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拜访炎黄二帝故里
有关炎黄事迹,从古到今,论述的文章,何其浩瀚。中华民族以炎黄为始祖,凝聚着整个民族精神,其作用之大不可言喻。中华民族在秦汉之前,没有固定的姓氏,部落首领或者以其领地赐姓,或以其河流赐姓,所以老百姓的姓氏也是由部落领袖赐封的。从炎黄开始,逐渐形成统一的较大的国家,在黄河流域代代繁衍生息,一个文明优秀的民族,数千年来,为人类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炎黄的来由
根据大量的史料记载,如《史记》《尚书》《吕氏春秋》《拾遗记》等等,对炎黄二帝的身世记载颇多。原来他们是同父异母两兄弟,炎帝是兄,黄帝是弟,其父少典为部落首领,亦称少典氏族,他在中原河南新郑一带,部落的正名称“有熊氏”,或叫“有熊国”。少典之祖先如何形成壮大,其祖先又叫什么,记载不详,只知少典为第十代酋长。那个时代尚属新石器时期,以狩猎游牧为主,家庭观念淡薄,更无家谱族规之类的记载,连文字尚未形成,可能是结绳记事。
据《国语•缙语》云:“昔少典娶于有蜗氏,生炎帝、黄帝”,少典先在嵩洛地区的有蠕氏族中娶了一位名叫“安登”的女子为妻,生了炎帝。后来又在同族中娶了一位更年轻美貌的女子叫“附宝”的,生了黄帝。故炎帝与黄帝为同父异母兄弟,两人相差二十多岁;那时尚无固定姓氏,少典赐炎帝姓姜,因其在姜水之滨长大,名叫姜榆罔;赐黄帝姓公孙,他生于轩辕之丘,名为轩辕,后来因他在姬水之畔长大,又赐姓姬,故公孙轩辕、姬轩辕均为其姓氏。部落为“有熊”,又叫“有熊氏”,日后楚王姓熊,皆出于此。
古人认为伟人必定出生不凡,总是说得神乎其神,说炎黄二帝都是上天所赐,非出自少典,《春秋纬•无命苍》记载:“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农首,人面龙颜,感生炎帝”,只要女的有感性,就是龙头或是龙身都是天神附身,必生贵人,总之,与常人不同,因此他是天子。黄帝出生更是不一般,他母亲“附宝”见“大电光绫北斗枢星照郊野”,马上就有了身孕,怀胎二十四个月才呱呱落地,黄帝是“龙头人面蛇身”,或曰“蛇身龙面”,可见古人是何等崇拜动物,总以为人不如兽,皇帝才是龙,皇后才是凤。但太史公终于觉悟到,万物之灵仍是人,便将黄帝回归到人,他写道:“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但黄帝还是奇人,生下来就能说话,长得剑眉朗目,相貌英俊,在位一百年,得寿一百一十岁,中国以后的帝王,谁也没有超过黄帝。
二、炎黄二帝的故土
炎黄出生于何地,说法纷纭,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开山祖师,谁都以自己的故乡能出生这样的伟人而自豪,为乡亲和自己增添光彩。黄帝埋葬在陕西黄陵的桥山,陕西人就说黄帝生在陕北黄土高原;山东人说黄帝生于寿丘;河北人说黄帝生于河北涿鹿;河南人说黄帝生于河南新郑。根据众多文献和遗迹分析,河南新郑更较可信。常说黄帝生于轩辕之丘,都于有熊,而轩辕丘和有熊至今犹存,均在新郑市;战国庄周的无鬼篇说:“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水经注道:“大隗即具茨山也,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受神芝图于华盖童子。”具茨山后有黄帝庙,黄帝拜太阳的“迎日石”,黄帝与嫘祖拜大地的“鸳鸯石”,目前仍然保存完整。
炎帝生于华阳,前已述及,华阳故城遗址离新郑市中心约四十里,这里还有后周时期建筑的炎帝遗址,它用夯土所建筑的城墙,至今仍然断续可见:炎帝在新郑的古迹十分丰富,为考古的历史学家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新郑市是炎黄二帝的出生地,其资料和遗迹还有很多,远比其它几个地方的物证更为丰富,有兴趣者不妨去拜访一次。
