鬻熊(Yù Xióng):又称鬻熊子、鬻子,子是男子尊称。
鬻熊,玄帝颛顼的后裔,楚国的先祖,楚国开国君主熊绎之曾祖父。大约生活于公元前11世纪。
商朝末年,鬻熊投奔周文王,并成为周文王的火师(祭祀时持火之人),《史记》记载:“鬻熊子事文王”,意为“鬻熊如同儿子般侍奉文王”,[1] 可见楚国始祖鬻熊对周文王的恭敬。周成王时,成王感念鬻熊的功劳,封鬻熊的曾孙熊绎为子爵,楚始建国。
简介
鬻熊是周文王姬昌的火师(官位,祭祀时持火之人)。《史记》记载:“鬻熊子事文王”,意为“鬻熊如同儿子般侍奉文王”[1] ,可见楚国始祖鬻熊对周文王的恭敬。
周成王姬诵时,追封功臣后裔,他的曾孙熊绎受封于楚蛮,建立楚国。
鬻熊著有《鬻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记载:“道家有《鬻子》二十二篇,小说家类有《鬻子说》十九篇”。刘勰《文心雕龙·诸子第十七》:“至鬻熊知道,文王咨询,余文遗事,录为《鬻子》。”今传《鬻子》仅二卷。[2]
宗教大巫
作为杰出大酋的鬻熊,还通晓法术,是一位有声望的宗教大巫。
其先辈原为芈[mǐ] 姓,芈国后裔。芈姓是所谓“祝融八姓”之一,始祖为季连。季连的后世子孙鬻熊为周文王火师(官位,祭祀时持火之人)。古书记载,鬻熊以下楚君皆以熊为氏,但据出土战国晚期楚国铜器铭文,楚君名号皆以酓为氏。鬻熊曾孙熊绎僻处荆山(在今湖北南漳、保康一带),跋涉山林,以事周成王,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阳(今河南南阳淅川县丹江水域),从此立为国家。楚人最初根据地在河南新郑(新郑在上古时期又称为有熊,有熊相传为黄帝的国号)。著名考古学家唐兰在《西周青铜铭文分代史徵》中说:“华,地名,在今河南密县(今属新郑)。华邑在新郑,有熊之墟,祝融之墟。重黎,郐国均在新郑”。楚王之所以是芈姓熊氏很可能就是因为被封在祝融之墟附近的华阳,祝融之墟也叫有熊之墟。在上古文字中,“华”与“芈”这两个字的写法十分相像。
楚的疆域最初主要在今湖北西部山区和江汉平原一带,后逐渐向西溯江而上扩展到今四川东端,向北溯汉水而上扩展到今河南西南的南阳盆地和丹江流域,向南扩展到今湖南北部的洞庭湖平原,向东沿淮水和江水扩展到今河南东南、安徽北部、江西北部和山东南部、江苏、浙江一带。楚人与汉水中下游和长江中游一带荆蛮、濮、苗蛮等原始民族杂居,东周以后这些民族逐步被楚人征服。
楚人的主体是芈姓季连部落,楚王族、公族以芈姓季连部落后裔为主,其中又以鬻熊家族为核心。当地的荆蛮居民一部分成为楚人的组成部分,但多是庶族。[2]
杰出政治家
鬻熊要求执政者委任贤吏、改恶从善、赏罚严明的政治主张,说明楚国先祖鬻熊是杰出的政治家。
鬻子的政治主张,首先是要遵行“道”,在行“道”的前提下,君臣遇合,互相信赖,共同完成大业。他说:“君子不与人谋之则已矣,若与人谋之,则非道无由也。”君子遵道而行,能不能被君主接受,这要看君主是贤明还是昏庸。所以,他又说:“故君子之谋,能必用道,而不能必见受;能必忠,而不能必入;能必信,而不能必见信。”这说明,只有君明臣贤,二者相遇合,“道”才能得到推行应用。因此,贤臣的作用能否发挥,要视君主是否贤明而定。什么是“道”呢?鬻子说:“发政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为天下人谋福祉的政令,就是“道”。这在商末周初的奴隶制社会,提出为天下人谋福祉的政治思想,无疑是进步的。
(摘自《楚国先祖鬻熊是杰出的政治家》,作者:丁有国 湖北鄂州职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文史)
鬻熊,姓芈,名熊,又称熊蚤或芈蚤。祝融氏的后代,是陆终第六子季连的后裔。鬻熊九十岁拜见文王,文王把他当做老年师长,任火师(官位,祭祀时持火之人)。成王大量分封异姓诸侯,其时鬻熊已经去世,鬻熊的儿子熊丽、孙子熊狂也都已去世。故封他的曾孙熊绎于楚地,子孙都以熊为姓。传有三十一世四十三位君主。鬻熊有《鬻子》一卷。《史记·楚世家》记载:“鬻熊先生辅佐文王,去世早。熊通说:‘我的先人鬻熊渊博,是周王的火师官。去世早。’”但《鬻子》说九十岁才见文王,之后有武王、成王向他求教封康叔于卫的事,算起他的年龄应该超过一百一二十岁才对。所以前面说到的去世早指的是未及受封就去世,而不是说不长寿。故楚人以鬻熊为始祖(楚人奉颛顼帝高阳氏为先祖,老童、祝融为远祖,鬻熊为始祖)。
鬻熊被熊氏家族尊为始祖。
名言:
发政施令为天下福谓之道,除去天下之害谓之仁。[3]
参考资料
1. 《史记·楚世家》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
2. 鬻熊史事解析 .360doc图书馆[引用日期2016-12-5]
3. 《鬻子》全文 .腾讯网[引用日期2016-12-5]
特别鸣谢:
熊耀元宗亲提供主编的熊氏名人录书籍!
若资料中有错漏,请加QQ9365362 进行修正.