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和道教的关系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关键原因是它们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
第一,道家与道教是一家学派发展的不同阶段,而非两家各不相关的学派。虽然道教吸收和兼容了儒家、民间巫术等各种传统思想以及佛教思想,但道家思想还是道教最根本的基础,如果没有道家思想作为基础,道教充其量就是一种民间信仰,不可能形成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其次,道教的信仰和崇拜对象,除了民间固有的神灵之外,许多是"道家"理念和人物的神化(如太上老君等);第三,如果道家在汉朝儒道之争后没有演变为道教,没有信仰的力量,道家可能像墨家、名家等学派一样,湮灭在历史的尘烟中;第四、如佛教初传时期附会黄老一样,道教以道家思想为旗帜,吸引仰慕老庄的慕道者,导致大量崇尚道家的文人入道,魏晋之后没有不当道士的道家了。 许多道教人士对道家理论的传承和创新有过卓越的贡献,如成玄英的重玄学说、陈抟的太极图等。所以将道家和道教完全对立起来,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道家和道教虽然存在多方面的联系,但它们的区别也是明显的。
首先,道家是先秦时期创立的思想流派,而道教是两汉逐渐形成(道教神学一派认为源自太上老君;一派认为是源自元始天尊)。
其次,道家作为一种思想流派,崇尚大道,主张"惟道是从、道法自然",主要从事的是学术活动和其他政治文化活动,奉《道德经》、《庄子》、《黄帝四经》等为经典。而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将道家人物神化以提高其知名度,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追求的是"长生不老",其主要典籍是《道藏》。
第三、道家重视不言之教,没有严格的组织和师承关系,但道教却非常讲究师承关系,有教徒与组织,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
第四、道家(尤其是黄老道家)虽然提倡兼容百家,但都是以道家为主,融会贯通而成,而在道教那里,更多的却是"以丹为主解道"、"以儒为主解道"甚至"以佛为主解道",传统民间信仰的意味很浓。
第五、道家分为老庄派、黄老派和杨朱派,除了老庄派有一些隐世思想外,黄老派和杨朱派都是积极用世的,但道教受到佛教影响,极力宣扬出世思想。因此,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为元始天尊徒孙,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
道家的各种水,咒水、符水、井华水!
水,在中国原始民族里相信它有清洁的作用,是圣洁之物,也是人生存中必不可少的物质。而道教认为服水即可维持生命,又可养生延年。
唐著名法师司马承祯认为:“水者元气之津,潜阳之润也。有形之类,莫不资焉。故水为气母,水洁则气清;气为形本,气和则形泰。虽身之荣卫,自有内液,而腹之脏腑,亦假外滋,即可以通腹胃,益津气。”(《修真精义论》)
司马承祯认为水是气之津液,为有形之气精。它潜含阳气而润泽万物,所以一切有形之物,没有不依赖于水的。基于这个道理,则称水是气之母体、源头。
元气又为形体之根本,万物离不开宇宙的自然空气,也离不开食物转化的元气。因此,空气清新,食物富有营养,则元气充足,两气调和,则身体健康。
虽然人体内之荣卫,各有血液、津液、卫气,荣气通行身体上下;而五脏六腑也凭借营养食物维持生命,但服水可以益津液、润脏腑,养脾胃,这一点是不可置疑的。
1服水在道教中通常指服饮香水、咒水、符水、井华水等。
1 香水
指供奉过天尊的水,或放有香灰的水。
2 井华水
指清晨最先汲取的井泉水,用瓢上下搅数十次后饮用,中医认为这种井华水性味甘平无毒,有安神、镇心、清热、助阴等作用。
3 咒水
指行过咒术的水。
4 符水
符水有两种:一种指符或箓文烧成灰后,用清水冲合,待澄淀后饮用;一种指把符箓纸放在白水或加中药的水中煮沸饮用。
服符水法中,因不同需要,符画箓文都不相同。同时,服符水前所用的咒语也尽不相同。
如常用的服六甲阴阳符水,方法是:每至月建满日,烧香,丹书纸符。左手持盛水器,右手持符,可用井华水或泉水,多少随意。三叩齿,三琢齿,背诵咒语,最后烧符,把符灰纳水中饮用。
2道教认为服水可以疗病,可以绝谷。
三洞道士朱法满《要修科仪戒律钞》中有“玉君绝谷符”,服法也是以满日丹书纸,烧,以神水北向再拜,诵咒语,再三叩齿,三啄齿,乃以服符并饮水。另还有“老君服水断谷法。”
司马承祯《修真精义论》中还收录有道士张子登“服符断谷法”,道士陈叔平“辟谷不食符法”,“安期先生绝谷符”,“安期先生饥伤痛符”,“安期先生止渴符”,“安期先生强身绝谷符”等。
3服这类绝谷符法时,均有禁忌事宜,即应避大风、大雨、雷电、昏晦。候天地清明日出,才可取气水服之。
《服水绝谷法》称:“饮之多少任意,饥即取水服之,亦无论早晚,日三服,便不饥。初服水数十日,瘦极,头眩足弱,过此渐佳。若兼服药物,则不至虚啜也。”
可见道士服水绝谷时,应加服中药作为辅助食品。
服水法由来已早,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一书中就有“治卒绝粮失食饥惫欲死方”。唐孙思邈《千金异方》卷13《辟谷服水方》中有“服水禁忌法”一则。
《三洞道士居山修炼科》中记录一则南岳夫人传“扁鹊救卒死符”,原录入“扁鹊卒暴立起死方”中,一说为道教始祖张天师传出,故又称为正一真人方。
宋医书《圣济总录》卷198《神仙服饵门•治卒绝粮饥惫欲死方》云:“凡修行家忽到深山无人之地,或坠涧谷深井之中无食者,便应咽津饮水服气以代之。”
服水绝谷法在魏晋唐宋时期颇为流行,这是一种遇到断绝食物时所采取的应急措施,目的在于减少体力消耗,保持身体内固有能量。
说明:
本资料仅供学习之用,不可商业用途;
转载于中华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委员会,若有不妥,敬请联系QQ9365362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