三、炎黄二帝的姓氏为何不同
在母系社会时期,一女多男,表示妇女的权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性的劳动力和征服胜过女性,逐渐变成父系社会,一男多女,又成为男性的权威和荣誉了。炎黄时期,已属于父系社会,各部落年年征战,非男性莫属,少典为部落酋长,起码有两个以上的妻子,已不足奇。原来少典的前妻生下炎帝,已是家庭快事,后来他见到年轻而又美丽多娇的“附宝”少女,又娶“附宝”为妾,为他生了一个更为聪明伶俐的男孩,孩子生于轩辕,给孩子取名轩辕,此时前妻“安登”已是四十多岁了,姿色日衰,少典将感情转移到“附宝”和小儿子身上了。前妻“安登”和大儿子“榆罔”渐受冷落,两个女人争吵日盛。少典一怒之下,便携带娇妾“附宝”和“轩辕”迁居离轩辕丘二十五里的阴水河畔,三人另过着幸福美满的日子。相传“附宝”之美非同一般,她的容姿动人,胜过天仙,凡是见过她的男人,无不为之倾倒,她有一个别名叫做美姬,阴水河也因美人而改名,赐名姬水河。黄帝生于轩辕丘,长于姬水河之畔,少典疼爱其子,故赐他姓姬。
炎帝姓姜也有一说:前妻“安登”母子被少典弃落之后,在精神上十分痛苦,不但痛恨少典薄情、“附宝”夺爱,并发誓不见丈夫,带着儿子“榆罔”远离故土有熊国,奋发图强,为来日报仇雪恨做准备,母子选定姜水住下,炎帝因此姓姜(一说是今天的渭水,一说是谬水)。另外,在湖北随州的历山镇,有谬姜两流清泉和炎帝(神农)故居纪念馆,许多炎帝古迹也正在修葺之中,台湾许多姜氏宗亲,也纷纷前来寻根归宗。
四、炎黄二帝阋墙之争
兄弟不和自古有之。民间兄弟不和,一般另立门户,互不往来而已。帝王之家兄弟不和,小则明争暗斗,大则兵戎相见,争夺王位时,更是你死我活才罢休。炎黄二帝从小就因争宠而种仇恨,长大之后又因争夺权势而相互厮杀。兄弟阋墙,是为必然之势。所幸晚年兄弟尚识大体,结盟泯去旧仇。
回想少典尚在时,炎帝与母亲含泪告别有熊国,满怀悲痛,炎帝成年后,胸怀大志,又有坚强刚毅的母亲随时教诲,母子不甘苟安,励精图治,部属日渐兴旺扩大,整年教化居民,开垦种植,丰衣足食,并且亲自尝百草,试药性,为民防病治病,百姓尊称为“神农”。从此他所领导的“神农”部属,声望和实力大增,四方诸侯臣服。然而这位勤政爱民的部落首领,每每思念其父偏听偏宠,母子两人总是气愤不平,故决心不断扩大门庭,兴师占地,誓与其弟轩辕决一胜负。
轩辕也非等闲之辈,他甫到人间,就能开口说话,诚属生而知之,稍长就能承继父业,德才出众,发展有熊天国,驰骋千里,征服万邦。长兄榆罔纵有大志,南征北伐,疆土广袤,然而年迈日衰,精力不济,深感疲惫,其战斗力逐渐不及其弟轩辕。史记曰:“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虎(部队编号)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两人多年动武,在阪泉大战三次之后,其兄终于承认自己不及其弟,愿意罢兵休好,归顺轩辕,握手言欢。由于炎帝有自知之明,轩辕具博大胸怀,诚属万民之幸,免去兵灾。轩辕得悉其兄率兵归顺,喜出望外,遂亲自迎接炎帝于黄河南岸邙山上,其态度谦恭热情,一脸和气。此时炎帝本有顾虑,唯恐轩辕以胜利者自居,有辱其尊严。但在握手言和之后,得到轩辕的热情厚待,谦虚宽容,一切疑虑顿消。兄弟相互拥抱,热泪满盈,多年的家仇国恨顿时烟消云散,邙山之盟,永世传为佳话。
但在炎帝部下,有一员猛将叫蚩尤,他自命不凡,不服从炎帝命令,决意另起炉灶,带着自己的九个儿子出走,脱离神农部落,他既要并吞四周的部落,又要消灭轩辕。史记云:“蚩尤作乱,不用帝令,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炎帝的邙山结盟,结束了中原各部落的长期厮杀,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后人为了怀念这两位开山祖师,在黄河南岸邙山之东,竖立起炎黄二帝的木刻像。“竹书纪年”载“削木为黄帝之像,率诸侯朝奉之”。“春秋纬记”曰:“黄帝龙须得天。”“饮马泉古碑”记道:“炎帝阪泉三战归顺黄帝,黄帝出都迎炎帝,于黄河南岸结盟,木为像,人奉之。”总之,炎黄结盟之后,力量更加壮大,诸侯归顺,天下统一,黄帝的雄才大略为万世称颂,代代相传,延绵至今。
