的内容。四分律虽属小乘戒,但其文义通于大乘,自古就有分通大乘的说法。中国盛行大乘,以大乘教义解释律藏,摄小入大,就是大乘戒的组成部分,出家菩萨三聚净戒中的摄律仪。戒就是以声闻戒为基础的。如杀、盗、淫、妄四根本戒,是大小乘共同遵守的。对于律学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善于分辨开、遮、持、犯。在出家戒条中,本来是不得触犯的,但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开许,这叫开。在通常情况下又不得违犯的,就叫遮。在某种情况下,本人也不知是持戒还是犯戒,这就需要研究律学。
八、密宗(真言宗)
八世纪时印度的密教,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传入中国,从此修习传授形成密宗。此宗依《大日经》、《金刚顶经》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本尊法。此宗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称为密宗。本尊是学者选择自己最敬爱尊崇的一尊佛、一位菩萨、或者一位明王,作为学习成就的对象或榜样,就叫本尊。要成就本尊的所有功德智慧,就要修习三密瑜伽法。三密就是身、口、意三业,瑜伽译为相应。三密瑜伽,就是三业相应,就是修行者自己的身口意与本尊的身口意三业相应。修法时,修行者要身作本尊的姿态,手结印契,口诵本尊真言,意作本尊观想或种子字,务使自己的三业与本尊的三密相应,名为瑜伽修法。此法如果修成,可以即身成就本尊之身。密教的修法很多,这只是举一个例证。此宗最高理论还是以性空无相的法性理体为基础,所谓阿字本不生,不生就是空义。
说明:
本资料仅供学习之用,不可商业用途;
转载于中华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委员会,若有不妥,敬请联系QQ9365362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