黄帝生养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居于轩辕之丘。他娶了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继黄帝之伟业,是为帝颛顼也。炎帝子孙均有封赐,繁衍后世,亦为中华民族之先辈。炎黄二帝之子孙和臣民,从此在黄河、长江、岭南和中华大地生息,百姓尊贵炎黄之德,皆称自己为炎黄子孙,万世其昌,视为正统,可歌可颂,不亦乐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熊昌炳谨记
二OO二年壬午盛夏
二、拜谒始祖轩辕黄帝之陵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之始祖,千古以来,芸芸后生,莫不感祖弘恩,从世界各地迢迢千里来到黄陵,寻根拜祖,祈求民族昌盛,国家兴旺。我熊氏也是黄帝嫡裔,早已记载于众多文史资料之中,我等不仅骄傲和自豪,更当自力自强,为我祖宗争光,万世其昌。
一九九六年秋,借在西安开会之机,专程与老伴刘文驱车前往拜谒黄帝陵,跨越渭泾,翻过群山,过宜君县后,遥望沮水河谷之畔,有一座郁郁葱葱的山梁,好似一颗碧翠珍珠,镶嵌在大地之上,这就是太史公所谓“黄帝崩,葬桥山”的宝地——黄帝陵寝。
一、巍峨的桥山
桥山,山势拱起,高耸如龙,沮水绕前而过,形似太极,为轩辕黄帝“驭龙逸仙”之“天桥”,故曰桥山。桥山面积5,800亩:植古柏82,000余棵,自黄帝手植古柏以来,历代均重视人工植柏,古树横竖排列有序,多数树龄均在千年以上。黄帝手植柏树,生长在轩辕庙内(称轩辕柏),树龄近五千年,号称世界古柏之父,树高约20米,胸围11米,七人合抱有余,俗谓“七楼八柞半,疙里疙瘩不上算”,此柏树干挺拔,光滑浑圆,根深叶茂,本固枝荣,四季青翠,形如华盖。另一棵古柏据载为汉武帝巡朔方回长安时,挂甲于此树,名曰“挂甲柏”,此柏树干斑痕密布,看似盔甲上的钉子,常有柏液渗出,晶莹成珠,亦属奇观。
二、庄严的黄帝陵
黄帝陵深藏于桥山古柏丛林之中,雄居于桥山龙脉之上,海拔944米,由沮水河谷沿石阶先到轩辕庙,再沿新修神道婉蜓于古树丛林之中,循序约一公里而到陵寝,黄帝陵被黄色围墙保护,一座庄严肃穆的陵寝耸立其中,陵寝由石条围住,陵高3.6米,周长48米,陵前石碑原为清乾隆陕西巡抚毕沅谨书“古轩辕黄帝桥陵”七个隶书大字,到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蒋介石认为“黄帝桥陵”与陕西潇城县丰山的唐睿宗“桥陵”有混淆之嫌,改题为“黄帝陵”;并用原碑石铭刻。自此以后,不再称桥陵,而以“黄帝陵”著称于世。解放以后,1958年5月,郭沫若谒陵时,将蒋介石所提三字削平,又在原石上再书“黄帝陵”三字,落名郭沫若,以正视听,此即“三次刻一碑,同用一石”的趣事。
在黄帝陵围墙前右侧,屹立一座祭台,由汉武帝修筑,常称“汉武仙台”,台高13.3米,下围120米,上围22.5米,由底至顶可沿石阶而上,登临其上,可见黄帝陵全貌,谒陵者莫不竟相攀登,据称每登仙台一次,可增寿一年;在祭台之前,有明嘉靖唐崎题“汉武仙台”四个隶书大字,甚为古朴典雅,笔力苍劲。汉武帝巡朔方后,在回长安途中,率数十万铁骑,路经轩辕古道,至桥山黄帝陵时,令将士停止行军,为祭祖黄帝陵而筑高台,但桥山古柏密布,遮天蔽日,为表示对黄帝独尊,所筑祭台高于林表。其祭祀仪式隆重,三军列队,旌旗招展,鼓瑟齐鸣,万众肃穆,汉武帝将盔甲卸下,挂于轩辕庙内的挂甲柏上,深怀虔意,缓步登上桥山祭台,仰望蓝天,跪拜黄帝英灵,颂扬黄帝英明伟大保佑汉世兴旺。此次祭尊活动史称空前壮观,被载入史册。
三、肃穆的轩辕庙
轩辕庙在桥山黄陵下面,为树黄帝神像牌位之用,始建于汉代,初建时位于桥山西麓,唐代宗大历年间(公元八世纪)重修,宋太祖开宝五年(公元972年)移迁至今址。庙宇坐落在“桥山巨龙”之尾,北靠桥山龙脊,南望沮水与印台山,占地17.3亩,庙的山门四角拱翘,红柱飞檐,正中悬挂民国陕西省主席蒋鼎文所书“轩辕庙”三个大字,左右楹联曰:“广袤幅员三万里,悠长历史五千年”,笔法粗犷有力。庙内布局严谨,坐落有致,古柏苍翠,尤以黄帝手植柏和汉武帝挂甲柏最为遒劲。庙宇中轴线两侧为历代帝王名士谒陵时留下的碑刻,在中轴线上有“诚心亭”,凡前往祭祖的人们,到此都要整理衣冠,平静而至诚的缓步前行,至“人文初祖”祭祖大殿前,对黄帝顶礼膜拜。黄帝神像为墨玉浮雕,高3.9米,宽3.3米,重11吨,正座其中,高大威严,端庄祥和,仰之弥高,瞻之弥深,实为中华民族至尊至上的圣祖。在“诚心亭”内,存放着本世纪三大名人的题词。孙中山先生1912年为前来祭祖的代表团题写的祭陵词:“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蒋介石于1942年敬题“黄帝陵”三个楷书,今已恢复原碑立于亭内,毛泽东于1937年派林祖涵前往祭陵,也亲笔撰写了祭文。
四、神奇的山形地貌
有人仔细观察黄帝陵四周的山形地貌后,发现黄帝陵寝酷似位于“桥山”这条巨龙的口中,形为龙珠。桥山长约4.5公里,来自万山之祖的昆仑山,陵寝坐北向南,东西北在面地势高耸,东南方向地域开阔,其四周众山拱托,沮水环抱;“盘龙岗”地势最高,好似龙须。在黄帝陵稍后有两棵左右插云的柏树,名曰“龙角柏”,龙湾、凤岭好似龙的两支前爪,“汉武仙台”宛如龙舌卷曲向上,龙尾伸到“石山村”,“南山”好似一只卧虎;“印台山”和“黄花沟”好似卧虎前爪,“老虎尾巴村”直伸到沮水河边。“阳洼村”与“官庄村”形成一只盘凤,其凤尾展开到“刘家山”。西面的“张家村”,其形犹似万年寿龟,伸向西面的山梁酷似龟头龟爪,龟背扁圆,帷妙帷肖。古人称龙为四灵之首,虎为兽之王,龟为甲虫之长,凤为百鸟之冠。龙、虎、龟、凤均回首朝向黄帝陵,成为中华民族永世其昌的象征。五千年以来,黄帝陵背靠桥山巨龙腾飞,面对南山卧虎回头,西邻万年神龟永驻,东有栖凤长鸣翔游。龙虎龟凤为瑞祥这物,皆为天然形成,气势恢宏,真乃天下绝唱。黄陵圣境,山水环抱,形如八卦,犹似太极,此地上古称为天下之中央(黄陵县以前称中部县),黄帝陵负阴抱阳,阴阳均衡则居中,居中者为至尊,“中部”黄陵,龙盘虎踞,地灵人杰。
总之,中华民族的根均可追溯到黄帝,龙的传人就是由天下之“中部”传向四方,传向世界各地。龙是华夏的象征,龙的腾飞起自黄陵,自古至今,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华夏子孙前来拜谒黄陵,世界各地,都到“中部”来寻根。中华民族已经飞向世界,吾辈后孙不要忘记祖先创业维艰,不要忘记祖先大恩大德。人人都要为祖国之腾飞贡献力量,永做我先黄之孝子贤孙,俾中华民族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特献赞歌一首:
中华之根兮,轩辕祖黄。赫赫功勋兮,光照八荒。
巍巍圣灵兮,九洲永凝。浩浩睿智兮,万世永昌。
创造指南兮,明察环宇。制订礼仪兮,上下有方。
教民稼穑兮,黎民殷实。养蚕织锦兮,始着衣裳。
南征北战兮,一统天下。盘古开天兮,丕振华夏。
功成名就兮,驭龙逸仙。四灵永驻兮,恭祭归天。
山环水抱兮,太极圣境。黄陵巍峨兮,古柏常青。
神洲苍茫兮,福寿呈祥。子孙繁衍兮,遍及遐荒。
赤子归来兮,祭拜先皇。继往开来兮,四海弘扬。
缅怀祖德兮,自力自强。颂我中华兮,山高水长。
熊昌炳一九九八年
谨记于西安
【资料仅供学习之用途,未经楚熊麻氏文化源流编辑委员会同意,请忽转载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